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有的新闻看似耸动天下而其实稀松平常,有的新闻仿佛平淡无奇而实则意味深长。2013年夏季,全世界的目光都被曝光美国窃听丑闻的斯诺登所吸引,年届八旬的家母也成天为这个美国小伙子的命运唉声叹气:“咋办呢?”而同时,7月1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的一则新闻,恐怕未必有多少人留意:《毛泽东42次横渡长江,17次在武汉》。斯诺登确是头号新闻,一人搅得周天寒彻。但静心想想,莫说窃听一类鼠盗狗偷之举,就算绑架、暗杀、干涉别国内政、颠覆他国政府,乃至发动战争等,对美国而言又有什么稀奇的吗?没有,再正常不过了,犹如狗咬人一样。相反,如果美国不干这些事,反而成为人咬狗的奇闻了。埃及一位将军说得好:有地儿就有中国人,哪儿乱必有美国鬼。而斯诺登不过是将意料之中的“公开秘密”撕开一角,公之于众而已。与之相比,7月16日朝闻天下的新闻看上去波澜不惊,说开去则耐人寻味了:
主持人:横渡长江活动的历史可以说长达上千年,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现在人们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了。1956年毛泽东第一次横渡长江,并且写下豪迈的诗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而这一年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横渡长江活动的起点。
解说:1956年5月底,毛泽东到武汉视察,在长江边上,他提出横渡长江的想法。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之后四天内,他又三次横渡长江,并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诗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受到毛泽东畅游长江精神的鼓舞,同年6月,武汉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横渡长江竞赛,游程5000米,多达1958人参加,由此,横渡长江活动闻名于世。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他73岁的高龄再次畅游长江,这次他游了一小时零五分钟,畅游长江之后的毛泽东留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这次畅游长江活动得到了广泛报道,7月16日也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以后的数年,这一天被定为全国游泳日,每到这一天,全国众多城市都会举行横渡江河或游泳活动。
毛泽东畅游长江的壮举,极大提高了当年参加游泳运动的人口比例,水中的毛泽东如鱼得水,不讲规则和技巧,想怎么游就怎么游,因为他太熟悉水性了。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他42次畅游长江,其中17次是在武汉。武汉市的横渡长江活动也一直被沿袭下来。
……
这则新闻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自小就有游泳爱好,一上初中便考取了“深水合格证”,迄今已有40多年了。这在江南水乡,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天山脚下,一年中仅暑期一两个月能够下水,即使如此,还冰冷刺骨,而且当年乌鲁木齐只有一两家露天游泳池。那时,为了尽情游水,每到夏季,小伙伴们常常结伴跑到郊外的“红卫兵水库”,一泡就是一天,直到夕阳在山,余霞满天。而这股热乎劲儿,就源于上述新闻中的毛主席横渡长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也是我们最爱显摆的诗句,正如高尔基的“海燕”是一代青年的精神图腾。
当年的边城少年,只知毛主席古稀之年横渡长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游艇上那张“著名的照片”更是镌刻心底。后来,才慢慢理解1966年7月16日他老人家中流击水,原来包含着深刻意蕴。那次畅游长江后不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直到十年后毛泽东辞世。这年元旦,他写于1965年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发表,当天“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的元旦社论就此写道:
这两篇光辉的作品,以高度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描绘了国内外“天地翻覆”、“旧貌换新颜”的大好形势,歌颂了革命人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勇气概,揭示了马列主义必胜,修正主义必败的历史规律。毛主席这两首词的公开发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全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就在填写这两首词的前一年,毛泽东还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