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书画等纸质文献,因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及意识属性而显得尤为重要,在挖掘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其修复与保护工作对于古籍的长期保存及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纸质文献极易损坏,年代久远的古籍更是如此,直接影响其保存与应用。基于此,现对基层图书馆纸质古籍修复与保护的策略进行探讨。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古籍修复与保护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基层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对其纸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纸质古籍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其所蕴含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不可替代。因此,实施有效的古籍修复与保护措施,有助于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传播。
馆藏情况
天水市图书馆创立于1916年,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藏书丰富,其中,1052部10023册的珍贵古籍善本为国宝级文献。该馆曾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在甘肃省古籍保护领域具有显著地位。然而,天水市图书馆长期受历史条件制约,馆藏古籍面临资金短缺与老化问题,保护工作尚不符合现代化标准,经统计,有清前期1480部13122册古籍急需修复,保护任务较为紧迫。作为甘肃省古籍修复传习点,天水市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责任。
基层图书馆纸质古籍修复与保护的意义
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纸质古籍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记录了过去社会的语言、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知识,以文献的形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扇窥视历史与文化深层面貌的窗口,有效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是对文化记忆的保存。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能够确保历史文献的物理保存,减少因环境因素或人为疏忽导致的文献损毁,使用专业的保护技术如无酸纸制作、脱酸处理,可以延长古籍的保存年限,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古籍中包含的信息若得到妥善保护,可以便于历史学家、文献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科学鉴定古籍的碳素测年可以准确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拓展研究深度。基层图书馆实施专业的古籍修复技术,能够向公众展示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刻认知,纸质古籍作为承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媒介,其修复与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增强社会公众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实施专业的纸质古籍修复技术如纤维识别、缺损填补,可以恢复古籍原貌,使其更好地进行文化展示,恢复文物的文化价值,使公众直观感受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基层图书馆组织古籍展览等活动,可使公众有机会亲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纸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活动还能激发公众参与保护本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当公众意识到这些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时,就会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动,形成良性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从而加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社区文化的凝聚力,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当前基层图书馆纸质古籍修复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古籍修复需要高度专业的技术,依赖专门的修复设备,这些设备价格不菲,累计成本可达数百万元,基层图书馆由于资金短缺,无法配备这些现代化修复设备,直接影响修复工作的效率。同时,古籍修复与保护要求高精度技艺,专业人员需要接受系统培训以掌握先进的修复技术,但部分基层图书馆缺乏足够的培训预算,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获得持续的专业知识,影响古籍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基层图书馆在更新老旧设备上面临资金短缺,影响日常运营效率,限制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古籍保护的整体质量。在古籍数字化方面,财政部门尚未对其经费进行单独立项,使得古籍数字化项目难以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尽管图书馆利用多种渠道尝试解决资金问题,但所获资金对于需求来说仍显不足。古籍数字化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便捷的访问方式,当前古籍数字化保护的资金短缺已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更为迫切的需求。
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由于古籍修复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与知识,对人员的专业背景及技术能力有着极高要求,但由于当前人员编制限制,专业人才更新机制滞后,导致专门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严重缺乏,影响古籍修复工作效率,使得许多需要紧急修复的珍贵古籍无法得到及时科学的处理。图书馆现存古籍数量庞大且质量较高,但部分古籍的物理状态已十分堪忧,纸张出现老化、酸化,这些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对技术要求高,且需要细致耐心地操作,缺乏专业人才使得这些古籍的抢救性保护任务难以有效推进,无法减缓这些珍贵文献的进一步退化。由于专业人才的短缺,图书馆也难以进行系统的古籍保养与管理工作,加剧了古籍的损坏。同时,因缺乏具备相关修复技术的人员,图书馆在采取先进的修复技术如纤维强化、脱酸处理时较为困难,从而延缓了修复进程,甚至会因不当处理而导致古籍受到二次损害。
藏书空间和修复场地严重不足
当前设施条件下,图书馆不得不将多种功能压缩在同一空间内进行,部分图书馆古籍书库面积严重不足,一个单一的物理空间被迫兼作古籍陈列室、修复室、阅览室以及展示活动室,难以满足各项活动的特定需求,制约了古籍修复和保护工作的效率。古籍存储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当同一空间需满足多种功能时,难以对每个功能区域进行精确的环境控制,从而导致古籍加速退化。由于空间限制,古籍的整理、分类及修复工作不能同时进行,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中发生错误的概率,危及古籍安全。因缺乏专门的修复场所,古籍修复工作难以使用必要的大型修复设备,古籍的临时存放也是一大难题,同时无法为公众提供理想的阅览体验,影响图书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基层图书馆纸质古籍修复技术
使用传统手工修复技艺
传统手工修复技艺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在尽可能少地干预原始材料的前提下,有效恢复古籍的物理状态。传统手工修复技艺包括纸张清洗、去污、破损修补、脱酸处理和重新装订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操作过程。纸张清洗是去除古籍上积累的灰尘,采用温和有效的水基溶液,防止纸张退化;去污过程是使用非侵入性的化学剂处理墨迹褪色、油渍等,这些化学剂需要精准配比,以确保不对古籍纸张造成损害。修补破损的纸张时,一般使用与原纸张质地相似的纸料进行补充,并采用天然胶粘剂如淀粉胶进行黏合,这些胶粘剂老化性低,可逆性好,有助于未来的再次修复。在脱酸处理中,采用无害的碱性物质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能延长古籍寿命。重新装订过程要求使用传统的线装或其他适合古籍的装订方法,需要精确的手工技艺,深入理解古籍结构,以确保修复后的古籍可以承受长时间的翻阅而不致损伤。所有使用的材料都需确保对人体及环境无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采取湿式修复技术
湿式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湿润、清洗、脱酸、漂白和烘干等步骤,需精确控制以保证古籍材料修复效果。湿润处理是湿式修复的初步阶段,需要使用蒸馏水使古籍纸张的纤维均匀吸水,以便后续处理软化受损部分,需确保水分的均匀分布,避免局部过湿或过干导致的纸张变形或损坏。清洗过程中,使用温和的清洗剂去除古籍上积累的灰尘,清洗时要保证水流的温度,防止对古籍纸张造成额外的物理伤害。脱酸处理是中和古籍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减缓其老化过程,使用的脱酸剂通常是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需要在精确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以确保纸张的pH值得到适当调整而不损害其原有属性。漂白用于极端情况下的古籍修复,主要针对严重变色或有不可逆污渍的纸张,漂白剂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优先考虑氧化性较弱且对纸张损伤小的漂白剂,以保护纸张的原始质感。烘干是结束湿式修复流程的关键步骤,需在无尘环境下进行,使用恒温恒湿的烘干设备,需严格控制烘干温度,以防纸张过度干燥。
使用干式修复技术
干式修复技术适合不能接触水分或其他溶剂的古籍。干式清洁主要使用软刷、真空吸尘器以及特制的干式海绵,能有效去除古籍表面污渍而不留下水迹。特制的干式清洁粉末有时也被用于去除油脂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在使用后可通过简单的吸尘操作完全去除。在去除表面附着物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针轻轻刮除粘贴在古籍表面的异物,还需借助放大镜,以确保操作的精确性。热压平整是干式修复中的重要步骤,使用恒温热压机对古籍纸张进行轻微加热压平,以消除折痕,需严格控制温度,温度过高会导致纸张损坏。干式脱酸处理是使用固态碱性物质如碳酸镁粉末,以轻拍的方式使其均匀覆盖在古籍的各页之间,碳酸镁在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后能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产生反应,从而达到脱酸的效果。处理完成后,可以利用干式清洁工具完全清除粉末,从而不留下任何可能对古籍有害的化学物质,有效恢复并保护基层图书馆的珍贵古籍。
基层图书馆纸质古籍保护技术
做好温湿度控制
适宜的环境条件能够延缓纸张的老化过程,防止霉菌生长。图书馆应安装高质量的温湿度控制系统,使用专用的除湿机,确保馆内古籍存储区域的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45—55%,防止纸张的物理变形。定期使用精确的温湿度监测设备跟踪存储环境的状态,记录数据并提供实时反馈,以便在环境条件出现任何不适宜的波动时及时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接受专门的培训,以理解温湿度变化对古籍造成的潜在风险,并学会如何维护控制系统。对于特别珍贵或脆弱的古籍,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展示柜,其内部应配备独立的温湿度控制装置,为其提供更加精细的保护环境。图书馆应建立全面的温湿度管理计划,定期对控制系统进行检查维护,以防系统老化导致的环境控制失效,减少因温湿度环境不适导致的古籍损伤,确保古籍保护工作的高效性。
控制光照
在纸质古籍保护过程中,不当的光照会加速纸张老化,导致褪色、变黄等问题,所有古籍存储区域的窗户应安装紫外线滤光膜,有效阻挡紫外线,并让可见光透过,确保阅览区域的自然光环境不受影响。图书馆内的照明应选择不产生紫外线的LED灯具,其相较于传统荧光灯紫外线释放量极低,更适合用于古籍照明。对于频繁使用的古籍,应减少直接照明设计,采用间接照明设计,将光源设置在读者视线之外的位置,利用反射光源进行照明,从而减少光照强度对古籍的直接伤害。在展示珍贵古籍时,应使用特制的展示柜,并配备调节光强的功能,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调整光线强度,减少光照对古籍的潜在损害。同时,图书馆定期监测图书馆内的光照强度,配备光照强度计,定期记录各区域的光照水平,并根据测量结果调整室内光源的强度,在易受光照损害的藏书区,应使用百叶窗控制自然光的进入,从而有效控制内部环境中的光照条件,为纸质古籍提供安全稳定的保存环境,保持其文化价值的完整性。
做好气体控制
为确保纸质古籍的长期保存,应控制环境中的气体质量,调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避免加速纸质材料退化。图书馆应安装高效的空气过滤系统,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使用活性炭过滤器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活性炭层适用于吸附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同时,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控有害气体的浓度,并安装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在超出安全阈值时发出警报,及时调整室内环境,确保气体浓度始终保持在古籍保存的安全范围内。适当的通风有助于排出积累的污染物,防止室内气体浓度过高,在设计图书馆的通风系统时,应确保空气流通充足但又不会直接对古籍造成物理冲击。对于易受气体影响的古籍,可以使用密封展示箱,其内部可以创建受控的微环境,如充填氮气以排除氧气,从而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为古籍提供最优保护环境。
定期检测和维护
定期检测和维护可确保古籍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基层图书馆应制订详细的检测计划,对古籍的物理状况、环境条件进行周期性评估,早期识别潜在损害风险。在物理检测中,应检查纸质的酸化程度、墨迹的稳定性、装帧的完整性等,使用非侵入性的检测工具如光学显微镜,在不破坏古籍的情况下评估其状况。图书馆应训练专门的员工进行这些检测工作,确保其能够准确识别问题并记录检测数据。在环境条件检测中,应实时监控温湿度,定期测量光照强度,使用自动化的环境监控系统实时记录数据,并在环境参数超出设定范围时自动报警,使库房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调整环境设置,避免对古籍造成损害。对于保护设施的维护,应定期检查空气过滤系统、除湿器的功能,确保这些设备正常运作,并按照制造商的指导进行维护,保证这些设备能够长期有效地为古籍提供保护。同时,对所有安全系统实施检查,确保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运作,保护古籍免受灾害性损害,有效延长古籍寿命,保持其历史及学术价值,为后代提供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纸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且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基层图书馆在进行纸质古籍修复与保护过程中应考虑古籍的具体情况,控制存储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有效减缓古籍材料的老化与损坏。同时,采用数字化修复技术减少对原件的物理干预,实现对古籍的有效修复与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作者单位:天水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