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非遗的保护传承密码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8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现通过对福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调查剖析,梳理了存在的掣肘因素,并提出了在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人类不断思考总结的动态过程,涉及各个利益相关方和参与者,也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态度和理性认识,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福清市枕山面海、拥江揽湖,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近年来,福清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夯实保障举措,以凸显玉融文化元素、留住文化根脉为主线,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推动非遗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实现非遗从“留下来”到“活起来”“传开来”的转变,从而让这座千年古邑彰显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

非遗保护传承的福清实践

抓关键,落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举措

1.强化组织保障

始终把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福清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加快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督促各项具体工作落实见效,健全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拓宽非遗保护传承的发展空间。

2.强化政策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福清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措施》《福清市关于闽剧保护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福清市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人才、非遗作品奖励办法》《福清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责任清单、村级非遗保护专员巡查、市级守护责任人等制度,形成逐级带动、部门联动、共同推动的工作格局。

3.强化经费保障

坚持上级补、财政投、社会捐多措并举,本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开展非遗项目创作生产、珍贵实物资料征集、传承队伍培训、重点项目建设、文化交流展示及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演出等。

抓拓展,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1.摸清底数

自2006年以来,通过普查、评审、整理、登记、建档,共确认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礼俗活动、岁时节令等15个类别、500多件非遗项目资源。目前,已公布八批福清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1个,其中入列国家级1个、省级4个、福州市级10个。有非遗传承人7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福州市级5人;设有非遗展示馆1个、福州市级传承示范基地7个和乡村非遗传习所6个。

2.夯实基点

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提升福清非遗展示馆,全面展示国家级佾舞、省级伡鼓、宗鹤拳、福州市级海族舞、板凳龙、词明线戏、福清南少林武术等,以及福清市级舞龙舞狮、光饼制作技艺、微雕技艺等非遗项目实物24个,打造福清市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窗口;依托福清利桥古街特色文化街区,推出沉浸式闽文化主题项目,通过建设闽剧服饰长廊、闽剧文化墙、闽剧光影舞台等,将闽剧艺术剧秀与闽味乐宴相结合,打造“吃、赏、游、娱”一体的立体化“非遗+”消费场景,拓展非遗闽剧演艺空间。

3.示范引领

实施“大手拉小手”工程,抓好滨江小学、玉屏小学宗鹤拳兴趣班,城关小学、实验小学、龙华职专佾舞兴趣班,新厝硋灶小学伡鼓舞、海族舞、九鲤龙灯舞兴趣班和城关小学提线木偶兴趣班建设,落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和传承能力。在福清市老年大学开设闽剧教学示范课,推行常态化教学和成果展演,聘请专业闽剧老师每周授课,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力军。开展“戏剧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名家名角走进福清市城关幼儿园、福清市实验小学、福清一中、龙华职业技术等学校,通过演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传统文化普及,培养青少年对戏曲的兴趣,营造学习戏曲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闽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新厝镇江兜村百年华侨古厝——王高宗祖屋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将其开辟为福清乡村非遗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围绕“民俗·乡土·家”主题,一期分为7大展区、13个展馆,通过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这些展区通过场景实物、图文语音等形式,呈现了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特色,将具有福清味、莆仙味、古早味的东西,以及老华侨特色、传统民俗、妈妈味道的情景展现给大家。

抓亮点,促进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1.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组织佾舞、南少林武术等非遗项目参加福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展示展演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佾舞亮相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南少林咏春拳亮相巴黎奥运会“中国之家”和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结合福清市文创季活动,举办非遗文创大赛,吸引专业人才、文创园区等参与非遗衍生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增强非遗产品创新能力,助推文创产业发展。开展非遗进基层系列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近两年持续推进非遗项目和非遗图片展进乡村、进校园、进场馆、进景区、进古厝62场(次),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结合“夜经济”等主题,依托“百姓大舞台”街头文艺活动载体,推出“经典闽剧+时尚街舞”的创新混搭阵容,促进了闽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程,拍摄完成8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影像记录和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宣传片,重塑“记得住乡愁”的文化记忆。

2.锻强非遗特色品牌

发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品牌效应,精心打磨闽剧艺术精品。闽剧《门槛记》入围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闽剧《一拂先生》入选福建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闽剧《同心结》参加福建省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8届戏剧会演,获评剧目奖二等奖、编剧奖二等奖、导演奖三等奖及表演奖一、二、三等奖;同年,推送剧目《同心结》参评福州市第五届茉莉花奖,获评戏剧三等奖。佾舞传承人李宗霖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少林武术传承示范基地和清辉闽剧团上榜福州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佾舞入选福州市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组织编纂《最福清乡土文化丛书》《福清戏剧史》,展现福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亮点风采。推进“梦文化节”活动,深度挖掘梦文化内涵,以省级非遗“石竹祈梦”为核心,促进两岸在文化领域的互动和发展,增进两岸民间友好互动情谊。擦亮“南少林文化”金字招牌,举办海峡两岸(福清)宗鹤拳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和首届世界南少林咏春拳大赛,以拳会友、以武传情,传播南少林禅、武、医文化,凝聚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共同成为华夏炎黄子孙的共识。

3.创设非遗旅游线路

精心策划了一都镇东关寨、龙屿古街看方言盘诗对唱、十番民乐演奏,以及南岭镇大姆山草场、食菜厝观看词明线戏表演等非遗旅游线路,利用历史建筑,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民俗、节庆等,开展非遗专场演出,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空间载体。目前,“醉南岭·赏春花”主题线路、“一都枇杷小镇慢游之旅”主题线路被纳入全国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福清山水野趣游”等3条线路被纳入福州市“乡村是座博物馆”精品乡村游线路并进行宣传推广。

福清非遗保护传承的掣肘因素

近年来,福清市虽然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非遗建设规划尚未建立

非遗保护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常抓不懈,方能以此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各项事业发展。目前,福清市缺少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尚未制定或出台专项规划,尚未建立专项发展资金,也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系统性保护措施有待完善。

非遗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保护机制正在进一步完善,但机制落实仍有待加强,特别是清单保护机制尚未深入推进,部分项目的保护实施措施不够有力,导致保护工作受到很大限制。

非遗转化利用存在差距

一方面,非遗文化品牌原创力不强,知名品牌还不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代表福清特色且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化精品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福清城市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文化“活”用水平相对不高,如何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不断强化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福清市的城市魅力和文化旅游的活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非遗传播体系不够健全

文化资源有待挖掘,特别是对福清市非遗文化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还需进一步深挖、提炼;宣传方式也需创新,宣传推介的覆盖面和传播度不够广,在如何用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展现非遗文化给大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仍显不足。

福清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夯实基础、健全机制,强化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把握“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工作策略,以构建保护机制为重点,以对接“海丝”建设为导向,以深化文化传承为核心,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持续守护福清市历史文脉,彰显历史文化遗产魅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为打造海滨山水城市服务。

完善一批非遗文化项目库

加强非遗项目的普查、挖掘、梳理工作,落实非遗档案和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实施分类指导,强化示范引领,有序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做到属地为主、分片管护,使保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坚持立足实际,定期根据保护情况,组织专家筛选提升非遗项目的保护级别,持续公布一批市级非遗名录,积极推进一批非遗名录项目进入国家级、省级序列。完善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评估、监测和退出机制,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

培育一批非遗文化传承人

探索非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选择一些热心参加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市民,在市一级组建核心辅导员队伍,在镇(街道)一级组建骨干辅导员队伍,在村(社区)一级组建志愿辅导员队伍,形成有效运作、有效服务的金字塔形服务梯队。强化非遗校地合作,继续抓好滨江小学、玉屏小学宗鹤拳兴趣班,城关小学、实验小学、龙华职专佾舞兴趣班,新厝硋灶小学伡鼓舞、海族舞兴趣班以及城关小学提线木偶兴趣班等建设,并积极与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

打造一批非遗文化品牌

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旅游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举办福清市民间民俗文化节、海峡两岸宗鹤拳文化交流展示、石竹山梦文化节、周礼佾舞展示、一都枇杷文化旅游节、“东张煎茶文化节”“沙浦开渔节”等大型非遗品牌活动,促进非遗与旅游空间、旅游元素的有机结合。加强对福清番薯丸制作、词明线戏、古建筑木制营造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鼓励传统手工艺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提升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推动传统工艺产业化,打造“福清记忆”系列历史文化产品。深度挖掘福清非遗的品质和内涵,精心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节庆活动。着力实施“一镇(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形成一批非遗文旅项目

开展“非遗进古厝”活动,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开发传统表演、民俗体验、手工艺互动、非遗衍生品开发等特色项目,实现非遗元素与村落、景点、民宿的有机融合,精心打造石竹山梦文化(祈梦习俗)、黄檗文化(煎茶道技艺)等非遗旅游线路,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同时,结合福清市文创季活动,举办福清市非遗文创大赛,吸引高校专业人才、设计单位及文创园区参与非遗衍生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加强非遗产品的创新能力。此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市场推广开发。

构建一批非遗展示平台

以定期举办的海峡两岸梦文化节活动为平台,深度挖掘“梦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梦文化”习俗非遗保护级别的提升,加快石竹山景区高铁文旅小镇建设,不断扩大“梦文化”的品牌知名度,构建中国“梦文化”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以南少林武术文化品牌为龙头,深化海峡两岸宗鹤拳文化交流大会和青少年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实施咏春拳传承工程,进一步收集整理南少林武术文化系列资料,打响南少林武术的品牌,提升福清市对外文化品牌价值内涵。

以传承佾舞为载体,深入推进孔学文化研究,定期举办海峡两岸儒学大讲堂,加强佾舞队建设,恢复并传承“古八音雅乐”,开展周礼佾舞进校园活动,不断深化两岸孔学文化研究交流合作。以举办全球黄檗文化交流论坛为起点,邀请世界各地关注和研究黄檗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重要嘉宾齐聚福清,商讨推进黄檗文化的举措,掌握黄檗文化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常态化、品牌化活动,不断塑造和提升黄檗文化的品牌效应。依托黄檗文化民间团体,持续加强与全球黄檗文化力量的交流接触,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形成全球共同推进黄檗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

(作者单位:福清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标签:  福清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