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变迁 扬文化自信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75)

现探讨了中国环境保护的古今变迁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中国古代形成了“天人合一”等环保理念,并实施了有效措施,为现代环保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文化自信源泉。而近代以来,环境问题凸显,中国环保思想和实践经历深刻变革,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随着文化自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不断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环境保护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不仅高度概括了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更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农业文明的深厚情感。中国作为世界农业的主要发源地,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瑰宝,为民族的繁荣与壮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这漫长的农耕历程中,人们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形成了诸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智慧箴言,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是对资源合理利用的生动诠释。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崛起,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愈发不容忽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并未忘记农耕文明的智慧,而是积极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了一条既符合国情又切实可行的环保发展道路。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当下的生存质量,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与未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加强了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推动了环保技术的持续创新,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与履约,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这些努力与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中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自豪感。在环境保护领域,这种自信表现为对本国环境保护理念和实践的自信与自豪。它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也源于对现代环保科技的积极吸收与创新。正是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在环保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环境保护的古今变迁,分析这一变迁背后的文化自信力量,并阐述如何在现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自信,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古代环境保护的初步探索

古代对环境保护的初步认识与相关理念

远古时期,受限于人类文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自然当做神明崇拜,编撰了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和奇谈志异,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古人开始产生主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想法。人们逐渐在神话传说的影响下,接受先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智慧。

关于环境保护思想的提出,早在先秦时期就涌现诸多思想家和流派,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仁政的理念,进而引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环境保护思想。他强调人类行为应顺应自然规律,珍惜大自然提供的资源,而非过度索取。这一思想体现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初步认识。

“天人合一”作为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深植于整个古代文化的脉络之中,它不仅构筑了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石,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在环境保护的层面,这一思想蕴含了双重意义。首先,人类是从宇宙自然中孕育而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依赖自然环境;其次,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应秉持善待自然的原则,与自然和谐共处。例如,《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论述,以及《荀子·礼论》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表述,均深刻揭示了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联,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这种敬畏与尊重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体现在古人对待自然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此外,老子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理念,更是将这种敬畏与尊重推向了哲学的高度。他主张人类应遵循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节奏,不强行干预、不违背自然规律。他还提出“上善若水”,强调人类应像水一样善于适应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之对抗或试图征服。

这些古代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具有“天人合一”丰富内涵的古代生态智慧,为现代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古代环境保护措施

作为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很早就意识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实现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注重环保,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机构职能。

生态文明理念起源于远古时期,虽然在《周易》等文献中有所体现,但由于文明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足,环保措施主要停留在思想萌芽的阶段。然而,此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开始真正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行立法系统化、制度化。虞和衡作为古代官职,主要掌管山林川泽的保护和开发。此外,还颁布了《野禁》《四时之禁》等禁令,严格规定了砍伐林木和狩猎等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有效保护了山泽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口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各诸侯间的频繁战争,自然环境遭受了破坏。然而,这一时期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思想和法律规范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百家争鸣”的推动下,《孟子》等文献开始积极宣扬环保对于国家富强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国家除了继续设置掌管生态的官职,还根据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进一步细化了负责自然管理的官职。例如,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兽人、司险、柞氏等官职,分别负责不同方面的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环保政策也更为统一和有力,出现了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田律》。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如禁止滥砍滥伐、限制狩猎等。到了汉代,统治者更加注重环保与民生的结合,通过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唐宋时期,中国的环保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唐代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宋代则注重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到了明清时期,环保措施更加具体和细致。明代细化设立了如“林田司”等专门机构负责环保工作,同时颁布了“森林保护令”等法令,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到了清代,《大清律例》中详细规定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还采取了一系列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水利工程的具体环保措施,但受限于时代背景和经济条件,并未能得到完全有效的执行。

纵观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环境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哲学与治理理念的体现。中国历朝历代在环保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古代环境保护文明对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作用

古代环境保护文明不仅是现代环保理念与实践的重要基石,更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为我国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自豪感,让我们在面对环境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通过传承和弘扬古代环保文明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我们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首先,古代环保文明中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例如,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该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核,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这种思想不仅为现代环保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也让我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理性地思考,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生态平衡。

其次,古代环保文明中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例如,古代中国对于山林川泽的保护、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以及对于废弃物的处理等,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这些经验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现代环保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实践经验,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古代环保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是一项社会责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传承和弘扬古代环保文明,我们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环保文明,其深厚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古代环保文明的智慧,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近代以来环境保护挑战与转变

近代以来的环境保护思想

近代以来,环境问题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而凸显,人们的环境保护思想经历了显著变化,从无知被动到主动认知、从单一局部到多元全局、从经济利益优先到可持续发展。初期因科技限制和认识不足,人们常对环境问题漠视,被动应对环境问题,导致环境恶化。随着问题加剧、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开始主动预防,通过法规、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减少环境问题。同时,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注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经济与环保协调,追求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来的环境保护举措

在改革开放初期至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施了众多举措以发展环境保护。一是加强环保法制建设,1979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我国陆续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还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2年)等一系列重要战略和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力度,如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政府加大环保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真正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时间节点,可以追溯至党的十八大,这一阶段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在2015年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这表明我国开始将环境保护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深入人心的理念,还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近代环境保护的转变对文化自信的新要求与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政策的不断演进,环境保护事业也在经历古今的深刻变迁。面对这一挑战,文化自信对环境保护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环境保护理念已经从“发展至上,经济为先”转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提倡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都强调了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高度一致。我们要深入理解和认同这些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并在文化自信中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其次,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保护不仅是保护自然生态,更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通过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从而坚定了文化自信。

最后,近代环境保护变化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合作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积极彰显大国担当,通过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国际环境规则和标准、分享经验和技术等方式,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环境保护的古今变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持续深化以及其在文化自信方面的不断提升。从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现代全球环保议题的积极参与,中国不仅继承了传统环保文明哲学思想理论和实践,而且在时代发展中创新环保技术与制度,为我国文化自信增添力量。随着环境保护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我国为全球环保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标签:  环境保护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