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画像石 探秘鱼鸟艺术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46)

两汉时期经济、农业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较多、分布密集,成为汉画像石出土集中的代表性地域,其中以鱼鸟组合出现的汉代画像石占比较高。本文以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首先,就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类型进行分析;其次,论述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即社会现实与仙人祥瑞;再次,探究山东汉画像石鱼鸟组合的文化内涵;最后,从造型追求意象性的表达、传神的线条造型艺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方面,分析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艺术特征,期望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有所助益。

汉画像石作为祠堂、墓室的雕刻装饰,在两汉时期蓬勃发展。山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划分为鲁国、齐国领地,深受鲁国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熏陶。经历了秦王朝的短暂统一后,到了两汉时期,汉代君主重视经济、农业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山东作为汉代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受当时礼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丰富玉石资源的支持下,即历史文化和地理双重因素下,山东地区汉画像石成为汉画像石出土集中的代表性地域。本文以山东汉画像石鱼鸟组合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临沂市出土的汉画像石进行分析。

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类型

单鸟衔单鱼

山东地区鱼鸟组合的汉画像石共39块,常见的鱼鸟组合有鸟衔鱼和鱼鸟无接触共存两种形式,其中,鸟衔鱼主要包括单鸟衔单鱼、多鸟啄一鱼两种。关于鸟衔鱼画像石,单鸟衔单鱼图案20块,在山东画像石中较为丰富。画面为鸟俯身啄鱼的形象,啄鱼的位置通常为鸟啄鱼嘴或鸟啄鱼尾,鱼鸟形象符合鸟大鱼小的现实情况,相对鱼的形象而言,鸟的形象雕刻得更为细致,能够看见鸟飞扬的羽毛,而鱼显得略微粗糙,鱼尾呈向前游状。以图1临沂市沂南县出土的画像石为例,画面为左右两部分,由两只白虎和一只鱼鹰啄鱼共同组成,鱼鹰的脊背向后、鸟羽被虎压制、尖尖的鸟嘴奋力啄鱼,鸟嘴下的鱼儿体态敦实。

多鸟啄一鱼

关于多鸟啄一鱼,双鸟啄单鱼较为常见,而三鸟啄单鱼则较少。双鸟啄单鱼出土10块,三鸟啄单鱼出土1块。关于双鸟啄单鱼的图像经常伴随亭台楼阁、墓阙以及人物出现。一种图式为双鸟站立在双楼顶端,两鸟相互背对身体,反向伸嘴啄向鱼头,男女二人在鸟的左右两端站立。另一种图式为在对称的双楼楼顶,双鸟共啄一条鱼,一只鸟啄鱼头,一只鸟啄鱼尾,男女二人跪坐于房檐之下。双鸟、双楼、双阙、双人,双数在古代寓意完满、和谐、吉祥,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对于双数有明显的偏好。以临沂市吴白庄汉画像石为例,在仙人下方,刻画着双鸟,双鸟依旧刻画较为细致,整个身姿协调灵活,呈现对称形态,在啄鱼时,两只鸟的双翅均是微微翘起的状态,画面对称和谐。关于三鸟啄一鱼,以邹城市北宿镇出土的画像石为例,三只仙鹤姿态挺拔,脖颈伸长,双腿弯曲,其中两只鸟呈现对称回首的姿态,鱼向上竖直,处于中间位置,画面展现了强烈的动感。

鱼鸟共存

山东地区鱼鸟共存组合的汉画像石共8块,鱼和鸟无直接接触,画面中鱼鸟和其他祥瑞动物、人物、工具共同组合在一起,画面内容更为灵活,有的画面中鱼鸟的比例并不符合鱼小鸟大的特性,也会出现大鱼小鸟的组合。以图2临沂市五里堡出土的画像石为例,画面中鱼鸟共存,作为食材出现,在雕刻上略显粗糙,鱼的形象头朝上,鱼尾清晰可见,鸟在鱼旁,位于左上角,两者进行部分细节上的刻画,对鱼头、鸟首、鸟嘴、鸟尾进行了雕刻。

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表现内容

在原始社会,祖先对自然的力量带有疑惑和恐惧,因此,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意。进入汉代,在儒家礼制文化以及道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后代注重祖先坟墓的修建,期望死后的祖先依旧能够享有人世富贵。因此,后代不惜重金进行石椁或墓门的精雕细刻。鱼鸟组合的题材主要表现为生活情景和仙人祥瑞。

生活情景

山东汉画像石雕刻了大量的现实场景,如宅院、楼阁水榭、庖厨宴饮,这些场景通常涉及鱼鸟组合形象,其中,鱼鸟组合经常与水榭共同出现。水榭作为建在高台上无遮挡的敞屋,具有休息游览、观赏乐舞的作用。以图3济宁市微山县两城山水榭画像为例,长桥与短亭相连,两者建于水上,水中有鱼、龟鳖,人们或伫立在长桥与短亭观赏,或坐于亭廊上交谈。桥下有水鸟俯身啄鱼,鸟和鱼的姿态清晰可见。另外,在庖厨宴饮中也可见鱼鸟组合形象,在山东临沂地区,如图2所示,五里堡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一幅庖厨宴饮画,画面中刻画了厨师烹饪的场景,既有丰富的食材,又有翁、壶、鼎、罐、盘、盆等炊事器皿,此时鱼和鸟通常作为食物,与猪腿、牛头、兔、鸡等食材和炊具共同出现,展现了庖丁制作食物的繁忙画面。这一汉画像石细致、生动地展示了汉代临沂地区贵族的厨房设施和厨事活动,拥有着浓厚的汉代生活气息,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真实的生活情境。

仙人祥瑞

道家思想在汉代占据主流地位,他们力图通过宗教活动祈求庇佑。因此,汉代的墓室内常绘有祥瑞如飞鸟、凤凰、青龙、白虎,有神仙如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等形象。这与神仙故事中仙人、西王母、鱼、飞鸟、凤凰共同出现在一个画面的构造相似。例如,微山县的铺首衔环画像石,画像石中,熊处于中央位置,左右均有一铺首衔环,铺首是具有驱邪意义的门饰,通常是兽面。铺首上方有雄鹰,雄鹰嘴中衔着鱼。以临沂市吴白庄汉画像石拓本为例,其人物造型线条简洁、流畅,这一画面中的鱼鸟组合,鱼身和鸟身均进行了细节化处理。

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文化内涵

人口繁衍

西汉初年经过秦末战事,人口锐减,《汉书》写道:“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鼓励生育,儒家生育伦理观也影响民众生育观念,因此,与丧葬相关的汉画像石中常见有关生育的图像。《汉书·五行志》认为“鱼者阴类”,鱼属阴,而鸟则是属阳,如《相鹤经》记载,“鹤,阳鸟也”,因此,鱼鸟作为阴阳的象征。人们将生殖用动植物比拟,动植物因此有了特定象征。以图4临沂市出土汉画像石为例,女娲、羽人、玉兔、蛙、玉树与鱼鸟共同出现于同一画面中,女娲腹部有一浑圆月轮,形似女子受孕,画面中的蛙也是多子的象征,女娲作为创世神,捏土造人,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女娲同鸟啄鱼的形象相似,这幅画内涵明显,表达了人们对生殖繁衍、部族兴旺的愿景。

延伸现实世界

汉代贵族重视死后墓穴的修造,在墓穴中放入大量随葬品,装饰墓葬建筑,力图让自己死后也能进入与生前相仿的世界。因此,现实生活场景也被刻入墓穴中,墓穴的墓门、墙壁上,绘有鱼肉、楼阁、车马、耕田、乐舞等,保证死后的美好生活。汉画像石中,有许多表现民俗的场景,如鱼作为食物,汉代农业高度发展,鸟啄鱼是人们捕鱼的一种生产方式,用以展现劳作场景。例如,以亭台楼阁为中心的水榭图,达官显贵或站或跪坐于水榭上,欣赏桥下渔夫捕鱼、鸟啄鱼、游鱼细石的场景;又如,庖厨图,鱼、鸟与其他动物均作为食物出现在厨房中。这些场景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展现了墓主人渴望生前生活在死后能得以延续。

山东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的艺术特征

造型追求意象性的表达

意象造型指的是作者将自身情感、思想、感悟融入客观事物的造型,使物象富有作者个人情感,也符合形态标准,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产物。画像石材质坚硬,工匠们在雕刻造型时,并不刻意追求细节,而是强调意象造型。鱼鸟组合的意象造型采用夸张变形的方式,不执着于表象,不以求真、求似为出发点,以挖掘物象内在美为重点,通过夸张物象的表情、姿态,进而展现动态物象的心理活动。例如,图5的临沂市郯城出土画像石,凤凰作为神的化身,在造型上,工匠以孔雀形象为基础造型,对凤首、尾部的羽毛进行夸大,拉长双足比例,凸显凤凰的尊贵、伟岸,将其塑造成神仙之鸟的形象。又如,在鸟啄鱼造型上,鸟喙和鱼接触部分并不追求细节化表达,以写意为主。汉代画像石审美追求“意”,采用意象手法,创作富有寓意的图形,在展现鱼鸟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民族性文化特征,以抒情传意为重点,为后代艺术家所继承与发展。综上所述,汉画像石中鱼鸟组合通过写意方式进行物象塑造,展现了汉代艺术雄浑、朴拙的审美取向。

传神的线条造型艺术

线条是对物体的抽象认识,线条较为平面、团块更为写意,在造型上更具优势。汉画像石作为石刻艺术的一种,在造型时,工匠并不追求雕刻物象的立体感,而是注重线条的流动。汉画像石在石材选择上以青石、砖瓦为主,杂以其他石材。石材的质地、外形存在差异。因此,工匠在雕刻鱼鸟图形时,以刀代笔,以石为纸,需要因材施艺、顺应石材形势。汉代以线条表现塑造鱼鸟的轮廓边界,对动物面部结构的明显处用线条细微处理,线条富有粗细、长短、深浅等变化,通过线面结合,鱼鸟造型富有整体性。汉代工匠为了展现鱼鸟形象的遒劲古朴、雄浑精炼,需要采用多种线刻技法,从而加强鱼鸟组合造型的艺术表现力。以滕州地区出土的鱼鸟组合画像石为例,鱼和鸟的外部轮廓线条流畅,内部线条也展现了舒缓、平滑、细韧、浑厚的一面,表现了鱼鸟的体积感、重量感。同时,为了展现鸟啄鱼的动态感,汉代工匠在线条上或轻或重、或疏或密,寥寥几笔便刻画出鱼、鸟的主要特征,增强了其感染力。随着后期汉画像石雕刻艺术的不断发展,线条的符号性趋向更为显著,中锋与侧锋自然交替,流畅的线条增强了画面节奏感。工匠采用高度凝练的线条,使鱼鸟形象具有韵律美,给人以鲜活飘逸的艺术感。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美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重视孝悌、伦理,因此,山东地域彰显了尊重传统、厚德爱民、温柔敦厚的文化特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山东地域在儒家礼制的影响下,后世贵族子孙展现了注重家族血缘传承和膜拜祖先的一面,大量的画像石被雕刻,而原本带有神仙道化色彩的画像石也展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风格特点。山东汉画像石的鱼鸟组合形象,展现了其贴合日常生活的一面,鸟多为侧面站立,少见夸张的动作,造型沉稳宽宏,呈现稳重质朴、端庄、浑厚的特点。甚至对神鸟的刻画也只是略微神化,装饰性内容较少,羽翼、尾巴稍作夸张处理。关于鱼的造型,自然状态下直立的鱼,着重刻画外轮廓和眼睛,显得其敦厚、端庄。在造型上,鱼鸟组合图像常以鸟啄鱼的态势呈现,鸟伸着长长的脖颈,伸展自如,在水中展现了矫健的姿态,尾羽高高扬起,水中鱼敦实、硕大丰满,呈现了和谐健康壮美的姿态,极具现实感。综上所述,汉代艺术家对于客观物象的造型,在画面构图上呈现了端庄质朴的风格,画像石的画面展现了朴实与浪漫、写实与幻想,营造了和谐、梦幻而又真实的氛围。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两汉时期山东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汉画像石,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性,以鱼鸟组合形式的汉代画像石占比较高。山东汉画像石的鱼鸟组合涉及类型多样,鱼鸟共存、两鸟啄一鱼、单鸟衔单鱼类型均有。山东画像石的鱼鸟组合展现了汉代社会的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如汉代人追求人口繁衍、延伸现实世界的理想。在造型上,鱼鸟组合形象具有端庄、雄浑、质朴的特点,艺术特征呈现了造型追求意象性的表达、传神的线条造型艺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等特征。综上所述,对山东汉画像石鱼鸟组合的研究,对于分析民族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郯城县博物馆)

标签:  组合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