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探讨新形势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路径。
基层文化配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包办”的文化职能,广大群众则属于“积极响应”的主体。但是近年,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
自2018年开始,苏州市吴江区持续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提供“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服务,涵盖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讲座导赏、文旅融合、展览展示等形式,以供市民选择。六年间实现配送活动670场,区镇两级累计直接服务群众135.5万人次,覆盖吴江各区(镇)、社区。为确保活动的高质量与吸引力,丰富文化内涵,项目不仅充分整合利用区内外优秀文化资源,邀请知名艺术家、学者和文化传承人参与其中,还注重与市民的互动及其反馈,让更多人参与文化活动,共同分享文化带来的喜悦和成果。活动受到配送各方的一致欢迎,在深化供需对接、进一步满足百姓基本文化需求的方向上,吴江公共文化配送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如今,“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主体提供服务”的配送模式已成为常态化。
2024年,苏州市吴江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全新启航,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在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精选优质配送项目,通过专项招募、定向配送、公开报名、举办专场活动、集中宣传等方式,整合优质配送资源,丰富内涵、扩展外延,为市民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盛宴,生动展示吴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项目招募期间,共收到项目432个,层层评选后最终有161个优质项目进入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库。进一步激活了多元社会力量,从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需求,通过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机制,促进吴江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认同感、体验感、获得感,助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更好地发挥了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青少年美育工作助力全民艺术普及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民艺术普及专项基金,是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首个面向文化馆行业的公益基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青少年美育工作,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策划推出,启动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创建计划,立足新形势下。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职能,广泛整合社会各界艺术普及资源,对接中小学艺术普及教育教学需求,构建文化馆(站)、中小学、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美育协作体系。
2023年,共有30个单位获得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创建资格。2023年12月,江苏省文化馆面向少年儿童创新打造的“艺起童行”公益性暑期文化活动品牌,从全国26个省申报的107份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为更好地发挥首批基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24年暑期,江苏省文化馆联动13个设区市30家文化馆共同开展“艺起童行”暑期研学营活动,切实推动全省文化馆构建青少年美育共同体。整个暑期共开设研学活动1800余场次,服务学员近2万人次。研学内容涵盖非遗、美术、器乐、舞蹈、表演、声乐、戏剧、曲艺、文学、科学、安全教育等领域,如南京市文化馆的“二十四节气”公益活动和非遗手作课程、淮安市文化馆的《会魔法的孩子》亲子戏剧工作坊、扬州市文化馆的“绿杨人家——艺起童行暑期少儿群星公益大课堂”、无锡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西水公益学堂”青少年艺术体验营、连云港市文化馆的“柚子姐姐红色读书会”“跟着课本读中国”等。徐州文化馆专门开设了针对困境儿童的美术课程和非遗手工课程,老师们既专业又充满爱心,为孩子们提供了高水平的美育服务和交流、展示、发现自我的平台,孩子们在文化馆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文化馆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渠道,营造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儿童的浓厚社会氛围。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组织的2024吴江暑期公益性培训班,开设了少儿武术、少儿唱歌、评弹、中国舞、竹笛、儿童画、越剧花旦亲子班、播音主持亲子班等班型,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老师的教学耐心细致,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培训结束时,中心又精心组织了充满活力的汇报展演,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文化艺术的魅力,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让他们度过一个充满文化韵味和艺术气息的暑假时光,助推青少年的全面成长。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紧扣新时期青少年艺术普及服务需求,广泛整合社会各界艺术普及资源。其中,文化馆(站)类示范项目的创建,着力优化文化馆阵地服务,推动青少年艺术普及特色新空间建设,促进了青少年美育产品和服务向精准化、多样化、便捷化发展。
总分馆制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全国各地加快推动优质服务向基层延伸,扩展文化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资源。实施多年的总分馆制在全国文化馆及业界同仁的积极探索实践下,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亮点颇多,如重庆大渡口区文化馆的三级服务网络总分馆制、东莞市文化馆的分类指导总分馆制、成都市文化馆的社会化合作统筹总分馆制、张家港市文化馆的标准化规范总分馆制等,这些符合各地实际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推进移风易俗、加大公共文化供给,以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全区范围内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建,将优秀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苏州市吴江区已实施吴江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制定了《吴江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从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确立了吴江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基本原则及建设方向,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同时,突出了吴江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特色。
因地制宜,突出基层特色
吴江区以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为总馆,以各镇区文化体育站为分馆,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其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服务点建成三级服务体系。在形成群文创作、辅导培训、团队建设、成果展示、资源建设、平台支撑、绩效评价,系统管理体系化运行格局的基础上,突出全民艺术普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工作重点,实现全区公共文化艺术服务城乡一体、平衡发展,在苏州乃至全国凸显特色鲜明的吴江文化符号。吴江文化馆总分馆制与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以及打造具有吴江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为实现“文化小康”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
政府重视,创新资金投入渠道
吴江区通过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创新机制,有效解决缺资金、缺人才等问题。在资金方面,区委区政府把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所需的经费纳入区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各区镇把所辖分馆和服务点建设运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直接投资、赞助活动,以提供产品和服务等形式,参与吴江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创新机制,突破人才队伍建设困境
吴江文化馆总分馆建立了四级人才梯队,即“总馆馆长—分馆馆长—分馆馆长助理—文化辅导员”。总馆馆长由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担任,总馆馆长负责委任各级分馆馆长,原则上由各镇区文化体育站站长担任,分馆馆长助理由总馆业务干部竞争上岗后担任,助理每周在分馆工作不少于一天,并定期轮换,文化辅导员协助分馆助理做好分馆业务工作,是总分馆体系的纽带和桥梁,促进上下联动,沟通交流,是总分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三级人才梯队基本都由政府编制内的人员通过委派、竞争上岗方式解决。第四级人才梯队,吴江区则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对文化辅导员进行招聘与管理,通过社会力量进行有益补充。在总馆的指导下,吴江区艺术团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征询基层对文艺人才的意见后,制定招聘公告,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化辅导员。招聘考试侧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总馆及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派驻纪检监督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招聘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成立由区文化馆总馆(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各分馆、吴江区艺术团组成的考核小组,健全激励竞争和自我约束机制,出台了相关考核办法,对吴江区总分馆制文化辅导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统一考核。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村晚”激活文化振兴新活力
2024年2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村晚”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定于2024年开展“四季村晚”活动,活动包括“主场活动+示范展示点”“村晚+”“我要办村晚”“云上村晚”四类,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举办“村晚”,坚持农民“唱”主角,热在乡村、乐在群众,持续擦亮“村晚”品牌,集聚乡村资源,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其中,“主场活动+示范展示点”以春、夏、秋、冬的“村晚”主场活动为重点,遴选若干“村晚”示范展示点,引导带动“村晚”活动花开四季、常办常新。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先蚕祠入选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以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小满习俗”活动为基础。其中,“小满戏”是绸都盛泽的重要民俗活动和丝绸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凝聚着盛泽人民的节庆想象、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以“丝韵江南 幸福小满”为主题的“村晚”演出分“丝路开新篇”“曲艺传雅音”“联动向未来”三个篇章,生动诠释了吴江深远的历史文脉、绵长的文化血脉和创新转化的蓬勃潜能。汇演以线下展演、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逾千名观众到现场观看,国家公共文化云、江苏省文化云等平台同步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近30万人次。此次,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文艺汇演的圆满上演,为盛泽“小满戏”注入了新的品牌效应与建构动能,描绘了新时代,吴江人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美好图景。
“村晚”作为服务乡村、贴近群众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了把“四季村晚”打造成展现乡村振兴成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载体,让文化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各地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村晚”等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如增设适合乡村文艺演出的舞台、音响设备等,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丰富“村晚”活动内容
“村晚”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可以邀请当地农民艺术家、民间艺人等参与演出,展现乡村特色文化;同时,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节日氛围,编排具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的节目,提升“村晚”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
加强“村晚”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加强“村晚”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工作,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上乘。可以邀请专业团队进行整体策划和导演,确保活动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同时,注重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村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村晚”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村晚”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村晚”的精彩瞬间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可以建立“村晚”活动的数字资源库,为后续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村晚”活动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乡村、文化馆、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策划和举办“村晚”活动。通过联合演出、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村晚”活动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注重“村晚”活动的社会效益
在举办“村晚”活动时,应注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扶贫、文化惠民等活动,让乡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既是人民文化权益保障的载体,也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内容保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举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