现从信息错失焦虑视角分析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机理,希望能够对理解高校学生手机依赖行为以及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提供理论借鉴。现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并设计问卷,向高校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再对全样本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性需求、胜任性需求以及消遣动机显著正向影响错失焦虑;自主性需求、关系性需求和胜任性需求显著负向影响手机依赖,而社交动机和错失焦虑正向影响手机依赖。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用户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高校学生因其活跃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已成为智能手机使用的主力军,而手机的广泛使用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交方式等多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接近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其中,20—29岁年龄群体占比达13.5%,且高校学生在该群体中占据显著比例。更令人关注的是,有关研究显示,高校学生群体中,中度手机依赖占比高达71.7%,重度依赖占比达23.8%,这表明手机依赖问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已相当普遍且严重。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是复杂的,而错失焦虑可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具有错失焦虑的个体往往会寻求特定方式降低依赖。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实证方法,从错失焦虑的视角深入分析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形成机理,以期增进对高校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理解,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与瑞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主要探讨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将人的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其中,内部动机源于个体的自我决定,表现为个体因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产生持续参与的意愿。通过系列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个体具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性需求、关系性需求以及胜任性需求。自主性需求指的是个体能够依据自身意愿调整行为以实现个人目标;关系性需求侧重于与周围人保持和谐互动的期望;胜任性需求则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并拥有展现自身才能的契机,当个体感知到与同伴之间存在信息差异或信息缺失时,可能会影响其归属感的满足,进而产生了解他人近况的迫切愿望,这种状态即为错失焦虑。为缓解这种焦虑感,个体往往会通过频繁查看手机来获取信息,这种行为模式的持续可能导致手机依赖的形成。
心理需求对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的影响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聚焦心理需求对错失焦虑视角下手机依赖现象的影响。心理需求作为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含三个维度。一是自主性需求,主要表现为个体希望获得自我选择、自由意志以及掌控自我行为的感觉;二是关系性需求,是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情感联系,能够与他人互相关心,并且希望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以及亲密感;三是胜任性需求,即指希望有效且熟练地完成一项活动,从而体现出自己的能力,个体的胜任性需求表现为在挑战中体会娴熟感与胜任感。Przybylski等人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个体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程度对其错失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性。李琦等人的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负向影响问题性网络使用,问题性网络使用包含过度使用网络,表现为手机依赖。所以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H1:自主性需求显著影响错失焦虑。
假设H2:自主性需求显著影响手机依赖。
假设H3:关系性需求显著影响错失焦虑。
假设H4:关系性需求显著影响手机依赖。
假设H5:胜任性需求显著影响错失焦虑。
假设H6:胜任性需求显著影响手机依赖。
动机对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的影响
叶凤云等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对错失焦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高校学生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为消遣和社交。
消遣动机对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的影响。叶凤云对消遣动机提取出“打发时间”以及“获取信息”两个特征,而信息动机使得高校学生频繁查看移动社交媒体以确认自己没有错过重要的信息,这种行为使得高校学生产生了错失焦虑,而频繁关注移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容易致使高校学生出现沉迷。所以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H7:消遣动机显著影响错失焦虑。
假设H8:消遣动机显著影响手机依赖。
社交动机对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的影响。高校学生的社交动机是指希望通过移动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保持联系、展示自己等一系列社交行为。社交动机较强的高校学生可能害怕错过他人的社交信息,进而产生错失焦虑。由于过分依赖社交媒体,高校学生会容易产生沉迷。故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H9:社交动机显著影响错失焦虑。
假设H10:社交动机显著影响手机依赖。
错失焦虑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在错失焦虑的影响下,个体害怕错过他人的信息,从而产生了频繁查看社交媒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以及迫切希望了解他人所经历事情的内在认知表现。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下,查阅手机是解决这一焦虑的有效方法。赵宇翔提出,随着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逐步增强,用户可能从最初的错失焦虑逐步转变为沉迷。李琦等人的研究指出,错失焦虑对于问题性网络使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叶凤云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错失焦虑程度水平越高的个体,沉迷于移动社交媒体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H11:错失焦虑显著影响手机依赖。
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
以往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在使用移动社交媒体时,动机显著影响错失焦虑,即消遣动机和社会动机都会显著影响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Dorit Alt指出动机因素与错失焦虑呈正相关,反过来又提高了社交媒体参与度,说明错失焦虑在解释社交媒体使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此外,错失焦虑与基本心理需求呈负相关,错失焦虑在基本心理需求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中介影响。所以本文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H12:错失焦虑在消遣动机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假设H13:错失焦虑在社交动机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假设H14:错失焦虑在自主性需求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假设H15:错失焦虑在关系性需求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假设H16:错失焦虑在胜任性需求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量表设计与调查样本
量表设计
本文借鉴了国内的成熟量表,充分保证了问卷的各项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对量表进行适当修改。问卷所有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级测量表,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至“非常同意”。
1.动机量表
叶凤云等以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从动机维度提取关键特征,主要包括“社交”和“消遣”两个方面。动机量表包含两个维度,即社交动机(SJ)和消遣动机(XQ)。其中社交动机包含3个测量项目,分别是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SJ1)、通过手机社交媒体展示自我(SJ2)、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了解他人(SJ3)。消遣动机包含4个测量项目,分别是习惯在手机社交媒体中玩游戏打发时间(XQ1)、喜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抖音视频等娱乐消遣(XQ2)、喜欢通过手机社交媒体获取明星信息(XQ3)、喜欢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查找音乐、视频等资源(XQ4)。
2.心理需求量表
本文的心理需求量表结合了孟猛等编制的移动社交媒体(微信)用户概念模型变量选项量表以及刘新民等编制的心理需求量表,并结合本文具体的研究情境进行适当修改。心理需求量表包含三个维度,即自主性(ZZ)、关系性(GX)和胜任性(SR)。其中自主性包含3个测量项目,分别是能够自主决定何时使用手机(ZZ1)、能够自主决定何地使用手机(ZZ2)、使用手机时能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ZZ3)。关系性包含3个测量项目,分别是使用手机促进了与朋友之间的联系(GX1)、家人、同学、朋友会通过手机关心我(GX2)、用手机联系朋友感到温暖(GX3)。胜任性包含3个测量项目,分别是好友会对我在手机上发布的信息点赞或好评(SR1)、能够很好地使用手机中的各种功能(SR2)、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水平很高(SR3)。
3.错失焦虑量表
本文借鉴了叶凤云等编制的错失焦虑量表,量表包含5个测量项目,即一有时间就习惯打开手机社交媒体进行查看(FM1)、经常以手机社交媒体作为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FM2)、常因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打乱原先的计划安排(FM3)、与过去相比需花费更长时间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才能感到满足(FM4)、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常让人感到生活更加丰富多彩(FM5)。
4.手机依赖量表
本文的手机依赖量表主要参考了熊捷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量表由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心境改变四个维度组成,共5个测量项目,具体包括一段时间未携带手机会立即检查遗漏短信或未接来电(SJ1)、相较直接面对面沟通更倾向使用手机聊天交流(SJ2)、等待他人时频繁拨打手机询问位置否则感到焦虑不安(SJ3)、一段时间未使用手机会感到不适(SJ4)、课堂上电话或短信干扰会影响专注听讲(SJ5)。
调查样本
本次问卷收集时间为2024年4月21日至4月27日,调研对象为高校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265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47份,有效率达到93.21%。其中性别上,女生占比57.89%,男生占比42.11%;年级方面,从大一到研究生,各个年级均有涉及;专业方面,经管类占比43.46%,理工农医类占比35.44%,其他专业均有涉及;在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长上,使用时长为0—4h的高校学生占比11.39%,4—8h的学生占比57.39%,8h以上占比31.22%。
结果讨论
动机对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的影响
消遣动机对错失焦虑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交动机的影响不显著。手机具有各式各样的娱乐App以及大量的信息,消遣动机强的高校学生害怕错失娱乐消遣的机会以及他人的精彩信息而倾向于不自主地查看手机,从而形成错失焦虑;虽然社交互动是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的重要动机,但可能由于移动设备对于信息及其流转过程的记录与回溯性,使得高校学生不会因为社交原因而担心错过重要信息,所以社交动机未对错失焦虑形成显著影响。
相对地,社交动机对手机依赖呈显著正向影响,消遣动机则无显著影响。这表明手机社交软件的便捷性更容易导致依赖行为;而校园丰富的线下活动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消遣途径,削弱了消遣动机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因此,相对而言,社交动机是导致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因素。
心理需求对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的影响
研究发现,关系性需求和胜任性需求对错失焦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主性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具有强关系性需求的学生倾向于频繁查看手机以维持与亲友的联系;具有强胜任性需求的学生则经常检查社交媒体反馈以获得认可。相比之下,具有自主性需求的学生因其较强的自我把控能力,较少表现出对错失信息的焦虑。因此,高校学生关系性需求和胜任性需求越强烈,错失焦虑的水平越高。
心理需求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自主性需求、关系性需求与胜任性需求均对手机依赖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当这些基本心理需求受阻时,高校学生可能通过过度使用手机以寻求补偿性或代替性满足,这种行为模式最终可能导致手机依赖。手机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使其成为缓解心理需求受阻带来负面情绪的重要途径。
错失焦虑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错失焦虑显著正向影响手机依赖。从错失焦虑的相关概念来看,是指个体害怕错失他人的精彩瞬间而形成的一种焦虑情绪,高校学生会选择各种方法途径来降低焦虑水平,手机的操作难度低、方便快捷,高校学生倾向于通过手机查看他人发布的信息(如朋友圈动态、QQ空间说说等),以此缓解焦虑。故错失焦虑水平越高,越是频繁查看手机,增加了手机使用时长,使得手机依赖的程度越高。
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
叶凤云研究显示错失焦虑在信息动机与沉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而在本文的研究中,错失焦虑在动机和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成立。本研究表明消遣动机、关系性需求和胜任性需求显著影响错失焦虑,但不会因此产生手机依赖;社交动机、自主性需求、关系性需求以及胜任性需求直接显著影响手机依赖,手机依赖并不是因为错失焦虑而产生的。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高校学生对智能手机以及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不断深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把控力,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动机和心理需求产生错失焦虑进而产生手机依赖。
本文从动机和心理需求方面,在信息错失焦虑视角下,对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动机以及心理需求对高校学生错失焦虑和手机依赖现象确实有着正向或者负向的显著影响。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可以以课堂或者宣讲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同时还应当丰富校园活动并积极宣传,让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满足感。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