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为聚焦林浆纸一体化战略,培育高得率、高抗、高产桉树林,解决原料林提质增效、桉树品系与立地匹配等营林技术问题,通过无性系筛选、合理设置密度、平衡施肥及萌芽留存株树等试验,建立遗传增益、栽培增益、减损增益、创新增益体系,实现桉树速生发展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桉树;无性系;选育;栽培
中图分类号:S792.39"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48-03
0" 引言
桉树(Eucalyptus spp.)是我国南方主要人工林树种,桉树引种至我国己逾百年,20世纪70年代成功选育出一批生长快、材质优的无性系,如雷林1号、广林9号、DH32系列等优良无性系,并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得到大面积推广造林,有力支撑起南方速生丰产林建设[1]。
当前,桉树速生丰产林已实现无性系造林,但投入生产造林的无性系仍然较少,单一无性系大面积造林对于维持林分结构稳定和林分健康存在一定弊端[2]。为此,不断选育优良无性系并实现多种无性系造林是促进桉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多项试验,探索桉树优良无性系在粤北丘陵区大面积发展的可行性。
1" 项目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东坑村林地内,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7℃,1月份平均气温约为11℃,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7℃。台风少,影响轻。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909.0mm,降雨量正常略偏多,阶段性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4—8月。试验林地地形以丘陵山坡地为主,坡度为10°~30°,土壤为红壤,肥力中等,水源充足。
2" 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2.1"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采取随机样区设计,10次重复,每次重复每个无性系样木数为10株,2行5株小区。株行距为3.0m×2.5m,造林密度为111株/亩(1亩≈667m2)。
桉树营林措施按常规造林技术规程实施,采伐迹地免炼山用除草剂清除伐桩、保留采伐剩余物;采用机耕或人工挖穴(40cm×40cm×30cm)方式整地;当年除草、追肥抚育[300g桉树专用基肥+250g钙镁磷(18%)]、扩穴松土(以植株为中心0.5m×0.5m)追施0.25kg/株,后续连续4年抚育扩穴、追施桉树肥(2~3年追施0.5kg/株,第4年追施0.75kg/株)。
2022年8月营造试验林,2023年开始进行生长量调查,根据保存率、胸径、树高指数计算每木单株材积。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023年12月对40个无性系进行树高、胸径及单株蓄积量调查。40个无性系1.3年生林分如图1所示。40个1.3年生无性系生长比较如表1所示。1.3年生平均树高为6.37m,平均胸径为5.76cm,单株蓄积达到0.00778m3,亩蓄积达到0.69m3,不同无性系生长较好。
由表1可见,单株蓄积表现最优的10个无性系编号分别为25、26、12、28、19、23、29、5、13和39。其中26、28、5和39生长好且保存率高。排名前10的无性系亲本是以尾叶桉和细叶桉为母本,尾叶桉、巨桉和粗皮桉为父本的杂交无性系。以上结论是林分1.3年生时的调查结果,对于整个生长期的表现,各无性系需要继续观察。
在1.3年前出现青枯病的无性系编号有36、20、3、17、23、31和7等,发病处于上下流水区域的同排或较近范围内,以相互感染为主。经种苗来源分析,青枯病可能来自于带菌苗圃的种苗,加之2023年雨水多、上山后通过流水感染较近植株。
结合各品系高产及高抗性能,筛选出广州1号、DH33-9、DH32-26、EC327等4种较适合粤北地区的桉树优良无性系;CX2045、YJ10、L11虽然生长表现较好,但是易感染青枯病,在青枯病高发区不宜规划种植。
3" 优良无性系的栽培
3.1" 密度控制
3.1.1" 密度试验设计
采取随机样区设计,4次重复,50株小区。设置7种密度,3m行距内设计4种株距(1.5m、2m、2.5m、3m),4m行距内设计3种株距(1.5m、2m、2.5m)。选取无性系DH32-26作为试验品系。
3.1.2" 不同密度生长情况
表2为7种密度试验生长比较。试验林7个月生平均树高为5.87m,平均胸径为4.23cm,亩蓄积达到0.383m3。目前仅树高生长在密度间存在着差异,胸径和蓄积在密度间不存在差异,表明7个月生林分的不同密度未对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造林密度设计需因地因种因栽培措施因培育目标而制宜[3]。在其他立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陡坡行距较缓坡大,阳坡密度较阴坡大,土层贫瘠地块宜适当密植,土壤肥力条件较差宜适当密植,施肥频率与投入较低建议密植,台风高发地区宜密植。
3.2" 抚育管理
3.2.1" 施肥试验设计
采取随机样区设计,4次重复,60株小区,株行距为2.5m×3m。设置7种密度,选取无性系DH32-26作为试验品系。共设计9个处理,3种基肥(金光肥、亚太肥和配方肥),3种添加肥(有机碳、有机菌肥及钙镁磷肥),基肥与添加肥组合试验设计如表3所示。
3.2.2" 不同施肥措施生长情况
表4为施肥对8个月生林分个性状影响的Duncan检验(α=0.01)。由表4可知,试验林8个月生平均树高为5.92m,平均胸径为4.76cm,亩蓄积达到0.405m3,无性系生长处于快速增长水平。8个月生时,施加B3A3的树种平均树高生长量最低,为5.57m;施加B3A1的树种平均树高生长量最高,为6.33m。施加B2A3的树种平均亩蓄积量最少,为5.57m;施加B3A1的树种平均亩蓄积量最多,为0.531m3。经调查数据方差分析,树高、胸径和蓄积在不同肥料及重复间以及交互作用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早期生长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除施入普通基肥外,还需钙镁磷肥的施入。单独对3种基肥检验,早期金光肥施入比另两种肥更能促进林分生长。3种添加肥以钙镁磷肥加入更能促进早期林分生长。
3.3" 留萌处理
3.3.1" 留萌处理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无性系DH32-26作为试验品系,4次重复,株行距为2.5m×3m,追肥300g/株。设置3种处理,每桩留存株树分别1条、2条、3条,设置对比试验。
3.3.2" 不同留萌处理生长情况
表5为留萌对1年生无性系性状影响的Duncan检验(α=0.01)。3种留萌处理的1年生平均树高8.43m,平均胸径6.96cm,单株蓄积达0.0144m3,亩蓄积达1.60m3。分析表明,在当前1年生林龄条件下,留萌条数量对无性系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每桩留1条萌芽条有利于单条生长,但当前亩蓄积以留萌条越多越高。在当前林分未完全郁闭情况下,每桩留萌越多蓄积越高,但随着养分和空间竞争,每桩的生长量并不一定以留条越多越好,需要持续调查分析。
4" 结论
本项目对多个无性品系的选育及其后续多种栽培方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区别于沿海与缓坡地的桉树人工林栽培措施,根据粤北地区的立地特点,筛选和确定出广州1号、DH33-9、DH32-26、EC327 4个抗逆性强、速生潜力大的优良无性系。
(2)初始栽植密度会影响林木整个轮伐期生长,根据立地条件施行差异化营林措施,合理降低栽植密度,并在桉树幼林雨季时加大抚育追肥可有效促进林木生长。本项目通过1年左右的实施,试验林年龄最长为1.4年生,因此许多调查资料只是积累,用于今后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结果需要继续分析和验证。
(3)在选用肥料时应先考虑肥料的总养分含量和肥料配比,再考虑肥料的施用量,最终考虑颗粒形态。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土壤肥力下降的速度,促进土壤可持续性发展[4]。
(4)在留萌处理方面,留萌株数按照每桩保留2株,缺株位置保留3株,更有利于采伐后萌芽林更新生长。部分学者的结论与本项目类似,留萌时植株个体大小与成林时的单株立木材积成正比,留萌芽条株数为2株时可获得最大产值和利润率[5]。
桉树无性系的选育与栽培是一个循序渐进、创新突破的过程,在本次项目的基础上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胆试验、小心求证,将为桉树速生丰产林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及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晓琼,苏勇,郭文锋,等.桉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J].广西科学,2015,22(6):586-592,599.
[2]" 谢春俊,俸春姣,陈元松,等.广西中部桉树无性系生长对比试验[J].桉树科技,2020,37(3):29-33.
[3]" 李光友,徐建民,罗亚春,等.密度和施肥对滇南尾巨桉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2,42(3):1-9.
[4]" 曹继钊,韦颖文,黄开勇,等. “广林9号”无性系桉树速丰林配方施肥试验[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5):53-56.
[5]" 曾瑞生.留萌株数对尾巨桉萌芽更新效果的影响[J].桉树科技,2023,40(4):53-57.
作者简介:鲍士标(1982— ),男,汉族,安徽淮南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