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五常”看《大医精诚》的医德内核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76)

摘要:《大医精诚》是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第一卷,其作为中医学典籍中对医德的重要论述,对后世从医学者有着深远影响。在《大医精诚》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医德方面的阐述,包括从医者一定要精勤不倦,大医者必须修身养性、平等待患、爱护优恤患者等,这也间接反映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提倡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医德观。现将《大医精诚》中的医德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立足当下,从医学教育育人模式、医院文化建设、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等角度,阐释《大医精诚》中医德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发展,医德观念在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精神文明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院管理中的教育医务工作者,时刻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极为重要。从古至今,能够得到广大患者和社会尊重的诸多医者,其共同点是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还有其所展现的高尚医德。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常”视角,评析《大医精诚》中提倡应秉持“大医精诚之心”的医德观,将有利于在医务工作者心理上树立对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

概念界定

儒家“五常”之道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五常”之道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后由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儒家“五常”概括的道德范畴,可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其自身发展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该具备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五常”实际上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和行为准则,在中国价值体系的伦理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

《大医精诚》医德观

《大医精诚》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在我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从医技要“精”、医德要“诚”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于从医者如何与患者沟通以及面对患者时的言谈和行为举止等方面都有十分详尽的描述。从中可以窥探我国古代对于行医者所提出的“以德为本”理念,其医德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从医者树立“做苍生大医”的崇高理想,对后世影响颇深。

《大医精诚》医德观的内涵分析

《大医精诚》创作于我国唐朝。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政治上,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政策,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上,物质生产和商业贸易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诗圣杜甫称赞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思想上,儒学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其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呈现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以上因素为唐代医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唐朝时期,儒家思想中的“德礼”观念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大医精诚》医德观也深受影响。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出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是规范古代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大医精诚》规范从医者的行为规范、职业职责、伦理要求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2]。

《大医精诚》医德观之仁

“仁”同“人”,寓意是专属于人的情感,狭义的仁指的是关爱和尊重,在儒家思想中,“仁”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和尊重。

《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其中,“大慈恻隐”强调慈悲同情,即仁爱。“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其中,“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是指平等待患,要求对所有求医之人都必须像对待亲近之人一样,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之情,也说明了仁德之心是从医者的重要品质。

从医者应兼具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怀有仁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要把对自己的爱推广到他人的身上,正所谓“医者仁术、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医德观之义

“义”字同“舍生取义、见义勇为、重义轻利”一般理解,故是指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道德准则,并以公正、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

孙思邈的“义”表现在怀有“普救含灵之苦”的医道践行中,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其秉承做“苍生大医”之心从医。《大医精诚》中要求从医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在“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中“物情同患”强调人和牲畜的生命都是一样的,要求从医者应具备人道主义精神[4]。“其有患疮痍、下痢……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体现了从医者的价值准则。

从医者做“苍生大医”,应该有担当意识,应时刻秉持人道主义之心,牢记职业规范,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

《大医精诚》医德观之礼

“礼”指的是辞让,指礼仪和规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礼仪和规则,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大医精诚》中“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是对从医者的诊疗状态进行规范;“省病诊疾,至意深心……无得参差”强调从医者应专心致志,一丝一毫都不得有误;“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此医人之膏肓也”,是对从医者在行医过程中的言谈、行为进行规范。

儒家思想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中的“礼”体现了行为规范,孙思邈通过“礼”对从医者的风度、诊疗规范和待患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大医精诚》医德观之智

“智”是指追求知识、增长智慧,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不断学习和追求智慧、知识,这种智慧、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君子必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儒学中指一种道德智慧,即具有明辨是非善恶曲直之智,引申于应具备科学之智,要求从医者不仅要有道德智慧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正如《大医精诚》中提到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中“博”“精”指的是对医术的博学多识和精益求精,要求从医者必须要以高标准律己,穷尽医学本领,专心勤奋。除此之外,《大医精诚》中对高尚医德的孜孜追求,都是“大智”的一种体现。

《大医精诚》医德观之信

“信”是指诚信和信任,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诚信和信任,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这种诚信和信任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信”取“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之意,指为人要诚实、讲信用,与《大医精诚》中的“诚”之一字意蕴高度契合。孙思邈强调从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从“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等语句中可窥见一斑[5]。“信”作为人际交往的至高准则,要求从医者一言一行应出于本心,对患者应以诚相待,贴心服务,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夯实了基础。

《大医精诚》医德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将医德观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从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高超的技术为行医根本;其次,从医者应秉从大爱之心,诚心救人;再次,从医者应具备大医之体,其行为举止均有规范;最后,从医者应遵循为医之法[6]。

为医学教育育人模式拓宽了发展路径

《大医精诚》中所体现的医德观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对从医者来说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如仁爱济天下的爱国情怀、精勤不倦的敬业精神、能近取譬的博爱之心和诚心医人的真挚品格等。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育人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对于高校医学生的教育工作,往往倾向于专业课程,极易忽视人文情怀的培育,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思政课程,但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充分贯彻人文教育理念。

从医学院校角度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大医精诚精神为着力点,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思维,增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若将其纳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形成合力,从而拓宽课程模式多元化路径,可以弥补常规教育下无法满足其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而可以大幅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7]。

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不仅是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有力涵养。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强大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大医精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其所倡导的从医精神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8]。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对就医体验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符合这种时代要求,大多数医院走上了“文化建院”“文化塑院”的道路。

在“文化建院”“文化塑院”过程中,将大医精诚的医者精神根植于医院传统文化基因,并结合各级各类医院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断融入现代医院文化元素。同时,将大医精诚精神融入医疗服务各环节,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提供有关怀的医疗,始终做到关爱、尊重、共情,从而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医院价值体系,促使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档升级,继而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为医务人员健康成长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医精诚》中对从医者行为规范有着详尽的介绍,要求从医者应该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第一,之于患者,强调从医者应该以解除患者痛苦为唯一职责,还要对患者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第二,之于从医者本身,“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第三,之于医者职业准则,应“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和“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9]。

大医精诚以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发挥出强大力量,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行医准则。同时,其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精髓和具备的医生修养准绳,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为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奠定了扎实基础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患者满意度,医院内部也主动投身于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建设工作,如如何保证职业操守、如何提高职业认同、如何提高行风纪律意识等。

首先,大医精诚是一种职业精神,除了要求从医者必须具备极高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为患者着想;其次,大医精诚是一种医德规范,从医者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危,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职业道德,始终以患者需要为本,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最后,大医精诚是一种精神追求,要求从医者以一颗赤子之心为患者服务,用知识、技能和智慧缓解患者的痛苦和忧虑,让患者体会到医生的关怀和温暖[10]。

患者看到从医者真诚、善良、执着、负责的品质,体验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对从医者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可以增强其治疗信心和治疗效果,为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打牢根基,继而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在唐朝时期社会政策开明、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思想多元化等背景下创作的,其中展现的医德观深受儒家思想“德礼”观念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仁义礼智信”五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所倡导的医德观念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于医患关系来说,正如明代龚廷贤所言“病家求医,寄以生死”,医患之间的医德关系是关乎性命的。对于医务人员以及医学生来说,其职业至高使命和职责就是与疾病作斗争;医医关系,即医生与医院、医生于医生之间,两者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医风、院风的体现,以医德为基础相互支持、配合,促使整个工作有机统一、卓有成效地完成,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于医社关系来说,现代医疗服务已发展成为社会性事业,社会功能显著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道德观念的出发点不仅是对某个病人负有道德责任,还要顾及整个社会的全方位利益,展现和谐社会的精神风貌。基于此,笔者从《大医精诚》医德观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医学教育育人模式发展方向,医院文化、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建设、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等方面提供思路。

(作者单位:天津市安定医院)

标签:  精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