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326)

摘 要 玉米是贵州省毕节市主要粮食作物,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受品种选育、土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毕节市玉米产量和品质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差距。为给毕节市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分析毕节市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玉米品种选择与种子质量控制不达标、土壤管理与水肥调控技术落后、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不健全、机械化生产与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并从优选高产优质玉米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构建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与信息化升级等方面,提出毕节市玉米生产管理优化策略。

关键词 玉米;高产栽培;绿色防控;信息化;贵州省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20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但受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为了进一步提升毕节市玉米生产效益,迫切需要从品种选择、土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机械信息化应用等环节入手,系统优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切实破解玉米增产增效的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 玉米生产情况

毕节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玉米生长发育。全市耕地面积约81万hm2,玉米种植面积约45万hm2,约占总播种面积的35%,玉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近年来,通过种植优良玉米品种,如“淤玉68”“郑单958”等,采用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栽培技术,毕节市玉米产量由2015年的4 815 kg·hm-2提高到2023年的

6 324 kg·hm-2,增幅达31.3%。同时,毕节市大力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立了以玉米为主体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打造了一批万亩高产示范方,如威宁县玉米生产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宽幅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667 m2产量实现735 kg;七星关区田坎镇打造万亩玉米丰产方,采用垄作免耕、全膜双垄沟播、农艺农机融合等措施,玉米平均667 m2

产量达678 kg[2]。目前,毕节市已初步形成集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产后加工于一体的现代玉米产业链,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2 问题分析

2.1 玉米品种选择与种子质量控制6+BpecdxFDKTz50rbnYgqaeAWVg+Yyrxrc/YWf3ZY0Q=不达标

毕节市部分玉米种植户品种选择思路仍较为传统,倾向于种植当地老品种,如四川白玉米、黄珍珠玉米等。虽然这些品种适应性强、种植风险低,但产量水平普遍不高。即便部分种植户想要种植高产品种,但受制于市场环境等因素,优良玉米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不足,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增产潜力。此外,部分种植户为降低种子成本,盲目留种自用或者购买“白牌种子”,导致种质退化、纯度下降,发芽率、出苗率不达标,进而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3]。加之种子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把控不严,田间发芽率不达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玉米的高产优质生产。

2.2 土壤管理与水肥调控技术落后

良好的土壤肥力是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但目前毕节市玉米种植区普遍存在土壤肥力不足、施肥不合理等问题。部分种植户长期偏施氮肥,忽视钾肥、锌肥等的补充,破坏了土壤养分平衡,加剧了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在玉米生长后期,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而部分种植户缺乏科学的后期追肥理念,施肥量偏少,导致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等含量降低,品质下降。不仅如此,受传统漫灌模式影响,毕节市玉米种植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之土壤水分、养分精准调控水平有限,造成肥料养分大量损失,水肥供应与玉米生育期需求严重错位。尤其是在干旱缺水年份,玉米常出现干尖、秃尖等症状,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4]。

2.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不健全

玉米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问题一直是困扰毕节市玉米种植户的主要障碍。由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毕节市玉米种植区病虫草害发生频繁,且呈现多种类、高密度、强流行的特点。以玉米螟为例,近年来毕节市玉米螟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玉米的籽粒品质和产量。此外,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等病害时有暴发,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面对复杂多变的病虫草害问题,毕节市玉米种植户普遍采取单一的化学防治措施,过度依赖化学农药,而忽视了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造成病虫草害防治效果不佳,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日益突出[5]。同时,部分种植户缺乏系统完善的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体系,难以及时掌控病虫草害动态,无法正确决策施药时间、频次和剂量,最终导致防治成本高、效果差,病虫草害问题屡禁不止,玉米高产优质生产受到极大制约。

2.4 机械化生产与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毕节市玉米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比例不高,劳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播种为例,大部分种植户仍采用人工播种或半机械化播种方式,存在穴播密度不均匀、播种深浅不一致等问题,影响玉米出苗和长势。在田间管理方面,由于缺乏自动化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备,难以实现水肥精准调控,加剧了水肥资源的浪费。收获环节虽引进了联合收割机,但智能化程度不足,难以实现对籽粒损失率和破碎率的有效控制。此外,毕节市玉米种植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情监测网络和数据分析平台,难以实现对玉米长势和产量的动态监测预警,影响生产管理的科学决策。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毕节市玉米生产中应用不足,海量数据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远程诊断、专家指导等智慧农业应用有待深入推广,制约了玉米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3 对策建议

3.1 优选高产优质玉米品种并加强种子质量把控

针对毕节市玉米品种选择与种子质量控制不达标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玉米品种筛选评价体系。通过设置产量、抗性、品质、熟期等关键指标,利用田间试验、室内检测等手段,客观评价玉米品种的综合表现,优选适宜毕节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玉米品种资源,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加快选育高产稳产、广适性强的新品种。在品种选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态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采取一县一品或一区一品的策略,因地制宜推广适宜品种,提高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还要通过基层信息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优良品种介绍、种子挑选识别方法等相关信息,引导农户选择优良玉米品种。

在加强种子质量把控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种子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制度,强化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优化采种、晾晒、脱粒等环节,提升种子品质。在种子加工环节,要配备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如重力选别机、色选机等,严格按照作物种子质量国家标准进行选别、包装,确保种子纯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达标。与此同时,加强对种子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采取抽查、跟踪等方式,及时查处和打击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3.2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针对毕节市土壤肥力下降、施肥不合理等问题,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势在必行。农业部门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自愿的方式,组织开展土壤养分含量检测,以科学制订施肥方案。在测土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划分土壤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样,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连续流动分析仪等设备,精准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等关键指标,为制订施肥处方提供依据。在施肥环节,要以玉米生育期需肥特点为导向,合理确定氮磷钾等养分用量和施用比例,优化基肥、追肥的施用时期和方式,促进肥料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例如,在播种或苗期施用缓释肥,补充玉米生长初期所需养分;在大喇叭口期追施速效氮肥,促进玉米植株快速生长;在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玉米籽粒品质。

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可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参与度。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农民设备安装调试、施肥方案制订等关键技术;政府可给予一定补贴降低农民初始成本。同时,要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成立服务小组提供设备维护、咨询指导等服务。还要定期监测评价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果,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完善技术措施,为全面推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3.3 构建农业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针对毕节市玉米病虫草害频发、防治体系不健全的现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建立健全病虫草害监测预警网络,利用诱捕器、性信息素、航拍等手段,及时准确获取病虫草害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在监测过程中,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点,定期调查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以及大斑病、茎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程度,并结合气象数据、上年发生情况等因素,开展病虫草害趋势预测预报。

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推广方案,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在现有的农业政策框架下,可以充分利用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精神,将绿色防控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绿色防控模式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绿色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好组织推动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绿色防控补贴政策。科技部门要强化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合作,助力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3)加强宣传培训和示范引导,提高公众认知度,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毕节市绿色防控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玉米生产环境友好、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

3.4 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与信息化升级

毕节市玉米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偏低,制约了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应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加快推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与信息化升级。在播种环节,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等先进机具,实现种子精确调控、均匀播种深度,促进玉米均匀出苗。例如,采用气吹式精量播种机,根据玉米品种特性设定合理的播量和行距,在播种的同时施入缓释肥,实现种肥同播,促进幼苗早期生长。在植保环节,引进和推广多光谱遥感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通过采集玉米长势和病虫草害信息,指导农药用量精准调控,提高防治效率。在收获环节,加大智能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研发应用力度,配套玉米籽粒在线水分仪、杂质剔除装置、产量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实现籽粒含水率自动检测、秸秆青贮饲料加工利用、产量数据实时采集等功能,提升玉米收获效率和品质。

同时,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信息化,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在空中布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及时获取区域玉米长势信息;在地面建立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站点,实时采集玉米生长发育关键节点数据;在人工操控方面,开发手机APP等移动终端,实现农机调度、灌溉施肥决策、病虫害预警等功能。各项数据汇聚至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和人工智能模型,形成玉米生产精细化管理方案,实现精准预测、智能决策、科学指导。

4 结语

毕节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种粮大户等多方协同推进。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针的指导下,应充分发挥现代种业和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加快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玉米新品种;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肥料利用率;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水利配套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应用,打造玉米生产数字化管理平台,为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余世洪,陶文广,金鑫,丁丽.毕节市七星关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J].农技服务,2024,

41(3):12-20.

[2] 周刘洋,马义波.毕节市典型农业园区土壤与农作物硒含量特征[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4,

42(1):63-65.

[3] 朱俞荣,周礼伦,许万里,等.毕节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

43-44.

[4] 蔡丽娟,陈莹,李洋.毕节市七星关区杂交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2):54.

[5] 陈勇,李艳琼,汪美蓉.毕节市七星关区玉米栽培现状及病虫害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45-146.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毕节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