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旨在探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外宣与国际传播策略,以提升其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通过对河南非遗外宣现状的分析,梳理了其在传统媒体运用、内容深度及新媒体平台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文化阐释学、传播学理论及跨文化传播理论,提出了加强文化阐释与叙事重构、优化新媒体平台运用、深化国际合作与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等策略,以期通过这些策略改善河南非遗的外宣效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交流。
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少林功夫、豫剧和汴绣等。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珍贵体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将河南非遗推向国际,是文化外宣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河南“非遗”的外宣与国际传播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以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河南非遗的外宣现状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少林功夫、豫剧和汴绣等,这些文化瑰宝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河南省在外宣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传统媒体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广这些非遗项目。然而,现有的外宣策略仍存在诸多不足,限制了非遗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首先,河南非遗的外宣主要依赖传统媒体渠道。这些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通常侧重于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虽然这种传播方式能够为国际受众提供基本信息,但其内容过于平面化,缺乏深入的文化解读和情感化的叙述,无法激发国际受众对非遗的深层次兴趣。传统媒体的受众范围也相对局限,难以触及更多年轻一代和习惯于数字化内容的国际观众,导致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限制。
其次,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外宣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障碍。河南非遗的外宣材料往往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将中文内容转化为英语或其他外语。然而,这种直译方式难以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导致信息传达上缺乏灵活性,甚至可能引发文化误解。尤其是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中西方观众的接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未能在外宣策略中得到充分关注,使得河南非遗的国际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豫剧的外宣中,戏曲的典故和文化象征往往难以通过简单的翻译传达给外国观众。豫剧中常见的“花脸”角色,通常象征着勇猛或奸诈,但如果未加解释的翻译为“painted face”,西方观众可能会误解为化妆或装饰,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再如,少林功夫中“禅武合一”的理念,强调武术与佛教思想的结合,这在中文中可能用“禅”字一带而过,但在英文翻译中如果仅仅用“meditation”描述,可能会让国际受众误解为只是一般的冥想活动,而忽略了其深厚的宗教和哲学背景。此外,在一些非遗手工艺的推广中,如汴绣,文化差异也导致了误解。汴绣中的传统图案如龙、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和吉祥,但在西方文化中,这些符号可能没有同样的象征意义,甚至可能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对龙的理解不同而引发误解。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阐释,这些非遗项目可能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正确的认知和接受。
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崛起虽然为河南非遗的外宣提供了新的机会,但这些现代传播工具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尽管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因其高互动性和广覆盖面,被视为有效的文化传播渠道,但河南非遗在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依然较少,更新缓慢,且互动性不足。这种情况下,非遗文化的外宣传播效果受到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外宣与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
河南非遗的外宣与国际传播离不开深厚的理论支持,这些理论为理解和指导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框架。其中,文化阐释学和传播学理论在外宣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文化阐释学是外宣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对文化现象的深度解读和意义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不仅是表面上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精神内涵。文化阐释学主张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能够理解并接受这种文化。这对于外宣工作尤其重要,因为国际受众常常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理解,而通过运用文化阐释学,可以在外宣工作中以更为贴近国际受众的方式,传递河南非遗的文化精髓。
传播学理论则为外宣提供了传播路径和媒介选择的指导。根据传播学理论,文化传播不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更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涉及信息编码、解码、传播渠道选择以及受众反馈等环节。在河南非遗的外宣中,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媒介至关重要。传统的报纸、电视等渠道虽然仍具影响力,但已无法满足现代受众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相反,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互动性强,已成为外宣的首选渠道之一。传播学理论强调,在选择传播渠道时应考虑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效果。
此外,跨文化传播理论也在河南非遗的外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如何解读和接受外来的文化信息。这一理论指出,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和曲解。因此,在外宣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采用适当的本地化策略,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例如,河南非遗中的某些文化元素可能具有特定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在国际宣传中直接照搬这些元素,可能无法被外国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外宣需要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包装,使其更加符合国际受众的认知习惯。
河南非遗的外宣与传播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外宣与传播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展示河南独特的文化魅力,提高其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河南省在外宣与传播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传统文化活动与官方主导的推广是河南非遗外宣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机构通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如少林功夫表演、豫剧巡演等,将河南的非遗项目带到国际舞台。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通过面对面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国际观众对河南非遗的了解。特别是在少林功夫的全球推广中,河南省取得了显著成功。少林功夫作为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强大文化象征性的非遗项目,通过舞台表演、武术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广泛认可,成为河南非遗外宣中的一张“名片”。
其次,媒体宣传和出版物也是河南非遗外宣的重要途径。通过电视纪录片、书籍和杂志等媒介,河南省成功地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故事和艺术形式展现给国际观众。例如,少林功夫的相关纪录片在海外播出后,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媒体内容不仅能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言障碍的问题,帮助国际观众更好地理解河南非遗的独特魅力。
新媒体和数字平台的崛起为河南非遗的外宣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河南省逐渐重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运用。这些平台的高互动性和广覆盖面使其成为向年轻国际受众传播非遗文化的理想选择。例如,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其海外新媒体矩阵,围绕少林功夫、甲骨文、太极拳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河南非遗的独特魅力,还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提高了国际观众对河南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使得河南非遗更贴近国际观众的生活和文化体验。
尽管如此,河南非遗的外宣与传播仍面临一些挑战,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依然存在。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国际观众对河南非遗的理解和接受存在一定的障碍。例如,某些特有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形式可能难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准确理解,这需要在外宣内容中加入更为详细的文化解释和背景介绍,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河南非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此外,跨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匮乏也是一个问题,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能够深刻理解非遗文化并精准传达的专业人才是外宣工作的关键。然而,目前河南非遗外宣领域在这方面仍有不足。例如,在一些国际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缺乏具备文化背景和外语能力的专业人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得到精准表达,影响了外宣效果。因此,未来河南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那些既了解非遗文化、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外宣内容的质量,还能够使河南非遗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更加有效。
提升河南非遗外宣效果的策略
为了有效提升河南非遗的外宣效果,必须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策略,以应对国际传播中的各种挑战。这些策略应涵盖内容制作、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和跨文化理解等方面,以确保非遗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的受众了解和接受。
加强文化阐释与叙事重构
增强非遗外宣内容深度和吸引力的一个关键策略是文化阐释与叙事重构。文化阐释涉及对非遗项目背后深厚文化内涵的解读,这不仅包括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还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外宣内容应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将河南非遗的独特性、文化价值和人文故事有机结合,形成连贯且易于理解的叙述。这种叙事重构不仅能激发国际受众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情感层面与河南非遗建立联系,从而增加文化传播的效果。例如,在非遗外宣工作中,少林功夫不仅可以通过其震撼的武术表演吸引国际观众,还可以通过文化阐释与叙事重构,将其背后“禅武合一”的理念进行深入解读。通过讲述少林僧人如何在日常修行中将武术与禅宗哲学相结合,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观众不仅能欣赏到少林功夫,还能理解其精神内涵,从而在情感层面建立更深的文化共鸣,增强传播效果。
拓展和优化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为提高河南非遗的国际影响力,河南省应拓展和优化这些平台的运用,尤其要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吸引更多国际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应用和流媒体服务展示非遗项目的独特性。例如,制作有关河南传统节日和仪式的系列短视频,如开封尉氏县的春节年画制作过程、洛阳牡丹花会的花艺技艺展示等,这些视频可以借助平台的算法推荐功能,增加曝光率和点击量。此外,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非遗项目的体验进行数字化转化,如虚拟参观洛阳古城、体验传统陶瓷工艺等,让国际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河南非遗的魅力。
与此同时,借助直播技术展示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如手工艺品制作或传统美食烹饪,可以让观众与制作者实时互动,了解每个步骤的细节与背后的文化故事。这种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传播形式,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感,还能提高外宣内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通过优化这些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河南非遗将能够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强化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国际合作是提升河南非遗外宣效果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应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河南非遗的影响力。例如,可以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博物馆合作,举办关于河南传统技艺的展览,如展示河南的陶瓷、汴绣和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让国际观众在亲眼看见的同时,了解这些文化瑰宝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此外,可以与国外的孔子学院合作,开设河南非遗专题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前往授课,教授剪纸、泥塑等技艺,让更多的国际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能够更直接地将河南非遗传播到海外。同时,可以与国际电影节合作,在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重要文化平台上展映以河南非遗为主题的纪录片。例如,可以拍摄《大河之魂——河南黄河非遗巡礼》纪录片,通过影像形式,生动展现黄河流域的非遗项目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借助国际媒体的传播力,进一步提升河南非遗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要提高河南非遗的国际传播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河南省应重视培养和引进既具备外语能力,又能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并能将其准确传递给国际观众的人才。可以考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设立专门的跨文化传播与非遗研究课程,培养既掌握全球化思维又精通河南非遗的专业人才。例如,河南可以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或牛津大学等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通过邀请国际专家授课,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传播与非遗保护的双重背景教育。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外宣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国际传播趋势和技巧,特别是如何将复杂的文化内容以简洁、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国际观众。例如,定期组织跨文化传播培训班,围绕国际传播趋势、非遗故事化表达等主题展开,切实提高他们的传播能力。此外,河南还可以引进在国际非遗推广、文化策展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外籍专家,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非遗外宣的专业化水平。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国际传播工作,可以设立奖学金或制订资助计划,支持他们进行海外交流或参与国际非遗推广项目。通过这些措施,河南将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深厚文化素养的外宣队伍,确保外宣内容更具深度和吸引力,从而提高整体传播效果。
实施本地化策略
在外宣过程中,实施本地化策略是有效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河南非遗应根据当地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偏好,调整外宣内容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语言翻译时,应避免直接翻译,更多地采用意译,确保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同时,可以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或意见领袖参与外宣工作,帮助调适内容,更好地迎合当地受众的需求和喜好。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与国际传播在内容丰富性、传播渠道多样化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提升空间。通过加强文化阐释与叙事重构、优化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并实施本地化策略,河南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也将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独特的河南智慧与魅力。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非遗外宣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DJH-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