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型活动,如开闭幕仪式、参观考察、体育赛事、模拟演练、外事活动、团体演出等,需要由专业播音员主持人担任现场解说。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两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正平和周涛搭档,共同担任开幕式解说。此外,很多重要会议的文件宣读以及程序性、流程性的主持工作等,也可视作现场解说。担任重要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工作,对播音员主持人来说,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同时也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观察与实践,探讨大型活动解说工作的注意事项、心得体会等,以有稿播音为主,无稿播音为辅。
笔者多次担任省级及以上重要会议、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采用有稿播音形式。在解说过程中,文稿内容相对固定,且播音员主持人的自主话语权较为有限。然而,有稿件作为依托,绝不意味着可以自我放松,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抓手,做好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工作。
态度端正,认真备稿
按照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中的相关阐述,备稿可被划分为狭义备稿和广义备稿。狭义备稿是指播出前对具体稿件的准备,而广义备稿则涵盖日常的持续学习与知识积累。担任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时,要高度重视备稿工作,珍惜机遇,不辱使命,认真对待。
狭义备稿,追求精度
文稿存在的意义在于且不限于可以提供大段的背景介绍、精确的表述、翔实的数据以及缜密的逻辑等。既然如此,在明确解说任务是以有稿播音为主以后,就要发挥有稿播音的特点和优势,首要是确保文字识读的精准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兼顾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情感表达、控制时间等。具体遵照中国播音学相关理论中的“备稿六步”进行准备,在把握总体基调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的感情,进行不同的处理。
除此之外,不难发现,很多时候这种以有稿播音为主的伴随式现场解说,与广播新闻专题和文艺专题播音有些类似。例如,解说者都以出声音为主,几乎不出图像;文稿均历经打磨,条理清晰,通顺流畅;均强调对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的感情,进行不同的处理;均对解说者的文稿识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它们在形式、要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完全地将二者等同视之。
现场解说绝不只是现场播送一篇广播专题稿件,不能仅注意卡准文稿段落所对应的现场时机,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在收听广播专题节目时,广播受众通常并不处于文稿中描述的现场,他们更多的是凭借想象和联想,体会文稿中的内容和情感。相较之下,现场解说的受众往往已经身处第一现场,在解说过程中,甚至开始之前就已经直观地看到、感受到现场的情况和氛围,因此,现场解说往往承担着补充、评论、总结及解析现场情况的功能。
解说者切不可因为提前拿到文稿,或者以为和日常的新闻播音、专题播音等任务相类似,而产生松懈、大意的心态。精益求精的创作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广义备稿,富有宽度
一些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属于无稿播音的现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与广播、电视的现场连线有相似之处。例如,受众时常会听到“我们现在来到了某处某处,这里怎样怎样”“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等相关表述。既然是无稿播音的现场创作,毫无疑问,心中有稿便是大前提。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体育比赛所承担的“政治属性”在不断减弱,及其开闭幕式解说的“严肃性”也在降低。在播音员主持人有足够把握的前提下,无稿播音的解说开始出现,在带给受众不同收看体验的同时,也彰显了解说者的才华和个性。有的解说者也因此形成了个人风格。例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担任现场解说。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他的关注点在代表团的服装上:“西红柿炒鸡蛋这个衣服还可以吧?很多中国人第一个学会的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啊,低调又平民。”而等到其他国家的体育代表团入场时,他说:“很嫉妒衣服很漂亮的国家”“看见别人家好看的进场服装还是很羡慕”,然后自问:“我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今天会格外地关注很多代表团漂亮的入场服装呢?”这样的语言轻松幽默,尺度合理适中,让人会心一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白岩松的解说全部是脱稿的:“我相信这是中国解说奥运会开幕式的进程中,解说员第一次全程看屏幕,而没有看稿子”“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看。”
白岩松的解说总体呈现了松弛自然的状态,受到了网友、观众们的广泛认可。那么,他是如何进行前期准备的呢?
首先,长期的工作积累,为他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正如白岩松回忆起此次解说时所说:“我之前在做看巴西系列,开幕式前准备了四五天吧。但在做看巴西前,就阅读了大量跟巴西有关的材料”“我从2010年做亚运会开闭幕式,到伦敦奥运会、大运会,一直到这次,都可以叫准备。”
其次,他还专门针对这一次的解说任务,对大量信息做了认真、全面的梳理。这一过程,即为广义备稿的实践过程。“我准备的稿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必说的,第二部分是可说可不说的,第三部分是如果有时间,作为背景可以说的。然后根据开幕式的彩排,我拉着我的同事讲了三回,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逐步脱离稿子。”
情感带动,变化丰富
作为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播音员主持人并非像以往一样,被封闭在直播间、播音室中,而是和受众一道,同在现场。双方同为现场的亲历者,对现场情况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高度一致且同步。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可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第一素材为依托,进行实时的现场解说,观受众之所观,感受众之所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共情。双方更容易同频共振,产生共鸣。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机会。
2024年12月30日,笔者担任了浙江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现场考察部分的现场解说工作。“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该工程实施21年来,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现场考察当天,参加会议的省、市相关负责人,省农业农村厅和全省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媒体记者等共计100余人,乘坐大巴前往三个考察点进行参观。途中,他们通过收音机接收直播车发出的调频广播信号,实时听取解说,近距离感受乡村和美的共富新图景。笔者在直播车上,头戴耳麦进行现场解说,在克服环境噪声、车辆颠簸及晕车等不利因素的同时,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兼顾放音乐、放同期,甚至一定程度的导游工作,整个过程堪比大型广播现场直播。最终,笔者圆满地完成了解说任务,得到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位媒体同事的一致肯定。当天,笔者解说内容共计8500多字,准确无误;不但精确把控了解说进程,完美对应了考察点位,而且兼顾情感投入和临场发挥。
在解说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稿件内容,笔者在保证整体基调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内容采取了相应的情感侧重策略,以凸显文字背后的意义。
例如,开头部分的解说词,介绍浙江省“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造就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2018年9月,“千万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一段的语气,站在统揽全局、纵览全篇的高度,提纲挈领,揭示了活动的总体高度。介绍其中的“强村富民”项目取得辉煌成绩时,解说词写道:“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分红1635万元,村均分红近40万元,低收入农户累计分红121万元,共富效应十分明显。”这一段落则要使参会嘉宾们体会到农民致富的欣喜。介绍农田标准化建设带来农业的丰产丰收时,解说词写道,“去年,我们在粮食稳产保供方面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新建高标准农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个全省第一”,解说时,不仅带有由衷的自豪感,还带有不吐不快的播讲欲望。介绍浙江省联丰村和凤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时,解说词写道:“联丰村明清两代曾居住着4户大家,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出了30多位,可谓耕读传家、人才辈出”“相传古时一只凤凰飞过此地,落于一座石桥之上,朝东方喈喈鸣叫,被视为吉祥之兆,凤桥镇因此得名”,解说时则略带文艺专题片配音中悠长隽永的语气,让参会嘉宾感受到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息。介绍凤桥镇特产的水蜜桃时,解说词写道:“浙字号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凤桥水蜜桃依托品牌溢价,最高可以卖到每公斤四十元,土特产蝶变成为富民的大产业”,解说时,运用情景再现这一播音内部技巧,以味觉为切入点,让受众感受到当地水蜜桃的鲜美多汁、香甜可口,尤其在重音突出“每公斤四十元”中“四”字的同时,略带有惊讶、赞叹的语气,暗示受众“好货不便宜”,尽可能使其体会到当地特色农产品在产业做大做强后带来的价值。
做好预案,有备无患
现场解说的“现场”二字,往往意味着变数。活动现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做出反应,顺应变化,使整体解说流程顺畅、有序。即便是以有稿播音为主,播音员主持人的话语权较低,也可以力所能及地随机应变。
2012年伦敦奥运会110米栏项目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刘翔因伤意外退赛。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杨健这样解说:“他是个战士,在明知道不可能跑到终点的时候,他飞了起来。刘翔是一个战士,他让中国在这个项目里辉煌了10年。刘翔用他的拼搏,在10年里补强了田径这个中国体育的短板,提起中国田径就会提起刘翔的名字。”在解说时,杨健的声音一度哽咽、抽泣。不少观众认为杨健的解说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事后,2012年8月22日中央电视台召开研讨会,总结本次伦敦奥运会相关报道的得失,期间,公开了刘翔因伤退赛前后的解说策划与执行的幕后细节。赛前,杨健就已接收到刘翔伤情严重的消息。对此,杨健准备了四个解说预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做了充分预判。这样才有了刘翔因伤退赛时,杨健动情的解说。试想,假如杨健没有准备好预案,对突发情况毫无防备,完全依靠现场即兴,可能不会有如此动人的发挥。诚然,杨健提前准备了四份解说预案被公众知晓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争议和调侃,有网友提出“原来你的哽咽是提前准备好的”。然而,解说者如何为应对潜在意外做准备,以及是否应在总结会议上公开已圆满完成任务的内幕细节,这是两个需要分别考量的问题。前者是播音主持业务范围的探讨,后者则更多是会议发言人和媒体记者们考虑的问题,属于公共关系、新闻伦理等范畴,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我们仅从播音主持业务的角度探讨,解说者面对变数提前准备好解说预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周全,从容应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均是播音员主持人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增加临场应变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做现场解说时的必备技能。
适度留白,疏密结合
众所周知,写文章时要讲究详略得当,绘画时要讲究构图不可过满,同样,现场解说时也切忌一直说个不停。
首先,即便是再密集的解说内容,也需在适当之时留有余地,即解说中的“留白”。这种留白为受众的眼睛和大脑提供了缓冲时间。对于受众来说,这往往是他们动脑思考的时间,是以自身感受验证解说内容的时间,是引发回味的时间。例如,笔者在浙江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现场考察部分的现场解说中,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慢下脚步,听听共同富裕协奏曲,喝一杯村口咖啡,体验下乡村文化。”笔者用亲切的语气向与会嘉宾们发出邀请后,便不再解说,而是让参会者静下心来,自行享用下午茶,感受乡村“慢生活”。大段的留白一直持续到这一点位的参观考察结束。这样的处理方式显得张弛有度,现场氛围营造得既不过分紧张也不过于松散,令所有人感到温馨舒适。适度的留白,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适度的留白让受众的耳朵得以间歇性的休息,能够适时放松,避免感到疲惫以及听觉上的审美疲劳。这也更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即人们在接收信息时,眼睛、耳朵等器官并非持续不断地长时间工作,而是错落有致,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相继发挥作用,从而赋予人们更加生动、鲜活且丰富的感知体验。
在媒体发展的进程中,留白的应用历经多阶段变迁。在人们普遍通过收音机听取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现场解说的年代,听众要靠解说了解现场细节,如球由谁传给了谁,但即便宋世雄等著名体育解说员亦懂得适时停顿。把听众的耳朵完全占满,反而会失去听众,就像生活中几乎没有人喜欢有人在自己耳旁喋喋不休。随着媒体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对大型活动的现场解说,也十分重视留白的使用。同时,解说内容变得更加精炼,更加侧重于对画面信息的补充说明、评论及总结等。
生动鲜活、贴切得体、灵活多变的现场解说一直以来带给受众充足的现场感和仪式感,是很多大型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分的准备、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变化、机智的应变、恰当的处理等,则是播音员主持人能胜任大型活动现场解说工作的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