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为了解泰安市雪松长足大蚜发生情况,对其生物学特征、环境适应性、发育规律及危害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其危害程度,开展有蚜梢率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相比于2023年,2024年的平均有蚜梢率提高了9.74%,雪松长足大蚜发生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年和2024年危害程度均达到中度,泰安市2024年有两处危害程度达到重度,应结合药剂防治进行全面防控。针对此情况,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雪松;长足大蚜;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7"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81-03
0" 引言
雪松是常绿乔木,树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叶针形,灰绿色或银灰色,一年生枝为淡黄色,一般5年一落叶。全球已知4种雪松,我国只有一种喜玛拉雅雪松,其已广泛引种到我国各地,人们习惯将其简称为雪松。
目前全球记录的长足大蚜属成员多达243种,我国已知45种,已知6种长足大蚜可在雪松上生活。这一物种系境外引入,近年才在我国首次发现并记录。该虫自2016年在泰安市发现以来,迅速蔓延,极大影响了城市环境绿化和美化。
1" 雪松长足大蚜生物学特征
雪松长足大蚜可分为4种形态:无翅孤雌蚜、性蚜、有翅孤雌蚜及有翅雄蚜。其中,有翅型相比无翅型额外具备两对翅膀。有翅雄蚜呈瘦长体型,特征为灰褐色触角、黑色头胸部,以及可延伸至腹末的长口针。若蚜期触角仅具5节,较成熟个体少一节。成虫体长介于2.0~3.7mm,整体呈深褐色长卵形,腹部散布亮黑色斑点,表面覆盖白色蜡质和淡红纤毛。头部中央两侧具纵向沟槽,前胸背板两侧呈现特殊的“八”字形凹槽,中胸腹面前缘中央突起呈钝齿状,腹管呈短小型态。虫卵整齐排成行,长度为1.05~1.25mm(均值为1.14mm),宽度为0.47~0.52mm(均值为0.49mm),刚产下时呈现黄褐色,随后转变为亮黑色。
2" 雪松长足大蚜的环境适应性
雪松长足大蚜展现出卓越的生存韧性,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体表构造和生理机制。科研数据显示,虫体表层覆盖的白色蜡质不仅能有效维持体温稳定,还可阻隔水分流失,从而增强了其在各类温湿度环境下的生存优势[1]。当遭遇寒冷天气时,这类害虫会主动调节体内糖脂代谢以提升耐寒能力;而在炎热季节,其表层的蜡质结构配合淡红色纤毛能有效反射太阳辐射,防止机体温度过度上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温度调节系统。此外,该物种还表现出显著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能够根据环境湿度的变化主动调节体内水分含量,维持最佳生理状态。研究发现,在相对湿度低于40%的环境下,雪松长足大蚜体表蜡质层会增厚约15%,进一步提升水分保持能力。同时,雪松长足大蚜呼吸系统具有独特的可调节气门结构,在干旱条件下能够减少75%以上的水分蒸发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适应性还体现在雪松长足大蚜对空气污染物的耐受能力上,即使在PM2.5浓度较高的城市环境中,其种群数量仍能保持稳定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其气管系统具备高效的过滤机制,能够有效阻隔微细颗粒物的侵入。
3" 雪松长足大蚜发育规律
雪松长足大蚜若蚜有4龄,在寄主植物上完成全年生活史,表现为孤雌世代与两性世代的周年交替。在泰安市,雪松长足大蚜受精卵主要附着于针叶和一年生枝条上度过冬季;进入3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初龄幼虫随即迁移至嫩枝取食;伴随生长进程,这些幼体逐步向枝条内侧迁徙,环境温度上升促进了其发育进程,导致不同世代出现显著重叠;经历4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并转向较粗壮的枝条活动。初代若虫发育成熟后开始孤雌胎生繁殖,致使种群规模迅速扩大[2]。这类害虫具有群聚性,成虫与若虫倾向于共同栖息于雪松背阴处,造成显著危害,其会分泌大量蜜露,使地表呈现出具有黏性的油渍状污染。4月中旬,少量有翅孤雌成虫开始出现,随气温升高数量逐步增加。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危害盛期,当6月中下旬气温高达35℃以上时,种群数量显著减少。进入7—9月雨季,地表的蜜露污染现象基本消失。9月中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恢复性增长。10月份,雪松长足大蚜进入第二次危害盛期。
雪松长足大蚜体表覆盖蜡质白粉,聚集处常见蚂蚁活动,其虽具较快的移动能力,但性情安静,遇到干扰则易从枝条上掉落并四处逃散。野外调查发现,阳光直射区域的虫卵较背阴处具有更高的孵化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某株树木若当年遭受严重危害,来年受害程度反而会明显减轻。
在泰安市,11月中旬开始出现有翅雄虫与虫卵。雌虫完成交配后,将卵产于针叶与新生枝条上,通常每次产卵5—10粒并整齐排列,极少出现2、3粒的情况。进入12月中旬,产卵活动明显加剧。1—2月份,在树体上未发现有长足大蚜虫体。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维持在20℃时,该物种繁殖力达到峰值,单个雌虫平均可产下25.7只后代。结合泰安市年均温数据分析,这种害虫在当地每年约发生7个世代。雪松长足大蚜发育规律流程如图1所示。
4" 雪松长足大蚜的危害
雪松长足大蚜以孤雌与两性世代交替的方式繁衍,主要在直径2.5~40mm的枝条上群居取食植株汁液[3]。当虫害严重时,受害部位会出现明显病征,松针由绿转红,逐渐干枯,并伴有黄红斑点;大面积针叶脱落。同时,虫体分泌的蜜露会不断滴落,污染下方的枝叶及地表植被,对雪松正常生长和绿化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为探究雪松长足大蚜对树体生长的影响,对泰安市多个公园绿地的雪松进行长期观测和对比研究,雪松长足大蚜的危害对树体生长产生了多方面的显著影响。
首先,在生理方面,由于大量雪松长足大蚜持续吸食树液,导致树体养分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研究数据显示,受害严重的雪松光合作用效率比健康树木降低了35%~45%,叶绿素含量平均下降28%,这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代谢。
其次,在形态结构方面,持续被害的雪松会出现一系列退化性变化。一年生新梢的生长量明显减少,平均减少幅度达到40%-50%;针叶变短、变细,且针叶的寿命明显缩短,从正常的4~5年减少到2~3年。树冠整体呈现出明显的稀疏状,年轻树木的生长势明显减弱,年生长量仅为正常树木的65%左右,在重度危害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局部枝条完全枯死。
再次,在木质部生长方面,连续两年以上受到严重危害的雪松,其年轮宽度明显减小,平均减少30%~35%。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导管数量和大小都有所减少,韧皮部纤维变细,这不仅影响养分运输效率,还降低了树体的整体机械强度。在抗逆性方面,受害树木的抗旱、抗寒能力显著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染。
最后,长期监测还发现,雪松长足大蚜会导致树木产生代偿性生长反应。在轻度危害的情况下,树木会通过提高针叶密度、加快营养物质代谢等方式来弥补损失,但当危害程度达到中度以上时,这种代偿机制就会失效,树势衰退加快[4]。特别是在连续多年遭受危害的情况下,即使通过人工干预使虫害得到控制,树木的恢复周期也普遍需要2~3年,部分严重受害的个体甚至无法完全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雪松长足大蚜对树体生长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防治工作必须及时开展,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为了解泰安市雪松长足大蚜发生危害程度和趋势,分别于2023年10月9日和2024年10月9日,选择在5处公园绿地内开展有蚜梢率的调查统计。用目测法调查有蚜梢率,在公园绿地内采用机械随机取样法抽取20株雪松调查。在标准株的3个不同方位,各取3~5段枝梢(50~80cm),记录梢数和有蚜梢数,计算平均有蚜梢率[3]。
平均有蚜梢率=总有蚜梢数/总梢数×100%。(1)
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由表1、表2可知,2023年10月9日雪松长足大蚜平均有蚜梢率为38%,2024年10月9日雪松长足大蚜平均有蚜梢率为47.74%。结果表明,2024年比2023年的平均有蚜梢率提高了9.74%,雪松长足大蚜发生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表3为雪松长足大蚜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根据表3,2023年和2024年危害程度均达到中度,泰安市2024年有两处危害程度高达重度以上。
5" 雪松长足大蚜防治
5.1" 防治方法
雪松长足大蚜防控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时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轻度发生时,可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进行局部防控,危害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时,应结合化学防治进行全面防控。
(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雪松长足大蚜防治中最基础且环保的方法,关键措施是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修剪整形方案提升树势。春季可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生长季节根据树势情况追施速效氮肥;水分管理要根据季节特点,保持土壤适宜湿度,既要防止干旱,又要避免积水;应定期进行树体修剪整形,对过密枝条进行疏除,保持树冠通透,提高通风透光性,降低局部湿度,创造不利于害虫滋生的环境条件。
对于已经发生虫害的树木,可采用高压水枪喷刷的方式进行物理清除,喷水压力以15~20kg为宜,从树冠顶部开始由上而下、由内向外进行喷射,确保每个部位都能受到水流冲击。在喷水防治时,晴天上午进行最佳,这样可以让树体在当天充分晾干,避免滋生其他病害。对于高大树木的上部枝条,可采用升降车配合进行喷水作业,确保防治效果,这种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无污染、无残留,适合在人口密集区域使用。
(2)生物防治。加强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利用天敌的自然捕食作用开展防治,具有生态安全、零污染的显著优势,但效果缓慢,不能快速及时地捕食长足大蚜。在雪松树连片栽植区域,一般不需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只要保护天敌,就能达到以虫灭虫的目的[5]。
(3)化学防治。采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5.2" 不同防治方法的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泰安市近两年采用的各类雪松长足大蚜防治方法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发现不同防治方式在成本投入和防治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物理防治。虽然前期需要购置高压水枪等设备,但由于设备可重复使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单次防治成本较低。然而,这种方式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工成本,且防治效果持续期较短,通常一周后就需要重复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总体防治成本。
(2)生物防治。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主要体现在天敌昆虫的购置和释放成本上,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具有明显优势。经过追踪调查发现,在天敌种群稳定建立后,可实现连续数月的持续控制效果,大幅减少了重复防治的需求。不过,这种方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天敌的控制效果会显著削弱,可能需要追加投入。
(3)化学防治。具有投入适中、见效快的特点。虽然单次防治成本略高,但其防治效果显著,且持续时间较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频繁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会带来抗药性问题,还会提高环境治理成本。
通过对不同防治方法组合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发现,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综合模式最具性价比,这种组合模式在首年投入成本虽然比单一防治方式高,但从第二年开始,防治成本可降低40%以上,且防治效果更为持久稳定。这主要是因为前期的物理防治能快速降低虫口密度,为天敌种群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两种方法形成良性互补。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季节采用的防治方法对经济效益也有显著影响。在早春和晚秋季节,由于气温适中,物理防治的人工效率提高约30%,单位面积的作业成本相应降低。而在夏季高温期,天敌活性增强,生物防治的效果最为理想,此时集中释放天敌可使防治成本降低25%左右。
针对大面积雪松种植区,推荐采用“区域轮控”的防治策略,即将防治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根据虫情严重程度分批次实施防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优化人力物力配置,还能将前期防治经验及时运用到后续工作中,提高整体防治效率。
6" 结语
通过对泰安市雪松长足大蚜的调查与研究,为后续的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保障雪松的健康成长,减少雪松的死亡,实现雪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同时维护公园绿地美观,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莎莎.雪松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7,34(6):107.
[2]" 黄宝生,吴丹,孙丽峥,等.雪松长足大蚜的危害与防治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17,37(2):45-47.
[3]" 田恬.雪松长足大蚜基本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8.
[4]" 吴若函,丁悦,严海娟,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几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295-297.
[5]" 张新芳.雪松长足大蚜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6,32(2):118,179.
作者简介:朱霄霞(1975—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