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87)

摘要: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面对当前黄河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充分等困境,相关部门应当完善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专项资源库、抓好合作产业的转型、开发黄河文化创意产品,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上述措施,黄河流域有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旅游体验。

在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这份规划不仅为黄河流域的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在文旅发展导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深入研究并探索黄河流域文旅产业的发展形态与顶层设计,对于推动流域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这份纲领性文献的颁布,无疑是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业态,为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全面而深度的分析,一方面能够为黄河流域经济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黄河流域群众的生活质量。

黄河文化旅游资源

黄河,这条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之河,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黄河文化,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文化旅游资源。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同一条璀璨的文化长廊,串联起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首先,从自然景观与生态风光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无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这里的自然景观多样且极具观赏性,从巍峨挺拔的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到蜿蜒曲折的乾坤湾、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每一处都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黄河的雄浑壮美。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黄河流域的天然屏障,更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与体验。此外,黄河流域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还体现在其绿色生态景观的打造上。数千里的绿色长廊、千亩银杏林、百里杨树林等,不仅为黄河沿岸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绝佳之地。

然而,黄河流域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古文字、古建筑、青铜器等,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从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契刻符号,到陕西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再到山东大汶口、丁公村的陶器符号,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记录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辉煌,更成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线索。

随着历史的推移,黄河流域的文明不断繁荣发展,出土了丰富的文明标志物。从甲骨文到陶瓷饰纹,从岩画到青铜雕刻,这些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在书画艺术领域,黄河流域同样涌现出众多经典作品与杰出艺术家。例如,《熹平石经》的严谨、《兰亭序》的飘逸、《女史箴图》的细腻、《步辇图》的生动以及《清明上河图》的繁华,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瑰宝,更是黄河流域文化繁荣的见证。同时,阎立本、皇甫珍、吴道子、颜真卿、张择端等书画大家的涌现,也为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在雕刻艺术方面,龙门石窟无疑是黄河流域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这座举世闻名的石窟群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石刻艺术的瑰宝。龙门石窟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情感,让游客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黄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首先,流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以黄帝故里景区为例,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瞻性的开发策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河洛文化、姓氏宗亲、古城遗址、人文始祖等多维度进行了立体化挖掘,成功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景区。这样的成功案例,无疑为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开发树立了标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小微旅游景点却陷入了发展困境。这些景点往往分布零散,彼此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与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它们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呈现上,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览层面,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足,自然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

其次,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产业链构建上也存在明显短板。当前,流域内的文旅资源大多各自为营,仅局限于经营单一业务或讲述一个孤立的黄河故事,未能将自身的文化特色融入更广阔的黄河文化发展脉络。这种碎片化的开发模式,不仅限制了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也阻碍了高质量产品体系的形成。黄河流域所蕴含的根亲祭祀、少林武术、历史名城等独特文化元素,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创新,未能充分展示其魅力,进而影响了文旅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黄河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不够充分

在当今社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方式,其灵魂深处总是与文化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石。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赋予旅游以深度和内涵;而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让文化得以传播和体验。然而,在黄河流域这一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丰富的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却并不充分,这成为制约其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并在政策层面进行了积极引导,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融合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部分地域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只是简单地将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元素作为装饰或点缀,而未能真正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特色旅游模块。这种浅尝辄止的融合方式,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观赏景色的层面,难以获得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参与感。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不充分,不仅无法满足游客对景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使得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难以得到凸显和传承。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本应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融合手段和创新方式,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显得动力不足,甚至被边缘化。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黄河文化专项资源库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专属于黄河文化的资源库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系统化、科学化地管理文化资源,还能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首先,完善黄河文化专项资源库需从构建全面系统的资源体系入手。这意味着要全面搜集、整理黄河流域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古代遗址、遗迹、古建筑、艺术品、文献资料、民俗风情、传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口述历史等多种方式,确保资源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扫描、3D建模、虚拟现实等,对部分珍贵文物和遗址进行数字化复原,为资源库增添更多生动直观的内容。

其次,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提升资源库效能的关键。黄河流域横跨多个省份,各地文化资源分散且管理主体多样,因此,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至关重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促进各地文化机构、研究机构、高校及民间组织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建立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编码体系,便于资源的检索、管理和利用。同时,推动资源库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资源的远程访问和在线服务,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了解和利用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

再次,资源库不仅是文化保存和展示的平台,也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鼓励国内外学者、专家利用资源库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内涵、特色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举办专题研讨会议、专家学者交流会等,为学者提供专业的沟通平台,进而实现学术成果的高效转化。另外,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的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完善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专项资源库应着眼于其应用开发,特别是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主题线路、互动体验项目、文化创意商品等,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参与度。利用资源库中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旅游项目,提升黄河流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游客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库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抓好合作产业的转型,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

在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核心战略之一,旨在通过黄河文化的协同合作,为黄河流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一战略要求紧密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进行个性化、精密化的策略实施,进而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文旅融合发展。

黄河上游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以独特的地域特色而著称。这一区域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提升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完善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以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支持青海、四川、甘肃等毗邻地区携手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动黄河上游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中游地区则坐拥古都、古城、古迹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的地域文化特点鲜明,农耕文化深厚。依托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中游地区应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挖掘和展示地域文化精髓,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深度,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河下游地区则应以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为依托,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展览等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为黄河下游文化旅游产业增添新的活力。

实现黄河流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是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这一要求需要在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推动绿色发展,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广低碳旅游模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让黄河流域的文化旅游产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开发黄河文化创意产品

开发黄河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是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内生动力、推动文旅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举措。依托黄河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设计并推广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还能有效提升黄河文旅品牌的内涵与影响力。

首先,深入挖掘黄河故事与黄河发展历史,协同相关团体与部门,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成册,形成系统而生动的故事集或历史读本。这不仅有助于增强黄河文旅品牌的文化底蕴,还能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在此基础上,运用图像采集与修复、数字化处理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黄河文化进行高精度重现,确保文创产品在视觉呈现上的独特性与艺术性。在设计中,要避免简单的场景重复与雷同,力求每一件文创产品都能成为黄河文化的独特载体,讲述属于自己的黄河故事。

其次,按照观光纪念、民俗研学、观光休闲等不同的旅游线路,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一系列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例如,“乐高与黄河古建筑”系列,通过将黄河流域的古建筑以乐高的形式呈现,既能让游客在动手搭建中感受古建筑的魅力,又能激发游客对黄河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与书法大家同书”系列,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书法大师的课堂,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还催生了人工智能等新业态的发展,为黄河流域的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将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雀金绣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文旅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是实现非遗技艺“活”起来、文化“存量”转化为“增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与现代设计的巧妙结合,这些古老技艺得以在文创产品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例如,可以将唐三彩的绚丽色彩与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设计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家居装饰品;将汝瓷的温润如玉与黄河文化的深邃相结合,创作独特的茶具或文具,让游客在品味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此外,将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也是塑造和传播特点鲜明的黄河流域形象、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一系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节气日历、节气美食礼盒等,既能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黄河文化的韵味,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代的挑战,相关部门应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不断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让黄河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母亲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专项“新质生产力赋能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绿色转型研究”[编号:24H179(C)]。

(作者单位:赵月阳:济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孙凤芝: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牛斌:济南黄河河务局平阴黄河河务局)

标签:  黄河流域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