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病虫害识别能力不足及养护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影响,山东省济南市园林病虫害发生严重。为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保障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和生态平衡,提出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优化防治策略、加强病虫害识别培训及落实预防性养护措施等对策。
关键词 景区园林;病虫害防治;智慧养护;山东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49
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丰富的园林景观不仅是城市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生态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济南市园林景观常遭遇病虫害的侵扰,严重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与景观效果。病虫害的防治是园林养护管理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既关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影响着景区的观赏性和可持续性。笔者旨在分析济南市园林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特征,探讨当前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构建科学、环保的病虫害防控体系,保障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1 济南市园林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特征分析
济南市园林中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如蚜虫、红蜘蛛、天牛、白粉病等,对园林植物构成了严重威胁。蚜虫以其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势衰弱,同时会传播病毒病;红蜘蛛体型微小、繁殖能力强,可造成叶片褪色、凋落,严重影响景观质量;天牛通过蛀蚀树干和植株根部,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可能导致植株死亡;白粉病多在温暖湿润的环境发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降低植物的生理活性。这些病虫害的特征各异,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药性,使济南市病虫害防治工作颇具挑战性[1]。因此,深入理解病虫害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是制订有效防治策略的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济南市园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1)对常见害虫如蚜虫和红蜘蛛等,多数景区并未实行定点连续监测,无法掌握害虫种群动态和早期预警时机。这导致许多景区在病虫害侵扰初期未能及时预警,延误了防治进度,后期出现了病虫害大面积暴发的情况。2)对隐蔽性害虫如天牛等,多数景区没有部署特定的图像识别监测点,无法实现早期预警。这导致一些古树名木区段内的老乔木长期受到蛀害,而监测手段的不足使蛀害程度被低估,景区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3)对病害如白粉病的环境监测和预警也比较薄弱,无法精确预测病害发生风险,常导致防治失效。可见,济南市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监测手段单一、监测范围有限、监测连续性不足等问题导致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后续防治效果的提升。
2.2 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济南市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显著问题。许多景区在面临蚜虫、红蜘蛛等害虫大面积发生时,仍倾向于使用大量高毒药剂进行防治。这不仅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济南植物园针对蚜虫,多年来过度使用同类杀虫剂进行防治,导致蚜虫对该品种药剂产生抗性[2]。该药剂杀伤面广,也导致蚜虫的天敌种群数量减少。许多景区在防治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时,也过度依赖化学防治。长期过量使用同类化学药剂,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而且残留的药剂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可以看出,过度依赖化学防治,不仅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这需要养护人员转变观念,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防治策略。
2.3 病虫害识别能力不足
在济南市园林养护管理过程中,养护人员病虫害识别能力不足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例如,养护人员可能难以区分当地常见的蚜虫种类,如桃蚜和棉蚜,导致防治策略采取不当。红蜘蛛的微小体型和多样的生命周期阶段也增加了识别难度,如果养护人员未及时识别,可能延误防治时期[3]。另外,对于如天牛这样的蛀干害虫,其隐蔽的生活习性使非专业人员难以识别其为害迹象,如树干上的虫孔和排泄物,从而影响防治及时性。在植物病害方面,如混淆白粉病与叶斑病,可能导致防治措施实施不当。因此,提升养护人员对济南市园林特有病虫害的识别能力,对于实施有效、针对性强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2.4 养护预防措施执行不到位
济南市许多园林在实施养护预防措施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在防治蚜虫方面,虽有要求定期进行植株检查,但实际操作中查杀不到位,导致蚜虫在隐蔽处大量滋生;在防治红蜘蛛方面,虽有在高峰期喷洒农药的措施,但未长期执行,无法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防治天牛等蛀干性害虫方面,一些古树区虽有修剪检查的要求,但树冠高大导致人工检查困难,天牛得以在树干内部大量繁殖。部分景观带存在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生长过密等问题,应采取调整种植密度、适当间伐等调控措施,但实际未执行到位,导致病虫害发生[4]。可以看出,养护预防措施执行不到位,增加了后续防治的难度和强度,这需要管理者从制度和监管等方面入手,确保养护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3 对策
3.1 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
针对济南市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问题,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至关重要。1)可以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通过安装在植物上的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植物生理指标,如叶温、湿度等,以早期发现病害迹象。例如,通过监测植株叶面湿度的变化,提前预警病害的发生。2)结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智能识别算法,通过分析无人机或地面相机收集的图像数据,自动识别并定位病虫害,如蚜虫和红蜘蛛的群体分布。3)构建生态阈值模型,根据天牛等害虫生物学特性,设定预警阈值,一旦超过阈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便于养护人员采取防治措施。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景区可与济南市气象局合作,集成气候数据,根据外界环境变化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如预测蚜虫在温暖湿润季节的暴发[5]。同时,建立病虫害信息平台,将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及防治建议实时推送给养护人员,加快响应速度。此外,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跟踪设备追踪害虫天敌,如瓢虫和鸟类的活动,辅助生物防治策略的实施。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本土化和可操作性,如选择适应济南市气候的传感器类型,优化无人机航线设计以覆盖主要园林。同时,开展定期的技术培训,提升养护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确保健全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在济南市景区园林景观养护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
3.2 优化防治策略
根据济南市园林实际情况,优化防治策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1)可以采用生物农药替代部分化学农药。例如,使用含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蛋白的生物杀虫剂防治蚜虫和红蜘蛛,利用Bt蛋白的选择性作用杀死害虫,对人畜安全。2)可以发挥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治功能。在园林周边种植寄主植物,吸引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定期释放特定种类的寄生蜂,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3)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例如,对于具有趋黄性的蚜虫,可以设立黄色板状诱捕装置;针对红蜘蛛,在其活动高峰时段施用成分安全的杀螨剂。4)构建病虫害生物模型,模拟不同防治措施对目标种群动态的影响,辅助决策制定。在实践中,应采取渐进式的防治策略,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影响生态系统。
为保证技术实施效果,可建立病虫害防治基地,选育抗性种质,培育捕食性天敌,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支撑。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收集病虫害治理前后的监测数据,评估不同措施的防效,不断优化防治策略。此外,加强养护人员环保防治理念和技能的培训,确保防治措施正确落实。总体而言,构建生防为主、物防为辅、化防为补的防治技术体系,不仅可有效控制病虫害,还将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实现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和生态平衡。
3.3 加强病虫害识别培训
为提高济南市园林养护人员的病虫害识别能力,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线上培训方面,依托5G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开发病虫害虚拟识别系统。该系统收录区域内常见病虫害的图像数据,配以解剖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的三维模拟展示,养护人员可通过VR设备进行沉浸式交互学习。同时,系统集成AI诊断模块,输入病虫害图片后可自动匹配识别结果,用户还可针对误诊样本进行反馈纠正,持续优化识别算法。线下培训方面,在景区内设立病虫害标本室,收集蚜虫、红蜘蛛等典型样品,组织养护人员进行定期辨识考核。考核中发现的识别偏差,标注入系统数据库,作为线上培训的素材。此外,可以利用无人机和便携式数字设备,在景区内构建病虫害数字档案,记录病虫害不同发生阶段图像,丰富线上线下培训素材。
在培训过程中,重点强化养护人员对关键病虫害特征的学习,如蚜虫排出的蜜露、天牛蛀害形态等,培养养护人员初步识别病虫害的能力。此外,加强对病虫害迹象的辨识培训,避免混淆病虫害。注重培养养护人员利用数据库和专家系统自主解决病虫害识别难题的能力。为评估培训效果,可建立病虫害识别竞赛机制,根据识别准确率设立积分奖励,激发养护人员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定期组织养护人员对景区病虫害进行调查评估,考核其识别水平,并据此持续优化培训内容。
3.4 落实预防性养护措施
为确保济南市园林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有效落实,可以构建智慧化的养护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通过植物传感器网络持续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判断植株健康度,预测病虫害发生风险。一旦监测数据异常,系统将会向养护人员的移动终端实时推送预警信息,养护人员接到预警即刻前往对应地点进行检查治理。
在日常养护中,系统定期下发标准化工作计划,规划时间和路线,辅助组织养护人员对植物进行全面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无人机随行录制工作视频,上传云端进行数据化分析,判断工作规范性,统一生成检查报告。报告中对存在问题的植株或区域进行标注,督促养护人员进行重点治理,如补充施肥、修剪枯枝等,避免病虫害发生。此外,系统后台集成病虫害知识库和专家咨询模块,养护人员遇到疑难问题可拍照提问或搜索知识库,获得诊断建议,指导后续防治。该系统实时监控养护工作过程,确保预防性养护措施无死角落实。通过智慧化手段解决养护管理弊端,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率,保证园林植物健康和景观效果的持续优化。
4 结语
济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园林植物的健康维护与生态和谐尤为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将有效保障园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济南市还需持续监测害虫种群动态变化,评估防治效果,并积极探索更加安全环保的防治手段,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夏甜甜,吴青萱,赵文清.济南中山公园古树群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22,45(7):90-92.
[2] 孙瑞红,姜莉莉,于婷娟,等.济南南部山区核桃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方案[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23(4):49-52.
[3] 崔雨暾,邱恒,刘羽.园林绿化植物日常管护修剪及其病虫害防治研究[J].园艺与种苗,2024,44(1):77-78.
[4] 金凤,焦智辉,刘雁丽,等.校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建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23,39(3):84-92.
[5] 贾月建.山东地区农作物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11):41-43.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