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策划引领文化之旅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290)

为提高图书馆文献展览质量,本文针对图书馆文献展览策划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图书馆文献展览的主要分类与核心目的,以及在该类展览中加强沉浸式体验展厅设计的意义;分析了沉浸式展厅的设计要求,并且重点探讨了从特色、互动宣传、空间结构、叙事逻辑、色彩设计、读者心理认同等多角度策划的设计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文献展览是图书馆针对本馆馆藏文献进行报道、展示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从馆藏中选取珍贵性、特色性文献,或者针对特定主题集中展示部分文献,通过限时公开陈列、展示文献,起到推荐、宣传文献,实现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文献展览内容复杂,学术性较强,增强展厅的沉浸式体验感有利于吸引更多参观者参观和了解文献,从而增强宣传效果。

图书馆文献展览的类型和目的

文献展览包括地方文献展览、红色文献展览以及专题文献展览等类型。其中,地方文献展览主要是为了展示区域历史文化,有利于民众了解地方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红色文献展览以革命历史宣传为主,有利于促进红色记忆、文化传承,开展爱国教育。专题文献展览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帮助读者针对性了解特定领域的知识。

图书馆文献展览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宣传的重要形式,主要用于向公众普及和宣传文化知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馆内文献资源,以及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文献展览可以展示图书馆的重要文献,以限时限场地的形式展示珍贵馆藏,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益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

在‌文献资源‌宣传方面,图书馆开展主题文献展览,可以向公众展示特色文献,集中展示珍贵馆藏,使更多受众了解、关注图书馆资源。在文化科普方面,馆藏文献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包括文化、历史、科技、人文等领域,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参展文献通常学术价值较高,是通过严谨筛选的精品内容,文献展览可以指导读者根据自身阅读需求合理选择借阅文献。在图书馆经营方面,‌综合性文献展览有利于向公众展示图书馆的文化实力,加深受众印象,吸引受众前往图书馆借阅文献。

图书馆文献展览中沉浸式设计的作用与设计要求

沉浸式展览设计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于,沉浸式艺术有利于深化参观者与所处环境的内在链接,形成人与环境的共在关系,改变主客二分的心理体验,使参观者与环境产生更强的交互性,加强展馆环境对参观者的引导,而非“操纵”。沉浸式展览设计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能够有效激活和引导参观者多层次的感知,提高文献作为历史文化艺术载体的感染力。在沉浸式展览设计中,应明确设计主题,形成具有特色的统一语境,利用气味、声效、光影等构建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为参观者带来具有新鲜感和沉浸感的感知觉体验。

沉浸式展厅需要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主要原则是构建身临其境的场景,促进展示内容与参观者的互动性。在沉浸式展厅策划中,主要涵盖主题与故事情节、空间布局和装饰、多感官体验、互动参与、人流管理和安全设计、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策划中,基于明确的主题,构建虚拟或者交互性较强的真实空间,展示内容涉及历史、自然、文化、社会等层面。

沉浸式文献展览设计策略

加强个性化设计,突出活动的独特吸引力

基于沉浸式体验理念规划文献展览时,应从图书馆的功能性出发,明确展览目的,结合图书馆环境、设备、技术等实际条件,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既往展览活动的读者流量、特点和参展目的,增强展览设计的沉浸感。同时,应积极创新,构建具有本馆特色的多样化展示方式,提升展览的连续性、协同性、互动性,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展览的趣味性,从而改善受众的参观体验,避免同质化设计。此外,还应深入挖掘本次文献展览的艺术文化价值,策略性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内容,合理设计文献展览主题活动,构建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文献展览活动,促进区域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例如,在展厅内配备AR、VR等设备,利用声光电技术构建3D互动场景,营造沉浸式视觉体验,为参观者提供穿越式文化体验。同时,构建虚拟展厅,使参观者能够借助设备调整视角,全方位了解文献所描述的场景、活动等。

加强互动性设计,促进全线全周期宣传

为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并延长其热度持续时间,在展览设计中,不仅需要融合AI、智能感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等智能化技术,还应设计配套的、互动性较强的宣传模式。在实际策划中,明确文献展览的具体时间和规模后,图书馆应积极与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等沟通,促进多方协作,充分调动资源,开展全方位宣传、活动预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主动宣传,在利用本馆宣传账号推广活动信息的同时,发动其他官方媒体、自媒体参与宣传,积极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号向读者推送活动信息,精准吸引目标受众;同步线下线上宣传,通过在馆内张贴宣传海报、转发抽奖等策略,激发民众对文献展览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读者与图书馆的黏性。图书馆还可以组织主题讨论活动,在线上平台发起话题,引导参观者集中讨论参展体验,鼓励参观者积极分享参展经历,促进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逐渐扩大活动影响力,充分发挥文献展览的文化传播功能,促进参观者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习成长。

加强心理认同感,激发和增强读者参观动力

分析本次文献展览的核心吸引力,即读者参与的主要内在动力,明确读者参与活动的动机,并激发和增强此种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环境影响,包括展厅环境设计、内容设计、活动热度等;内部动机主要是读者渴望了解文献资源的愿望、希望通过参观展览获取的知识和体验等。在展览策划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展览活动与读者之间的“链接”,了解读者的需求、激发其参与热情。通过活动前期的预热宣传,以及展览展厅内图文、影音等内容,使读者明确本次展览活动与自身的关系,以此为契机,促进读者参与、互动,并从中获取沉浸式体验。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布景与影音设计,引导参观者对本次展览活动产生心理认同感,并借助先进技术沉浸式呈现展览主题,多维度影响参观者。

加强多元化设计,丰富参观者心流体验

心流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个体精神高度集中时产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沉浸式体验展览设计的核心目的是激发参观者的心流体验,使参观者沉浸于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取愉悦感和充实感,为参观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对参观者进行文化熏陶。在沉浸式展览设计中,策展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环境和内容设计,降低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促进参观者意识与行为的统一,使其集中于展示内容,形成正反馈循环,增强其参观的内在动力与愉悦体验。

例如,在红色文献展览中,可以开展复盘、讨论、研学等模拟活动设计。在合理使用传统音效、图文的基础上,巧妙进行光影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构建沉浸式影院;利用触摸一体机等互动式设备,增强展厅科技感,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完整、生动的故事体验。还可以设计手绘地图、答题闯关等活动,鼓励参观者积极参与互动,使参观者脱离旁观者视角,沉浸式参与历史场景。通过多模式互动,引导参观者从全新视角感受历史发展,促进参观者与历史产生思想共振,激发参观者对文献内容的情感共鸣。

加强结构性设计,体现空间场域独特性

在沉浸式展览设计中,需要合理设计空间场域,充分利用空间引导参观者迅速进入心流状态,沉浸于心流通道。在主题设计中,应将空间场域建设作为设计重点和展览亮点。以古代文献展览设计为例,应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利用具有时代特色的图像、物品和色彩设计,全方位调动参观者的感知觉,引导参观者对展览内容产生独特的感知与想象,激发其情感共鸣,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达到净化心灵、提升文化审美的目的。

利用全息投影、AI技术、AR技术、VR技术、XR技术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仿真处理,将其转换为数字展品。结合虚拟空间的设计和构建,开展具有数字化特点的沉浸式展览空间。利用可穿戴设备构建与实体展览空间交互映射的虚拟空间,支持娱乐互动,丰富参观者的参观体验。为虚拟场景配置AI机器人,支持智慧导航、讲解等服务,以优化参观者的体验。

例如,某国外院校图书馆基于现代科技构建了数字化展览空间,对名人手稿、典籍、雕塑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1∶1构建数字仿真模型,并通过3D渲染技术生成并展示数字展品。该展厅依据文献内容,基于不同时间节点、主题等设计了不同的展览空间,同时分门别类布置展品,在虚拟空间内划分了不同展区。参观者可以根据介绍,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前往对应展区进行沉浸式参观。数字化展馆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内容和空间布局,灵活分类并针对性展示文献。在实际应用中,图书馆可以结合特殊的时间节点、社会热点等针对性设计主题展厅,以供参观者访问,从而进行文化宣传。

沉浸式展览的设计思路是改变传统观看模式,通过合理利用科技设备、数字媒介等为参观者营造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产生亲历感,促使其获取更加丰富的感受和更加强烈的文化体验。通过塑造沉浸式空间和优化环境设计,激发参观者调动感官的能力,引导参观者对参展内容进行主动感知和探索,形成良好的、具有冲击力的体验。沉浸式设计并非简单粗暴地使用投影仪、环绕式音响与布景,而是要求策展人员进行整体设计,全方位调动参观者的感官。沉浸式展览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参观者与参展内容的互动,引导其沉浸于特定环境,同时注重激活参观者的感知,避免过度堆砌要素,造成粗糙、杂乱的视听体验。在空间策划中,策展人员应巧妙运用符号和场景元素,打造富有深度与内涵的视觉奇观,引导参观者通过敏锐的感知对参展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

加强逻辑性叙事,突出不同视角和时间下作品的差异性

文献展览的展示对象并不仅限于作品本身,还需要展出与作品紧密相关的内容,如与文献相关的视频、图文资料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草稿等。在展览设计中,应保证作品与文献的有机结合,增强叙事逻辑,引导参观者全方位了解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这种设计有利于增强作品之间的联系,使参观者具有舒适的参观体验,同时有利于参观者通过展览进一步深入了解历史真相与细节,感知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献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文献展览旨在面向全社会公众,因此,为了方便群众理解,发挥展览的影响力,文献展览应该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文献展览具有研究性、学术性和明确的主题,展览前需要深入系统地进行文献研究,从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与作品,确保展品的学术价值。同时,文献展览应进行通俗、立体、多元化的展示,旨在引导参观者进行深度阅读,吸引参观者反复参观。在沉浸式展览设计中,应基于文献内容构建合理的叙事方案,将复杂的文献内容简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将感性与理性融合,利用细节增强展览的感染力。

在文献资源应用方面,应将个体与群体视角相结合,进行多视角叙事;将当前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对比不同时期文化要素的特点,展现文化艺术的发展轨迹。例如,针对特定作者进行文献展览时,应利用不同时期作者的外貌、神情及气质差异,并关联其生平经历、人物背后的历史变迁等,构建具有对比性和冲击力的场景,使参观者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文献背后的故事。

加强色彩设计,营造具有秩序性的叙事空间

在文献展览中,应充分利用直观且真实的历史信息以增强展览内容的说服力,促使观众沉浸于特殊的时代叙事。鉴于文献展览富含故事性和叙事性,在设计展览形式时,应保证文献展品与空间的互动性,构建具有互文特色的结构空间和表现形式。展览应具备合理的叙事结构以及较强的秩序性,避免过于复杂的要素堆砌。策展理念需鲜明、独特且突出,并合理选择展览内容。文献展览通常涉及文献实物、档案、艺术品、影像资料等内容,信息构成比较复杂,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形成符合主流审美标准的设计。

例如,在颜色设计方面,应结合文献主题选择合适的主色调,原则上主题颜色不超过3种颜色。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主题颜色,通过多形式组合,构建和增强不同展示空间之间的互文关系。主色调应贯穿于展厅的各个空间,以颜色布局为指导,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厅的布局结构和叙事逻辑,从而增强展厅的叙事性和秩序性。针对重点展示内容,可通过空间C位布局与相对浓郁的色彩设计凸显其重要性,使参观者明确该部分是展厅的重要版块。在整体叙事中,不同结构部分的始末章节可以采用对比鲜明的主题色彩,以增强展厅的叙事节奏性。

综上所述,在沉浸式文献展览策划中,基于图书馆的特殊性质,策展人员应进行个性化、互动性、多元化、结构性和逻辑性的设计,旨在激发参观者的心理认同感,促使其无意识地融入展厅氛围,增强其心流体验,构建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展示空间,从而提高文献展览的活动质量和影响力。

标签:  参观者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