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图录是展览的一种延伸,是随时翻阅的线下创意文化产品,具有可长久保存、可反复阅读、对受众影响深远的特点。博物馆图录,从展品图片和说明的藏品图录逐渐发展成为集策展理念、设计心得、背景知识、相关研究成果于一体的展览图录,对展览主题解构、知识文化传播等起到重要作用。现以图录“做海:南海渔家文化”互动立体书为例,共同探讨和分享图录作为展览另一种打开方式的模式、路径。
近五年间,博物馆图录出版在不同地域、行业范围内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仅将图录作为文创产品的一种形式,还将其作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帮助观众留存有关博物馆的记忆,同时开启观众对博物馆文化的认知和探索。展览图录因其丰富的文物展品信息、深入的学术研究,已然成为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地科学研究和史料价值。“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展览是南海博物馆自主策划的一个专题陈列,以出海、祭海、耕海、更路、渔歌、我的祖宗海为展示提纲,通过近三百件渔民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工具,展示海南渔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渔民的生产生活工具等展品,品相一般、可观赏性不强,但是这些展品本身都具有很清晰的功用性。当下,观众看展览变得挑剔,为让展览更好看、好玩、有趣,具有“科普、研究、交互”特点的策划理念推动了设计的创新,并尝试将民俗文化题材属性的展览转换为研究性的功能解剖图示,摒弃泛滥的“大场景、大画面、大叙事”的场景样式,以小见大,以“分拆图例”的一个个装置设计,从细微入手,从陆上到海上、从海岸边到远洋站峙(驻岛),大胆引入试验性艺术展的模式,以装置艺术呈现人文展览,采用分拆图例与互动参与的展示方式,展现了海南渔民开拓南海、耕海牧渔的故事。该展览一经展出,受到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并荣获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如何让展览中精心的构思、巧妙的设计、艺术的装置留在观众手中、走进观众心中;如何让不起眼的渔家民俗文物像精美历史文物一样走进展览图册,既不显其寻常普通,又不失其独特风采;如何让低年龄段的学生群体深入了解海南渔业生产文化的核心意义与实践方法;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让读者亲身体验南海渔民的传统技艺和智慧,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是在策划制作此次展览图录时,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做海:南海渔家文化”互动立体书的设计、出版对于拓展展览的时空维度、扩大受众范围和深化观众的感受等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和尝试。
找准定位
首先,明确图录与展览的关系。本书定位为展览科普纪念图书,以“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展览内容为依托,遵从展览的结构布局和动线设计,极大程度地还原展览的叙事结构、审美风格、精美展品和创新特点。其次,了解目标受众。展览在策划之初是为展示本地特色渔家文化,目标受众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尤其是海南沿海老一辈的渔民,同时兼顾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及其他社会群体,在设计上整体偏向学术性和功能性解读。但为了更好地进行蓝色国土教育,配套图录目标受众以中小学生为主,通过好玩、互动、直观的设计巧妙传递渔家文化知识,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老一辈绕过暗礁、战胜激流、扬帆万里海域,似拓荒者一般的气概和中华民族广博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
引入立体书概念
立体书是传统书籍形态的一种衍生,其三维立体空间提供了让读者可以探索的机关和结构,同时,其独特的视觉图像为读者提供了对阅读内容的无限想象。此外,立体书还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丰富的视觉性,为图书内容的演绎与解读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基于对该展览图录定位的解读,立体书既符合展览本身“分拆图例”与“功能性”的设计特定,又满足青少年群体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好奇探索。
相对于人文领域而言,渔业是综合性、应用型较强的领域,渔业生产文化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操性。海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其渔业生产具有漫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特点。基于展览策划时,对海南渔家文化的概念定位、时空范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等的全面剖析,和对民俗文物及相关展品的拆解、分析与解读,我们得以了解帆船时代的渔业模式、海南渔民流动驻岛的时空性、生产方式的直观性与生产工具的功能性等,这些都为立体书的制作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此次将立体书与渔业文化相结合,相较于市场上针对某项具体事物的立体书设计,其在内容呈现、情景设计和工艺结合上都是一次尝试,对博物馆传统展览图录,尤其是对民俗展览的图录设计也是一次创新。
手绘叙事情景
整本立体书设计以手绘情景为基础,在情景点中选择主题鲜明、互动效果较好的内容进行工艺设计。展览图录中,贯穿了出海作业方式,将出海、祭海、耕海、更路、渔歌、我的祖宗海6大主题,以手绘图版形式设置了39个情景点。从出海前的造船、备资、分工到观天象、祈风祭祀出海远航;从近海沙滩浅礁捉鱼、摸螺、抓虾到远洋潜水捕捞行盘;从季节性流动生产到南海诸岛上的站峙搭棚;从传统围堰捕鱼到拖网等各式捕捞工具的出现;从捕捞、处理到行市贸易的物资交换;从依据季节时令、潮汐渔汛到结合物候、天象的海上航行,细细望去,宛若一幅栩栩如生的渔家劳作图,涵盖了渔家人从日出到日暮的一天;从近海捕捞到远海站峙的生产智慧;从观天象、辨水流等航海经验到更路簿等智慧结晶,无不彰显了海南渔民从渔村走向世界的勇敢、无惧、拼搏的创新与闯海精神。细致入微的情景绘制不仅为灵活呈现图录的文字、图片、文物展品等提供了存在基础和故事背景,也为互动机关、互动游戏等提供了支撑空间。手绘情景的设置同样弥补了展览中图文版式不足的情况,让观众能够在图录中更加直观地了解渔民出海、做海的具体情境。
将展览新颖设计形式巧妙转换到传统纸张工艺中
“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展览本身是对渔家生产文化的学术性知识解读与呈现,如何将相对严肃、科学的学术命题转化为大众容易接受、可视化的知识窗口,展览策划设计的“拆分图例”和“功能解析”给出了示范。这些匠心独特的设计形式深受观众喜爱,设计图录时,我们竭尽所能地将展览中的亮点设计搬到图录中,以纸张工艺的方式极大程度地贴合了展览中的形式创新,在图录中巧妙地添加若干形式各异的互动机关和小游戏。例如,展览中的“推一推物资储备”转换成图录中的“折花”;展览中的“摇一摇了解捕捞海参和插公螺过程”转换成图录中的“拉一拉小剧场”;展览中的“翻一翻货物交换”转换成图录中的“百叶窗”;展览中的图片镜像转换成图录中的“时光机口袋”。
打破展览场地局限,弥补展示不足
根据展览内容与展品特性,图录共设置了47处互动机关和小游戏。机关和游戏的设置打破了陈列展览在展示空间、逻辑结构、主题主线、叙事风格、经费预算等方面的限制,弥补了展览设计的遗憾,突破了时空限制,升华了内容主题,为展览呈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是活化展览文字和图片,提炼图版知识点并将其变成趣味互动装置。例如,准备出海前,各地有着不同的出海禁忌,图录中采用“转一转”设置,使读者在转动机关时对不能说的话和不能做的事了然于心;帆船时代,有关渔民生产生活的老照片十分难得,图录中采用“时光机口袋”设置,内置缩小版老照片,既别致新颖,又灵活方便;对于渔民驻岛早期的历史记载与古籍文献,图录中设置简易的缩小版古籍文献,便于读者翻阅,从而加深其对相关内容的记忆。
二是转换静态场景,将捕捞生产、生活场景变成实践游戏。在展示早期驻岛渔民获取淡水的方式时,展览依托实物与研究成果布设场景,以直观方式呈现;而在图录中则设置为水滴转动游戏,读者通过动手操作,让水滴滴入帆布再流入水缸,变成动态情景演绎,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与图录的趣味性。在展览中,场景代入的展示方式,如取木造船、近海挖螺找沙虫等,均在图录中转变为“拉一拉”。通过拉动人物手中的斧锯、赶海工具等,将人、工具、作业对象瞬间连动起来,既满足了图录的趣味性,又使读者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式及其作用,妙趣无限。
三是变换影像视频借助屏幕的单一输出模式,根据视频内容选择满足条件的互动方式。例如,展览中的“围堰捕鱼动态视频”,在图录中转换成“捕鱼水袋”,读者可以通过拍打水袋,使鱼虾涌入设置好的弧形石堤,既使其能够了解围堰捕鱼的方法,又增添了趣味性,获得了比视频更好的效果;展览中渔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渔家渔歌”“渔家舞蹈”等视频,图录在手绘耕海捕捞的情景时,加入了音符、二维码等,读者可通过“扫一扫”“听一听”,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展览中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祭海仪式,在图录中则转换成抽拉页设计,使祭海步骤一目了然。
四是提升内容演绎空间,完成展示主题在纸质书中的逻辑转换。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捕捞工具对时间、空间、作业环境均有不同要求。渔业生产方式作为展览的主线,我们深入解读了各类网具的应用场景,发现其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有些在水底使用,有些在礁盘上使用,有些在水上使用,有些则需要依赖人力发挥作用。基于以上解读,借助立体书的空间和工艺优势,将几种工具巧妙融合在一起,辅以文字说明,最终形成以海上、海面、海底为空间架构起罾网、张网、笼头网、围石网、掩网、延绳钓等多种网具并存的立体效果。图录采用立体书纸张工艺,使读者在打开图录时,能一目了然看到各种网具的空间使用层次及其特点,这是展览中依靠文字、实物、场景等叙事逻辑和组团式的表现形式所不能实现的效果,有效升华了展示内容的时空主题。
五是聚焦渔家文化记忆,将非遗形象直观生动地置于书中。鲤鱼在琼海渔乡民众的眼中是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征,鲤鱼灯闹春更是琼海沿海渔乡一道靓丽的海洋历史文化风景线,从明朝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渔家人而言,鲤鱼灯是一个重要符号和文化代表。在图录中,通过艺术化的卡通形象设计和工艺裁剪,将鲤鱼灯置于首页,当读者打开图录时,鲤鱼灯跃然纸上,伴随着灯光亮起,渔家人的祝福扑面而来。图录中鲤鱼灯的设计是读者可以带回家的祝福,既实用又温馨,增添了渔家文化的生活韵味。
民俗文物装进精美图录
一般而言,博物馆展览图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对展览文物的详细描述与多角度精美图片的呈现。鉴于本次展览中文物展品的可观性和互动立体书的定位,如何将文物展品与图书相结合,以及如何在特定情景中介绍文物展品,既能保证展览图录的基本性质,又不影响图书效果,我们做过多次尝试。考虑到本次展览中,文物展品的功能性应用说明远胜于其文物本体,我们舍弃了传统文物展览图录中角度详尽、放大局部细节呈现文物的特写,转向把情景内的文物展品集中在一起,为每件文物展品配以详细的使用说明,依序排列,形成某个特定情景下的文物展品集中页,并将文物页隐藏在当前情景页中,以拉动方式展现。在某些特定场景中,我们还将文物模块化,将其融入图录正文手绘场景和互动,使读者可按自己的需求选择是否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物展品,既巧妙地隐藏了文物展品,又满足了读者想要了解民俗文物的心愿。
文物展品动起来
从文物展品的功能性和实际应用特性出发,结合立体书工艺优势,在相应情景中,设计文物展品模型机关装置,旨在通过互动建立读者与文物展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清晰解构文物展品的用途,这是传统文物图录无法实现的。具体而言,对于工具类文物展品,在情景中图示化,通过抽拉、转动工具等互动形式完成对文物展品的功能解读,如锄头(挖螺的动作)、锯子(锯木头的动作)、轲凿(凿砗磲的动作)、测深锤(放长线的动作)等;对于服饰类文物展品,如携带背篓、穿戴潜水镜、铁环等,通过模切图形引导读者找到相应位置并进行装备佩戴,以此完成对文物展品的功能解读;对于其他情景内出现的文物展品,读者可根据情景需要将图示化模型合理分配到场景中,如图录中造船工具箱中各式各样的造船工具,各种形式的凿、锉,以及各种样式的铁钉、尺、墨斗等,读者可自行放入造船工具中。
合理分布文字信息
在设计图录时,鉴于展览图录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文字作为主要信息的传递媒介,必要的文字说明必不可少。结合手绘立体书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创新的文字呈现形式,除逻辑主线文字在纸面上一目了然之外,对解释性文字、论据性文字、说明性文字等,通过隐藏与链接的方式,在寻找与互动中完成知识传递。例如,对于具体生产动作、生产对象、场景解说等,通过“翻一翻”“拉一拉”等形式展开阅读;将历史文献知识汇编成口袋书;将非逻辑主线的文字如渔网的释义、发展、变化等用知识链接的方式充分表达。
兼顾传统展览图录特点和要求
除上述几点之外,按照展览章节构建图录结构,将策划理念、心得构思、文物说明等置于书中,保证图录的完整性。在设计图录时,要做到专业、严谨、精炼。一方面,仔细推敲图文等细节,保证博物馆展览图录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做到真实可靠。图录中涉及的文字、图片均基于馆内研究资料、考古实际发现及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插画师严格参考研究史料及实地考察成果,凝练渔民生活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而描绘人物服饰、自然环境、家居用具、生产工具、渔村街道等考古研究实证的细节。另一方面,精炼语言文字,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考虑到图录的受众定位和立体书的语言要求,采用了大众化的语言风格,力求把专业语言转换成公众语言,把专业知识转换为社会文化常识,通过有理有据、生动有趣的叙述,使读者可以在轻松的阅读中解开疑惑、获取知识。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借助形式多样的交互体验技术,让图书设计与出版灵活多变。这一变革不仅更新了博物馆文物图录与展览图录的图文解说思维模式,真正实现了文物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让文物“活”起来,也为展览开辟了一条可以永久打开的路径,让展览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说一座博物馆是一所学校、一座文化殿堂,那么展览就是打开殿堂之门的钥匙,可以让公众最直接接触和理解到博物馆作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的核心要义和馆舍宗旨。而展览图录则是展览传播和永久留存的有效物证,它可以出现在世界各地,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网络、工具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想,可以随时随地翻阅它、走进它。打开一本展览图录,便是换种方式走进博物馆、走进展厅观看展览,读者能够以更加深入、多元的方式解读展览信息和文物知识,从被动观展转为主动探寻,并发现其中的乐趣。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
[作者单位:李东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徐品: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