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下,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对中文译著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从文化背景层面、专业知识层面、语言文字层面、格式规范层面分析问题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中文译著编校质量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文译著作为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从历史的长河回溯,翻译一直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关键力量。近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正是从翻译开始,梁启超曾言“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季羡林也指出,中华文化这条长河从未枯竭,原因在于有新水注入,而“新水”注入依靠的正是翻译。但是,中文译著的编校问题却不容忽视。在翻阅某些外文译著时,读者常常会遇到每个汉字都认识,但句子却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情况。低质量的译著无法准确传达原著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使读者难以领略原著的精髓,降低了阅读体验,甚至可能误导读者对原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
在中文译著的出版流程中,编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涵盖了编辑和校对两个紧密相连的工作环节。编校工作既要从宏观角度审视译文的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判断其是否准确传达了原著的核心思想,是否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文化背景;还要调整译文的语言风格,使其在保持原著特色的同时,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语言规范;更要精确核对译文细节,查找、纠正译文中的文字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格式错误等。中文译著的编校工作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过程,对译著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背景层面的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大相径庭,文化意象、俗语、典故等基于文化背景的知识往往需要在不同语境下加以转换或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解释,若译者处理不当,编校者又未注意到,就易造成读者理解障碍。
文化差异问题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短语、典故等,这些内容在译文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使其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对于一些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编校人员要确保译文准确、清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读者误解。
编校者在对译著进行编校的过程中,必须仔细对照原著,核对语言转换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因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歧义或意思不准确的情况。特别是某一单词对应多个中文意思时,要根据语境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使译文既准确又恰切。编校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对译文进行仔细审校,从语法、词汇、语义、语境、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把关,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要注重文化适应性的调整,对于可能引起读者误解的文化元素,应提醒译者适当添加注释,或添加编者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编校者还应与译者多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翻译中的难点和问题,进一步提高译著的质量。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编校者要关注译文中涉及的文化元素是否被恰当翻译,是否能够被目标读者理解。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短语、典故等,要检查其翻译是否准确传达了文化内涵,是否需要添加注释进行解释说明。中文译著不仅要准确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能够将原著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直译,不仅会失去原文的韵味,还可能引发读者的误解。
导向性问题
在中文译著编校过程中,导向性问题极为重要,不容忽视。导向性问题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还关乎文化价值、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内容,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甚至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某些译著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问题时,可能因翻译不当而引发误解。再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历史事件、人物或时间的描述不准确,容易误导读者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编校者须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意识形态要求,并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培养政治敏锐性。要确保中文译著符合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和政策导向,注意文化差异处理不当带来的导向性问题,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尤其要注意审核历史事件、人物或时间等内容。
专业知识层面问题
术语翻译问题
在不同学科的中文译著中,术语翻译错误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专业内容的准确传达,还可能误导读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也是导致中文译著产生编校问题的原因之一,主要涉及人名、地名、机构名和专有名词等翻译不规范,或前后译法不统一,或外文括注不规范等。
人名翻译一般参照《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及一些权威词典,还要遵循“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学界通用”“社会通用”等原则。地名翻译一般按照《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等权威工具书翻译。但需注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以及同一个地名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译法。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确定译稿讲的是哪个历史时期、哪个国家。机构名一般按照官方译法,参考官方网站,没有官方译法的,要注意文化背景,避免导向性问题。专有名词的翻译要专业、准确,要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对应的翻译,以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影响学术或专业知识的传播。
编校者遇到专业术语时要尤为警醒,注意进一步查核,必要时可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把关。也要多参考已经出版的评价较好的译本中对同一专有名词的译法,并注意保持前后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译者针对术语提出新的译法并非因为不了解现有的译法,而是因为对现有的译法感到不满意,希望进行突破,试图打造新的学术体系。这时,编辑应该建议译者注出英文原文,并且加上译者注,给出新译的理由。
知识性问题
在中文译著编校过程中,知识性差错是较为常见且影响较大的问题。这类差错不仅影响中文译著中所传达的知识和信息的准确性,还可能误导读者,甚至引发学术争议。出现知识性差错可能因为译者或编校者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不充分;对专有名词处理不当;对原著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译著出现偏差;行文中张冠李戴,将人名、地名、机构名弄混或弄错;注释是产生知识性差错的“灾区”;原著中的不准确之处;等等。
例如,“break the Enigma code at the national code centre at Bletchley Park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译者直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布莱奇利公园国家密码中心破译恩尼格玛”。编校者联系上下文语境与逻辑,并查核史实,发现此处译为“破解恩尼格玛密码机”更贴合史实,因为“恩尼格玛”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
编校过程中,要注意查证译者注。作者在文中往往对国外较为出名的人物不用全名,译者若添加注释,需具体核实是否对应,以免张冠李戴。
有时,原著中可能会有错误。对于原著中一些拿不准的问题,建议译者或编校者联系作者。作者通常都很重视译本的出版,会对问题给出详细解答,编辑可根据作者意见,以译者注或编者注的方式,对原著中由于排版等问题造成的不准确之处进行标注和更正说明。
译者和编校者须树立质量意识,对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要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疑问的地方,确保译著的质量;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并注意知识更新;使用专业的编校软件,对译著进行语法检查、拼写检查、术语检查等,以减少知识性差错的发生。
语言文字层面问题
语言不仅是文字的组合,还蕴含着丰富的语义、语用和语境信息。在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时,语序、语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如果编校者未认真核对原著,或者语言水平不够,就无法在编校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中文译著出现质量问题。
文字词语问题
在中文译著编校过程中,文字词语差错是最为常见且影响译著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文字差错主要包括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以及简化字、异体字和繁体字使用不当等。例如,“他说到”应为“他说道”,“利奇马尔·克朗普顿的精明也不逞多让”应为“利奇马尔·克朗普顿的精明也不遑多让”。
词语差错主要包括词义理解、音近混用、义近混用、搭配不当、轻重失当、敬谦错位、望文生义、词形选用不当、错改成语等。例如,将“定金”误写为“订金”,将“不刊之论”误解为“不值得发表的言论”,“电子书是不趁手的”中的“趁手”应为“称手”,等等。
编校者在编校过程中要注意消除此类错误,在通读过程中进一步扫清,日常还要注意积累易错文字和词语,培养对此类字词的敏感性,并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加以辅助,以提升译著的质量和可读性。
语法逻辑问题
翻译时语义理解错误也是导致中文译著产生编校问题的重要原因。翻译过程中,由于对原著词语的语义理解不准确,译者可能会选择不恰当的词语。如果译者没有结合具体语境,就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著的真正含义。例如,原著中“Carnegie of CarnegieAward”,译者将其翻译为“卡内基奖章”,编校者查阅资料后,建议译为“卡内基卓越奖”。再如,“sarcasm”(讽刺)被误译为“幽默”,这种错误不仅改变了原文的情感色彩,还可能引发读者的误解。
在语义理解正确后,表达上还需要符合中文习惯。例如,译者译为“……每组最多8人,花上2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造访她的办公室……”,编校者建议改为“……每组最多8人,在她的办公室逗留20分钟到半小时……”。
语法错误在中文译著中也屡见不鲜,它严重破坏了译文的逻辑性和流畅性,使读者难以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译著的语句需要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调整,以确保其通顺流畅且逻辑清晰。但在实际编校中,部分译文存在句子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歧义等问题,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含义。此外,一些译著在段落之间的逻辑衔接上也存在问题,如概念混淆、推理错误、前后矛盾等,使整个篇章缺乏连贯性,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的准确性。例如,“倍感亲切而熟悉”逻辑有误,应为“倍感熟悉而亲切”。
编校者在编校过程中,既要对原文有全面的了解,又要对原文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有所研究,对有疑问的句子须对照原文仔细推敲,也可与译者充分沟通,避免因理解不准确而导致的语法逻辑错误。编校者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了解一些翻译技巧,注意从中文读者的角度考虑语法逻辑,注意语言表达习惯性的差异,提升中文译著质量和可读性。
标点符号问题
标点符号虽小,但在译文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意,把握句子的语气和节奏。标点符号差错虽然看似微小,但可能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体验产生重大影响。
中文译著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差错主要有逗号和句号的误用、引号使用不规范、书名号和引号的混淆、中英文符号混用、用法不符合标准规范、格式错误等。例如,外国人名中的下脚点与间隔号混用,“H·J·B·伍菲尔德”应为“H.J.B.伍菲尔德”,还有“韦恩C布斯”应为“韦恩·C.布斯”。再如,书名的英文括注应为斜体,如“《假面舞会》(Masquerade)”应为“《假面舞会》(Masquerade)”。
编校者通过加强标点符号规范的学习、完善编校流程、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利用技术手段辅助编校,可以有效预防标点符号差错的发生,提升中文译著的质量。
格式规范层面问题
中文译著图书往往涉及多种语言文本,格式规范问题成为编校中的另一大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字体、字号、排版、引用格式等,这些细微之处的不统一会严重影响译著的专业性和读者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多译者共同完成的大部头译著,更容易出现语言风格区别较大、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著的整体可读性和专业性。编校者对译者在格式方面的意图理解不到位,或者只关注内容的错误,而忽略了格式问题,也会导致格式规范不统一的情况出现。此外,如果编校工作由多人完成,且缺乏统一的原则,最终的统筹工作不到位,也容易出现格式不一致的情况。
格式规范问题具体表现为正文中字体前后用法不统一,或标题字体、字号不统一,如有的译著在一些章节中将一级标题字号设置为小三号,而在另一些章节中却使用四号字;段落格式混乱,如标题格式不统一、段落缩进不一致、字间距或行间距不一致等,要注意原著中如叙事层级无明显序号标识,需根据原著层级和具体内容核实译文层级;目录、索引或参见中的页码与正文实际页码不一致,如译文出现“参见……章/页”,需要核实内容是否对应,核实参见页码;等等。
专项检查是解决格式规范问题的较实用的编校方式,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索引、书眉、页码、目录等逐项进行专项检查,能够有效避免格式前后不统一等格式规范问题,从而保证中文译著的出版质量。
中文译著图书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丰富了国内读者的阅读资源,还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桥梁,艺术性与文学性并重的高质量中文译著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其可读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也是影响其文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现代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