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一个也不能少,弱势群体更需关注。对视障群体提供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责所在,从图书馆馆员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工作调查,总结目前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现状,以甘肃省图书馆为例(以下简称“甘图”),分析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创新发展的策略,为之后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更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4000万人失明,另外2.5亿人患有某种形式的视力障碍。中国盲协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730万视障人士。视障又叫视觉障碍或视力障碍,视障人群即视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很难或无法恢复到正常视力的群体,包括“低视力”和“盲人”两种。国外图书馆针对视障群体的服务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一方面兴建盲人阅览室,另一方面则主要依靠图书馆立法保障。我国重视视障群体的文化权益,不断出台政策保障视障群体的文化权益。1952年中国盲文统一,1994年设立中国盲文图书馆,2016年鼓励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2017年,中宣部等五部门组织实施“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2022年《马拉喀什条约》对中国生效,国家版权局印发《以无障碍方式向阅读障碍者提供作品暂行规定》。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出台为公共图书馆视障群体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2019年4月开始施行的首个面向视障群体服务的图书馆国家标准《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规范》,更是直接促进了视障群体平等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和成果。
公共图书馆作为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和肩负社会文化教育重任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为视障群体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开阔其阅读视野,使其和健全人一样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一方面,这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公共图书馆形象、彰显其服务水平和服务价值的关键所在,更是公共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如何创新发展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对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主阵地作用,保障视障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不断丰富和满足视障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极为重要。
视障群体服务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图书馆越来越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始向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残疾人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总体来看,新时期我国图书馆视障服务覆盖范围逐渐增大,视障群体的社会关注度不断增加,阅读环境显著改善,视障服务内容日渐丰富。然而,在视障文化服务工作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显现出一些问题,如资源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以甘图为例,多年来,甘图在保障视障群体阅读权益、推进视障群体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而持续的工作。甘图于2010年5月建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以下简称“盲人阅览室”),室内有盲文图书、纸质期刊、音像资料、有声读物、读屏软件等(如表1所示),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并于同年制定《甘图文化助残志愿者招募和管理办法》,成立甘图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队员人数已升至600余人。2011年3月,甘图启动“阳光工程”助残服务项目,先后开设无障碍电脑应用、智能手机操作、推拿按摩、急救知识等培训班,不仅提升了视障者的专业化素养水平,还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和培训活动制度。近年来,甘图坚持以“阳光工程”助残服务项目为依托,购置专车、带领残疾人志愿服务队伍,每年为1700多人次盲人提供免费接送(如下图所示)、免费午餐服务,并通过“引进来、带出去、深体验、共分享”的服务模式,规范化、常态化开展送书上门、读书分享、灯谜竞猜、心理咨询讲座、春季游园、“光影有声”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如表2所示)、古诗词邀请赛等活动,不仅完善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职能,更满足了视障群体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彰显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我省文化助残的一张靓丽名片。但与此同时,无障碍环境缺失、文献资源不足、专业服务人才欠缺和宣传效果不佳等成为制约甘图视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视障群体服务现状原因分析
无障碍环境缺失
虽然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设备,但设施不够完善,维护也不及时。以甘图为例,馆内楼层指引尚无盲文版,平面图尚缺点字说明,无障碍标识也不明显,视障群体的无障碍行动主要依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卫生间的细节不够人性化,未配备安全预警指示设备,盲人阅览室书架未提供盲文指示标牌,书架过高,未划分不同功能区,如静、噪区分离,阅读、活动区分离。
文献资源不足
我国存在盲文出版社甚少、盲文书生产成本过高、资金政策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视障相关文献资源的匮乏。
专业人员欠缺
面向视障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盲文阅读能力,对其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图情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到人际交往和口头表达能力,甚至身体素质和耐力缺一不可,而大多数馆员和志愿者一般仅具备常规读者服务能力,缺乏面向视障群体服务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视障群体服务创新发展策略
优化无障碍空间环境
深入推进无障碍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的落地,营造舒适的阅读活动空间。洗手间安装语音提示系统、自动感应门,加宽书架间距,降低图书摆放高度。配备无障碍电梯,馆内无障碍标识摆放醒目,楼梯及台阶处扶手起止点同样设置盲文提示,入口处无障碍坡道前设置盲道指引盲人前往盲人阅览室。引进无障碍设备和技术,如智能伸缩杖、助盲帽、超声波电子导盲杖、盲文刻印机、CCTV屏幕助视器、春芽无障碍地图、盲文编译软件、公共图书馆视障信息系统。配备休闲娱乐辅具,如专为盲人使用的乐高盲文积木颗粒、黑白棋、象棋、扑克牌等健康娱乐器具。
丰富视障服务资源
增加对视障服务的资源投入,采购更多的有声读物及盲文书籍。以《马拉喀什条约》作为公共图书馆制作有声读物、开展“讲电影”活动、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精准服务的依据,向政府申请成为“被授权实体”,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视障者制作无障碍格式的版权作品。例如,甘图可依托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与影印出版工程和西北地方文献主题馆建设项目,制作音视频资源,构建包含古籍善本等在内的甘图无障碍服务特色资源库;也可将最新的文艺汇演、电影等改编为无障碍版本,让其同步享受最新的文化资源,帮他们创造更多与亲朋好友交流的话题,以文化参与促进视障群体更好融入社会。加强国家通用盲文辅助知识培训、视障人士出行技能培训,保障视障群体更加便利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也可培训、指导图书馆馆员,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引进具备相关背景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例如,甘图的“光影有声”无障碍电影播放活动,配备口述影像讲述员,具体借鉴甘肃卫视《好人在身边》栏目组讲解电影活动的讲解员,为视障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创新视障服务方式
公共图书馆应定期收集视障服务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服务方案,满足视障群体的实际需求。例如,甘图开展的“我与馆长面对面”读者座谈会,切实听取读者建议,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福祉。今后,甘图将继续依托流动图书车,助盲服务活动提供面对面朗读服务,以方言有声打造本土阅读服务品牌,推出邮寄借书、接送到馆、送书上门等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器乐演奏、诗词比赛等活动,满足视障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在全国助残日、国际盲人节、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游园参观、才艺展示、节庆观影等特色活动,满足视障群体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制作口述影像纪录片,记录视障群体服务的发展历程,从视障者的角度讲述视障服务所带来的生活改变,如拍摄品读人活动中的“00后”盲人男孩叶泓霆。一方面,这些人物事迹能带来心理层面上正能量的影响,让视障群体打开自己的心扉,在信息获取和输出上能够更接近健全人;另一方面,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留存查询资料。搭建服务桥梁,中国盲文图书馆联合腾讯共同发布腾讯视频“无障碍剧场”,该剧场内的影视资源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提供认证后,视障人员就可免费获取;vivo“声声有息公益计划”捐赠搭载无障碍功能的手机,将助力视障群体享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而让这些推动社会无障碍发展与残健共融的每一个公益项目、社会行动都能够到达视障群体身边,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助力实现。
完善视障服务管理
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包括资源供给、技术支持、可视化平台共享、社交参与等方面。例如,甘图可依托“阳光工程”助残服务项目十数年积累的视障群体读者档案数据和甘图文化志愿服务基地数据,搭建可视化视障服务平台,以完善视障服务管理。参照现有的“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平台”功能,实现视障群体的智能化服务,如需要接送到馆服务、视障群体填写地址点击需求按钮、志愿者领取任务、服务完成后点击完成、平台自动记录服务时长等。当然,平台需制定关于视障用户的服务指南和管理办法,更好地指导平台服务。平台根据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功能,志愿者可查看自己的服务时长;视障者可享受各类资源服务,如“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和“心声·音频馆”专题网站的数字资源,也可相互交流,实现无障碍社交;机构用户可共享资源,管理者可实现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实现语音输入控制,解决指令延迟问题,使平台操作更加贴合视障群体。
视障群体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获取信息、知识和文化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面对数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创新视障服务模式,满足视障群体的特殊需求。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引导。除上文提到的举措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视障服务质量。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视障群体的阅读需求进行分析预测,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视障群体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阅读体验。而本文缺少对国外先进无障碍技术的考察和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在视障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建议,能够促进公共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创新发展,为视障群体带来更多的福祉,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