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节奏发展的时代,碎片化、娱乐化信息成为人们闲暇时光的主要选择,如何打破常态,如何开辟新路,如何展现独特风采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难题。与此同时,一贯不算出彩的河南卫视找到自身发展之路,借助大众传播之东风,将自身文化与新媒体平台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传播之路。
一直以来不难发现,随着先进技术的出现,各种媒介及传播形式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流量至上”的改变。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也正因此,迎合大众碎片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及内容无疑是保证媒体“生存”及成功的捷径。在新旧媒介交叉的十字路口,观众的注意力被新兴的社交媒体、视频平台所吸引,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看似走上了绝境。
但河南卫视不甘堕落,反而依靠大众传播,凭借一己之力绝地逢生。河南卫视通过深入分析观众需求和市场趋势,积极拥抱时代变化,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凭借科技创新、结合文化特色、满足国家期待等优势,河南卫视这一传统电视媒体在当今新媒体泛滥的时代仍旧脱颖而出。
河南卫视的成功转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媒体责任和文化使命的深刻理解。这种脱颖而出,得益于其对内容质量的坚持、对观众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深刻挖掘,极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在媒体行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这种转型,河南卫视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新的生命,也为其他传统媒体提供了转型的参考与启示。
快餐式时代大众传播信息娱乐化趋势加重
根据相关报道,2022年是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年,中国国内短视频用户第一次突破10亿量级规模,用户使用率高达94.8%。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每天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其中娱乐类视频占比超过70%。在惊人的数字背后,映射了大众传播的高速及高效。而再细看,不难发现以信息娱乐为主的传播正在飞速蔓延。
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商品性、通俗性、娱乐性的特征,而大众传播内容又具有公开性、开放性、大众性、复制性的特征。在快餐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二者的基本特征能够发现,当代大众媒介内容不可避免地朝着信息娱乐化方向发展。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直播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出现,大量用户被吸引甚至沉迷其中。这些平台以轻松、幽默、趣味性强的内容吸引广泛受众,成为信息娱乐化趋势的典型代表。
以最典型的人群密集型交通工具地铁为例,人们在路途中大多以手机为友,视频为伴。放眼望去,许多人就算是被挤得前胸贴后背,也不会忘记刷手机视频,仿佛只有如此才能缓解漫长、拥挤路途之苦。在这样的情境下,娱乐化视频内容成为人们最佳的选择,进而加剧了大众传播信息的娱乐化趋势。不难想象,在人群密集吵闹的地方,我们也难以静下心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
因此,在流量和点击率的驱动下,各种媒介都开始追寻有效、有益且回报率高的传播内容,各种娱乐八卦铺天盖地。在夸张的标题、戏剧化的叙述和吸引眼球的视觉元素等创作内容中,用户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久久驻留。在这种环境下,严肃新闻和深度报道便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也就是所谓的媒体无序竞争成为“泛娱乐化”趋势的催化剂。许多媒体为了追求短期流量和广告收入,放弃了原本对内容深度和质量的追求,转而生产和传播那些能够迅速激发公众兴趣但索然无味的同质化内容。
利益相关性直接影响大众传媒的信息获取动机,而娱乐是最能与大众建立一定利益相关性的传播内容。娱乐内容不仅能够提供即时的愉悦感,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和分享,从而为媒体带来流量和关注度。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内容生产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较高收益,但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夺眼球”的内容充斥传媒领域的各个方面,越发令人沉迷于“乌烟瘴气”之中,难以自救自敛。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也越来越难以区分事实和虚构、真实和夸张,这不仅削弱了公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对社会的理性对话和民主参与构成了威胁。
多重媒介齐头并进促使河南卫视“出圈”
在数字化时代,大众传媒的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传播生态。这些媒介在传播信息时也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报纸和杂志以其深度报道和分析见长;广播以其及时性和伴随性特点,满足人们在移动状态下的信息需求;电视以其视听结合的优势,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网络媒体则以其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这些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不仅极大拓宽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在宣传、新闻传播、舆论监督、文化积累、实用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与人们需求的发展,以新媒体为首的各种数字化媒体形式映入眼帘。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便捷,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传统电视媒介难以抵挡的压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亦是动力。在多重媒介的环境中,河南卫视跳出“舒适圈”,成功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一炮而红。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如清流般袭来,并迅速吸睛夺目。若仅像往常,靠电视传播之力宣传推广,就算节目效果再好、节目形式再新颖,也很难获得较大流量,只能在电视播放与口口相传中略微提升知名度。而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能够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各种受众,这种传播方式切实高效,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广泛覆盖。
据相关数据报道,2021年春节假期渐入尾声之时,《唐宫夜宴》热度依旧。截至2021年春节后五天,河南共青团B站《唐宫夜宴》视频播放量达356.2万,38.5万用户点赞,16.6万用户收藏,8.9万转发,弹幕、评论3.7万条,2.3万点赞,最高排名舞蹈区第一、实时热门视频榜第一、全站排行榜第5名;河南共青团微博河南春晚完整版阅读量463万,并且仅在亮相河南春晚后,5分钟的节目就上了5次热搜。
飞跃性的流量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媒体时代下多重媒介齐头并进带来的巨大效益,让“弱小”的地方卫视也能“出圈”,能够被亿万群众看到和了解。
以自身特色糅国之魅力,借大众传播展小众风采
河南卫视的成功“出圈”并非偶然,其背后所展现的新颖立意、中原特色、科技创新、文化自信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河南卫视又切实瞄准大众传播之庞大力量,仰望星空之时不忘脚踏实地,借传播效益展现自身风采。
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时代不忘初心
前面我们也曾提及,快餐式时代大众传播信息娱乐化趋势加重,这在当今社会难以避免。那么难道我们就继续以利益和效益为首进行节目创作吗?我们进行创作传播的初衷是什么呢?带着思考与清澈的创作之心,现根据以洛阳博物馆唐三彩为原型的《唐宫夜宴》的成功出世开展研究。
我们了解到,该节目的主创之一、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和她的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到博物馆采风。当看到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后,他们便冒出让唐三彩乐舞俑“活起来”的想法。河南自古便是文化绵延之地,让当地文化走出去、让当地文物“活”起来无疑是极具创意和价值的创作内容,也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正是基于创作者切实的观察、思考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多年来的探索创新,在持续践行“让中原更加绚丽多彩”中增加文化自信,为精品文化节目的制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可以看到,河南卫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引领,不盲目追求娱乐化和商业化。其始终重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展现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同时,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文化并非一味迎合受众,而是既有审美价值,又能在内容和格局上引领受众,《唐宫夜宴》正是以舞蹈形式赋予唐朝少女现代人的心理活动,让观众亲临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利用文化优势打造地方节目特色
一直以来,以央视为首的电视节目遥遥领先,而在地方,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等紧追其后,人们对河南卫视知之甚少,甚至对河南省的了解也有限。河南卫视除了早年热播的《梨园春》,确实缺乏更多吸睛的节目。然而,近年来,随着年轻一辈的成长,《梨园春》这一戏曲节目也面临艰难求生的挑战。是像其他地方卫视一样向娱乐节目靠拢以获取流量,还是继续打造像《梨园春》一样带有省内文化特色的传统节目?二者权衡之下,答案显而易见。河南省依托本省特色打造传统文化类节目《唐宫夜宴》,这一次,优质节目的推出不仅让河南卫视一鸣惊人,更让河南省向外跨出一大步。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此,且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如此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予河南卫视极大的勇气与鼓励。河南卫视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原特色的节目。
基于此,源于河南博物馆中一组唐三彩乐舞俑的《唐宫夜宴》问世。其以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乐舞俑为原型,通过现代舞蹈艺术的形式,让古代文物“活”起来、“舞”起来、“动”起来。在家家团聚的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晚一跃成为“爆款”。
我们清晰地看到,河南卫视在节目制作中极大地强调了地方特色,通过展现河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民间艺术等,让观众对河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地方特色的强化,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也增强了河南卫视的文化标识度。与此同时,节目传递出的文化自信,也大幅增强了河南卫视的品牌形象,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进技术融合传播打造视觉盛宴
河南卫视始终致力于打造独特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但并非一味守旧、闭门造车,而是利用当下的先进技术及传播手段为观众呈现丰富的视觉盛宴。
《唐宫夜宴》突破了传统晚会“串词+节目”的固有模式,借助5G、AR、VR等新的传播技术及传播手段,为中国传统水墨画、国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符号添加极具冲击的视觉特效,在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中,使观众游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感,技术加持内容更使视听效果愈加多元、出色,这一切都离不开河南卫视春晚舞台对数字技术的巧妙运用。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迅猛传播更是将出彩节目推向高潮。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中原文化从沉睡千年的状态中觉醒,河南卫视也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跨平台互动传播展文化风采
纵观全媒体运营时代,任何一种大众传播都离不开受众的参与,河南卫视的成功“出圈”当然也离不开跨平台合作互动参与。
河南卫视积极拥抱网络,借助新颖的传播渠道拓宽收视群体。在《唐宫夜宴》爆火之后,河南卫视采取了开放版权策略,允许其他平台合法转载,推动更多平台推广宣传。这种开放的态度促使其内容广泛传播,显著提升了节目的曝光度。此外,在产品分发和传播上推行“移动优先”策略,网络端率先直播,利用“大屏+小屏”的播放形式,促使流量、收视双向提升。
在这样的跨平台互动传播下,节目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热点,提高了节目的传播力。而且在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跨平台传播也为河南卫视的节目提供了更多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河南卫视通过跨平台互动传播策略,有效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观众覆盖面,在提高节目知名度的同时,为电视台带来了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成功的跨平台传播给河南卫视带来了丰富的观众及资源,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了节目的成功。
正是由于突破传统观念、跨越平台壁垒,河南卫视才能在平台提供的基础设施上充分展现自身文化魅力。
与国家传统文化发展理念相契合
国家政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通过各种形式保护文化遗产,防止文化断层。政府也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更好地增强其活力和影响力。
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坚定态度。此次河南卫视的创新立意不仅从自身特色出发,更与国家发展风向标高度契合,节目将传统文化以现代艺术形式呈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使其得以较好传承。《唐宫夜宴》的好评如潮也打响了创新优秀文化类节目的第一炮。
河南卫视因与国家传统文化发展政策契合,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还在形式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这种契合不仅提升了河南卫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也为节目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而且,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视,河南卫视的这种契合策略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其在文化传播和影响力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如今看似浮躁的大众传播之旅中,不乏优秀节目的脱颖而出,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信息的夜空。也正因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信息传播效率提高,以满足优质小众节目被外界看到的需求。在信息娱乐化泛滥的社会,保持初心、打造节目特色成了一大难题,但河南卫视的成功“出圈”给了我们极好的引领示范,也证明了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传统媒体依然能够通过创新和转型焕发新生。利用好时代优势,专注于本质创作,在二者的强强联合之下,传播之途必将“满血复活”,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