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书编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现从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出发,论述现代图书编辑成长“三境界”,探究提升图书编辑业务能力的现代化路径,希望帮助编辑尽快成长,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对精神富足要求的普遍提高,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图书出版行业也迎来了繁荣与春天。但是,各个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从2014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开始启动,到2023年4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开展图书“质量管理2023”专项工作的通知》(国新出发〔2023〕8号)。近几年,国家对出版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的是“推动出版业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
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崇高的文化志向,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与价值追求,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图书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现代化路径,对出版人做出传播优秀文化的好图书,继而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编辑在图书出版全流程中作用重大、责任重大,是图书出版质量的重要责任人。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好、弘扬好,是出版行业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图书编辑理应进一步做到保障图书的质量,杜绝科学性和知识性差错,使读者用得放心,这是图书编辑的职责。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是特殊的商品。因此,现代出版从业者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视图书质量为生命的价值观,才能做出优秀的、于人民群众有益的图书,奉献给当代和后世的读者,才能促进现代文化事业的真正繁荣。
为保障图书质量,各级出版行业相关主管单位开展了诸多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图书质量检查。一些复杂的社会事件也给出版行业和出版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除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之外,国家新闻出版署还加大了对封面、插图、图文匹配等的检查力度。同时,对不合格图书的处罚力度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如何帮助图书编辑提升业务能力,尽快成长为资深编辑,从而弘扬韬奋精神、践行出版初心、担当文化使命,已成为现代出版行业的迫切需求。
现代图书编辑成长“三境界”
中国文人喜欢谈境界,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境界”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和治学理念。本文从先生的学说出发,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出版工作,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图书编辑成长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从原词来看,第一句讲的是情感的涵养和蕴酿期,为后句“望尽天涯路”做了很好的铺垫。刚入行的青年编辑,都处于历练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延续着传统出版行业的优良传统,即“老带新”的师徒制。青年编辑入社后,总社为其安排资深编辑,从基础开始带着入行。这一阶段的青年编辑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取“水分”。叶圣陶先生说过:“出版事业首先要抓紧撰著编辑这一环,不惮斟酌再三,不厌屡易其稿,务求做到尽可能地完善。”一本稿子,青年编辑先上手,有经验的同事做后面的校次,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这个过程,对新手编辑尤为重要。正如出版界的前辈老师所说——好编辑是用稿子“砸”出来的。初学乍练的青年编辑在实践中迅速学习出版编校知识,并积累大量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编辑业务能力。
王国维先生解读晏殊这句词时认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必须先有坚定的目标与明确的前进方向,然后锲而不舍、执着追求,最终全面了解事物的概况。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从出版编辑的角度来说,则可以理解为必须加强思想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准确地发现书稿中的导向性错误,进而正确、稳妥地处理这些错误。
第二境界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原词句是词人柳永表达自己追求挚爱的艰辛和无怨无悔。这里“伊”不仅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爱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柳永本人的理想抱负,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王国维先生独树一帜,用追求爱情时的艰辛无悔,类比追求大学问和大事业,其同样需要人们坚定目标、焚膏继晷、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哪怕身体消瘦也无怨无悔。
作为编辑,在初步积累编校知识和经验、达到了第一境界的基础上,就必须高强度、踏踏实实地增强业务能力。青年编辑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编辑其实是个入门简单,但毕业无期的职业。编辑应为“杂家”,在日常工作中,编辑看的稿子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各个学科。这就需要编辑在日常工作和业余生活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审读及编校诗歌集《诵读西安》的工作为例,诗集的专业性非常强,编辑需要核查诸多权威资料,多方比对诗歌版本,以确保诗歌原作及历代诗论的正确性。一遍又一遍从头到尾认真地“过”书稿,反复阅读、查证、斟酌、取舍,这个过程非常“磨人”。为了更好地审读诗集,图书编辑翻阅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专著,并多方查找经典诗集、诗论集。编辑在精进的同时十分疲惫,但依然乐此不疲,这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讲的“敬业与乐业”吧。
第三境界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梁启超先生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先生则理解为“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并没有探究词句的原意,而是自然引出深层含义,即无论是做学问或成大事业,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茅塞顿开、融会贯通,最终到达第三境界,并有所收获。此时,便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对于编辑的最高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理想的第三境界中,编辑处理各类稿件都游刃有余。其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已经化为编辑的“内力”,使其不惧任何挑战,达到了武侠小说中“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现代图书编辑要想提高业务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拥有自己的编辑思想,点点滴滴,方造就不凡。
提升图书编辑业务能力的现代化路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图书编辑的业务能力呢?在深入了解现代图书编辑成长的“三境界”之后,图书编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认真学习政策法规
图书编辑在平时工作中,要强化思想意识、法规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要坚守好文化阵地,为读者提供好的服务。编辑应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出版管理条例等。在审读稿件时,编辑应充分考虑书稿内容是否符合当前国家政策法规。例如,《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已在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教育编辑在设计教材、教辅和少年儿童读物时,应按照不同年级的要求,调整字号、字体以及行距。
加强与作者沟通
编辑架起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是现代出版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图书编辑在审读稿件时,如果一知半解、存疑较多,则会严重影响后续的编校环节,更有甚者会直接影响图书的出版质量。因此,编辑需要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必要时可在三审环节中将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并返作者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不仅能深入广泛地获取相关知识,还能对作者的想法有更明晰的把握。
很多作者虽然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但对图书出版不理解,缺乏写稿技巧,完成的稿件可能与图书出版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编辑要及时了解书稿的写作进度和写作质量,及时处理作者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作者撰写稿件时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这样可以避免后面稿件出现同样的问题,在保证原稿质量和准时交稿的同时,可以节约编辑后期审稿与编校的时间。
每本书稿都是集合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品,编辑在审稿时要特别谨慎,尊重作者。出版行业流传着一则真实的故事,某编辑误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原稿当作普通的旅行游记稿件,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大幅增删改动。万幸的是,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出版事故”被《收获》杂志副主编李小林老师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之后,余先生果断将稿件收回、转投他社,并且将这件事写到了图书后记中。此类事件对图书编辑具有警示意义。
多途径更新知识储备,认真核查引文及资料
编辑是个“杂家”,经常会遇到综合性很强的稿件。图书知识点密集,对知识的准确度要求自然非常高。因此,图书编辑应该广泛汲取各科知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的正确,要积极主动查阅各类权威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图书编辑在工作中遇到超出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问题,可以多方询问相关领域的专家老师、同事、同学。例如,对一篇介绍太阳能优点的简介中的术语把握不准时,可以请教出版社的物理编辑;遇到外国人名、地名的不同译名难以确认时,可以请教英语编辑;而对古诗词中旧读、今读标注问题研究讨论无果时,则可以请教古代文学教授,综合考虑相关专家老师的意见。
书稿中,特别是学术类书稿中经常出现的引文问题有以下几类。引而不标,涉嫌不尊重学术道德;断章取义,扭曲原文;引文泛滥,材料堆砌;引文错漏,陈旧过时。一些作者对引文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引文注释是著作的附带品。但实际上,小的引文问题常常会闹出大“笑话”。例如,引用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认为孔子轻视女性,这显然是对古文典籍的误读。
图书编辑遇到引文,除规范引文注释的格式外,还要认真核实,确认引文、注释准确无误和完整有效,其出处一定要依据权威的资料或版本。编辑应引导著作者严肃认真对待引文注释,在后续审读加工稿件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确保引文注释有根有据、完整精确;二是保证引文注释篇幅适度、连贯通畅。
大量阅读,研究相关专业知识
图书编辑既要懂得出版,又要懂得文学、历史、哲学等文科知识,还要懂得医学、生物、物理等理科知识。因此,编辑要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大量阅读并研究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大量的阅读,编辑在工作中就没有广阔的视野与活跃的思维。文学语言的内在规律需要大量阅读才能获得,感性思维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才能形成。因此,编辑不仅应该在做图书时引导读者多读书,而且应该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维。
有位中文学院教授说过:“读文的学生,有两大基本能力,一是能感之,二是能写之。”这其实是说学好文科需要“内力”,而“修炼内功”只能靠扎扎实实地练功,夯实基础,“内力”不足却急于练“招式”,就好比不懂内在的“道”,而去追求外在“术”的歪门邪道。这道理同样适用于现代出版,一些青年编辑在工作中只强调编校技巧,不研究做图书的内在规律,实在是本末倒置。
关注读者心理
图书编辑在做图书时应该注重读者的心理,尤其要重视教育类图书或文化科普类图书的读者对象青少年儿童。
例如,某读者对象为少年儿童的稿件,推荐阅读李碧华的《青蛇》。但实际上,这篇小说中情感伦理的内容并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应该删掉。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书稿的外审专家老师提出,“敌人龇牙咧嘴”“抽出指挥刀”等细节文字描述对儿童来说过于血腥。另外,稿件提及学生爬野山、下河游泳等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错误行为,也属不良导向。图书编辑在审读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稿件时,应该多关注此类问题,关注读者心理。
图书质量是出版人的生命。作为图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编辑,应尽快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这有助于出版物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本文从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论起,深入解读了现代图书编辑成长的“三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对图书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现代化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本书的质量,不仅体现了责任编辑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和工作态度,还蕴涵着图书编辑的职业规划和出版情怀。图书编辑应该秉持这份信念,认真踏实地对待这份神圣的工作,努力提升各方面的业务能力,在职业道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现代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这样才能担负起文化传承、思想传播的使命,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优良的文化产品,促进群众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