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产业创新对地方文脉的活态传承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337)

摘要:2022年3月,山东省启动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生活文化、信息技术语境中,发挥手造特色文化产业的引擎与赋能作用。短短几年间,在政府倡导、学界关注、行业推动下,手造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领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创新载体。

手造是当代新地方主义设计潮流下面向文化多样性生产的创新载体。手造产业应重新发现和激活地方价值,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的才是全球的。在这一产业创新中,厘清新与旧、时与地、物与文等关系,进而探索文化介入手造产业的活态传承创新路径,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旧与新的辩证——手造概念辨析

手造虽成为产业热点,但目前关于手造的文章多为媒体报道,停留在现象描述和采访层面,缺乏深层次的学理探讨。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一概念的内涵。手造是“手工制造产业”,这一概念定义既指出了手造与传统手工造物的历史渊源,又明确了手造的现代化产业属性。从这一概念出发,深入认识手造兼涵“旧”与“新”的辩证关系是发展手造产业的前提。

手造之“旧”,体现在其与传统造物的联系

“手造”虽是新词,手工造物却由来已久。手造的手工概念,表明它区别于工业制造、智能制造,是出自人工的制造,这一点使其接续源远流长的手工造物传统。和现代工业的规模、效率、整齐划一不同,手工造物介于纯艺术和生活日用品之间,是中华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物质体现,其特征为简朴、匠心、精致与慢活,不仅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实用性器物,还积淀了深厚的日常生活美学。

从这一意义而言,手造虽然不等于传统手工艺、非遗,但在民生属性、造物艺术、美学特质上一以贯之。手造产业应在传统造物基础上踵事增华,既要在民生层面带动更多城乡群众的就业、创业,又要在造物艺术层面传承、创新,推动传统手工艺、非遗的复兴,更要在传承中华美学特质层面创造和引领新的造物时尚与潮流。

手造之“新”,体现在其当代的产业属性

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探讨手造,既要看到手造的产业形态和传统手工业有相似性,同样由大量小型手工作坊组成,是小而美的产业形态;又要看到手造不同于传统手工业所对应的前工业形态,它更多地基于当代后工业社会而呈现文化与科技、旅游和产业融合的时代特征,拥有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例如,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等领域,都是手造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既然是产业,就需要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使手造在发展上更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活力与张力,成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的创新载体之一。

综合来看,手造虽脱胎于传统手工艺和非遗,却是一个当代的、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因此,发展手造产业就需要从历时性发展的维度处理好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手造产业与手工艺、非遗等传统造物的历史文脉关系,又要以当代视野认知其产业属性,并在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的环境中考量其价值,实现手工造物“老树新枝更著花”的创新发展。

时与地的结合——手工造物与地方文脉的互动同构

中国造物经典《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揭示了手工造物是一定时空环境的产物,既符合和彰显时代的审美风尚,也基于地域的地方文脉和物质条件。

手造之“时”,体现在造物当跟随时代潮流

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揭示了文学、艺术与时代风气的关系。手工造物亦如此,不同时代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汉代是我国传统造物思想体系化的重要阶段,儒家思想获得主流地位,以兼收并蓄的姿态推动“中庸为德”“中和之美”成为中国人基本的认知图式和行为规范,并与释、道文化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竞秀,奠定了汉代造物气魄宏大的风格基调。

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风尚,会普遍反映在同时代的文学、艺术、造物等方面。从文学、书画等精英艺术中汲取文化符号、资源和素材,也是手工造物从古至今逐渐形成的创新范式。典型的例子是元代青花瓷的“故事罐”。元代文人地位低落,普遍投身于戏曲文学创作,推动了元曲的繁荣,也为瓷器制作提供了设计元素。元青花善于用历史文化、戏曲故事、书法绘画的内容和形象做装饰,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岁寒三友”等都成为常见题材。这种青花故事罐记录了元代戏剧表演类型,展现了丰富的文学内容且画面表现生动,因而受到关注,还以“图必有意”的做法打开了瓷器装饰纹样取材的新天地。后来的明清瓷器,无论是五彩、粉彩,还是珐琅彩,都非常注重吸收名人绘画等流行文化元素。

造物应当紧随时代潮流,现代手造产业也要反映时代主题,满足当代审美,引领日常器物背后所代表的日常生活美学潮流。

手造之“地”,体现在造物当接续地方文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有地方性,农业作物有地域性,手工造物也反映了地方的文化特质。龙山黑陶、淄博陶瓷、博山琉璃、嘉祥石雕、莱芜锡雕等,都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手工造物既是有形的物质文化,又蕴含无形的精神文化。这种物质与精神相互关联的关系,从滕王阁的兴废可见一斑。作为有形建筑的滕王阁,先后被毁28次,经历了29次的修建。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对滕王阁重修和复建如此重视?这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使滕王阁成为文化地标。游客从四面八方走进滕王阁,也是仰慕其文名,寻访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滕王阁展示了很多古代造物,明清时期造物多以滕王阁为题材,如以滕王阁景为装饰的青花笔筒、笔洗、印泥盒、汤匙和木雕制品等。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在造物时都善于从地方文脉中汲取创意思路和素材。

发展现代手造产业,要从地方文脉中汲取源头活水。这就需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清晰认知地方文脉。以济南为例,一方面,济南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有悠久且深厚的手工造物传统,如黑陶、鲁绣、面塑、皮影、锡雕、刻瓷、剪纸、木鱼石雕刻等,其传承历史长久者历经数千年岁月,短暂者亦逾百年。另一方面,史前时期济南地处东方部落与华夏交汇地带,后地处齐鲁晋燕赵等文化交汇地带,形成了龙山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清照文化、儒商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厚积淀,悠久且深厚的地方文脉为手工造物提供了创新的源头活水。

物与文的融合——地方文化介入手造产业的活态创新路径

传统手工造物兼涵物与文两方面元素,既制造了满足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的器物,又创造了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化符号,凝练了基于实用性的艺术之美。发展现代手造产业不仅要关注物,制造满足当下人们衣、食、住、行、用需要的实用性器物;还要关注文,充分汲取本土文化内涵,放大其中蕴含的符号意义、艺术元素和文化价值,为产品赋能。

创意地标产品

手造产业要培育的地标产品不同于自然物产,更注重通过形成文化体验、凝聚文化认同、提升文化扩散的价值,进而拓展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山东手造产业发展中不乏成功范例。

烟台剪纸传承人梁巧艳以“文化+科技”的创新形式,将烟台山等游客认知度较高的地方文化景观和灯饰艺术相结合,创造了兼具实用功能和美观价值的爆款产品。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范玉庆以济南泉水元素打造“名泉壶”系列产品,并精选历代文人的题咏在壶上进行书法刻字,富有泉城特色和文人雅趣。

这些成功案例代表的地方性设计具有推广价值。传统的手工艺和非遗在器物造型上往往陈陈相因,产品不仅实用性不足,审美性也多不契合主流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对地方文脉的深入挖掘和创意提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开辟新的局面。培育地标产品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首先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旧元素,其次要在创意组合上出“新”。

例如,海阳布老虎传承人李世宁在某次参加全国非遗人研培计划的课程讨论环节时,受到老师和同学启发,研发出一款“虎头蛇尾”造型的“棒棒虎”产品,用于颈肩腰腿拍打按摩,形成了爆款效应,不到一年时间就卖出近5000个。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创意提取并非局限于眼前的狭义之地,而是要根据产品的目标市场和消费人群因地制宜。

营造体验空间

首先是文化场所建设。从文化而非单纯技艺视角看手造,它不同于传统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秘而不宣的独门技艺,而是可以让人参观、体验、研习的文化活动。因此,围绕手造建设文化场所、文化空间,就成为现代手造产业的题中之义。

其次是文化场景建设。物理性文化场所的建设是第一步,进一步进行文化场景的营造更为重要。场景营造的本质是创造文化体验,具体包括体验场景、生活场景、故事场景、空间场景等方面。这也是目前山东手造产业亟待加强的部分,很多手造传承机构、传承人虽然建造了物理的文化场所,但普遍存在场景创意不够、文化体验性不强的问题。

最后是文化场域建设。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空间的营造既包含线下的物理场所,也包括线上的虚拟场域,二者的有机结合追求的是“世界性的本地主义”,可以更好地推动地方文化焕发新生。现代手造产业和传统手工艺、非遗不同,身处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场域建设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与世界各地的互联互通,协同推动手造产业发展。

打造产业IP

IP建设是山东手造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当下提及山东手造,人们的认知多停留在形而下的器用层面,往往就产品说产品,存在格局不高、思路不广的问题。而文化IP的凝练和打造,就可以超越单纯的器用层面,在形而上道的层面关注和挖掘手造的文化价值,在创造、创新、创意层面巧做文章,对手造技艺和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产业IP的开发利用空间同样极具想象力。围绕文化IP,可以打造系列化文创产品,可以构建地标性文化景观、主题公园,可以开展文化IP的授权使用和联名开发,可以开发集手造文化传承、展演、参观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还可以在音像、动漫、游戏等领域进行文化IP的循环衍生……这种全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将赋予传统手工造物全新的文化魅力和市场价值。

对山东手造产业而言,无论哪个手造门类,打造文化IP都是系统而长期的工程。IP建设的第一步是讲好手造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是使地方文化资源、资产“活态化”的关键,因为只有讲好故事,才能让外来游客的发现之旅变得“激动人心”。在故事IP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发形象IP、产品IP、产业IP,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一源多用”的商业模式和全产业链业态。

重构产业生态

首先是乡村振兴。手造产业大都是乡土文明的产物,目前发展也大多离不开乡土,乡村振兴战略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手造中的地方性设计与乡土主义高度契合,有助于手造艺人重新发现地方历史文脉和资源禀赋,并通过创意设计为乡村振兴赋能。以日本为例,其2014年正式推行的“地方创生”政策,使地方设计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受到重视。铃木辉隆指出,除了地方景观和产品形态,地方设计还体现在传统文化手工艺中,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展现的观察力、创造力、战斗力、幽默感和由此衍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共同凝聚并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这充分印证了手工艺等地方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其次是文旅融合。当前很多手造传承人虽已涉及开发工艺旅游、研学旅游等领域,但客流量不足仍是主要制约因素。如果能将手造产业嵌入当地文化旅游、全域旅游体系,则有望突破这一瓶颈。正如文化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所说,“旅游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而是表演艺术、博物馆、遗产遗址等文化部门产品的重要消费渠道”。这揭示了旅游作为文化内容流量入口的本质属性。文化旅游依赖目的地的文化遗产,并将它们转变成可供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如何通过创意设计让地方文化可体验、可消费是关键,这为手造产业融入文化旅游、全域旅游提供了契机。

在这方面,源自法国的生态博物馆理念、传承于日本的田园空间博物馆制度都值得借鉴。这两种模式的核心是将文物、技艺进行在地性开发,采取移步换景式布局,艺术性呈现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示点。例如,日本山口县丰田田园空间博物馆,让游客不仅可游览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古庙古寺、古树名木、梯田阡陌等文化景观,而且能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

综上,手造产业创新对地方文脉的活态传承需要秉持新地方主义设计理念。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化层面,做好手造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在创意地标产品、培育文化IP、营造文化空间上做足文章;另一方面,则在产业文化化层面,将自身发展有机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为农业、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创新动能。

作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手造,在发展中需要秉承新地方主义设计理念,加强对地方历史文脉的挖掘,不断汲取创新的源头活水。这一创新范式既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和广阔的未来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双重制约。

一是文化创意的挑战。除了极少数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手造传承机构,大部分手造传承机构和传承人在开展地方性文化创意和设计时,普遍面临知识储备不足、创意能力薄弱、人才储备匮乏等问题。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千钧认为制作手艺不是问题,关键是创意和设计。二是产业创新的挑战。相较于文化创意的挑战,产业模式创新的挑战更大。要跳出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层面系统构建手造产业链与产业生态。这需要跨学科知识素养和跨领域整合能力,非一般手造传承机构和传承人所能企及。

即使面临上述挑战,在新地方主义设计理念指导下发展手造产业,对地方文脉的活态传承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创新意义。这需要政府、产学研机构和手造从业者协同创新,以更好地探索手造产业发展路径,进而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手造产业对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创意赋能作用。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08);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创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ZD25);2023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重点项目“济南手造产业创新与济南历史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JNSK23B44)。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