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智汇文化传播盛宴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475)

在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智慧化图书馆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传承文明的桥梁,将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现重点分析在当前智慧图书馆时代背景下,国家图书馆的对外文化传播由传统的实体交流转变为全媒体交流为主、实体现场交流为辅,这一转变刺激了虚拟交流技术的AI技术的发展,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成果,本文对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22条规定,国家图书馆承担开展“国际交流”的职能。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图书馆在对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中作出更大贡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本文将重点分析5G时代背景下,国家图书馆的全媒体对外文化传播工作的种种转变。

研究综述

研究意义

国家图书馆是文化与文明成果保存、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全面收集和保存本国文献信息资源,传承与弘扬国家和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责任。国家图书馆不仅承载着历史使命,还积极投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执行国家有关对外文化协定,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此外,国家图书馆还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以及与各国图书馆开展交流与合作。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国际图书馆事业的共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交流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国家图书馆在文化与文明成果保存、保护与传承,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面对多元世界,国家图书馆将在多样态文明成果的守护、传承和推广方面持续创新,推动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致力于世界多元文明的守护和传承,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持续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传统文化资源和现当代文明传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研究概念与范畴

本文所称的“对外文化传播”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执行国家有关对外文化协定,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参加与图书情报界相关的国际组织并发言发声;调查海外中文资源,国际资源共建共享,如参与典籍保存、保护与传播利用的国际化合作等;双边及多边业务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对外交流展览;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交流、人员互访等。

研究目标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着眼于建设与文化强国形象相匹配的国际化大馆、强馆,从而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梳理对外文化传播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研究热点、代表性观点及主要建议等;梳理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外部环境,分析其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

概念阐释

全媒体文化传播

新一轮科技革命,包括5G、AI、大数据、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方兴未艾,大量“可用”“好用”的智慧化产品不断涌现,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图书馆面临深化知识内容和拓展内容关联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部分图书馆尝试将智能化设备应用于业务当中,如虚拟讲解、VR/AR新型阅读体验,以及大数据分析、AI等技术,在知识内容深度挖掘与文化传播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传播学家李普曼认为“社会中约定俗成的套路、盛行的模式以及既定的评价标准,都会干扰人脑信息接收的过程”。因此,这些探索和实践也促使国家图书馆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对外文化传播领域进行智慧化转型,从而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

图书馆的智慧化

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是一种综合计算、网络及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计算、通信和控制技术的融合与协作,实现了系统的动态控制、实时感知与信息服务,通过一体化设计,让系统更加可靠、高效。图书馆的智慧化是指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融合图书馆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建立图书馆智能基础设施,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图书馆各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灵活构建图书馆服务流程,能够为用户提供及时、精准、贴切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系统。

情感交互

传播学认为,在受众对生产者“编制”的符号进行意义翻译时,都会经历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过程。受众在接触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如情绪、精神面貌、具体需求等,均会对传播造成影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共鸣可提高交流者的积极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带来的消极情感会使参与者丧失交流的兴趣和动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促进跨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传播效力的有效方法。

传统案例

共享国际敦煌项目(IDP,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

国际敦煌项目于20世纪末启动,为敦煌宝藏的综合利用作出巨大贡献。项目秘书处设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多家机构参与其中。该项目建立了IDP门户网站,世界各地的用户可以在线访问敦煌数据库,免费检索高质量的图像、目录信息等写本和其他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者和公众可以在网上获取越来越多的丝绸之路相关资料。IDP定期举办保存和保护研讨会和工作会议,并已出版了一期相关会议论文集,该会议由参与项目的伙伴机构主办,旨在探索保存和保护修复藏品的最佳方法。截至2023年底,IDP数据库已发布约595000张彩色高分辨率图像,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已发布237000多张。此外,该项目的中文数据库“敦煌遗珍”采取边建设边服务的方式,资源可供各国研究人员免费访问和下载,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并将根据文献状况为部分急需的学者优先数字化。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敦煌学专家在IDP保护与保存研讨会上均表示,该数据库对研究者具有重要价值。

中英图书馆论坛

“中英图书馆论坛”项目最早于2019年发起,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2020年至2023年,连续举办了四届该论坛的视频会议和培训,共有来自中国11家公共图书馆以及英国当地公共图书馆的500余名馆员参加会议,通过视频学习中国古籍保护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

“中法门户”网站

早在201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决定共同建设一个可供中国的法国学研究者和法国的中国学研究者查阅资料的门户网站。2016年至2018年,根据协议内容,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托“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网站”增加建设了“中法交流”栏目,该栏目暨为“中法门户”网站内容,法国国家图书馆依托“法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增加建设了“中法门户”栏目,展示了相关内容。

海外案例

2000年12月,美国国会为国会图书馆管理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P)拨款1亿美元,并将其扩展到国家数字管理联盟(National Digital Stewardship Alliance)、数字保存推广和教育计划(Digital Preservation Outreach and Education)以及国家数字管理社群(National Digital Stewardship Residency)。

法国国家数字图书馆“Gallica”是法国国家图书馆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建立的大型数据库。用户可以在该数据库中免费查阅各个时期、各种媒体的数百万份数字化文件,还可以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中选择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哲学、法律、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作品。此外,该数据库还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私人收藏,如布雷图像库、勒克图像库、阿特热图像库、布吉尼翁·当维尔图像库,有助于读者从文化角度了解法国的各个历史阶段。

问题显现

图书馆在对外文化传播时仍有一些症结存在,如偏重短期利益,未深入挖掘国内外读者的需求。部分图书馆通过与海外图书馆共同建设数字资源的方式进行合作,方便海内外读者查阅文献,但数据库在后续的智能化开发方面进展较缓,未能带给读者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无法满足他们的新需求。此外,一些合作成果还停留在只能搜索书名、作者,看全文图片等基本功能,如“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特藏资源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全文影像数据库”等。

曾经普遍比较认可的古籍数字化理论定义包括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古籍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今,数字化古籍必须对古籍原典做出具有计算机浏览、检索、利用特点的深度开发,应可实现文本的字符数字化;具有基于超链接设计的浏览阅读环境;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具有研究支持功能,可极大地改善研究者的科研条件。但在当前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对图书馆知识资源进行智慧化的组织加工。

解决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正在进行新的尝试。国家图书馆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思路,并引领带动全国各级图书馆,在知识资源准备、管理服务平台开发等领域主动开拓创新,推动全行业加快实现智慧化转型发展。

智慧化古籍资源加工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在尝试建设一些更具立体性的专题知识库,如《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山海经》知识库、“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等。这些知识库不仅能帮助读者深度研究中华传统典籍中的各种文化元素,还运用了多种可视化技术,如多维知识图谱和GIS,使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文化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关系,体验前所未有的文化之旅。这些专题知识库不仅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文化体验,还能为文化创意和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持。

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掘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字识别、自动标点、命名实体识别和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的应用,使社会公众、古籍学界和科研人员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人文服务。

优化线上线下观展体验

《古籍寻访之旅》是一部新颖的VR互动纪录片,它由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字节跳动公司、PICO公司共同制作。该纪录片讲述了《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和《明清档案》这四部文献的发掘过程,通过VR互动、6DoF、三维重建等时尚炫酷的形式,用户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古籍所记载的历史,仿佛古籍书页真的“活”了起来。这种尝试不仅可以充分应用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还能增加文化传播的立体感和沉浸感,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优化线上线下阅读服务体验

国家图书馆开创了新模式,在阅读体验方面尝试了沉浸式的设计。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轻松有趣的活动,如“黑胶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录片展映月”等,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线下文化体验。此外,国家图书馆还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等媒体渠道,持续打造高品质的在线阅读学习空间。每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站点击量约为10亿次,手机门户访问量约为1亿次,新媒体账号年均访问量则达到了1.18亿次。

搭建图书馆智慧化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

国家图书馆正在不断推进智慧图书馆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图书馆与省级图书馆合作,建立了智慧图书馆专线网络,以促进各级图书馆之间智慧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国家图书馆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全网知识内容集中仓储系统的联盟链框架,并指导各合作馆开展联盟链节点的建设、部署和接入,以确保数据资源的确权登记。此外,国家图书馆还试点开发了文献捐赠管理、开放获取资源采集与发布、智能问答、3D超现实数字人、博物馆智慧导览、在线云观展等业务和服务系统,通过应用现代智能技术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改善了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取得了创新突破。

传承和弘扬典籍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成果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利于梳理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启发和指导社会生产生活。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已进入由数字化加速向智慧化转型的新阶段,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以实现国家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智慧化转型升级为目标。因此,智慧化的国际间文化传播必将成为未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具体案例出发,分析了智慧化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了影响其顺利开展的技术手段和情感交互两个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一定的策略。期望今后随着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成功,图书馆的智慧化文化传播得以有效实现。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

标签:  国家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