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宁夏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398)

摘 要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宁夏农业发展正面临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剖析产业融合背景下宁夏农业的发展现状,给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基于产业融合,实地调查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玉海村、白崖村、赵楼村、联财村等代表选区发展现状,分析农业发展差异性,总结宁夏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融合;农业发展;农业示范区;宁夏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21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有80多种,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作物为主,是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和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宁夏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聚焦自治区“农业5个重点产业”“四大提升行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走出一条宁夏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1 农业示范区发展现状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由宁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投资,先后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该园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将农业种植作为基本工作,同时结合渔业养殖、休闲观光,促进农业资源、田园旅游、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游客在此不仅能参与农事活动,亲身体验耕种的乐趣,还能深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1 项目特色及优势

1.1.1 稻渔互补,有利于生态循环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稻鱼养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现代农业和传统农耕文化的融合。稻田作为稻鱼养殖的场所,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小型生态系统,鱼类在稻田中生长成熟,高度适应稻田环境。鱼类在稻田中承担着提升土壤肥力、清理杂草和底泥的重任,可以起到维护稻田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的作用。生活在稻田中的鱼类,不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剂,生长周期快,肉质肥美、健康安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1]。在现代“稻渔共生”系统的发展中,云南省元阳县傣族聚居地、哈尼梯田生态区、浙江省青田县、福建尤溪联合梯田都是生态共生农业的发展典范[2]。宁夏贺兰县的稻渔空间,根植于农耕文化,践行了生态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

1.1.2 综合性强,集生产、观光、休闲、科教于一体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主要建设有稻田画景观区、观景塔、科普教育长廊、爱粮节粮教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玻璃栈道、植物及风车长廊、休闲小木屋、农耕文化展示厅、传统农机具及稻草人展示区,以及瓜果蔬菜采摘园、垂钓休闲区、餐饮休息区,农事活动观赏和体验区、有机水稻认养认购区、稻田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健康养殖技术观赏区、农业生产物联网及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平台等农业生态景观和功能区。园区综合性强,集生产、观光、休闲、科教于一体,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1.1.3 深化产业结构,助农增收

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依托有机水稻立体生态种养和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农民增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智销渠道不够开阔

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检索发现,“稻渔空间”品牌的蟹田长粒香米、五谷杂粮等产品目前仅在极少数农产品特产店铺内代销,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网络智销系统,品牌推广度不高,营销手段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1.2.2 农耕参与性有待提高

园区设有农田认领区、瓜果采摘区、鱼塘垂钓区等农耕体验场地,但开放度和利用度低,游客参与度不高。

1.2.3 文化内涵建设不足

贺兰县地处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核心地带,得黄河灌溉之利。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因此,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发展定位应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深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深挖当地文化内核,依托农业产业园传承及发扬本土文化,扩大地域影响力[3]。

2 代表地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宁夏不同地理环境及资源背景,此次调研选区确定为位于宁夏北部的玉海村、宁夏中部的白崖村、宁夏南部的赵楼村与联财村。

2.1 玉海村

玉海村的前身为西海固地区首批生态移民吊庄村,现为闽宁镇下辖建制村。在闽宁合作的推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扶持下,玉海村由原来的经济作物单一、年产值低下,实现了农业经济作物多样化产出。截至2022年,玉海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133.33 hm2,蔬菜种植户263户。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99.7万元增至2022年的146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4 001元增至18 023元。

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玉海村调研样本数量(按自然农户数量计算)为1 578户,调查研究发现以下现状。1)玉海村的经济作物以玉米为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7%,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55%,每667 m2产值0.25万元;其他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生产总值的45%,每667 m2

产值0.7万元。从数据分析来看,玉米的经济效益不如其他果蔬类作物。2)当地林木结构单一,景观效果较差,没有充分发挥林木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3)未能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产业链。4)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牛羊养殖规模达5 492头,年产值2 915万元,占年均总产值的57%。

2.2 联财村

联财村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依托六盘山等自然环境资源,联财村附近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红崖老巷子民俗村、六盘天池景区(北联池)、伏羲神崖、北象山等旅游景点,以及杨氏家庭泥塑、六盘山区春官送福、回族口弦等民俗文化,使其一度成为休闲度假胜地。除文化旅游资源外,联财村盛产六盘山秦艽、六盘山黄芪、六盘山蚕豆、隆德马铃薯等特产。

联财村调研样本数量(按自然农户数量计算)为485户,调查研究发现以下现状。1)联财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以蔬果、马铃薯和玉米为主,其中果蔬生产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9%,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71%,每667 m2产值0.5万元;玉米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生产总值的25%,每667 m2产值0.2万元;马铃薯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生产总值的4%,每667 m2产值0.2万元;从数据分析来看,玉米和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远不如蔬果类作物。2)联财村林木资源相对丰富,以云杉、樟子松等常绿乔木为主,白杨次之,辅以柳树及紫丁香等,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乔灌木植物群落。3)农副产品加工与销售以油料加工和中草药加工为主,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环境。4)畜牧业发展相对平稳,牛羊猪共计2 880头,年产值478万元。

2.3 赵楼村

赵楼村与联财村相邻,同样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是联财镇下辖的建制村,周边环境资源与联财村基本一致。

赵楼村调研样本数量(按自然农户数量计算)为132户,调查研究发现以下现状。1)赵楼村的经济作物以蔬果、马铃薯、玉米和中草药为主,其中果蔬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9%,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80%,每667 m2产值0.5万元;玉米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8%,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10%,每667 m2产值0.2万元;中草药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7%,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6%,每667 m2产值0.2万元;马铃薯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4%,每667 m2产值0.25万元;玉米、中草药和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远不如蔬果类作物。2)当地林木资源除云杉、樟子松等常绿乔灌木外,拥有核桃树、梨树、苹果树等大量的果树资源,能够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并可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副产品加工相对落后,销售方面也有所欠缺。4)畜牧业发展情况不佳,牛羊共计250头,年产值23万元。

2.4 白崖村

白崖村是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曹洼乡下辖的建制村,白崖村附近有南华山、九彩坪拱北、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天都山石窟以及海原清真大寺等旅游资源,当地特产有海原硒砂瓜、海原小茴香、海原马铃薯、高崖西甜瓜等。

白崖村调研样本数量(按自然农户数量计算)为29户,调查研究发现以下现状。1)白崖村的经济作物以饲草、秋季杂粮、玉米和马铃薯为主,其中饲草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6%,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25%,每667 m2产值0.03万元;秋季杂粮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8.6%,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61.8%,每667 m2产值0.2万元;玉米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6%,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11%,每667 m2产值0.2万元;马铃薯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0.8%,年产值占经济作物年产总值的2.2%,每667 m2产值0.17万元;饲草因供需关系,现为主要经济作物,但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秋季杂粮作为第二大经济作物,经济收益相对稳定,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规模不大,经济效益甚微。2)白崖村林木资源极为有限,未能形成较好的生态环境。3)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未形成规模,销售方面也有所欠缺。4)畜牧业发展态势较好,牛羊共计485头,年产值91.5万元。

2.5 选区横向对比分析

如表1所示,4个选区中,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村庄是赵楼村,其经济作物年产值约占总年产值的96%,玉海村和白崖村的产值分布情况相似性较高,农业种植与畜牧业养殖均衡发展。

3 宁夏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地形复杂,交通运输欠发达

宁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中平原、丘陵、山地和台地面积的占比情况分别为39.26%、37.41%、14.84%和8.49%,这种地形特点限制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的不畅通、不便捷、不高效,使得村镇经济发展滞后,农资与农业产品流通受阻,是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发展模式单一

据调查,宁夏农业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农业发展模式较单一,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村镇仍以单一的农耕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缺乏多元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农民的收入也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农业发展缺乏长效机制。

3.3 智销渠道不畅,数字化转型不深入

宁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较为合理有效的智销渠道,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中,对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不足,导致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不敢盲目投入或扩大生产经营,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3.4 特色农业发展有待深化,附加价值难以体现

宁夏的农业发展虽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宁夏生态类型多样、土壤条件佳、光热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宁夏发展特色农业、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宁夏特色农业产业有冷凉蔬菜、肉牛、牛奶、枸杞、葡萄酒及滩羊等,产值占比达到全区农业的82%,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各村镇对于“六特”产业发展的思考不够深入,未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区域特色,盲目贴靠产业发展或产业发展流于表面,难以更好地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同时无法体现出特色产业和当地人文历史及地理环境所带来的附加值。

4 发展前景

未来,宁夏将集中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动能,集合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提质、现代服务业扩容、数字赋能“四项计划”,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宁夏将实施新型工业强区计划,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再造宁夏工业发展新优势,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宁夏全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此外,宁夏将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推动宁夏特色农产品向着高端化、现代化发展。基于宁夏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六特”产业作为今后农业建设的重点,以种植、加工为基础,以营销、研发注入新的活力,以文化、生态为发展建设目标,实现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链,将宁夏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宁夏的农业发展模式,要加快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将宁夏建设为黄河流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

范带[5]。

参考文献:

[1] 王慧.产业融合背景下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1):115-118.

[2] 刘海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8):156-158.

[3] 张勇军.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J].四川农业科技.2018(4):54-55.

[4] 李冬颖.“十四五”期间河北省旅游扶贫带动乡村振兴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国内外多元模式案例分析[J].时代人物,2022(30):62-64.

[5] 魏丽,张利芳.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6):56-5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宁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