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承于语 新程启于传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88)

作为国家的精神支柱,传统语言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加强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及传播,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交融。在当今时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动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一是挖掘传统语言文化资源,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二是数字赋能传统语言文化,丰富传统语言文化呈现形式;三是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提高传统语言文化影响力;四是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统语言文化则是民族立足之本、发展之魂。在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并且表示“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传统语言文化。所以,在当前环境下,应以复兴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加强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且要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推进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关于传统语言文化的基本论述

传统语言文化的含义

传统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价值理念以及民族智慧。传统语言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且抽象的概念,很多专家、学者关于其含义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整体来讲,学术界普遍认为,传统语言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所形成并延续的语言和相关文化元素,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口头传承的故事、传统习俗、音乐舞蹈、戏剧表演、服饰等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汉语是中国最主要的语言,主要分为官话和方言两大类。官话即普通话,是中央政府所使用的标准语言,也是中国大陆通用语言。方言则是指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该地区特色的语言变体,如粤方言、吴方言等。汉语与各地方言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的语言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华儿女以语言为基础,铸造并发展了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其中,汉字、诗词、成语、谚语以及小说、散文、戏曲曲艺等都是语言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是语言文化的载体。

整体来讲,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字、诗词、成语和谚语等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化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不屈的精神,也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谦逊、诚信等性格特点。其次,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如诗词歌赋的翻译传播、传统戏曲曲艺的对外交流等,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传统语言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概括来讲,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汉字是传统语言文化的基础,它具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还包含了许多成语、谚语、俗语等口头语言,它们具有简洁明快、寓意深远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第二,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语言体系中,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延续并发展了数千年。汉字结构奇特,蕴含着丰富的象形意义,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此同时,汉字的书写需要细致入微的技巧,正是笔画的排列和形状与意义的关联使汉字的书写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使学习汉字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过程。另外,中文的声调令其充满了韵味,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字的意义,这对学习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但也增添了中文的韵律之美。中文的声调系统丰富而复杂,使听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和音乐性。

第三,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在语言表达上,注重含蓄、委婉、暗示等方式,强调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特点。此外,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还注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传统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对外传播,既可以增进世界各地人们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够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优秀精神的领悟与认同,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跨域、跨国传播大有裨益。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原因,传统语言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致使其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本文认为,在当今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推进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

挖掘传统语言文化资源,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若想将传统语言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挖掘、梳理并凝练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传统语言文化,进一步感受其独特的价值,并增进对传统语言文化的认同与信赖,以此实现传统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一,深入挖掘传统语言文化资源。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这些语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风情,并且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传统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在实践中,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搜集与整理传统语言文化资源,即组织人员在《诗经》《尚书》《礼记》等古代经典著作中寻找关于传统语言文化的记录,深入了解古代人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抑或在各种古老的资料中探寻一些已经濒临失传的方言词汇,丰富中国语言体系。其次,通过与老一辈人交流的方式,听他们讲述关于传统语言文化的故事和传说,保留这些宝贵的口述文化。最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按主题、时代或地域等标准,对挖掘及搜集到的传统语言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分类,一方面,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方式储存资源,丰富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呈现形式;另一方面,为后期查找和应用资源提供便利。

第二,讲好中华语言文化故事。故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华语言文化故事,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理解。要讲好传统语言文化故事,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故事,即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趣味性且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故事,提高其他国家民众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接受度。其次,对所选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考察,确保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可靠性。另外,要通过运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讲述故事,提高故事的吸引力,并增强故事的可理解性。最后,需要注意到,为获得良好的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应尝试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适当调整故事的编写思维和讲述方式,以提高目标受众对中国语言故事的理解度和接受度。

数字赋能传统语言文化,丰富传统语言文化呈现形式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但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跨越时空、语言和文化壁垒的挑战。对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强大的数字技术、扫描技术等赋能传统语言文化,使其以更生动、更多样的形式呈现。

第一,数字化处理传统语言文化。为便于存储、传输和分享传统语言文化,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将数字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打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在实践中,首先,可以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纸质文献转化为可编辑的电子文本,方便存储和编辑,与此同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其次,通过数字录音技术,将传统语言的发音记录下来,并存储为音频文件,这样不仅可以方便人们学习和模仿,还能保留传统语言的纯正发音特点。此外,还可以借助高清影像技术,将传统语言文化相关的图片、绘画等转化为电子图像,以便于保存、展示和传播;也可以利用视频技术拍摄传统文化表演,将其传播到全球各地。最后,还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将大量的数字化处理结果存储在云端,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便于不同地区的人们随时随地查阅和获取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资源。

第二,丰富传统语言文化储存及展示方式。首先,借助现代技术建立一个庞大的数字化语言库,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中国传统语言的各种资源,如古诗词、成语、谚语、对联、谜语等,以及各种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与此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语言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其次,创建虚拟展览与交流平台,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传统语言文化展览与交流平台,将传统文化场景还原至虚拟世界中,使不同地区的民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在虚拟展览中,受众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共同探索传统语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提高传统语言文化影响力

当今是典型的新媒体时代,应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好传统语言文化,这样既符合国家主流宣传价值,又贴合新媒体时代的持续发展要求,并且对广域传播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利用短视频平台推进传统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短视频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为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首先,选取诗词、成语、谚语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元素作为短视频的主要内容,如讲解汉字的起源、演示传统书法的技巧、介绍古代诗词等,充分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更好地展示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其次,精心制作短视频。在拍摄过程中,要注重画面质量、音效和配乐的选择,使传统语言文化的短视频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为体现短视频的文化内涵,可以邀请专业的配音演员为短视频配音。最后,将短视频上传至Tiktok、YouTube等国际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增进其对中国语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第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进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并且互动性较强,是对外传播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理想选择之一。首先,在Facebook等西方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专门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汉字的演变、诗词的魅力、方言的特色等有关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形式展示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用户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其次,积极组织或者参与社交媒体上关于语言文化、传统文化之类的讨论活动,如可以组织线上研讨会或开设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有兴趣的用户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的参与感,还能够为传统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更多的触角。最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广告功能推广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将中国语言文化以图片、视频、动画、故事片、动漫、戏曲表演等方式展示给不同的用户,扩大受众范围,提高传统语言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与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博主或KOL(Key Opinion Leaders)合作,通过他们不同凡响的影响力推广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以此实现传统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

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进传统语言文化对外传播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我国应积极借助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机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讲解与宣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促使其在更多地区实现传播与发展。

首先,加强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我国有必要建立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的研究,同时派遣中国专家学者到海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此促进更多外国人理解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创建孔子学院,增设传统语言文化课程。一方面,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可与其他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等谋求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机会,借助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在孔子学院内开设传统语言文化课程,课程涵盖古代汉语、书法、国画、民俗文化等内容,使海外学生通过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提高中文水平,并更深入地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提高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应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外传播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并推动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标签:  语言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