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通过探讨学术编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素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深入分析每一项素养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旨在为培养合格的学术编辑提供参考。
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最终的市场推广,图书出版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编辑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因此,编辑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文字处理能力,还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以确保出版的图书既具有高质量的内容,又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既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又能带来合理的经济效益。
相对于大众图书编辑,学术类图书编辑更需要在相应领域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以确保学术图书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保证学术图书的专业质量和学术水准。鉴于此,笔者基于多年学术编辑的从业经验,从政治素养、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浅谈学术类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由于笔者所从事的多为经济学类图书的编辑工作,所以本文以经济学类图书为例进行分析,但也与其他类别的学术图书基本类似。
政治素养
出版工作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不仅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作为编辑,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了解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经济形势;其次,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准确领悟其中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对图书内容有良好的理论和政治判断力;最后,要有坚定的党性原则、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一个编辑对待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态度,最终会体现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把好出版政治关,保证政治导向零差错,就必须具备优秀的政治素养,所以,对于编辑来讲,政治素养永远是第一位,是编辑职业素养的核心,更是所有编辑的立足之本。
学术素养
人们通常用“为他人作嫁衣”“编辑无学”等来描述编辑的工作。关于编辑应该是“专家”还是“杂家”,人们通常也看法不一。对于学术编辑,用“一专多能”来描述可能更合适,毕竟,如果对于所要编辑的专业图书没有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就无法准确把握图书内容、做出良好的策划方案以及进行高质量的编校工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作为学术编辑的多年从业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学术图书编辑需要具备的学术素养。
拥有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
学术编辑需要拥有所从事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够理解并评估相关选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编辑过程中不会犯低级的专业性错误。毕竟,“隔行如隔山”。例如,在笔者从事的经济学类图书的编辑中,任何有经济学入门知识的人,一般都不可能把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名字按照人名字典翻译为“亚当·史密斯”,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们都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是,对于一个经济学“门外汉”而言,是完全有可能犯这种错误的。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就会显得特别不专业,甚至引发读者对图书专业性的怀疑。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问题,如让社会科学领域的编辑去策划编辑生物医学或者工程学领域的图书,那些书稿对其而言可能也不啻为“天书”,且难以察觉其中的专业性错误。所以,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对一位学术编辑最基本的要求。
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
作为合格的学术编辑,一定要紧跟所在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动态,才能打开视野,更好地把握选题方向。如果编辑终日埋头于案头工作,忽视对学术动态的关注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容易与学术前沿脱节,难以捕捉到新的选题信息,实现选题创新。追踪学术前沿的方式多种多样,就笔者从事的经济学类图书出版而言,我们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追踪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一是了解最新文献,关注所在领域的顶级期刊和重磅奖项。例如,经济学领域,国内期刊包括《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以及中信出版集团的辑刊《比较》,国际期刊包括《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等经济学五大期刊,通过了解其中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章,从中洞悉学科的发展动态。此外,要关注所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奖项,国内的如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际上的如诺贝尔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以及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等,这些都是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重要渠道。
二是定期查看重点关注作者的个人网站等。国内的学者可以通过其所在机构的网站以及他们的发言等,了解他们的学术研究动态;而国外的作者一般有个人主页,他们会随时在自己的主页上更新学术研究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研究,通过访问他们的主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作者自身的研究动态,也能间接了解相关细分领域的研究动态。以经济类图书为例,我们经常关注的国外学者,如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克劳迪娅·戈尔丁,著名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考希克·巴苏等,其中一些重要的选题信息就是从他们的个人主页上发现的。此外,还有学者在重要会议上的发言,如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罗伯特·希勒的《叙事经济学》一书,该选题源于他2017年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同名主席演讲。这个概念抛出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也一直跟踪关注他的动态,所以第一时间得到了该选题,这本书出版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三是参加相对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参加学术会议是了解学术动态和积累作者资源的重要渠道。一般而言,与会学者会在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所在领域的研究动态,这是编辑了解学术动态的一个“捷径”,可以省去检索文献所花费的大量时间。编辑参与研讨会不仅可以了解学术动态,还可以积累作者资源,发现优秀选题。
四是自主组织相对高端的学术研讨会。参与学术研讨虽然有助于编辑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前沿,但毕竟研讨会涉及的领域并不一定与编辑关注的领域特别契合。所以,学术编辑还可以基于自己出版的图书、感兴趣的主题或者领域组织一些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的重点是设计良好的“会议主题”和邀请合适的嘉宾。这会“倒逼”编辑先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不仅包括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还包括拟邀嘉宾的研究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成果。所以,组织高端学术研讨会,不仅是挖掘作者资源的重要途径,更是学习和追踪学术前沿的重要方式,甚至在组织研讨会的过程中,各种“头脑风暴”还能为编辑提供新的选题思路。
与作者有效沟通的能力
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能力,是学术编辑维系与作者关系的重要技能之一。学术编辑与作者之间不仅仅是常规文本编辑上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学术编辑需理解作者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作者的研究背景,能基于基本的学术理论框架给作者提出专业性、建设性的建议。作者或许在其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甚至是行业的翘楚,但是,如何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时候作者并不一定擅长。这正是学术编辑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学术编辑能够提出较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作者更完美地呈现作品,就能帮助作者更好地转化作品。此外,学术编辑还要能“听懂”作者在说什么,这也就呼应了上文所说的,学术编辑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作者的有效沟通还能增强作者的黏性,有助于积累更多的作者资源,这对学术编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跨学科融合的能力
如果说上文的分析是指学术编辑要“一专”,那跨学科融合就是“多能”,也就是知识要“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例如,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涉及气象学,还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只有通过跨学科融合研究,才能全面理解和解决这类复杂问题。除了世界更加复杂化,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或者局限,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或者方法。例如,“理性经济人”在解释很多经济现象时力有不逮,鉴于此,经济学随后将心理学引入了分析框架,发展出行为经济学。有时候不仅仅是与社会科学融合,甚至还与自然科学融合。例如,宏观经济学讲到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时,会借用物理学上的“磁滞效应”概念,表示冲击消失后,影响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另外,跨学科融合还会催生新的学科或者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催生了生物信息学这一新兴学科,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
这些社会发展和学科融合的趋势,都要求编辑时刻学习新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还要利用现在各种丰富的信息渠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跨学科融合的能力,提高对新的、跨学科选题的判断力。
职业素养
编辑的职业素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不仅涉及编辑个人的专业技能,还包括编辑对工作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杨牧之先生在《论编辑的素养》一书中指出:“一个编辑首先要对你从事的工作感到重要和光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该有时代的使命感,有社会的责任感。”这为我们勾勒了编辑职业素养的基本框架。
使命感和敬畏心
首先,编辑工作的核心是传播知识和文化,这要求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编辑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传播重要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编辑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守门人。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影响着公众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因此,往小了说编辑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往大了说编辑需要对社会负责。
其次,编辑的敬畏心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应该对文字、作者和读者保有敬畏之心。这意味着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应该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同时也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敬畏心让编辑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能够坚守职业道德,不偏离正确的道路。
耐住寂寞的定力
编辑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和“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编辑一本书的过程通常很漫长、枯燥,而编辑一本学术图书尤甚。一般而言,学术图书厚重、难度大,而且在花费很大心力编辑一本书后,可能会在市场上“遇冷”,这对学术图书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学术编辑来说,花费同样甚至更多精力做出的图书,无法像市场书那样畅销,带来高额的码洋,多少会有心理不平衡,这正是考验学术编辑定力的时候。但是,一本好的学术图书能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甚至推动学科的发展,这会给出版机构带来声誉资本,也会给学术编辑自身带来学术声誉。
当然,也不是说学术编辑就理应如此。学术编辑通过深耕一个领域,保持学术敏感度,同样能策划出很多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市场的长销书。当然,耐得住寂寞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对于策划优质学术图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信息爆炸的“快餐”时代,图书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需要静心阅读的学术图书的市场更是严重萎缩,如何在喧嚣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平和,需要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定力。这是学术编辑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学术编辑追求卓越的体现。编辑工作要求高度的细致和精确,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都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因此,编辑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尽最大努力做到极致,而不能选择“将就”。例如,我们在编辑引进版图书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现原版图书有明显的错误,在慢通信时代,我们很难及时与外方出版社或者作者取得联系,所以会对错误之处加上“此处有误,但原文如此”等类似的编者注。但是,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原则上应避免出现类似的编者注,鉴于我们可以即时与外方取得联系,且外方通常很乐意回答关于稿件的问题,此类互动既体现了编辑的职业精神,又往往能赢得尊重。另外,这种沟通也是和作者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容易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选题的来源。还有一类情况是,作者写稿时引用的一些文献尚未发表,会出现类似“即将发表”(forthcoming)的字样,而图书出版时已经是几年之后了,很多引用的文献已经发表,这时候应不再保留原样。虽然查证会给编辑带来很多额外的工作,但这也是体现编辑匠人精神之处。编辑只有秉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图书。
综上所述,编辑的职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且不能一蹴而就。这些素养需要学术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慢慢积累和养成,并且会成为学术编辑工作的基底,慢慢构筑学术编辑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学术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编辑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通过阅读最新的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这种学习与追求学科前沿的能力,是学术编辑保持竞争力、做出优质学术图书的关键。
(作者单位: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