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巴拉藏陶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390)

摘要:中华民族非遗是宝贵的民俗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活态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并扶持非遗的文化发展,出台了诸多关于非遗的文化发展政策与文件。尤其是对地处偏远难以推广的传统非遗,如阿坝州壤塘县的壤巴拉藏陶等民族传统非遗。自2012年起,坐落于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壤塘县,开始对其传统非遗进行推广和宣传。壤塘县委、县政府在壤塘先后建立了15类46个非遗传习所。其中,壤巴拉藏陶成为壤巴拉文化中最为璀璨的非遗之一。

近现代藏羌彝文化走廊壤巴拉藏陶的历史文化发展

壤巴拉在藏语中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壤塘也不负盛名,用一重重山水,滋养了壤巴拉的山势蜿蜒,刻画了壤巴拉的岁月从容,孕育了壤巴拉的绚烂文化,就连高山的泥土,也可以雕琢成陶器,在岁月中留香。藏陶曾经作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一度盛行,随着新工艺的出现,这份传统技艺逐渐走向没落。但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以及壤塘本地传习所的建立,藏陶传统技艺得以流传并获得大力的文化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了解壤巴拉藏陶。

此次课题组有幸受邀到壤塘县中壤塘镇,实地参观了壤巴拉藏陶传习所,在这里,我们了解到藏陶的主要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选土、晒土、舂土、筛土、和土、制坯、装饰、阴干、烧陶、渗碳、打磨11道工序。制陶工具主要有木拍、木刮、木垫及雕笔等。陶制品可分为传统生活用具、宗教器皿、工艺品三大类。

据了解,制作藏陶前期,需要把深藏在高海拔地底的陶土经过近一年的沉腐处理后,彻底晾晒干,将晾干后的泥土敲碎,然后慢慢用石磨磨成细粉,再用滤网过滤出其中的杂质以及未粉碎的泥土。随后将磨好的细粉按一定的比例注水炼成泥,做成陶泥,这样方能开始制作陶器的泥坯。取做好的泥坯,按产品的样式、设计制作成壶、茶杯、酒壶、餐具……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还原了最原始的工艺手法,摒弃现代的工业产出捷径,追求一种更接近泥性本身雕塑的呈现方式,把对泥性的掌控、制作手法的运用以及刹那对于陶器的灵感都凝固在藏陶作品的创作中。制作泥坯的过程对阳光、湿度、温度以及烧陶的材料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春夏秋三季成为制作壤巴拉藏式陶艺的最佳时间。泥坯需放置在阴凉之处阴干,之后在近1000℃的高温环境下烧制、上色。壤巴拉藏陶最为核心的作品是藏式黑陶,在烧制过程中,采用青稞作为燃料,让陶器的颜色转化为黑色,极具藏族特色。因为壤塘离世俗足够远,在这远离城市的山坳里,匠人用耐心、恒心、匠心成就了藏式陶艺。他们将其付诸陶土,凝聚成独特的器皿形态,在世间传承。

藏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藏高原各地都出土过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壤塘至今传承着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原始制陶技艺。为了让拥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陶艺重新焕发光彩,壤塘县先后成立了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和壤巴拉宝瓶陶艺传习所。传习所依托壤塘县特有的陶土资源,采用传统制陶技艺和青稞糟粕染色等技艺,生产立杯、吉祥盖碗等20余种专利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生产的格玛热藏陶原材料,取自传习基地所在的贡巴拉卡后山的伏藏(宝藏的意思)陶土,因其土质天然无污染,且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格玛热藏陶可以烧出红、黑等不同颜色的产品。黑陶作为传习所的核心产品,百看不厌,易于保养。格玛热藏陶以古老传承为基,纯手工制作为体,再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技艺,不断推陈出新。

藏陶的工序复杂,一件藏陶产品需要经过十八道工艺流程。传习所的产品包含茶具、餐具、擦擦、供品、茶宠等系列。其中,茶具系列又分青稞黑陶茶具、德乐茶具、如意茶具、莲花旋茶具等类型。

壤巴拉藏陶传习所位于中壤塘一座小楼的二层。在与陶土色调极搭配的工作室里,许多匠人正专注地制坯、修坯、雕刻……面对文化传承,天赋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每一位藏民都能出色地完成藏陶制作,这类传统技艺离不开常年持续的锤炼,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的非遗传承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手工艺,反复打磨陶器,对于陶器,他们始终追求完美,确保将藏陶作品打磨雕刻至极致,赋予每一个作品生命。

壤巴拉藏陶的活态传承与非遗创新性发展

通过课题组对传习所创建人的访谈,我们得知,为了不让这拥有千年文化历史的民间艺术被遗忘在大众的视野里,非遗传承人求旺堪布于2016年在壤塘县政府的帮助下,召集壤巴拉当地众多陶艺大师,合力开始研究壤巴拉藏式陶艺。他探索并研究如何在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本土经济发展,让壤巴拉非遗“走出去”。恰好此时壤塘县提出了“文化扶贫”的政策思想,在地方“文化扶贫”政策的引领和国家扶持的双重条件加持下,求旺堪布创办了“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

在与传习所创始人求旺堪布的访谈中我们深刻感悟到,传习所建立在有“香巴拉净土”之称的壤塘,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被誉为“悬天净土”,蛰伏在尘世中,不断传习着千年古老文化。藏式陶艺传习所承载着文明的重任,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让藏族文化历久弥新。传习所旨在挖掘、学习、制作、传承藏式陶艺,经过几年的发展,壤巴拉藏陶传习所在言传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藏陶进行探索与创新。我们知道,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必将面临重重困难,打破传统的非遗呈现方式,改变成品展示方式,都是巨大的挑战。壤巴拉藏陶的每一创新都面临着工序上极大的困难,这其中包含着釉的试制、陶土的选择、产品创新的突破与制作等。但是,技艺上的困难是无法阻挡非遗传承人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当匠人每一次手拿新藏陶,看到每件作品透露出不同的光泽,因敲击而呈现出不同回韵,仿佛听见了那一颗日益坚实的匠心。

传习所成立以来,一直传承和发展壤巴拉特色文化。传习所是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技艺的重要培训场所,为广大藏地牧区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研习技艺、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渠道,更是保护、探索、深度发掘和弘扬壤巴拉传统文化,以及脱贫致富的有效通道。该传习所的陶艺技术逐步成熟,制作的陶艺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备受陶艺爱好者青睐。

那么,除了近现代传统文化传承,从非遗的文化与经济发展角度看,传习所虽是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但其大部分费用是传习所创始人——求旺堪布,通过公益资助捐款维持运营的。传习所让很多本土学生开始学习非遗,实现了从牧民到非遗传承人的角色转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非遗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雪域牧民开始进入传习所,进行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学习,类似于藏陶这样的传习所,已经在壤塘县大量涌现。非遗传习所的建立不仅将中华民族的非遗技艺免费传授给当地牧区的青少年,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还给了更多年轻传承人机会,让他们凭借自身能力可以走出雪域高原,吸收本土以外更多元的文化和业态。

为了大力推广与发展创新,壤巴拉藏陶不仅在壤塘县进行非遗的文化宣传,也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开始建立藏陶传习所并开展藏陶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1月4日,壤塘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传习基地在深圳瓷爱谷文化园区挂牌成立,其中包括藏陶在内的9个壤塘非遗项目落户深圳。同年8月,一起学习藏陶制作的小伙伴们,成为壤塘县首批年轻的藏陶非遗传承人,他们制作的手工藏陶工艺品,顺利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现在,壤塘的陶艺产品被更多人知道,也颇受各地客人喜爱。不局限于政府带动传习所发展,卓觉玛等第一批壤巴拉藏式陶艺传习所的学员,成为这场非遗的文化宣传主力军,他们获得了前往全国制陶著名的各地学习更加先进的制陶工艺的机会。他们让非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年轻活力”,让外界更多的朋友了解并喜欢此类传统非遗,也让外界朋友了解印象之外的壤塘,以及壤巴拉藏陶非遗的文化魅力。

对壤巴拉藏陶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传统技艺创新化

根据壤塘县非遗传承人讲述,如今壤巴拉藏陶面临的新课题就是如何将非遗的传统文化融合当今社会需求,让藏陶不再成为名义上的文化展品,更可以被大众了解、熟知,并能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壤巴拉藏陶非遗传习所进行实地调研后我们发现,尽管现在壤巴拉藏陶的产品设计已经发展演变,其功能性和美观性逐渐与当今社会的大众审美和生活需求靠拢,但经过非遗传承人介绍,他们因为对外界的了解甚少,很难打开文创思路,还处于制作非常基础的生活用品阶段,在礼品价值上还有所欠缺。我们深知现在饱含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不仅只是观赏品,还被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性,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文化创意产品的诞生,依托地区、区域的文化特色,以及设计者的创意性、设计技能、设计思维碰撞,借助于实操手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进行设计,赋予其区域文化内涵,并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极具特色文化性的产品。因此,非遗要进行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外界对民族非遗进行挖掘,还需要非遗本身走向大众,走向更广的传播区域,才能更了解当今社会人们的实际需求以及文创审美。这样的文化互通和交流才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藏陶作品。

壤巴拉藏陶非遗传承传播与体验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将非遗项目经过设计创新融入日常生活,在网络上进行大力推广宣传,让人们通过网络渠道就能了解壤巴拉藏陶等非遗,还在网络上开设售卖平台,让非遗与衣食住行结合,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了大众视野。同时,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记录、存储、传播和再创造,为非遗的文化保护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近些年,中国大部分传统文化一直在积极拓展非遗的展示方式与传播路径,像“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了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发挥了非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图文展、优秀非遗作品展、“非遗焕新购”、非遗市集等活动,以及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文化和旅游体验基地的打造,都极为引人关注。当前,众多非遗在努力创新积极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更丰富、多元的保护方式。其中,与科技的结合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焕发光彩,呈现全新的时代感,很多传统工艺项目都在与科技融合,研发更多的新科技材料与新型产品。并且,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数字渠道,非遗产品可以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扩大市场影响力。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均设有非遗专区,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可以直接在线销售产品,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抖音平台开展的“非遗合伙人”计划、系列化城市文化推广活动等,提高了非遗传播的精准度,增强了非遗传承的变现能力。

总的来说,数字技术在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创新设计等维度都为非遗产业发展赋能,使其在保护、传承、创新和市场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拥抱数字化,让非遗更加“年轻态”,不仅是许多传承人努力的事业,也是各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探索的方向。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其活态性,即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就必须将其融入现代生活。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展览、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公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其魅力。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藏陶文化跨界助力,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

非遗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应与时代同步,与其他文化形态进行跨界合作。例如,将非遗元素融入时尚设计、影视作品、旅游产品等领域,实现非遗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丰富非遗的表现形式,还能为相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手段。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让非遗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共享,为非遗的研究与传播提供便利。

非遗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活态的、时尚的;不仅是守正的,也是创新的、发展的;不仅是祖辈们岁月的积淀,也是我们当下的热爱,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年轻态文化。非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在新时代,非遗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等相结合,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是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旅游线路,还是非遗体验活动,都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选择。非遗的融入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能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之上,对非遗进行再创作、再创新,使非遗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形成非遗创意延续的新模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非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乡村文化的沃土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憨态可掬的泥娃娃、色彩艳丽的木板年画、形象生动的木雕……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非遗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阿坝州壤塘县以非遗传习所为载体,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富矿”。如今,非遗之花正开遍壤巴拉大地,壤巴拉藏陶代表着多类非遗向全世界大力推广藏族的传统文化。在壤塘这片“财神居住的地方”,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正通过非遗传习所,将无形的财富转化为有形的财富,许多人从牧民成为非遗传承人,甚至还走上国际舞台展示技艺,今天的壤塘以传习创业园为代表,走出了一条“以文兴业”之路,让非遗之花竞相开放。此次在壤巴拉历史文化实地走访之后,我们深刻领悟了“悬天净土·壤巴拉,文化非遗·看阿坝”这句话的内涵。壤巴拉藏陶作为壤塘非遗的典型代表,正大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我们相信,让文化成为“引子”,民族非遗的文化发展定能走向更好的明天。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课题“近现代壤巴拉节民俗文化口述史研究”(编号:XNZZSH2318)。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

标签:  巴拉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