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公园微景观生态文化设计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17 阅读(371)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21-03

0引言

城市公园微景观作为人居环境的最小生态文化单元,既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表达的微观界面。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大尺度景观规划已难以应对碎片化空间的更新需求。柳州作为喀斯特地貌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其公园微景观系统呈现独特的地域特征。一方面,裸露岩壁与溶蚀沟槽构成特殊生境;另一方面,壮、侗、瑶等民族的文化符号散落于景观细节中。然而,当前改造实践中普遍存在生态修复机械化、文化表达符号化的倾向,导致微景观成为公园系统中的断裂带。本文聚焦柳州代表性公园的微景观布景系统,研究 的微景观空间,通过构建双维协同设计框架,探索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机制,为城市精细化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1研究背景

柳州城市公园承载着工业遗产再生与民族文化延续的双重使命。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在产业结构转型中保留了23处工业遗址公园,其中15处被纳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这些公园的微景观改造需平衡宗地生态修复与工业文化留存的双重需求。在近十年城市更新进程中,23处市级公园累计实施微景观改造项目217项,覆盖面积达 。调研发现,改造后的微景观普遍呈现三大特征: 生态失衡。外来观赏植物占比达67% (以黄金榕、非洲茉莉为主),导致传粉昆虫种类减少 42% ,其中喀斯特特有物种桂林隐翅虫濒临消失。 文化断层。民族文化元素呈现“贴图式\"应用,铜鼓纹样标准化复制率达 89% ,风雨桥造型构件重复使用率超 75% 。 空间异化。不锈钢材质景观设施占比达54% ,与喀斯特地貌区的地质肌理形成强烈冲突。以柳侯公园“文惠亭”周边改造为例,设计师采用镜面不锈钢重构传统凉亭,虽具现代美感,却导致夏季地表温度升高 4.2% ,周边苔藓覆盖率下降 63% 。这些现象折射出设计过程中对微景观双重属性的认知偏差——将生态修复等同于植被覆盖率的提升,将文化传承窄化为视觉符号的复制。微景观作为公园空间网络的神经末梢,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整体环境质量,函须构建系统性设计方法。

2研究现状

当前景观设计领域呈现两大研究方向: 生态维度注重雨洪管理、生物栖息地营造等技术应用,例如,新加坡碧山公园通过生态草沟与透水铺装实现 90% 的雨水滞留,同时创造11种鸟类新栖息地3。 文化维度关注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例如,苏州园林博物馆通过3D扫描技术建立花窗纹样数据库,实现传统元素的数字化衍生设计。在微景观尺度,王萌等提出“小微空间协同设计\"理论,强调铺装、绿植、小品等要素的集成优化。然而,多数研究聚焦于城市街道空间,缺乏对特殊生境区域的适应性研究,将生态与文化视为平行系统。生态学家关注碳汇效率与物种多样性,文化学者聚焦符号语义与空间叙事,二者缺乏有效对话,这种割裂导致实践中出现矛盾,特别是当景观单元小于 时,要素间协同难度增加1.8倍。微景观作为物质空间与人文感知的接触界面,需要建立跨维度的协同设计框架,在保障生态效能的同时延续文化基因。

3研究问题

公园微景观设计的核心矛盾在于生态修复需求与文化表达诉求的空间博弈。在柳州龙潭公园改造案例中,设计团队为保护崖壁生态系统,移除了具有50年历史的对歌台遗址,虽使蕨类植物覆盖率提升,却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空间萎缩。相反,马鹿山公园入口处为凸显奇石文化,采用大面积硬质铺装展示浮雕图案,造成地表径流量增加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这种失衡源于两个方面的认知局限: 将生态设计简化为技术参数的达成,忽视文化空间对生态过程的调节作用。

例如,侗族“款坪”文化空间中的环形布局,本可引导雨水自然汇集形成小型湿地,但现代设计常将其硬化处理。 将文化表达等同于符号陈列,未理解植被群落本身即是文化载体。例如,壮族“那文化\"中的水稻梯田生态系统,其空间格局蕴含水土保持智慧,却被简化为装饰性稻穗雕塑。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建立要素耦合机制,使微景观既成为物种迁徙的生态跳板,又充当文化记忆的传播媒介。

图2龙潭公园“侗乡情”微景观

4设计方法体系

4.1生态设计维度

针对喀斯特地貌区微景观的生态特性,提出“在地性修复\"策略。以柳州蟠龙山公园“飞瀑繁花\"微景观(图1)为例,设计团队先对裸露石灰岩进行生境诊断,发现土壤pH高达8.3、土层厚度不足 等限制因子。决定采用三重修复策略: 在植被层,选择耐旱耐碱的乡土植物,通过“乔木锚固一灌木填充一地被覆盖\"的立体配置,形成自我维持的群落结构。 在水文层,利用岩隙设置微型蓄水装置,收集雨水供给滴灌系统。 在生境层,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仿岩洞模块,为爬行动物提供栖息空间。这种“诊断一干预一维持”的技术路径,使原本无法利用的裸岩区转变为兼具生态与游憩功能的特色空间。

图1蟠龙山公园“飞瀑繁花”微景观

4.3协同优化机制

构建“过程导向”的协同优化机制,包含4个阶段: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文化价值评估,划分保护修复区、文化彰显区等4类空间。 建立参数化模型,模拟不同设计方案的生态效能(如碳汇量、径流削减率)与文化感知度(如符号识别率、空间归属感)。 开展原型测试,对比传统单维设计与协同设计的实施效果。 根据监测数据迭代方案,若发现铺装透水率不足时,将花岗岩板材替换为多孔陶土砖,并在接缝处种植苔藓增强生态功能,如动物园“方寸间\"微景观。协同优化机制确保生态与文化要素在空间营造中实现动态平衡。图3为动物园“方寸间”微景观。

图3动物园“方寸间”微景观

4.2文化转译维度

文化表达需突破表象化呈现,建立“基因解码一空间编码”的转译机制。在柳州龙潭公园步道花镜微景观“侗乡情”改造中,设计团队对侗族建筑文化进行深层解析,提取穿斗构架、挑檐排水、火塘围合三大空间基因。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将穿斗结构的力学逻辑转化为廊架支撑体系,利用悬挑钢板实现檐口排水功能,用环形座凳围合出当代精神火塘。这种转译不是对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将民族智慧转化为空间生成逻辑。在材质选择上,刻意保留钢板的锈蚀质感,使其与喀斯特地貌的沧桑感形成时空对话。图2为龙潭公园\"侗乡情\"微景观。

4.4智能技术驱动的动态协同

为解决微景观生态文化要素的动态平衡难题,本文提出“智能感知一数据融合一自适应调控\"的技术路径。以柳州雀儿山公园\"拓雀\"微景观实践为例,设计团队在 的喀斯特岩壁区域构建智能监测网络,岩体表面嵌入高精度土壤湿度传感器(误差±2% 与微型气象站,实时追踪生境参数变化;游客活动则通过Wi-Fi探针与增强现实(AR)扫码行为捕捉文化互动特征。这些数据汇入数字李生平台后,系统自动优化灌溉策略与文化解说内容,即当监测到苔藓基质含水率低于 15% 时,岩缝滴灌系统即刻启动;当某处铜鼓纹样日均扫码量突破50次,AR解说模块将自动扩展相关文化故事库。实践表明,这种技术集成使原本脆弱的岩壁苔藓群落覆盖率在8个月内从 18% 提升至 65% ,同时游客对壮锦纹样的认知准确率提高 41% 。智能技术的介入,不仅突破了传统设计的静态局限,更在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播间架设起实时反馈的桥梁。图4为雀儿山“拓雀\"微景观。

图4雀儿山“拓雀”微景观

4.5社区赋能的共生营造

微景观的可持续性离不开文化主体的深度参与,本文通过全流程社区赋能机制,重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在柳州园博园\"乡隅\"微景观(图5)营造中,解码传统田园中“竹篱-石径\"的结构智慧与“古榕-鲜花”的生态隐喻。在地居民组成了“文化导赏员”与“生态维护队”双轨团队,前者通过口述史激活景观空间的文化记忆,后者运用传统农具进行乡土植物养护,使维护成本降低 38% ,同时游客停留时长增加2.1倍。这种参与式设计催生出“社区园艺师\"职业群体,真正实现了“设计为人\"到“设计由人\"的范式转变。

图5园博园“乡隅”微景观

4.6废旧角落的重构利用

在柳侯公园“山水归来\"微景观(图6改造中,以历史记忆的生态重构为核心理念,将场地内老旧的古墙和拱门等承载着时间印记的材料解构为山形水意藏字匾中的文化喻意。监测显示,这种材料叙事策略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 23min ,更有 68% 的参观者主动拍摄并查询名字出处。那些曾被遗弃在角落的建筑残片,终以诗意的方式重归山水。

图6柳侯公园“山水归来”微景观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公园微景观设计方法,在柳州实践中展现出多重价值。在生态维度,通过乡土植物群落重建与微地形设计,增强景观单元的生态韧性。在文化维度,借助空间基因转译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衔接。在协同维度,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化解保护与发展的固有矛盾。

未来研究应持续深化,开发微景观效能评估工具包,量化生态文化协同度;探索模块化设计体系,适应不同尺度空间的更新需求。这些探索将为“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公园改造提供新的方法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泽森,曾祥慧,杨程旭,等.基于SD-SBE法的柳州市龙潭公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J].南方农业,2024,18(21):180-185.

[2]唐琳.柳州市5个城市公园园林植物调查与景观评价[D].南宁:广西大学,2023.

[3]吴漫,陈东田,郭春君,等.通过水生态修复弹性应对雨洪的公园设计研究:以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为例[J]华中建筑,2020,38(7):73-76.

[4]范路.从香山饭店到苏州博物馆:重读贝聿铭的跨文化建筑原型探索[J].建筑学报,2024(增刊1):127-134.

[5]王萌,陈盼晓.浅析室内陈设中微景观生态空间设计:以苔藓微景观生态瓶为例[J].艺术科技,2015,28(11):216.

[6]李蕊,高云.英国文化与其生态景观的联系与发展:评《英国生态景观全域治理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4,37(2):142-143.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柳州市公园微景观布景研究”(2022ZRKX08);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柳州市居住区康体植物应用研究\"(2019KY05)。

作者简介:唐燕玲(1981一),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应用研究和插花与花艺设计等工作。

标签:  景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