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国际中文教育技能新要求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40)

摘要:面对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挑战,国际中文教育在在线教学模式的普及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国际中文教师为适应在线教学环境所需的技能变化,特别关注了教师角色、技能要求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型。研究发现,教师需具备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提升教学体验的能力,同时熟悉并掌握在线教学平台,以引导学生有效获取资源。此外,教师还需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利用在线平台的数据跟踪评估学生进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国际中文教师技能需求的理解,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提升提供了方向。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倾向于选择在线平台学习中文,在线教学的赋能使国际中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这一趋势,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不断更迭教学理念与技能,以期满足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程海婷等(2024)基于培训迁移理论,研究在线培训成效[1];陈明鹏(2023)则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2]。这些研究揭示了在线教学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设计、互动管理、技术应用等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训策略。何亚桃(2023)和惠天罡(2023)分别探讨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3-4];王鹤楠等(2022)则进一步明确了国际中文教师数字能力的内涵与培育方法[5]。这些研究强调了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对于提高在线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提升策略。综合素质研究关注于国际中文教师在在线教学环境中的全面发展。邵攸妮(2023)和胡一凡、杨晓霭(2023)分别探究了国际中文教师汉语在线教学的综合素养和师生认知等问题[6-7]。这些研究多角度分析了在线教学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鉴于此,现从国际中文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视角出发,深入讨论以下关键点。一是探讨如何有效融合新理念和新技术,设计既具创新性又具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开发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技能的教师培育项目。二是关注如何适应在线学习的特点,设计符合在线学习灵活性的课程组织形式,这涉及项目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研究,以期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提升在线教学品质,增进学生学习的感受与成效。

在线教学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的技能需求现状分析

国际中文教师的学生背景不尽相同,需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和多元化教育资源失衡等难题;在深入探究在线教学模式时,需正视师生互动的局限性;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技术培养的不足。面对这一现状,在线教学环境中国际中文教师的技能呈现多元化需求的特点。一方面,教师需展现精湛的教学设计水平,在熟知在线教学特点的前提下,能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在线教学还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计算机操作、网络通信、多媒体制作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和工具,如在线课程管理系统、实时交流工具等,助力国际中文教学提质增效。此外,教师应具备出色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有效增进“生—生”互动;教师还需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度,及时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评估和反馈学生学习成就的专业能力。教师要科学评估学生的线上作业、测验与平时表现等,利用新技术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建议;教师还需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等功能,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动态更新教学计划;鉴于教育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师需持续关注在线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致力于挖掘在线教学的新途径、新功能,以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水平。

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

为更深入地洞察在线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技能掌握情况和实际需求,本次问卷调查针对致力于在线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群体,他们分别来自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及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项目、高校以及在线培训机构等领域,继而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以了解其分布情况和显著特征。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若达到0.8或以上,则可视为该评估工具的信度极佳,此次问卷调查信度分析结果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3,据此,问卷调研的分析成果具备相当的参考价值。

此次问卷参与者中,女性教师的比例达到66.67%,男性教师则为33.33%。年龄区间在18—30岁之间,其中18—25岁占50%,26—30岁占40%,这显示年轻教师是国际中文教学的主导力量,亦是能够迅速适应在线教学环境的中坚力量。具体来看,55.56%的教师是本科学历,而44.44%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这表明教师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教育资质,具备将教师技能较好地应用于在线教学环境的基本素质。教师主要来自高校和在线培训机构,其中孔子学院占11.11%,这反映了多类型教学机构参与教学,其中高校和在线培训机构总体比例已经过半,说明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接受和拥抱在线教学环境。大多数教师(77.78%)的在线教学经验在1年以内,说明这是一个新兴且迅速发展的领域,很多年轻教师刚刚进入在线教学领域,多数传统教师还未真正运用在线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使用的平台包括中文联盟和孔子学院云端课堂,Zoom、Skype、微信也占有一定比例(22.22%),揭示了教师在使用多样化网络教学工具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力。其中,实时在线教学最常用(77.78%),然后是录播教学(55.56%),这反映了实时互动是在线教学的主导特征。技术问题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是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说明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普遍认为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且绝大多数教师已参与相关的专业培训,这反映国际中文教师的师资培训政策的影响力和教师自身对个人职业成长与专业提升的重视。多数教师(88.79%)偶尔能进行个性化教学,但存在一定障碍,这说明个性化教学技能仍是需要不断深化和探索的领域。教师在课堂管理(65.56%)和学生评估(34.44%)方面表现了一定水准,但仍有显著的优化和提升空间。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66.67%)以及人工智能(AI)(44.44%)被视为未来在线教学的重要趋势,这揭示教师需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在线教学环境下的国际中文教师的技能水平,给参与问卷的教师提出以下建议。应加强在线教育技术投入,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应聚焦于开发精品教学资源,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确保教师具备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和技能的能力;同时,建议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促进校际的协作与资源共享。

实际案例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国际中文教师在线上授课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案例进行分析。这些案例均来自真实构建的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授课项目,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案例选择在国际中文教师在线授课领域较受欢迎且受众较多的《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培育项目,该项目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能够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培训与支持,进而帮助教师适应线上授课环境。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培育项目旨在通过线上课堂与交互手段帮助即将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在线授课的人员顺利通过《国际中文教师证书》。通过《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笔试和面试考试的教师有资格或者更有能力进入在线教学环境,进而胜任在线教学。

案例一:《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笔试培育项目

该项目通过模块化教学,覆盖汉语基础、第二语言习得与偏误、汉语教学方法、中华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等教学中的重点领域。通过知识点速览和真题带练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项目提供包括重点书目、试卷真题集、相关论文和电子版讲义在内的丰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项目提供持续更新的论文和资料,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基于“教学相长”的理念,整个项目以考试为导向,这反映在线教学环境下对于标准化评估的需求和重视。

案例二:《国际中文教师证书》面试培育项目

项目基础阶段包括直播课和录播课,内容覆盖英语自我介绍、说课技巧、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强调中英文问答模块的讲解以及“沉浸式”教学示范,以上均是面试考试和在线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冲刺阶段提供6—8小时的直播课程,重点在于面试全程的一对一模拟演练和高频考点的强化。语音或视频连麦形式的模拟演练基于“教学相长”的理念,帮助教师掌握在线教学工具的操作,有助于教师充分准备和熟悉在线教学流程。该项目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逐字稿、说课思路、模拟教学示范、中英文问答题及模板等,强调教师在面试中需要展示的关键技能,包括语言能力、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该项目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面试准备方案,涵盖了从基础知识到实战演练的各个环节,旨在提升国际中文教师的在线教学技能和教学表现。

基于平台后台数据库记录,对《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培育项目的数据进行以下分析。数据显示,从2022年9月到2023年7月,教师共进行了多次一对一模拟教学和语言点试讲,课程时长从9分钟到2小时22分钟不等,体现了课程安排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所有课程均有直播和回放形式,每堂课的直播参与人数从2人到26人不等,体现了不同课程的吸引力差异。教师在直播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从9分钟到1小时22分钟不等,这可能与课程内容、授课质量和教师兴趣等因素相关。视频播放次数从61次到152次不等,播放人数从23人到129人不等,这可能反映了课程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和教师的重复观看行为。教师观看率从15.1%到86.5%不等,反映了不同课程的观看普及度。教师学完率从5.2%到75.8%不等,这一比率可能更能反映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和课程的吸引力。这一培育项目显示,在线课程在教师观看率和学完率上有一定的波动,这可能与课程内容、教学质量、教师兴趣等因素相关。高观看率和学完率的课程可能有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直播课程的人均参与时长和视频播放次数也提供了关于教师参与度和课程受欢迎程度的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培育项目显示,在线教学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需具备多维度技能。笔试培育项目强调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真题练习提升教师的语言教学和文化理解能力。面试培育项目则侧重在线实战模拟和个性化反馈,以增强教师的在线教学和应变能力。经综合分析,教师需掌握语言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跨文化交际等技能,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应结合理论与实践,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以适应在线教学的动态需求。

在线教学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的技能需求分析

一是在线平台的熟练使用。教师应选择适合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需求的平台,并熟练掌握其基本和高级功能,如在线课堂管理、屏幕共享、群组互动、学习资源共享等,引导学生有效获取资源,自主学习,这一举措不仅旨在优化教学效果,更是确保学生的自适应学习与情感满足。二是多媒体资源的制作与利用。在线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精心制作与巧妙运用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应掌握文本、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模态教学的整合技巧,善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针对青少年学生,教师应注重课件的图文并茂、颜色鲜艳、生动有趣。三是在线沟通能力。教师需聚焦构建高效的互动机制并提供精准的反馈,以优化在线教学效果。教师应利用平台的互动工具,如讨论区、实时连麦互动、在线投票等,促进师生的有效交流。教师还应关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的融合,通过简洁、引人入胜的词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的肢体手势、面部表情等,有效传递信息与情感,确保在线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四是课程设计能力。教师需深度融入前沿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精心构思并打造既具创新性又具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涵盖对时下热点话题的敏锐捕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妙融入、真实语境的构建模拟,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技能的提质培优等。教师还需敏锐把握在线学习的特质,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策略和混合式学习模式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效果。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分析了在线教学环境中国际中文教师的核心技能需求。国际中文教师需掌握技术应用、在线沟通、课程设计、学习管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熟练运用在线平台,设计创新教学内容,提供个性化支持,适应文化差异。建议教师精通并善用各类教学技术工具,精心策划与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国际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准评估与优化,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未来,研究可探索跨文化交流技能的高效培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教学的策略以及教学效果评估工具的开发,同时关注在线教学政策和法规,为在线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程海婷,丁安琪,陈文景.培训迁移理论视域下的线上培训成效研究——以国际中文教师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4(01):25-35.

[2]陈明鹏.“互联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2023(07):148-151.

[3]何亚桃.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3(06):95-96.

[4]惠天罡.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必要条件、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21(02):9-19.

[5]王鹤楠,刘丹丹,任倩倩,等.国际中文教师数字能力内涵与提升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6):148-155.

[6]邵攸妮.国际中文教师线上汉语教学综合素质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09):53-57.

[7]胡一凡,杨晓霭.国际中文“线上”教学师生认知及问题探究[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3,33(02):25-31.

标签:  在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