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 赓续文脉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04)

摘要: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承载华夏文明历史、记录民族发展进程、见证社会更迭延续的历史文化宝地,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衍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完整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山西实现转型发展和建设文化强省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之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统计显示,山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达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4298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各类文物数量及历史价值均排在全国前列。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构建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要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价值,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指引,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为建设文化强省打造创新发展路径。

华夏五千年文明发源地,印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山西历史发展经历了尧舜禹、夏商周数千年演进,至三晋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已经形成;秦汉以后,山西历史文化更加灿烂辉煌;明清两代,晋商将中国古近代金融业做到“汇通天下”。襄汾县丁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证实了距今50万年至2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汾河流域早期智人阶段的人类生活轨迹。黄河中游地区发掘印证了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间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被认为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在中华文明浩浩汤汤、激荡奔腾的时间长河里,陶寺遗址丰富且生动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历史发展脉络,实证了陶寺,这个四千多年前的地中之国,就是最初的中国。

尧舜德孝文化,铸造了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牢固根基。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山西作为世人了解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地域文化始终作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延续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内涵。从文明传承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文明基因的历史延续是中华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并继续迈向未来的内生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迈向新征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华文明始终是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武器。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山西历史文化要回答好如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问题,山西要发挥好文化资源强省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旅游要素有机整合路径,系统加强文化产业布局,分类、分层挖掘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独特价值,推进文旅融合、产业转型和迭代升级,培育文旅行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同时,要系统梳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脉络,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整体构建文物发掘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推进中华民族探源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山西贡献。

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见证地,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山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延绵不断,生成其不断发展创新的鲜明特色。晋国早期“曲沃代翼”,曲沃武公并晋地成为晋国国君,推动晋国政治变革实现飞跃。及至晋文公采取“郭偃之法”推进社会改革,在继承“亲亲”用人政策的同时更强调“尚贤”,并提出“君食贡”,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后,韩相申不害厉行改革,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大增,历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魏相李悝在主持魏国变法中,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通过改革发展的韩、赵、魏跻身“战国七雄”,合称“三晋”。秦汉以后,天下纷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通过创三长制、整顿吏治、颁俸禄制、改革官制、变革税制、改革租制等一系列变革举措推动社会发展。隋唐之后,柳宗元、司马光、杨深秀等山西改革人物,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改革创新,推进山西传统文化革新精神延续发展。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山西历史文化承载着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凝结了历朝历代杰出人物对变法革新的真知灼见。“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山西这片古老的热土上,一代代晋商靠着坚守诚信为本、善于抢抓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传奇。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晋中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晋商文化的形成发展既体现了山西商人对发展变革的积极创新,又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了价值参考。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创新驱动发展是增进发展动力、赢得发展优势的战略安排。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底蕴的重要视角,山西历史文化关于改革创新的价值内涵既彰显了对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积极探索,又蕴含了对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推动引领。深入挖掘山西历史文化,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实现升华的丰富内涵,使其上升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参考,对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前沿地,表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山西地处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接壤地带,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搭建了民族融合发展的桥梁。尧舜禹时期,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先进的华夏文明影响了北方各民族发展;先秦时期,匈奴长期占据北方广大地域,晋地的雁门郡与游牧区的云中郡相连,地处三晋的赵国直接面对匈奴的铁骑;秦统一天下后,三晋大地划分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北地郡、云中郡、上郡,指向正西、正北、东北,《过秦论·上篇》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汉以后,通过和亲、通商,汉族与匈奴关系得到巩固;北魏时期,孝文帝“全面汉化”,通过立汉制、尊儒学、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习汉俗等,为民族融合作出巨大贡献;后唐、后晋、后汉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在山西地区建立;元朝时期,蒙古、契丹、女真、色目等三十多个西域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三晋大地。在汉文化的洗礼下,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汉化,中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部山西民族交融史,半部中华民族形成史。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民族融合一直是主题、主流、主调,山西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辐射面积最广的民族“大熔炉”。山西历史文化积淀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浩瀚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这种统一性,已经熔铸成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家国情怀。“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以文明传承为纽带,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文化价值认同凝聚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向心力,推动中国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能够始终将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首要任务。

新征程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勠力推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在中华文明伦理价值的影响下,共同遵循的文化价值内涵辐射了广泛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成为连接各个民族的价值纽带。山西历史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形成了关于民族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山西根祖文化赋予了“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的身份认同,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新的发展实践和发展要求,推动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其中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重大价值。

中华文明思想交流汇集地,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从历史发展来看,山西历史文化蕴含多种思想学说共生共存,在交流碰撞中促使进步思想源源不断地产生。《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开创“三晋儒学”,不仅教化了法家创始人李悝等人,还间接影响到荀况、韩非和李斯,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春秋末期,百家争鸣,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兵家等重要思想流派在山西发源,各种文化派别在相互切磋、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秦汉以后,山西地区逐渐形成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明清之际,傅山的“实学”思想影响了清朝以来的思想取向。山西省著名景点悬空寺中的三教殿供奉着老子、释迦牟尼、孔子,是我国古代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大殿,是中华文明高度包容性的最好体现。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贯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以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愈加深入,如何更好推进国际交往与文明互鉴,需要中华文明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繁荣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维系文化多样性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逻辑主线,强化我国各民族持久深入的交融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在文化层面的感染力、感召力,凝聚民族共生共存的共同体意识。山西凭借其地理环境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衍生了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新时代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指引,继承发展山西历史文化既要坚持返本开新,激活优秀传统,又要坚持开放包容,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

中国古代和戎历史开启地,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山西历史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传承了中国“和”文化发展理念。春秋时期,面对戎人势力不断发展,晋国司马魏绛建议晋悼公与戎狄修和并陈述利害,晋悼公提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通过和平方式缓和了边境冲突,扩大了晋国版图、增强了国家实力,实现了“远至迩安”。和戎的成功,使晋国可以集中力量逐鹿中原而无后顾之忧,魏绛和戎策略对于晋悼公称霸中原作出积极贡献,《国语》称晋国“于是乎遂伯(霸)”。为了表彰魏绛的功绩,晋国国君将和戎得来的榆次更名为“魏榆”。魏绛和戎,是中国“和”文化的肇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对推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有开创性意义。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底色和典型情怀,在5000多年文明演进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传承和平发展的内在基因。数千年朝代更迭和社会发展,中国始终追求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友好关系,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作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通过丝绸、瓷器、茶叶推进交流合作,传播和平理念,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立足现实,中华民族延续了中华文明和平基因,致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积极为人类社会和平稳定和发展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之一,山西历史文化发展贯穿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全过程,完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研究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的突出特性和当代价值,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的理论内蕴;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文化资源载体,系统构建研究体系,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表里山河”,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甚至更为悠远的史前文明都可以在山西这片古老大地上找到印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里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乡愁。地上文物看山西,在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三晋大地上,各类文物星罗棋布、点缀其中。

新时代继承和发展山西历史文化资源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指示,结合山西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发源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见证地、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前沿地、中华文明思想交流汇集地以及中国古代和戎历史开启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丰富文化宝藏,是山西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契机。新征程上,系统发掘整理山西历史文化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勃勃生机,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撑。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研究”(2023W187)。

(作者单位: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山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