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艺术专业优势 解码数字文旅发展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12)

摘要:随着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文旅行业蓬勃发展,正重塑人们的旅游体验方式,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享受,也为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增长开辟了新路径。高校艺术类专业作为培养艺术人才和创新艺术内容的重要摇篮,与数字文旅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数字文旅行业对艺术创新和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艺术类专业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资源,其培养的人才具备为数字文旅行业注入活力的潜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推动数字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拓展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文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展现状

近年来,数字文旅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个性化、沉浸式旅游体验的需求推动了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从线上旅游预订平台的数字化升级,到景区内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项目,数字文旅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各地政府积极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数字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项目的开发。此外,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VR和AR技术被用于打造沉浸式旅游景点,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或虚拟的奇幻世界中。一些博物馆利用VR技术重现古代文明的生活场景,使游客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文化。3D建模技术则用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将珍贵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永久保存,并通过线上展示让更多人欣赏。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旅游市场分析、游客行为预测和个性化推荐,以此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企业的运营效率。

发展趋势

未来,数字文旅将朝着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这不是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文旅场景,而是从文化内涵挖掘、旅游产品设计到技术实现的全方位融合。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利用数字技术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旅游推荐系统将根据游客的兴趣、行为历史等数据,为游客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旅游路线、景点推荐和体验项目。智能导览系统、智能客服等应用将不断优化,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此外,数字文旅行业将与更多其他行业开展跨行业合作。例如,与影视行业合作,打造基于热门影视作品的旅游目的地;与游戏行业合作,开发具有旅游属性的游戏或在游戏中植入旅游景点宣传内容;与教育行业合作,开发研学旅游产品等,进而拓展数字文旅的发展边界。

高校艺术类专业概述

专业分类与内涵

1.视觉艺术类专业

视觉艺术类专业专业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绘画专业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结合色彩、线条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雕塑专业侧重于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学生学习如何将材料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摄影专业则注重培养学生对光线、构图和瞬间捕捉的能力,用镜头记录和表达世界。这些视觉艺术类专业为数字文旅行业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内容创作基础,如景区的艺术装饰、数字影像资料等。

2.表演艺术类专业

表演艺术类专业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表演等。音乐专业涵盖了声乐和器乐等方向,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为文旅活动提供现场音乐表演、背景音乐创作等支持。舞蹈专业学生通过身体语言传达情感和故事,可参与旅游演艺项目、景区特色舞蹈表演等。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培养演员的表演技能,为旅游演艺、沉浸式戏剧等数字文旅项目提供表演人才。

3.设计艺术类专业

设计艺术类专业包括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室内外空间设计,可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旅游设施的环境优化等。产品设计专业专注于产品的功能、造型和用户体验设计,为数字文旅产品如智能导览设备、旅游纪念品等进行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则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动画、网页设计、交互设计等能力,为数字文旅项目中的虚拟场景设计、线上平台建设等提供技术和设计支持。

人才培养特点

一方面,注重创意与审美培养。高校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艺术史、美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突破传统思维,培养独特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创意和审美能力在数字文旅行业中至关重要,无论是设计数字文旅产品还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都需要富有创意的构思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强调实践与技能训练。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强调实践与技能训练,视觉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生、创作实践提高绘画、雕塑等技能。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结合舞台表演实践、排练等环节提升表演能力。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则在实验室、工作室中进行软件设计、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数字文旅行业中的相关工作,如参与景区数字化改造项目中的实际设计和制作工作。

高校艺术类专业与数字文旅行业的融合点

人才供给与需求

高校艺术类专业培养的各类人才与数字文旅行业的岗位需求具有较高的适配性,数字文旅行业需要大量的创意策划人才,视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意构思能力和对艺术元素的运用能力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在设计数字文旅项目的主题和视觉形象时,绘画、设计专业的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演艺术类专业人才则为旅游演艺、景区特色表演等项目提供了演员资源,他们能够通过精彩的表演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同时,随着数字文旅行业的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断调整。一些高校在传统艺术类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了数字技术相关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软件、VR开发等,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满足数字文旅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对文化旅游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需求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在数字文旅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中,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艺术创作,如利用3D动画技术创作虚拟角色和场景,为数字文旅项目中的沉浸式体验提供内容支持。艺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艺术图案或音乐,为数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此外,高校在研究新型显示技术、交互技术等方面也为数字文旅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与此同时,高校作为创新技术在文旅场景中应用的示范基地,与文旅企业合作,在校园内或周边景区开展试点项目,将新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应用于文旅场景。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校园内打造小型的文化展示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或历史故事,为文旅企业展示新技术应用的特性和效果,从而推动这些技术在更广泛的数字文旅行业中的应用。

内容创作与文化传播

高校艺术类专业结合内容创作,丰富了数字文旅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内容。文学创作专业学生为旅游演艺、沉浸式戏剧等编写精彩的剧本,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地方文化和旅游特色。视觉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的绘画、摄影作品可作为数字文旅产品的宣传素材,或直接转化为数字艺术品在旅游平台上展示。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创作和表演的作品融入旅游演艺节目或作为景区的特色文化活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此外,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数字文旅行业中承担文化传播载体的职责。在数字文旅项目中,无论是以VR形式呈现的历史文化场景,还是旅游演艺节目中所展现的地方民俗文化,都是利用艺术形式传播文化内涵。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艺术内容,使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高校艺术类专业助推数字文旅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更新速度慢,滞后于数字文旅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文旅行业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应用场景,如元宇宙概念在文旅行业的应用尝试,但高校相关课程尚未及时纳入这些新内容,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毕业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适应行业的新知识和技能。同时,数字文旅行业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跨学科融合不足的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开始增加数字技术相关课程,但在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整合不够。学生在设计数字文旅产品时,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和游客消费心理的了解,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实践教学与行业实践差距

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的设备和场地,如数字媒体设计专业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和专业的动画制作、VR开发等软件,表演艺术类专业需要专业的排练厅和演出场地。然而,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数量不足或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此外,尽管高校与文旅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但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安排或短期项目合作阶段,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企业未能深入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高校也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化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未能提供足够的真实项目案例和行业专家指导,导致学生对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和要求了解不深。

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不完善

数字文旅行业作为新兴行业,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给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与行业的对接带来了困难。在数字文旅项目中,对于艺术创作的质量、数字技术应用的规范等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高校在培养学生时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学生作品和成果在进入行业时也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衡量。同时,现有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数字文旅行业的表现评价不够全面。传统的艺术评价多侧重于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数字文旅行业中,作品的市场价值、游客体验效果等因素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例如,一个数字文旅演艺项目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艺术表演的精彩程度,还与游客的参与度、满意度以及项目的盈利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目前高校和行业内缺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评价体系。

高校艺术类专业助推数字文旅行业发展的对策

优化课程体系

一方面,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关键在于紧跟数字文旅行业发展,及时更新内容。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课程监测与更新小组,定期调研行业前沿技术和应用案例。例如,当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文旅的版权保护、数字资产交易方面有新应用时,高校应迅速将其原理、操作模式等纳入课程。同时,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参与课程内容设计与讲授,如知名数字文旅项目的策划人、技术总监等,确保课程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为契合数字文旅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需强化跨学科融合课程建设。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使学生理解旅游市场规律和文化内涵,在创作中有的放矢。同时,促进艺术类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学科交叉。例如,开设“数字文旅交互设计与实现”课程,将艺术设计与编程、硬件知识结合,培养学生打造数字文旅交互产品的能力,如设计智能导览设备的交互界面等,为数字文旅行业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完善实践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首先,加大资源投入力度。高校应积极筹措资金,更新和扩充实践教学设备。对于视觉艺术相关专业,配备高分辨率数位绘图板、专业摄影器材等;对于数字媒体专业,购置先进的图形处理工作站、VR/AR开发设备和软件。同时,建设高质量的实践场地,为表演艺术专业打造声学效果优良、空间充足的排练厅和舞台。此外,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行业引进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艺术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和行业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高校和文旅企业应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机制。企业可在高校设立“数字文旅实践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如让学生参与景区数字化改造的视觉设计、旅游演艺项目的策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流程和标准。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发新型数字文旅产品或服务。同时,企业可为高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使其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数字文旅行业发展的人才。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

高校在数字文旅行业标准制订中有着重要作用,应积极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文旅企业共同参与这一过程。在艺术创作质量标准方面,针对数字文旅项目中的视觉设计、表演内容等,明确色彩搭配、画面清晰度、表演感染力等具体指标。对于数字技术应用规范,要确定VR、AR等技术在体验流畅度、场景还原度、交互精准度等方面的标准。例如,在一个数字文旅历史场景重现项目中,规定3D建模的精度、历史文化元素的准确性等,确保行业内的数字文旅项目在艺术和技术层面都有章可循,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同时,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需全面考量多方面因素。对于学生作品或项目成果,艺术价值评价应涵盖创意新颖性、表现手法独特性等。市场价值评价要关注作品在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商业变现潜力等,如数字文旅纪念品是否受游客欢迎、能否带来经济收益。

高校艺术类专业与数字文旅行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意义,高校艺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内容创作等方面为数字文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需要高校和行业共同努力,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数字文旅行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促进数字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艺术类专业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需求的持续变化,高校艺术类专业与数字文旅行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两者的协同发展将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惊喜。

本文系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2023年度课题“高校艺术类专业助推数字文旅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GJX2023D943)。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  数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