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文化产业的破解之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9-11 阅读(309)

近年来,洪雅县的文化产业呈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值持续增长。但目前,洪雅县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文化与旅游、科技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缺乏创意人才,知名文化品牌少等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对策建议,如做好“文化+”、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助力洪雅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背景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中,首要任务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洪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视为推动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动力,确保文化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近年来,洪雅县委、县政府将“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品牌文化”作为提升洪雅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广泛和纵深发展。然而,在前期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洪雅县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文化与旅游、科技和现代农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二是文化创意领域面临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三是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根据走访和座谈了解,不只洪雅县的文化产业发展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其他区县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立足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着力开展洪雅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非常有必要。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洪雅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洪雅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洪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畜牧、繁衍生息。自隋代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县至今,洪雅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这里是唐代“国师”悟达、北宋“天下正人”“古之遗直”田锡、清代贵州巡抚曾壁光的故里,且入选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1400多年间,洪雅不仅避免了战乱的破坏,也未遭受过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一方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同时,洪雅民间广泛流传“任凭天下乱,洪雅永无忧;任凭天下旱,洪雅有半收”的民谚,充分说明了洪雅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生态环境的优越。

洪雅县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全县最高海拔3090米,拥有330条河流,森林覆盖率达71.4%以上,享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美誉。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3天,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被称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其生态环境质量在四川省18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三,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到国家Ⅰ级标准,有“天然氧吧”之称。此外,洪雅县具备纬度适中、温度适宜、海拔适中、绿化率高、环境洁净、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物产丰富八大天然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地理位置上,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背靠峨眉山,坐拥瓦屋山,幅员面积1896平方千米,位于成都、乐山、雅安三角地带。截至2023年6月,洪雅县辖12个镇,总人口为34.08万人。洪雅县距离成都约110千米,地处成都“1小时经济辐射圈”。洪雅县交通网络发达,境内已建成乐雅高速和广洪高速两条重要交通干线。此外,连接县城与七里坪的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也已正式通车,瓦屋山快速通道也已经通车,雅眉乐自城际铁路已经启动,进一步完善了区域交通体系。

文化之于文化产业,是水之源、木之本。洪雅县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资源,其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入选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洪雅县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传统体育竞技、人生礼仪、民俗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项目14项、县级非遗项目17项。洪雅县坚持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活化、教育传承、转化利用,积极打造洪雅文旅新名片。通过持续举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月台会(城隍庙会),积极传承与弘扬这一文化精髓,有效搭建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平台,激发消费新动能,助推洪雅文旅品牌的建设。根据瓦屋山山歌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创排《山歌唱得亲人来》,并在多个省、市进行巡演,荣获西部民歌展演一等奖。此剧目成功传播了洪雅的文化故事,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培养复兴耍锣鼓、五月台会(城隍庙会)、师道戏等青年传承人50余名,制作了台会《卖油郎独占花魁》《水漫金山》等精品力作,改编了洪雅师道戏《散花》《关毛》、传统川剧《变脸》《滚灯》等精品节目。举办“五月台会(城隍庙会)”“元宵节民俗文化巡游”“洪州大舞台”“本土文化五进”等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台次。携手杜甫草堂,举办“康养洪雅·草堂之约”文化旅游活动。举办了2019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周洪雅专场音乐会。定期举办“非遗”项目大型展演活动,每月开展川剧唱演活动。此外,洪雅县有不可移动文物212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曾家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修文塔、周家祠、苟王寨摩崖造像、田公祠建筑群、五龙祠、三江庙古建筑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文物点137处;有国有博物馆1个(洪雅县民俗台会博物馆);有《洪雅历史脉源与人文源流初考》等3本地方文化书籍出版发行;有自主创作的地方特色情景剧《柳江情缘》;以田锡清廉精神为文化内涵,建成田锡水景公园,公园内有田锡文化展厅——遗直书院,系统展陈田锡的生平事迹。

目前,洪雅县有电影院2家,网吧9家,歌舞娱乐场所10家,综合性书屋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个,瓦屋山画院、雅集堂书画室等书画院(室)7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家,旅行社分社5家,旅行社服务网点24家,各类住宿接待点736家,4A级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1个,幺麻子、雅妹子、雅雨露等系列洪雅地方特色旅游商品50余个。此外,洪雅县有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3个,A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个,天府旅游名镇2个,天府旅游名村1个,天府旅游名宿1个。幺麻子食品工业园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七里坪度假区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未能有效整合田锡文化、青羌文化及雅文化等元素,忽视了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可能导致游客感觉洪雅所提供的体验与其他地方无异,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影响其向他人推荐洪雅的积极性。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度不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洪雅县的文化产品缺乏鲜明特色和亮点,基本未融入现代科技,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难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三是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也不够密切。当前,洪雅县在农业旅游开发中,缺乏深度的文化体验和互动。游客在参观时,往往只能看到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农业的历史、文化和生产过程。

文化创意领域面临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

洪雅县文创企业数量相对有限,且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现有的文创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实力的大型文创企业作为引领。正因如此,在人才招聘及高端人才引进方面,这些企业往往难以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这无疑加大了吸引高端设计专业人才的难度。由于缺乏顶尖设计人才的智力支持,洪雅县文创企业难以打造极具特色或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洪雅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不足

洪雅县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发展层次偏低,市场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企业规模有限、技术含量不高以及市场竞争力薄弱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洪雅县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也削弱了其在更广阔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打造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县域主题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不够,尚未有能够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文化品牌。此外,洪雅县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也略显不足,且知名度不高,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档次较低,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纪念品的需求,这进一步限制了洪雅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提升洪雅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保护与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全面梳理洪雅县的历史文化脉络,积极从三苏文脉、田锡文化、青羌文化、茶文化、藤椒文化、非遗文化中汲取养分。例如,制作以田锡生平为线索的宣传视频,或拍摄非遗雅纸制作技艺宣传视频,吸引游客到柳江书画院现场体验,以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二是持续打造文旅消费“爆点”。精心谋划并开展瓦屋山冰雪节、玉屏山景区森林音乐节、柳江明月节等大型文旅活动,创新开设“文旅人说文旅”系列短视频,强化对外宣传推广,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带动文旅消费增长。

2.推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与传播模式,加快数字多媒体广播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步伐,以占据新领域文化消费市场。此外,还可与成都、眉山、绵阳、德阳等地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协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计划,借助科技手段促进文化领域革新。通过提升传统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并激发其发展潜能。同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田锡文化、青羌文化、历史故事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VR”或其他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走进并探索感兴趣的历史背景,体验“文化+科技”的魅力,从而让游客更加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3.推进文化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

重点打造以茶文化为主导的青杠坪村和前锋村等农业文化示范亮点。青杠坪村和前锋村均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打造为“文化+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可以引进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提升茶叶的品质与产量,同时,结合当地的茶文化特色,开发一系列茶文化体验项目,如茶叶采摘、制作、品鉴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依托这两个村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茶园观光、茶文化主题民宿、茶文化节庆活动、主题纪念品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通过这些措施,将青杠坪村和前锋村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典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首先,应建立健全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并对做出贡献的文创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激励文创企业更加积极的发展,引进更多人才进行创作。还可以定期安排与文化管理及文化产业相关的培训课程,致力于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其次,需加大对创意与设计领域人才的培育与挖掘力度,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奖励在文化管理和传承方面表现突出的人才。积极鼓励文化创意人才深入挖掘如田锡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勇于进行创新尝试,对有成果的创意人才给予奖励。最后,针对文化产业特殊人才,需建立专项引育机制,突破常规限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及家属安置等优惠政策,吸引其投身文化产业建设。同时,建立“文化大师工作室”,带动并培养一批具备综合能力的文化人才,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开发打造独具洪雅特色的文化品牌

参照乐山大佛景区的做法,即委托文创公司,深挖乐山大佛千年历史文化,以“乐”“喜”“悟”“问”四个景区文化关键字为基础,以乐山大佛本体、乐山美食等作为媒介,结合实用性、纪念性等进行探索和研究,自主研发了具有特色的“大佛印象”系列文创产品,并在大佛景区内设立文创商店对游客销售。同样,洪雅可选用“雅”“椒”“茶”“熊猫”“田锡文化”等元素为主题,积极引进一批有较强行业示范效应的知名文旅企业,大力打造洪雅独特的文化品牌,开发多样化的文旅产品,包括文创系列、生态系列、洪雅伴手礼等品牌商品,并在相对应的景区进行发放或售卖,进一步扩大洪雅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共洪雅县委党校)

标签:  洪雅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