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解锁演播新境界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212)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人因工程学在新闻演播室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文章通过细致分析微气候、照明、色彩等关键环境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设计建议,旨在为新闻演播室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健康、高效的工作空间。

人因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关注人与工作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寻求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这些互动,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在新闻演播室这一特定领域,人因工程学的应用对于确保工作人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最佳表现至关重要。

人因工程学的含义、研究领域及发展现状

人因工程学定义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融合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专注于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通过科学的设计,优化人机系统,使之既能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

研究领域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目标是追求高安全性、高效率、人机融合、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的角色正从传统的操作者转变为监督者和决策者,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和认知需求增加。这导致人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机环境中更加强调人的特性和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人因工程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机交互、环境界面、负荷与应激、安全与事故分析、人与计算机交互等方面。这些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工业系统,也拓展到医疗、交通、教育、娱乐等各行各业。

发展情况

人因工程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孕育阶段(20世纪前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一时期,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上,探索人、工具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二是成长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60年)。二战后,人因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出现。欧美国家开始进行系统研究,理念也从“人适应机”转为“机适应人”,这一转变标志着人因工程学的重要发展。三是发展阶段(1960年至今)。在此期间,人因工程学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它对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研究范畴也从单一的工业领域扩展到系统研发制造、运行使用等全周期过程中所有涉及人类因素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因工程学在中国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人因工程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提出将人因工程纳入国家质量强国战略,推动其在各领域的应用。这不仅体现了人因工程学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了人因工程学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远的影响。

人因工程学在设计演播室及导播间、制作机房等工作场所中的应用

在人因工程学的视角下,中央电视台新闻演播室的工作场景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自2003年7月1日新闻频道正式开播以来,实现了新闻24小时不间断播出。在这个高压和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人的互动达到了极致,要求工作人员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效率。未来的演播室改造将全面融入人因工程学原理,这不仅对提升新闻制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还是提升工作环境舒适度的关键。

在演播室这一特定工作环境中,微气候、照明、色彩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微气候的影响

微气候包括空气湿度、气温、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是影响工作人员情绪、疲劳程度、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根据人因工程学原理,这些环境参数的变化可以相互补偿,以减轻对人体的不利影响。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觉,即心理上的满意度和生理上的适宜度,是评价微气候环境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脑力劳动者在坐着休息、薄衣服、无强迫热对流的条件下,舒适的环境温度一般在21℃±3℃,湿度在40%—60%之间,空气流速以0.3m/s至0.4m/s为宜。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演播室这一高度专业化的环境中,众多设备在运行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为确保这些设备稳定运行,演播室需要维持在较低温度。然而,低温环境对于长时间在此工作的新闻播音员来说,可能会带来不便。演播室空调通常设定在23℃,一旦室内温度超过此预设值,空调会自动启动通风,以促进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这种气流对普通人来说影响较小,但对于需要精细控制呼吸的新闻播音员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干扰。部分演播室的空调通风口位于播音员的附近或正上方,这是由于早期通风管道的设计以及演播室面积、播出设备摆放位置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新闻播音员在说话方式上与普通人存在本质差异,他们通常依赖专业的呼吸技巧辅助语言表达。播音员多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这是一种涉及胸部、膈肌和腹部协同运动的呼吸方式,能有效增加吸气量并便于控制。同时,播音员需要具备强大的呼吸控制能力,以保持呼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呼气时,他们追求均匀平稳,并能自如控制,这与日常呼气状态有显著区别。

在播音过程中,播音员会根据稿件内容和情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呼吸技巧,以适应题材广泛的稿件。在言语状态下,播音员的胸腹呼吸与自然呼吸不同,言语状态下呼气相的时长和面积远大于吸气相。因此,新闻播音员通过专业训练,科学地运用呼吸技巧,以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对播音员而言,职业要求其在任何季节都必须身着正装,且不宜太厚。在低温环境中,部分女性播音员可能会感到寒冷,尤其是在长时间直播中。例如,《新闻直播间》的主持人至少需要在演播室中工作一小时,遇到重大直播节目时,工作时长还会大幅增加。

部分女性播音员反映,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寒冷,尤其是在空调通风的情况下。播音主持工作依赖呼吸完成,在此过程中,流动的冷空气被吸入口中,而声带在工作时处于温暖状态,冷空气会对正在工作的声带造成刺激,可能引发咽痛、声音嘶哑,甚至腹痛。这些不适感都可能导致播音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错误。

基于人因工程学理论,未来的演播室设计可以考虑在不改变现有通风管道布局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可调节的空调导风板,优化播音员的工作环境。这些导风板的设计旨在引导气流,使其避开播音员的位置,从而减少对播音员呼吸控制的干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保持设备冷却需求的同时,为播音员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

导风板应进行灵活设计,允许根据播音员的具体位置和演播室的布局进行调整。这样,无论播音员在演播室内如何移动,导风板都能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气流不会直接吹向他们。这种设计思路将人因工程学的理念融入演播室的实际操作,体现了对播音员工作条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因此,在未来新闻演播室的改造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上述微气候因素,以确保播音员工作状态。这包括对温度的细致控制,以及可能的局部环境调节方案,如为播音员提供完善的保暖措施。在未来的新闻直播工作中,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能够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同时为播音员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环境。

照明环境的影响

人眼的视觉功能包括明暗视觉和色彩视觉,适应性是指视觉对周围环境光线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当外界光线亮度发生变化时,人眼的感受性也随之变化,这种感受性对刺激的顺应性变化称为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适当的亮度、物体的尺寸、物体和背景的亮度对比是人眼看清物体所需的条件。

照明与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率、视疲劳与照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例如,在精密加工车间中,随着照度值的增加,劳动生产率随之增长,视觉疲劳逐渐下降。调查发现,2000lx的照度较为理想,而超过5000lx时,过分明亮的光线会导致不适。照明不仅会影响视觉,还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工作效率。明亮的房间通常令人愉快,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N07演播室的导控间为例,演播室内安装了大量播出设备,如视频切换台、音频调音台、灯光控制台、图文包装设备、大屏幕控制台、虚拟场景播出设备、网络控制等。导控间内聚集了大量技术人员和编播人员,总体人员不少于25人。在大型直播时,导控间还会有相关领导、节目嘉宾、连线记者等,人数会达到50—60人,技术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密度较高。

目前,导控间内采用了统一的环境照明,但各职能岗位对照明的需求呈现显著差异性。例如,视频导播和节目导播位于导控间的前沿,负责监控和切换所有视频源,他们的目光需要时刻聚焦于布满监视器的导监墙。鉴于监视器本身亮度较高,为了更好地识别监视器上的细节,前排导播所需的环境照明应相对较低。然而,这种低照明设置对于中后排岗位的导播而言可能会过于暗淡。责编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处理编播单和节目顺序调整等任务,这些工作需要具备充足的照明以保证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字幕包装岗位的工作人员承担着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他们需要处理大量字幕——每档新闻节目的字幕数量通常超过60条,而在某些如《共同关注》等特定节目中,字幕数量甚至可达80条以上。在这种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照明不足可能会影响操作员的工作效率,导致其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节目的播出质量。

通过对导控间照明环境的优化,可以提升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确保节目制作的流畅性和专业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设计个性化照明系统。考虑到导控间内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对照明的需求不同,应设计一个可调节的照明系统,以便根据工作需求调整亮度和色温。二是防眩光措施。设计照明系统时应注重防眩光措施的完善,如使用柔光罩和反光板,以减轻视觉疲劳并提高视觉舒适度。三是照明均匀性和方向性优化。确保导控间内各区域的照明均匀,减少阴影和亮斑的影响,特别是在监视器和控制台等关键工作区域。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显著提高导控间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其疲劳感和健康问题。人因工程学的应用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高效和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导控间工作场景的深入研究和人因工程学的系统应用,未来的新闻制作有望达成工作效率与节目质量的双重提升。

色彩环境的影响

色彩环境在人因工程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人的心理影响远超普遍认知,能够显著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广泛,包括温度感、轻重感、硬度感、胀缩感、远近感和情绪感。例如,红色通常与激情和活力相关,而蓝色则给人以平静和专业的感觉。

工作空间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于工作在其中的人具有重要的心理影响。例如,使用淡蓝色或绿色作为背景色,可以营造一个冷静和专注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工作人员放松和集中注意力。

另外,色彩的亮度和饱和度对视觉舒适度有显著影响。高饱和度的色彩可能会引起视觉疲劳,因此,在选择色彩时应考虑其影响。蓝色和绿色通常被认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红色和橙色可能更适合用于激发创造力和提升注意力的场景。

色彩环境的设计还应考虑到不同色彩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以及色彩与照明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橙色和黄色可以增加创造力和乐趣,而绿色则有助于减少焦虑和压力。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随着电视技术从高清SDR转变为超高清HDR,后期制作机房的设计面临新的挑战。HDR技术的核心指标之一是亮度,4K HDR显示器的亮度可达2000至4000尼特,远高于传统SDR显示器的100尼特,并且色域从BT.709扩展到BT.2020,增加了约71%。为保证调色的准确性,制作过程中需将显示器亮度调至最大,从而对照明环境和色彩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人因工程学的色彩环境理论为后期制作机房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旨在确保工作人员在高亮度显示器环境下的视觉舒适度和工作效率。以下是根据人因工程学研究成果和专业意见,对后期制作机房色彩环境的具体设计建议。一是墙壁色彩色调。墙壁色彩应选择中性或冷色调,以促进工作人员的专注度和冷静心态。推荐使用淡蓝色或灰色,这些颜色有助于降低视觉疲劳,并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宁静的工作氛围。二是工作台颜色。工作台的颜色应与墙壁色彩相协调,同时考虑到视觉舒适度,建议使用中性或冷色调,如灰色或淡蓝色,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视觉疲劳并提高其专注度。根据色彩心理学,冷色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而暖色调可能更适合用于激发创造力的区域。工作台的设计还应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确保合适的高度和倾斜度,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身体疲劳。三是地板颜色。地板颜色的选择应考虑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以及功能性。建议使用深色或中性色调的抗静电地板,如灰色或深蓝色,以隐藏污渍并减少眩光。四是照明设计。在后期制作机房的照明设计中,照明亮度及色温的选择对工作人员的视觉舒适度和工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照明设计应满足平均照度300—500lx的标准,照明布局应均匀。同时,高色温的光源(5600—6500K)可能会给人过于刺眼的感觉,影响视觉感受。因此,建议在后期制作机房的照明设计中,避免使用过高色温的光源。暖色调(3000K左右)能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放松;同时,随着LED照明技术的发展,色温的调整变得越来越容易,建议后期制作机房采用可调节色温的照明系统,以适应不同工作场景和个人偏好。

通过这些建议,后期制作机房的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4K HDR时代的需求,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高效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人因工程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深入理解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因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由传统的工业系统延伸至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彰显了其普遍适用性和重要性。

在演播室及导播间、后期制作机房等专业工作环境中,人因工程学的应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微气候、照明、色彩等环境因素的细致考量,可以显著提升工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节目的播出质量和制作效率。

总体而言,人因工程学的应用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高效和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工作场景的深入研究和人因工程学的系统应用,未来的新闻制作有望达成工作效率与节目质量的双重提升。此外,随着中国对人因工程学重视程度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因工程学将在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标签:  工程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