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北京市积极响应这一国家战略,出台了多项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现以文献分析与访谈研究为方法,选取“数字中轴”项目作为案例,探讨了北京市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政策缺乏有效监管、跨部门协调不力、执行环境受到技术条件限制,以及目标群体的参与度不足。基于此,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设性建议,旨在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数字化被赋予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与转型的关键角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与文化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求在数字化浪潮中抢占先机,引领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变革。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明确提出加速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具体路径,将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彰显了国家对于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与深切期待。
因此,论文聚焦于北京市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执行的实际成效与挑战,选取“数字中轴”项目作为深度剖析的切入点。该项目不仅承载着传承与弘扬北京历史文化精髓的重任,也是探索数字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创新文化消费模式的前沿实践。
“数字中轴”政策执行的现状
自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文物局与腾讯公司积极合作,推进“数字中轴”项目建设,“云上中轴”小程序的运行成为北京市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执行的成果之一。
北京“数字中轴”项目建设概况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市的核心文化和历史轴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元大都时期,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对称美学,更成了北京城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作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纽带,北京中轴线肩负着传播历史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腾讯公司于2021年与北京市文物局携手合作,共同启动了“数字中轴”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游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等数字化手段,打造一个生动、立体、互动的数字中轴展陈空间,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项目成功还原了北京中轴线的核心遗产区,为建立专业的数字模型提供了丰富而精确的数据基础。
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搭建
“云上中轴”小程序是“数字中轴”项目的重要线上成果,作为北京中轴线数字展陈体系中的“线上数字博物馆”模块,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小程序运用了内容生成PCG技术、物理仿真技术和云游戏技术,真实再现了中轴线700多年的景观与变迁。经过三年的开发和542次迭代,“云上中轴”精细还原了中轴线的山形水势和人文建筑,生动描绘了30万株植被和220万栋建筑物,呈现中轴线的恢宏盛景。在“云上中轴”小程序发布的同时,北京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IP——“北京雨燕”正式亮相。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中轴线IP的文创开发,并结合音乐、影视、游戏等文化艺术形式,体验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化身游戏角色,亲身参与正阳门城楼的建设,观摩清代皇帝在先农坛和太庙举行的祭祀仪式,甚至挑战将社稷坛的五色土精准放置到位。这些互动体验不仅让人们更加生动地感知和理解中轴线的历史与文化,也有助于传播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线下,门店推出了高质量的文化周边产品,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与此同时,线下数字沉浸展部分利用AI、VR、裸眼3D等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内容,打造强互动体验的创意展项,让现代人与古代人隔空对话,“面对面”交流。该展览还将在海内外巡回展示,系统地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建筑特征及历史变迁,进而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政策执行
由于北京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地域、文化等特色,初步形成了数字化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例如,北京市商务局印发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域试点,丰富试点应用场景,提升数字人民币活跃度。拓展数字消费场景,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业态加快布局”。应用到“数字中轴”项目当中表现为,在政策执行上,北京市文旅局给予政策上的解读与指导,明确了“数字中轴”项目的战略意义和实施路径。北京市政府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将项目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宣传部门大力宣传该项目,鼓励更多人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搭建。腾讯公司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为项目的开发给予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并且,北京市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投入了大量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此外,该项目还吸引了一些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在科技赋能文化方面,为了加速政策的落实,腾讯公司建设了一系列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高精度数据采集设备、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系统,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利用这些技术对中轴线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数据采集,包括三维扫描、高清影像和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同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在这个过程中,腾讯公司组建了一支由文化遗产专家、数字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推广方面,北京市政府的宣传部门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数字中轴”项目的成果和意义,进一步提升了该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数字中轴”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执行采用自上而下模式,本文使用自上而下模式中的经典理论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从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对北京市“数字中轴”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政策监管制度不明
北京市文化产业政策内容多聚焦于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搭建,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政策。例如,北京市文物局与腾讯公司只是从北京中轴线“线上数字博物馆”文化宣传角度进行项目建设,忽略了文旅融合过程中的消费功能实现,对各方面的执行效果监管不严,从而导致政策效果下降。因此,从“数字中轴”项目建设过程来看,“云上中轴”小程序满足了构建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要求,但仅仅是政府方面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由于政策内容本身缺少对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运行效果及消费者满意度的考核,不完全适应消费者需求,导致“数字中轴”项目建设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跨部门协同程度不足
在北京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上涉及多个部门的横向协作。通过访谈得知,在“数字中轴”项目当中,相关部门对“数字中轴”项目建设的协同程度不足。“数字中轴”项目是北京市文物局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而建设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侧重实现文物保护与文化宣传的部门职能。然而,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搭建要求来看,“数字中轴”项目建设需要北京市文旅局等部门或机构协同参与、共同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由于“数字中轴”的运营主体是腾讯公司和北京市文物局,这两个主体的工作主要面向技术的开发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关于宣传以及规范化等方面则需要更多的部门参与,才能推动“数字中轴”项目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其他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技术方面存在断续状况,其相应的代码、格式、承压性、安全能力和界面友好性都各不相同,最终导致运营主体单位与其他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障碍,以及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低下、资格审批慢等问题。
政策执行环境受到技术限制
北京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会受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在“数字中轴”项目当中,研发者希望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重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风貌。但是在线上和线下场景的搭建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足,无法实现精确度和真实感的高度还原。所以,“云上中轴”小程序中,场景介绍采用视频记录的方式进行文化展示,但与3D模拟技术相比,消费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无法主动搜寻信息,导致线上消费体验不足。即消费者使用“云上中轴”小程序了解北京中轴线,只是观看一个又一个小型纪录片,没有明显感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虽然项目单位一直在努力寻找平衡点,试图通过更加合理的资金分配和使用,以及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的支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技术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无法做到大批量生产应用,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会随之下降。同时,招募的科技公司中,虽然其数字产品或技术具备很高的质量,但在与中轴线进行融合再创造时,由于企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博物馆缺乏深入的认知和理解,故而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品。
目标群体参与度不高
根据实地访谈发现,一方面,“数字中轴”由于对目标群体的定位不够清晰,导致群体的参与度不高。许多年纪较大的居民,由于对新技术的使用不熟练,接受新事物速度慢,所以更偏爱参加线下的娱乐项目,如广场舞、书法比赛等,对数字文化的需求不大。另一方面,“数字中轴”项目的目标群体本来应该主要面向外地游客,但在实际运用当中,宣传并不到位。随机采访的外地游客中近75%并不知道有这个平台。对于中轴的了解也多数来自课本或者视频,以及景点推荐。当地居民由于从小接受当地文化教育,对项目所传播内容缺乏新鲜感,因此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不高。在北京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搭建过程中,尚未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模式,这使得目标群体的参与度不高,也是导致文化数字化供给与用户需求不对接的原因之一。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的执行建议
针对北京市“数字中轴”项目建设中存在政策本身缺乏监管、执行机构跨部门协调不畅、政策执行环境受技术限制、目标群体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政策执行的建议。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北京市文化管理部门出台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运行监管的补充政策,建立专门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调查、采访、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运行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政策实施的进展、成效和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网站、发布政策执行报告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政策执行的情况。最后,政府可以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学者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估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多方参与,可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评估与监管,实现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政策目标。
提升部门间协同能力
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搭建过程中,往往涉及跨部门协同工作。因此,需要建设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解决规划建设、活动审批困难、堵塞的问题。例如,“数字中轴”项目建设中,北京市文物局、文旅局等相关部门,通过联合办公方式,统筹各方数字化建设任务,完善项目内容,避免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统一对接。同时,需要发挥各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共同宣传支持消费新场景的搭建。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深化宣传引导。以服务消费者、服务市场为出发点,创新宣传方式及内容,大力宣传推广成功的案例,做好示范作用,从而达到统筹多领域,共同建设。
加强“数实融合”
数字技术在新场景搭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丰富多元化的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是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关键。尤其是对全景的呈现,使场景还原更具有真实性。例如,可以借鉴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通过文旅商三者的融合,还原“盛唐”时期的建筑、服饰、饮食习惯、交通方式等,向消费者呈现当时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并且通过全息、VR等数字技术,打破历史的屏障,使现代科技与古代文化交相呼应,打造国潮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优化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搭建想要让消费者满意,需要从市场出发优化供给内容。通过提高产品审查标准,提高流向市场产品的质量,将有质量缺陷的产品扼杀在摇篮,最终,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将走向精品化。这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接触到产品后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可以刺激数字化消费产品供给端的创造力与创新性,持续激发数字化文化消费的新活力,从而提高目标群体参与度。
综上所述,北京市文化产业政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推动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搭建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政策本身缺乏监管、执行机构跨部门协调不畅、政策执行环境受技术限制、目标群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政府需要从完善政策监管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协同能力、加强“数实融合”、优化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继续完善北京市文化产业政策,搭建令消费者满意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从而实现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融合发展。
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视角下宁夏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3NXBGL08)。
(作者单位:谢宇扬: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陆筱璐:宁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