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碧江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59)

摘 要:铜仁市碧江区作为贵州省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严重危害,如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及稻飞虱等。现有的防治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如病虫害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控难度大;农药使用不规范,环保压力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及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技术不足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碧江区水稻高产稳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开展系统性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优化升级绿色防控技术、构建智能化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整合创新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技术等对策。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抗药性管理;绿色防控;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08

我国水稻种植广泛,病虫害种类多样、危害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区域分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实现高产优质、绿色环保的生态型防控,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笔者针对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特点、现有防治技术面临的挑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病虫害综合治理、智慧农业应用等技术策略,为碧江区水稻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1 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及特点

在铜仁市碧江区,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过程中面临的病虫害问题尤为突出。当地湿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提供了有利环境。在碧江区,水稻常见病虫害呈现出多样性和季节性变化的特点[1]。从病害角度剖析,稻瘟病是威胁碧江区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在湿度大、温度适宜的抽穗期易暴发流行,造成显著减产。病原菌感染水稻叶片、叶鞘及穗部,形成暗绿色至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枯死。纹枯病是水稻栽培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发病症状为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并沿植株向上蔓延,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潜力。而在虫害方面,二化螟因其生活史特点和较强的繁殖能力,对碧江区水稻构成持续性危害,特别是幼虫钻蛀稻秆,破坏植株内部结构,造成白穗或倒伏现象。稻飞虱则以吸食稻株汁液为害,不仅直接影响水稻光合作用,而且可传播病毒病,引发大面积水稻受害。例如,褐飞虱造成的“黄塘”现象就是典型的因稻飞虱侵害而致的区域性衰败[2]。

2 面临的挑战

2.1 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防控难度大

在碧江区水稻栽培中,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防控难度大成为当前防治水稻病虫害的重大挑战。由于长期依赖化学农药的单一防治模式,稻瘟病uExbHaENNhP9pkuQLxicp2OYSDezlMqSdRajcdnTT2U=、纹枯病等主要病原菌及二化螟、稻飞虱等重要害虫对多种农药的抗药性逐年增强,导致传统防治手段效果减弱甚至失效。例如,稻瘟病菌对抗菌剂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发展迅速,使得该杀菌剂在局部地区的防治效率大幅下降;而针对二化螟,传统的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频繁使用,已促使该害虫种群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水平抗性,增加了防控难度。此外,抗药性病虫害的治理不仅要求加速研发新型的高效低毒农药,更需要关注农药轮换使用策略与合理用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民对抗药性管理的认识不足和受到的技术指导不到位,往往习惯于连续使用同一种或同类农药,进一步加速了病虫害抗药性的演化速度,形成恶性循环。再者,当地气候条件多变、病虫害发生规律复杂,给科学精准施药带来较大困扰[3]。

2.2 农药使用不规范,环保压力大

在碧江区水稻栽培实践中,农药使用环节的问题与随之而来的环保压力构成实质性挑战。以稻瘟病和二化螟防治为例,部分农户在实际操作中未能遵循“精准用药”原则,存在过度依赖或滥用现象,导致农药残留量超出安全阈值,不仅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且农药还可能通过水体渗透、径流等途径污染地下水源及周边环境。同时,农药中的某些成分在特定条件下会促进氮循环过程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对区域气候产生间接影响,尤其对于碧江区这类喀斯特地貌地区,其地下水系统敏感,农药污染物极易透过裂隙渗入地下水层,对水资源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2.3 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1)在碧江区水稻种植实践背景下,当前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主要依赖传统方法,如定期田间目测和实验室检测,其局限在于难以实时捕捉并精准预测突发性或季节性病虫害动态。例如,在稻瘟病暴发的关键窗口期,由于缺乏高精度传感器和自动化监测设备的应用,系统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与早期预警,导致防控工作滞后于病虫害实际扩散速度[4]。2)现有的预警模型对新型、变异及外来入侵病虫害的种群适应性分析不足。例如,在应对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稻飞虱行为模式变化或新型真菌病原体入侵时,现有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这些复杂的生物过程,从而降低了预警系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3)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改进病虫害监测系统,但在碧江区的具体实践中,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查等高科技手段与大数据分析整合度低,未能实现病虫害分布特征的空间精确刻画与快速更新。尤其是在山区地貌中,地形差异对病虫害传播的影响评估尚不充分,限制了空间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高效运作。

2.4 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技术不足

在碧江区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瓶颈主要体现在2个层面。1)生物防治手段虽在实验室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推广中面临本土化难题。例如,引进的天敌昆虫、微生物菌剂等在复杂多变的田间环境中,生存繁衍能力及对目标病虫害的控制效果受到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作物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持持久稳定的防治作用。例如,在利用寄生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时,若不能精准把握释放时机和环境适应性问题,则可能影响寄生蜂种群的建立和病虫害的有效控制。2)在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遭遇集成度和技术适用性挑战[5]。尽管碧江区已具备遥感监测、气象数据分析等多种现代化工具,但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与传统防控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则仍显困难。例如,在制订针对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时,尽管可通过遥感数据识别出病害发生区域,但未能有效整合适宜的生物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措施及化学防治方法,导致综合防治效能受限,未能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优势。

3 改进对策

3.1 开展系统性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

为应对碧江区水稻栽培中日益严峻的病虫害抗药性问题,必须多管齐下进行系统性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1)碧江区可建立稻田和目标病虫害的抗性监测网络,开展定点连续监测,获取抗性变异动态和分子作用机制数据。以二化螟为例,可通过检测针对不同虫源常用杀虫剂LC50值的变化、害虫的酶活性指标及目标位点变异情况,评估其抗药性发展趋势和特征,为后续抗药性预警模型构建及科学用药决策提供基础参数与理论支持。2)继续开展安全高效农药筛选与配套技术研发。聚焦低残留和高选择性新型杀菌剂、杀虫剂的药效特性研究,改进其制剂工艺,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同时,构建智能喷雾系统,实现变量喷雾技术,既可减少农药用量,又能提高药物覆盖均匀性,降低抗药性压力。此外,开发专用稳定剂等辅助技术,协同增效和延长新农药的持效期,减少防治次数,有助于延缓抗性产生。3)建立抗药性管理的区域化技术服务体系。这需要数据与模型驱动下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动态用药指导方案。例如,针对当季抗性监测结果,系统能够辅助选择药效更佳的农药品种或合理建议混配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开展用药指导的示范区建设,组织培训,加强农民抗性防控意识,实现用药规范化。

3.2 优化升级绿色防控技术

为减轻碧江区水稻栽培中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压力,必须优化升级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的微生物农药。这类农药以真菌、细菌、病毒等为有效成分,通过寄生或感染的方式防治目标病虫害。研究表明,微生物农药对人畜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是较为理想的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品。但其产品稳定性较差,需要研发适宜的添加剂调配工艺,提高其在复杂田间环境下的适应性,实现持久释放与增效。2)构建智慧化变量喷施系统。该系统能根据病情监测与环境数据计算最佳用药量,实现精准施药,既避免防治不足,也防止用药过度。同时,系统集成多种新型低漂移喷头,可减少农药漂移损失,降低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风险。此外,进一步开发绿色覆盖材料、诱捕装置等物理防治工具。例如,可根据气候条件配置适宜的防病网,减缓病原体传播速度,兼顾气温、光照等生育需求。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协同创新与集成运用,将在助力碧江区实现水稻安全高产的同时实现农药使用量的大幅降低,有效减轻环境

压力。

3.3 构建智能化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为破解碧江区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瓶颈与不足,必须构建新一代智能化监控与预警系统。1)加大高精尖传感器研发与应用力度。这类传感器具备图像识别、红外热成像、气味分析等多维信息检测功能,可实现对病害症状、害虫种群活动等的精准判别,大幅提升监测质量与灵敏度。此外,广泛布设新型传感器设备,构成高密度布点监测网络,辅以大数据分析模型,可实时更新区域害情,显著提升系统对病虫害动态演变的预测准确性。2)运用数字农业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例如,整合卫星遥感影像、气象站数据、无人机热成像与图像结果,并辅以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病虫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与驱动机制精确建模。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图谱和数字孪生体系,全面模拟区域病虫害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反应,科学预测其空间流行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撑。3)完善移动信息技术与预警系统深度融合方案。依托5G网络与物联网技术扩展系统感知覆盖面,使农民可随时通过移动客户端获取最新害情预测预警,并实时上传田间病情数据反馈,帮助系统优化预测模型,实现气候-环境-病虫-防控的联动闭环管理,大幅提高碧江区水稻安全生产的数字化水平与防控的主动性。

3.4 整合创新生态调控与生物防治技术

为实现碧江区水稻栽培中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升级,必须从多个层面深化技术改进与整合创新。1)加强抗性品种选育。针对主要病虫种群进行差异化抗性鉴定,明确不同品种(系)的抗性等级,建立区域育种抗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子标记辅助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抗虫性能优良的杂交稻组合,提供优质种质资源支撑绿色防控。2)根据病虫害风险预测结果,优化生物防治策略。例如,针对预警的稻纵卷叶螟为害高发期,科学确定寄生蜂最佳增效释放量与频次方案。同时,开展害虫天敌的选育与增殖技术创新,培育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捕食性天敌种群。3)构建病虫生物学特性与区域气候资源相结合的数字化作物生长模型。该模型能模拟不同防治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实现控害增效技术方案的精准设计。在实践中,依托模型指导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与时序,配套敌害比合理的生物防治方案,实现水稻生育期对关键害虫的持续生物控制,避免因技术应用失误导致的产量和品质损失。4)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专业的技术推广队伍,开展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的集成运用培训,提升农民防治技能,并在代表性示范区建设中验证和优化技术方案,推动相关技术在碧江区大面积应用,为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4 结语

碧江区水稻栽培面临的病虫害防治难题与技术瓶颈呈现日益复杂与严峻的态势。在新形势下,碧江区必须更新理念,从体系化和前瞻性的高度谋划技术革新路径,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监控预警和防控技术体系,实现高效精准治理;推动绿色防控理念与生物技术的深入融合创新,建立生态型安全控害框架;完善技术支撑政策,加大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力度,为当地水稻高产稳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增添科技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哲,刘泉,杨芳.碧江区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植物医生,2015,28(6):10.

[2] 朱亮亮,吴勇,周浪,等.铜仁土壤-水稻重金属积累效应与安全种植区划[J].环境科学,2021,

42(12):5988-5996.

[3] 李凝,张佩,刘仁勇.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水稻机械化直播大田试验示范研究[J].北京农业,2015(20):121-122.

[4] 苏永逸,罗来群.铜仁山区立体气候对水稻机械化集中育秧影响探究[J].贵州农机化,2023(3):

13-16.

[5] 阙有清,贺兵,雷波,等.铜仁市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生态种养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23(1):

45-48.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病虫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