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碧道理念的高校景观生态设计手法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203)

摘" 要:21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高校建设。大学日益注重校园环境景观建设,很多高校将水景规划为校园特色景观的最重要区域,高校水体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的整体风貌与特色。文章首先对高校景观生态设计进行概述,并分析水景在高校景观中的重要性。然后基于碧道理念对高校水景进行探讨,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群英河为例,对校园的水景进行了实地调研,探讨高校水景生态环境的优化方法。在此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水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原则、人文关怀原则和文化传承原则。最后从景观布局方式、河道生态环境、景观设施和场所精神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方法,以期为高校校园水景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景观生态;碧道理念;生态优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和美乡村背景下南京康养景观微更新研究”(SJCX24_0434)研究成果。

高校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教育基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而优质的校园环境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良好的景观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场所,在起到美化校园空间作用的同时更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环保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全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扩建与改造活动纷纷进行,校园景观绿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将水景作为校园特色景观空间进行改造。在水景建设上千篇一律,缺乏必要的生态性,这也就导致了校园水体污染、水质环境极差、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打造高校绿地景观,努力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引入碧道理念对校园水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文章将以高校校园河道景观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原理探索校园河道景观设计手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的整合梳理以及对场地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场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归纳总结,弥补对此类水体景观研究理论上的空缺与不足。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群英河河道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场地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其在生态功能、美化效果及文化功能方面的现存不足,并就碧道理念在校园内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探讨,旨在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一、相关理论运用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独特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学科,重点研究景观的空间格局、景观的系统功能和动态变化[1]。这对推动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系统的异质性、尺度性、整体性和景观的稳定性等基本原理。其基本组成分为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适用于景观分析和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各个组成部分都有着自己的特征。高校廊道可以分为三类:绿道、蓝道、灰道。绿道是指以植物绿化为主的线状景观,即校园绿化带、滨河植被等。蓝道路指的是带状的河流、湖泊等。灰道指的是人工建造的道路或线状建筑群等。基质可以根据总体相对面积大小、连通性高低、景观控制强弱进行判断。校园斑块可以分为绿地斑块、人工斑块、水体河流等。它们对景观功能、景观多样性、景观格局等方面内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景观生态设计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遵循自然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实现高校生态绿化的最大效益[2]。

(二)碧道理论

碧道是以河道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碧道按照所处周围河道环境可以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四种类型,并且结合水系周围的环境,各类型碧道建设任务有所侧重[3]。整体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以河道管理为主体,依托水域周围的绿地、山林、田地等构建景观生态性廊道。碧道理论通过系统思维将河道整体改造为多功能共享空间,形成绿水长流、绿水芳草的生态自然廊道,共享健康文化休闲通道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碧道的建设中应当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当地气候特征、水文地貌、绿地率及基础设施,统筹考虑区域布置优化景观设计,从而有效控制和利用雨水。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应按照经济适用、景观效果好的原则,同时选择透水性好、感官自然、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的材料,在碧道建设中可采用透水路面、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终端滞留区等设施。

(三)海绵城市基础理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在适应环境变化和洪涝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良好的弹性,因此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旨在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面临洪涝灾害的时候能够将雨水带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城市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干预,发挥河道本身的自然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水环境问题,其对恢复城市雨水的自然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使雨水利用得到公众的重视。海绵城市通过对建设场地的最小干预,实现对生态自然的最大保护,可以发挥河流、湖泊等自然系统的功能。

二、高校水景生态性分析

(一)高校河道中生态驳岸的作用

高校河道生态驳岸的建设具有诸多积极意义,生态驳岸模拟了天然岸线的可渗透性,这种弹性界面在不同季节可以起到渗透和反渗透的作用。其中,植物是生态驳岸中的重要一环,对水体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硬质驳岸表面光滑且密度大,不利于氧气进入水中,生态驳岸表面凹凸,土质松软有利于增加水体含氧量,促进河道净化。不少高校河岸植被与亲水区为单独个体,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使得师生亲水性极差,自然生态驳岸能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师生在亲水驳岸休憩时能够享受自然。同时,生态驳岸坡脚的高孔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避难所,形成水生陆生复合型生物共生系统[5]。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群英河概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学校占地面积约为2000亩,群英河穿学校东苑而过,校内河道长度为750米,宽约8米,是典型的大学校园河道。群英河起于桃湖,屹于铁路桥,贯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汇入马汊河后奔向长江。群英河早年为龙王山脚下的无名河流,早年河水清澈见底,是南信大建校初期校内师生和盘城街道居民盛夏消暑的场所。这条小河曾见证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多名诸如吴国雄、许健民、郑国光等一大批气象精英人才的青春时光,因此在2003年将此河命名为群英河,并在此后伴随着南信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共同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学校发展增速,群英河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环境污染,面临水质浑浊、鱼虾消失以及生态性缺失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场地调研分析

群英河校内部分东侧为大面积校园景观绿地,西侧为主要的行政办公区和住宿区。群英河在河道驳岸设计上,群英河河道大量采用硬质护坡材料,将自然河道变成了人工明渠,河岸线单调平直,无高差变化。混凝土硬质驳岸,虽然提高了岸坡的抗冲击性、耐久性和抗侵蚀性,但是大面积的硬质驳岸减少了水生植物栖息地,导致植物种类单调,从而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损害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该河道形态于景观设计角度线性单一、不美观,且不利于植物生态修复设施的建设。在植物种植上,由于大面积硬质铺装,两侧驳岸鲜有植物种植,只有河道两岸步道旁点缀几颗垂柳。群英河在景观小品设计上,虽然设置了大量的亲水平台(如图1),但是在交通流线组织上十分不合理,亲水平台并不能够很好地亲水,这也就导致了亲水平台仅为摆设。场地内部亲水汀步缺乏安全性与可达性(如图2),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对场所无法产生亲近感,因此无法吸引学生驻足。在群英河附属绿地设计上采用了大块面的硬质铺装,阻碍雨水下渗,且道路组织混乱空间规划不合理,缺少开敞空间与半开敞空间。在景观小品设计上,没有合理规划公共座椅位置,景观亭在摆放时没有考虑视线遮挡,场地整体均质化,缺少必要的景观节点。植物种植散乱且缺少层次,以致于鲜有师生前去游玩。

三、水体景观生态优化策略

(一)优化目标

基于碧道理念对群英河进行生态景观河道改造,在改造时应同时满足净水能力与景观美化,主要实施步骤为水质提升工程、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结合现状调研结果,群英河面对的主要问题为场地硬质驳岸面积过大、缺乏水生植物搭配、景观小品设置不合理等。因此对目标河道的改造以净化水体为核心,恢复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同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城市河道环境,力求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校园碧道。

(二)设计原则

1.生态设计原则

碧道建设应该以水污染治理工作为基础,统筹周围绿地进行生态改造,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即要求一切设计活动都应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做到尊重自然,融于自然。针对高校河流景观的改造设计,需全面融入生态学理论,紧密结合基地独特的生态属性,科学规避大规模土方作业,顺应自然地形,采取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策略。在规划与执行阶段,应着重对基地内自然资源进行选择性保护与合理性改造,以最大限度维护原有生态位点的平衡与稳定,旨在推动人工环境与本土自然景观的和谐融合与协同发展。水体景观内部、动植物群落与生物环境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塑造了一个完整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因此,设计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种群的生态潜能,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并强化景观的独特性,通过构建生态河道系统,形成生态圈层,促进水体景观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良性互动,从而持续优化水体环境,实现水质的有效净化。

2.整体性原则

河道景观的整体性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校园河道作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元素,而是与周围的绿地景观空间相互交织为一个整体。在改造实践中,不应局限于河段本身的优化,而应强化其与周边景观绿地的关联性,通过构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及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建立健全的海绵城市体系,旨在营造既彰显生态特性又具备视觉整体性的水域空间环境。另一方面,水体景观本身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相对完整系统,各要素间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设计阶段,需高度重视水体景观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实施一体化建设策略,以促进水体、驳岸、植被、景观构筑物等要素间的和谐共生与有机整合。

3.人文关怀原则

在场地景观营造时要尽可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场地中的各处应当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设计。设计师应充分利用水体景观的功能价值,合理利用地形、景观设施、植物等细节对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形成具有亲切尺度感的人性化河道环境空间,从而增加师生对水景空间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首先,在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地对竖向高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设计亲水广场、景观平台、木栈道、景观桥、滨水游步道等空间使师生的亲水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实现人与自然水体的共融、共生。

4.文脉传承原则

高校校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高校水环境的设计中应当融入相应的文化气息。而水体天生具有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其成为承载校园历史文化、校风校貌的极好选择。文化和景观相融相生,文化是景观的精髓,而景观是所在校园和地域文化的升华和提炼[6]。高校校园通过植物、雕塑、景观小品等物质形态的细节体现出来,引发师生内心的共情与感动,唤起他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产生无限的想象,以此达到“寓教于环境之中”的教学目标。

四、基于碧道理念的高校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

(一)因地制宜的整体布局

地形地貌是影响高校河道景观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碧道空间环境营造时要尊重其自然肌理格局,达到“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对场地原有的自然景观以利用和塑造为主,尽量避免人工过多干预自然环境。而局部地区可根据功能需求进行适度的开发与改造,形成人工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河道景观,从而才能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在碧道营建时除了受自然地形因素之外,河道景观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周围建筑空间的影响,加强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在尊重地形的基础上将二者协调统一。以茅洲河碧道项目为例,茅洲河为深圳开展的第一批碧道试点,在改造时“因水制宜,有序推进”,按照水体所处环境不同,确定各个流域功能,对附属绿地进行分类建设功能区,设有运动休闲区、科普教育区、艺术空间等。并且在改造时根据河道竖向坡度设计多级生态跌水,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水形,避免裁弯取直,极大地保护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宜人的河道环境

高校碧道建设中应坚持以保护生态和恢复自然为核心。在河道驳岸设计时采用自然式驳岸与规则式驳岸相结合的形式,达到直曲融合的岸线果,注重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河岸稳定性[7]。河岸在大面积的处理方式上模仿自然岸线,堤岸种植亲水植物,固堤护岸,打造天然护水带,水面种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净化水质,在起到功能作用的同时可以美化校园景观环境。在相对宽敞的河道岸边,可以种植蒲苇、柳树、芦苇、马棘半等喜水的植物,这些植物枝叶伸展、根系发达有助于加固河堤。部分河道坡度较大,除了种植上述植物之外,河堤底部还需要采用木材和石头加固,提高堤岸防洪能力。如采用木桩、石笼、石块等筑构底部。在局部地块设置亲水平台、木栈道等亲水设施,对岸线进行凹入或凸出处理,使水面整体上开合有度、收放有序,从而丰富水岸空间层次。碧道建设中还应该沿道路布置连续的生态草沟,利用路面坡降和沿线路缘石的出水口收集路面汇流的雨水。在滨水区步道材料尽可能采用砂石和砾石等具有较强透水性的材料,让雨水可以透过地面渗透到土壤之中。

在水生植物的选择上,应该对植物习性、地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优先考虑使用乡土树种,选择本地树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更容易存活。同时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较强功能性的树种,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种病虫害,让植物茁壮成长,此外这些树种还可以综合场地建筑形成具有特色的河堤景观。在此基础上增加对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的运用,通过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强化植物立面造型,丰富景观层次性。在植物选择上还应体现出植物的季节变化,在校园水景中季相景观是最直观动人的景色,通过植物在春夏秋冬所展现的花、叶、形的不同颜色与形态来丰富景观观赏价值,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季季景不同的效果。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南湖校区改造规划(如图3),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对原有场地的保护,对原有的水渠进行合理改造,在进行河道生态改造和清除淤泥时,保留了两岸大面积的滩涂地和草甸以及周围的柳树、水杉等,通过海寿、菖蒲、旱伞草、美人蕉、鸢尾等一系列乡土水生植物的种植(如图4),使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能为水生动物提供藏匿繁殖的场所,最终使得河道景观成为了校园景观中的一道靓丽名片。

(三)景观设施的优化与完善

水景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人类对水有如对知识一样的渴求[8]。因此师生要与水体产生一定的互动关系,如驻足停留或小憩、水边静思、观景眺望等一系列亲水、戏水活动,潜移默化地感受着水景空间氛围熏陶,体验其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休闲和放松。因此在景观设施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游人的亲水性,让水与游人有更多的交互的可能。观景平台作为人与水景交互的重要功能媒介,合理地规划局部观景平台位置,让师生能够观水、戏水、游水,亲近自然之感油然而生,满足师生休憩、观景需求。在场地景观小品材质选用上,要选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质,在一些具有功能性的小品上如树池、廊架、照明设施,采用木塑材料点缀,让景观小品很好地融入景观环境中。场地内部为了避免均质化,还需要采用一些景观小品来丰富景观节点,景观亭的使用在整个场地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师生游览休憩、纳凉避雨等使用功能。

(四)场所精神的增添与融入

景观水体生态建设不仅是自然生态建设,也包括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校园场所精神是一所高校文脉的集中体现,其文化价值可以体现在河道景观等诸多方面。例如可以使用雕花护栏的形式,栏杆是一种通与隔的围挡设施,其表面细部可作内容丰富、美轮美奂的校园文化图案,在雕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相关校园文化元素,在起到功能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发挥其文化价值;在地面铺装上,通过不同的组合设计,可以形成具象的校园图样,起到美化景观环境、丰富景观内涵的作用;在植物选用上,要充分保护场地原有历史悠久、观赏价值较高的乔木,并搭配校园特色树种与植物,进而起到传承校园文脉的作用。还可利用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的美好寓意,选取内在品格与校园文化相呼应的植物材料,如“岸芷汀兰”“杏雨云梨”“桃李天下”等。比如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和“水木清华”(如图5)、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如图6)等就充分体现了各自校园的历史文化[9]。

五、结语

本文基于碧道理念对高校水景景观生态进行探讨,目的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水体景观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水景作为组成高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视生态化治理,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水景设计中仍然存在缺乏生态性、文化性和空间规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文章基于碧道理念,结合生态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文关怀原则、文脉传承原则,采用系统的思维治理河道,力求充分发挥和利用河道的生态、人文、景观方面的多元价值。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对美好生活品质的需求,校园水体的改造设计应该增强视觉感受,实现生态和艺术相融的景观效果。设计师在改造时将生态理念融入水环境设计中,强调绿色、生态、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的复合,做到以保护利用为基本出发点,配合适当的景观营造方法,将水体景观与校园景观有机融合,创建生态化的亲水空间,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洋.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工作,2017(1):89-91.

[2]庄惠银.高校校园水体景观规划设计及评价体系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水体景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3]马向明,邱衍庆,黄本胜,等.万里碧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广东生动实践[J].南方建筑,2021(5):1-12.

[4]李化.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世界林业研究,2022(5):152.

[5]黄笑笑,张万荣.生态驳岸景观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应用——以西安市沣惠渠绿道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21(19):110-113.

[6]苗范静,张鼎华.福州高校景观绿化的调查与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66-71.

[7]唐睿,祝遵凌.高校校园水体景观生态设计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设计,2019(18):104-105.

[8]杨和平,刘万辉,张测.水景设计在高校校园风貌建设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2019(6):55-58.

[9]张晓迪,张建林.西南大学崇德湖景观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9):159-166.

作者简介:唐梓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标签:  景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