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道地药材资源丰富。为促进甘肃省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论述甘肃省道地药材资源概况,基于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目前甘肃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品种缺乏多样性,特色品种匮乏;种植标准化水平不高,技术有待完善;产业链条简单,附加值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培育特色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种植水平;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道地药材附加值等对策。
关键词 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6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于东经92°13′~
108°46′、北纬32°11′~42°57′,东西横跨近1 600 km。境内地形复杂,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其交汇地带,海拔高低悬殊。甘肃省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年降水量较少,光照充足,生态环境脆弱。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现有中药资源3 626种,素有“天然药库”的美誉,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合理利用甘肃省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发展道地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而且可以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甘肃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甘肃省道地药材资源概况
甘肃省道地药材资源丰富,被誉为“千年药乡”,现有中药材资源3 626种,其中大宗道地药材30余种。甘肃省道地药材以品质优良、疗效独特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被誉为“五朵金花”。甘肃省有23种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6种获有机产品认证[1]。目前,甘肃省拥有13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9个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基地,多个道地药材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总的来说,甘肃省集中分布着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品质上乘的道地药材资源。
2 甘肃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道地药材种植现状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较少,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产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适生品种,采取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使道地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目前,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已超过33.33万hm2,主要品种有党参、黄芪、当归等,规模居全国前列。同时,甘肃省形成以陇西黄芪、渭源白条党参、岷县当归为代表的道地药材特色种植区,产品品质上乘,疗效独特,远近驰名。
2.2 中药材加工利用现状
甘肃省不仅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而且高度重视药材加工利用,着力将单一初级产品转化为多样化的深加工产品,增加产业附加值。甘肃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积极发展药材加工产业。例如,榆中县凭借土地面积广袤、日照时间长、土层深厚疏松等优越条件,已建成面积0.9万hm2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预计年产量可达2.9万t。该县将中药材加工作为提高中药材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甘肃亚兰药业有限公司、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支持药材企业建设3个鲜切加工基地,年产中药饮片超过1 000 t,中药材加工转化率高达82%[2]。
2.3 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
在道地药材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如药渣、枝叶、籽实等。甘肃省高度重视这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价值。1)通过提取技术从药渣中分离有用成分,开发天然药用提取物、食品添加剂等深加工产品,避免资源浪费。2)将药材枝叶、籽实等副产物作为饲料投入养殖业循环利用,既减轻了废弃物处理压力,又为农户增加了收益来源。同时,积极探索林药一体化模式,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旁辟有林地,通过综合规划,将农林废弃物集中就地热解、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既实现了循环利用,又为基地提供了优质肥料。
2.4 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发展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具有独特优势。目前,甘肃省已建成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陇西药圃园等,通过康养旅游让游客亲身感受甘肃省独特的中药文化魅力。开发中医药主题民宿、农家乐,供游客体验田园种植、药膳烹调、中医养生等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开发香囊、中药香熏制品等中药文创产品,满足游客文化体验和纪念性购物需求。鼓励中医药企业与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合作,联合开发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养生体验项目,充分释放道地药材资源价值,实现农旅文康深度融合,传承发展中华医药文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3 甘肃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缺乏多样性,特色品种匮乏
甘肃省道地药材资源丰富,但品种多样性不足,大规模种植仍集中在党参、黄芪、当归等传统品种,品种单一现象较为突出。秦艽、威灵仙、细辛等道地药材由于缺乏针对性研究和推广,导致其种植面积受限,产量不高。部分珍贵道地药材如贝母、羌活等,野生资源正迅速减少,而人工种植体系尚未建立。同时,甘肃省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方面进展缓慢,新品种匮乏,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过于依赖传统大宗品种种植,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甘肃省部分地区道地药材特色种植缺乏统筹规划,特色品种布局零散,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进而制约了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3.2 种植标准化水平不高,技术有待完善
虽然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但其整体种植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1)部分地区仍沿用传统农艺措施,缺乏科学规范的种植操作规程,生产环节管理散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2)由于缺乏标准化技术指导,不同种植户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把控产品质量。尽管甘肃省部分地方建立了标准化示范基地,但由于技术推广不到位,周边种植户未能充分受益,示范效应有限[3]。同时,甘肃省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配套技术储备不足,尤其在良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制约了标准化种植的全面推行。
3.3 产业链条简单,附加值有待提高
甘肃省在道地药材初级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产业链短且附加值低。大部分药材流通多停留在鲜切、干燥、简单分拣等初加工环节,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较为匮乏。提取、分离、制剂等环节缺位,导致大量优质药材资源流失,附加值无法实现最大化。同时,甘肃省药材产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科技研发能力弱,多依赖劳动密集型加工,缺乏持续创新动力。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尚不紧密,优势资源未能得到高效整合,发展不均衡。
3.4 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创新动力不足
甘肃省道地药材资源丰富,但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加工利用等关键领域的基础创新研究薄弱。目前,甘肃省道地药材产业面临标准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滞后问题,制约了产业现代化进程。同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针对性不足,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指导。药材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储备匮乏,无法最大限度提高药材利用率。此外,甘肃省在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活性成分分析鉴定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缺乏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培育特色品种
夯实道地药材产业基础,关键在于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甘肃省应积极行动,加大投入力度,系统开展野生药材资源普查和收集保护,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大力攻关野生种质资源的驯化种植技术,将珍稀品种从野外引入人工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同时,立足于农户实际需求,选育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系。对具有潜力的特色品种,加大扶持力度,制订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方案,打造独具甘肃省特色的品牌种植基地,发挥品牌效应[4]。利用基因组学、分子标记等新技术,加快新品种选育,培育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特色品种,增强产业创新活力。
4.2 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种植水平
为推进道地药材产业现代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甘肃省需要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品种选择、土地准备、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建立完善的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药材生产操作规程。在基地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模式,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同时,针对不同品种特性,因地制宜编制专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做到精准施策。大力开展种植标准化技术培训,提升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和专业技能。创新推广以“公司+基
地+合作社+农户”为主体的标准化种植服务新模式,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标准化服务,形成合力推动标准化
种植。
4.3 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道地药材附加值
为提高道地药材综合利用水平,甘肃省需要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优势,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其对传统加工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提取分离工艺,生产高附加值的中药提取物、制剂等深加工产品。同时,实施“以商招商”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药品制造商、保健品企业,在甘肃省布局原料药、制剂等深加工项目,形成产业梯级转移新格局。政府应给予深加工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鼓励深加工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5]。通过深加工产品的大力发展,必将带动甘肃省道地药材附加值大幅提高,进一步释放产业红利,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此外,统筹谋划区域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在适宜区域重点打造道地药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配套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快速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4.4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甘肃省应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支持高校院所及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提取分离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打造具有甘肃省特色的道地药材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合力。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促进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此外,高度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柔性引进、项目资助等方式,集聚一批种植、加工、质控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夯实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5 结语
推动甘肃省道地药材综合利用,对于促进甘肃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甘肃省应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培育特色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种植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丰富甘肃省道地药材品种,提高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现代化、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战略转型,为甘肃省农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敏,康天兰.甘肃中药材“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现状与对策[J].西北园艺,2023(7):1-3.
[2] 苏雨楠,冯帅,李雨佩,等.甘肃省中药饮片产业政策环境与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药业,2024,33(9):19-24.
[3] 崔治家,邵晶,马毅,等.甘肃省道地药材枸杞子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3,25(1):15-21.
[4] 薛巍敏.标准化让“道地药材”更地道[N].甘肃经济日报,2021-09-07(1).
[5] 王浩然.中药材产业链优化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2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