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河南省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现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等方式,对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存在保护意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加大宣传力度、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等方式,以期推动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中蕴含的精神脉络、文化基因,加强对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可以铸造中原更加出彩的精神内核,为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概述
河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孕育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同时,河南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洛阳被誉为“九朝古都”,开封则是著名的“八朝古都”,这些古都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丰富。之后,河南还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将军县”新县到“小延安”确山县竹沟、林州红旗渠,从杨靖宇、许世友,到焦裕禄、任长霞,河南革命文化档案资源有了物质实体和精神体现。在档案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包含生动且富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并具备独特的历史视角与经济社会背景下的研究潜力及其教育的潜在影响力。
历史遗址及历史文物等物质档案资源
河南保留有大量的物质档案资源,见证了河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其中,物质文化档案资源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等。据统计,河南省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421处,其中有16处遗址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已有挂牌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达17处,如三门峡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巩义双槐树遗址等,遗址数量居全国首位。这些遗址遗迹都是最直接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精神、传递了历史文化价值,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我们今后的生活实践提供了指导。
新郑裴李岗遗址、三门峡仰韶村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战国长城遗址等历史遗址,是历史先辈曾经奋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们不仅见证了河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湖骨笛、杜岭方鼎、玉柄铁剑、四神云气图壁画等历史文物,展现了河南的古代文明和工艺技术,展现了当时的时代文化和风土人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
这些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传承历史基因、弘扬历史精神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展览和宣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传统文学及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档案资源
河南非物质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组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传统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与体育、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档案资源展现了河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传统民间文学主要包括著名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如花木兰传说、盘古神话等,这些神话故事以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术资源丰富多样,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灯笼张、柘城李秀山泥塑等。这些美术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河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尤其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更是闻名遐迩。传统戏剧则以豫剧为代表,其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并凭借艺术性及传唱性受到大众欢迎。老一代的《红色娘子军》,新一代《曙光》《孔剑舞》等,均是结合历史事迹,以最真实、最饱满的形式,与河南戏剧结合,通过精彩的舞台戏剧展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真实地展示、反映当时历史文化,传唱河南历史精神,在河南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皮影戏、河南坠子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传统舞蹈和体育,如火龙舞、麒麟舞等舞蹈形式,蕴含丰富的乡土气息。此外,少林功夫、太极拳等传统体育形式更是具有深远影响,不仅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还走向国际舞台。传统技艺中,以嵩阳宝剑锻造技艺、逍遥镇胡辣汤制作技艺为代表,传承着千年的智慧和匠心。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档案资源丰富多样,涵盖领域广泛,这些非物质档案资源都展现了河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代表着河南精神,是河南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及文化资源,推动河南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带领河南人民不断进步。
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档案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各省(区、市)纷纷开始进行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发挥历史革命文化的价值,为当代人民生活发展带来精神引领。但通过调研发现,不少民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较为薄弱,尤其是对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及精神内涵了解甚少,对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调研发现,这种现象的产生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
首先,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缺位。走访发现,当地部分居民未曾参观过当地现存的历史遗址、旧址,没有亲身感受当地历史文化,更别提对这段历史文化的感同身受。只有部分老年人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但由于年代久远,记忆也逐渐模糊。对小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这些数据都是在说明,当前历史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严重断层,年轻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内涵深意。
其次,历史文化保护宣传力度不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对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激发,可以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可以激发更大的价值,为当地带来更深层次的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地区缺乏对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视,认为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政府部门的职责,逐渐导致对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维护意志薄弱的现象,进而导致民众无法意识到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故而在推动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时举步维艰。同时,部分地区已经意识到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受限于技术问题,很难高效精确地保护历史遗址旧址。例如,部分历史文化遗址已经较为破旧,如何有效保护,需要怎样的见光度、湿度等,这些专业性问题都无法得到很好的解答,也就导致部分历史遗址的保护不足。
历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河南推出文化开发利用系列政策,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兴业态,围绕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精品景区。2023年9月,《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下称《条例》)发布,结合河南革命历史文物工作实际,从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方面,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做出规范性要求。《条例》在“传承利用”一章中明确提出,要做好革命历史文物传承利用工作,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革命文化品牌。2024年11月,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文物局印发《河南省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要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但调研发现,河南缺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在管理层面,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各管理部门间协调性不足,权责不清,难以进行全局调动,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历史文化档案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影响对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保护研究。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专业人才缺乏
2004年以来,党中央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地结合地方历史特色,开辟精品历史文化旅游路线,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但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历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及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特别是地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数量及质量,更是无法满足地方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部分文物保护部门出现队伍老龄化问题,很难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部分县级文物保护部门更是出现一人独当的现象,正常的运转都难以维系,更别说建立人才队伍。同时,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类、文博类专业成为冷门,很少有人愿意选择相关专业,这直接导致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的专业人才缺乏,队伍难以建立。
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河南大量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限制了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发挥。因此,构建一个全面、有效的专业人才发展培育体系平台,为专业人才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吸引专业人才从事相关工作,是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当务之急。
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利用路径构建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档案资源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奋斗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当代人民了解当地历史、学习先辈事迹精神的生动素材。为扩大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影响力,需要加大宣传教育,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例如,在学生的教材设计及日常生活实践中,依据国家教材标准及学生管理要求,把当地历史文化融入教学管理,借助教材,直观地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精神。同时,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当地历史文化遗址,通过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文物保护和管理部门应根据河南历史文化特色,编写符合时代发展主题,体现历史主题的教育宣传读物,依托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大面积宣传,提高民众的认知度。
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等形式扩大宣传面。通过举办与当地历史文化主题相关的讲座、论坛等,吸引不同角色的民众参与,使其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在民众中的传播度。同时,通过政府部门带头、社会各界效仿的方式,开设当地历史文化主题宣传栏,定期分类型、分主题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精神及主要事迹,曝光破坏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不当行为,借助舆论的力量,加强宣传监督。宣传、文旅及教育部门深度挖掘和整理全省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加快河南省历史书籍、历史影像的收集整理,借助数字化加工的方式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同时,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旅游景区、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举办当地历史文化展、历史档案文献展。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推进历史文化档案资源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庄,让当地历史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让历史故事入脑、入心。
优化体制机制,规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
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发展受制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为解决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要以体制机制优化创新为突破点,制度制定为落脚点,完善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管理模式。河南省各级文化部门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不断推进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促使有关部门进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加快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保护与利用实施细则,确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体制机制的构建可以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构建从上到下的一体化机制,设置综合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组织。同时,下设简易职能,积极探索易操作好协调的运行保护机制,发挥政府、文化与旅游部门的联动性,通过机构间的联作,保障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以更加积极、有效的体制机制,推动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历史文化学术研究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推动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我们需要一批业务能力精湛、创新能力高超、敢于改革发展的文化产业层面的干部,以及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借助人才的力量,加强河南历史文化研究,推进历史文化事业发展。但通过调研发现,政府缺乏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所以,政府需转变观念,打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一方面,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培训,提升其文化产业经营的能力,进而提升对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全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并制定完善的晋升渠道,使其愿意留在政府部门,为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贡献力量。
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体需要依托地方、制度、人才,从多方面入手,合力共同推进。首先,河南各级政府部门应走在前列,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其次,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档案资源,通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从管理、宣传、技术等层面打造人才矩阵,建设一支素质较高、技术精湛的文化工作队伍。最后,从文化、历史、社会演变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规律,探寻河南历史文化的内涵。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保护,推进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断扩大河南历史文化档案资源的影响力,实现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