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土味儿吃播的“UP主”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272)

摘" 要:吃播在移动互联时代,应运而生。中国因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为它的蓝海,其中,@陕北霞姐、@陈说美食胖妹等农村妇女的吃播事业做得红红火火。那么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呢?显然,吃播界的“泥石流”无法遮蔽她们纯然的璞玉光华:通过土味儿吃播,她们书写了数字时代的乡村新生活,地地道道地呈现了自己作为农民的乡土日常活计,自自然然地践行乡土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土味儿吃播;乡村书写;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

提及吃播短视频,人们马上就想到饕餮狂欢,卖乖审丑;播出平台集中于快手、抖音……“火了”之后的UP主被大资本追逐仿佛“苍蝇逐臭”。凡此种种,又多了一次互联网多媒体传播的恶例。而据身其中的“土味吃播”则原罪更甚。

但笔者认为@胖陈说美食妹,@陕北霞姐等土味吃播打破了这一刻板化印象:农村妇女们上演了一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建设者好戏”,且表演的是农村的正史大剧——她们是其生活的创造者。

一、链接:吃播;土味儿吃播

中国吃播短视频的兴起源头是日韩。“吃播”肇始于韩国的朴淑妍,她在2014年开启吃播的第一次直播,吃播风就在韩国网络刮了起来,网友并由之创造出“吃播”的专属词语“Mukbang”(由韩文的“Meokneun”与直播的“bangsong”合成)。而日本东京电视台在1989年就曾推出大胃王挑战赛,随着“吃播”的盛行,日本线下的大胃王之类的比赛遂转战线上,于是日本大胃王木下佑香的直播吃饭就进入了中国网友的视野。而且,直播吃饭的方式不仅仅限于直播,录播短视频也一起跟进。

同时,有着本土重视饮食的文化基础。吃播风刮进大陆,不仅仅在于其与日韩地理位置的临近性、饮食上的相近性,与其受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相关。当然,亦有着本土饮食文化的接应。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吃”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见面打招呼“吃了吗”。纪实类的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于央视的开播,无疑为传统美食加持了现代拍摄与传输技术的“翅膀”,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原来一些土了吧唧的“吃食”不仅能登堂入室,还能“美颜如花”,关键其底蕴依旧凝结着泥土的芳香。由此,“吃播”欣欣然进驻到了各大线上平台,比如,抖音、B站、快手、好看、微博、西瓜视频、爱奇艺等。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9半年报告数据,短视频的用户是8.2亿,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稳定在了9.25亿①。短视频的使用时长已经超越即时通讯,成为占据人们网络时间最长的行业,并且增长势头迅猛。网民多,且使用时间长,无疑也扩大了处于短视频阵营中的“吃播”传播的影响力。人们对其的理解,一般而言,审美层面侧重于批判其饕餮表演与自轻自贱的审丑。饕餮狂欢的典型就是大胃王类吃播短视频,俗称“吃得多”的类型。比如“密子君”“大胃浪味仙”“半吨先生”等。博主面前,一般是硕大的器皿,五颜六色的食物山一样堆拥在一起。他们要么身形肥出天际;要么瘦骨嶙峋。若是拥有胖乎乎、肉嘟嘟的双手,那么就来个手部抓吃食物特写,甭提多过瘾!还经常配以夸张的音乐,声情并茂,尽呈饕餮之相。隔三差五的,他们还嫌一个人“吃”得不够嗨,相互邀约,“同吃”。这一类吃播短视频把人类原始欲望中对吃食的追求表现得无以复加。持此认识的有程明媚[1]与桂涛[2]。

“审丑”包括两大类:一是“吃得怪”。比如生吞“活章鱼”“吃蝙蝠”等。不仅吃的对象无比奇怪,还表现在所使用的器皿层面。为了烘托奇异的氛围,甚至会使用“船”作为盛食的器皿。总之,为了达到所谓奇异的效果,这一类短视频无不用其极。比如“贱本尊”“奇异小北”等。他们的吃播愈来愈脱离常态,使得整个吃播画面不忍卒看,“美食”沦为了乌糟糟的物!“吃得多”活现了人类的贪欲,那么“吃得怪”满足的则是人类的猎奇心理:如同所谓新闻界的常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如此的心理暴露了他们赤裸裸的审丑嗜好。

另一类是“土味儿吃播”。这一类吃播的博主多为农村妇女,走的是“吃饭播出”的路子。“农村会姐”是其中之一,在快手坐拥粉丝966万。这位“火了”的河南濮阳农民被称之为“泥石流”亚文化的代言人:966万粉丝点击她的吃播短视频,无异于在围观“耍猴儿”。路惠然就持这一观点[3]。

理性来看,“吃得多”“吃得怪”,的确有他们所说的诟病,但其实也触及了一定的历史与现实因子。试问20世纪60年代的人能“吃得多”吗?挨过饿的集体记忆已经沉潜到人们的无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于丰足的食物有种天生的趋近感。现实是,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造就了各地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美食传统:河南的黄喉都当成了垃圾扔掉,而在四川则是一道火锅美味食材,毕竟中餐讲求食材的独特滋味。

而他们对吃播的分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味儿吃播”。当下对吃播的分类,流行的做法是:大胃王系列;吃得怪异的系列;日常吃饭系列。土味儿吃播存身于“吃得怪”系列。日常吃饭系列往往提到李子柒就完事儿,或者因为这一类型吃播短视频受众粉丝少就不再深究。这样的分类,笔者不敢苟同:一方面,土味儿吃播,比如@农村会姐、@陕北霞姐、@陈说美食胖妹,她们基本上是天天更新的,而且是对一家人日常吃饭的记录,那么她们应该进入吃播的日常吃饭这一类型。另一方面,以流量“论英雄”显得标准单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沉沦下去。吃播短视频中最接地气儿的生活不能被研究者以市场之网给过滤掉。

实际上,吃播短视频中的日常生活之土味儿吃播才是时代的强音,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21世纪的“乡村书写”。

在现代文学史上,“乡村书写”可以上溯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其时,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返回故乡。可乡村的衰败与浓厚的宗法制氛围,使得他们笔下的乡村萧瑟又压抑,远非梦境中田园牧歌式的故乡。而事实是:落后的农村;愚昧、麻木的农民。因而,苍凉调子之下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鸿愿显得“不合时宜”:“嘎吱嘎吱”“肥皂”搓洗女性皮肤的声音夹杂着闰土招呼“老爷”的颤颤巍巍;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表明她还是个活物。

“农村书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继续秉持乡土文学的写实传统,同时,一定程度上与“五四精神”相粘连。这样的作品有古华的《芙蓉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农村的时代变迁;另一方面探询了时代波澜中个体的命运定数,流露出浓郁的人道主义怜悯情怀。米豆腐西施胡玉音,悲凉的小娥与白娥,红颜祸水兮?

无论《肥皂》中插草标的女孩儿、祥林嫂,还是胡玉音,以及小娥、白娥们,被“看着”;她们的命运被抛在空中,如浮萍般零落在时代的尘土中,无法决定自己的去向。

二、截图:土味儿吃播日志

土味吃播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农村书写”:一方面他们赓续了关注农村生活的写实精神;另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者农民形象的重塑。土味儿吃播围绕着农民的生活打转:农事、农人。农事可以为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农人则,昔日的锅台转儿,鸟枪换炮:连通方寸灶台与无垠田野,日日阐说“吃饭”与农事新气象,变革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新人。

以@陕北霞姐、@陈说美食胖妹为例,她们生活在村庄,举头骄阳蓝天,脚踩黄色土地。小的环境来说,就是自己的院落,或有院墙或无。于时间来说,或许是老大、老二、老三的呱呱坠地与成长。某种意义上说,她们在一种循环性的生活时间里过活。这看似脱离了物质线性时间的“现代高、大、上”,但实际上构成了她们坚实的生活本真:生活体验即真,即创造。

农耕劳作@陕北霞姐:

陕北原上,霞姐与她丈夫、妹夫出镜。霞姐标志性的水红色上衣,男人们挥镐刨土。“陈浪,这块地去年种玉米没长好,今年准备种什么?今年种上些豆子,秋天收了好吃豆腐。”咯咯笑着的霞姐,开场白:“大家好,我是霞姐,马上清明了,地都快能种了,去年的时候在这块地上种了些玉米,长得不太好,今天和陈浪、海东过来,把地里的玉米根挖一下,今年打算这块地上种豆子或者其它的。”远景,天地与劳作的人。再一个快切镜头展现他们的劳作过程。

霞姐从地里还掏出些萝胖胖(一种能吃的野草根),“蓉蓉,嗯,吃吧”(霞姐妹妹),“我有了”,“什么味儿,蓉蓉”,“甜甜的,现在”,“就现在好吃,再长会儿就变涩了”。一群驴子闯入镜头:驴子喝水。“姐夫你看你和中间那个像不像”,“那个灰驴?”,“你笑什么?”“我看你可像了”。

“刚一会,这么大一片都挖完了,走,回家给你们做的吃饭。”妹夫问霞姐:“又给我们做的什么饭?”“蓉蓉不是爱吃鱼嘛,回去给你们做的吃鱼”,“嗯,能行”。

下面镜头切到案板,鱼、洋葱、豆腐。带上红围裙的霞姐,“挖玉米根儿回来了,家里还有陈浪钓的一条鲤鱼,今天就做个鲤鱼炖豆腐吃。”“拿来,让我做”陈浪入画。“你做呀”“嗯”。接着是陈浪处理食材的画面,只见他娴熟利落地下刀切鱼;配料腌制;烹烧。

霞姐这样评价陈浪的鱼,“陈浪,你做这鱼肉还香了”“是吧”“嗯”。陈浪,“来,我先给你来几块鱼”,“给,专门没放辣子。”“还有我了,干什么”,妹妹把碗伸过去,“我也要一块儿”。陈浪喊:“海东,海东”,陈浪话撂给海东。海东半站着,“我给你夹一块”,给蓉蓉夹鱼。陈浪打趣海东,“你看你献啥殷勤了”。海东回怼,“你不献殷勤,你给我姐姐夹两块”。大家笑了起来,“好了,快吃,赶紧吃”。镜头切到海东呼呼噜噜狂吃的馋样以及嘴巴吮吸鱼尾巴而发出的声音。蓉蓉“姐夫,你做饭手艺这么好,常见你懒得不做,”“不是懒,我吃见你姐做的好吃”,是吧,嗯,霞姐,“来,我给你夹上吃”蓉蓉第一块儿,陈浪第二块儿,“你们几个好好吃,看的吧这吃完,”“嗯嗯”“让他们俩个吃,我是我饱了”“今天的视频就分享到这了,喜欢的朋友们记得帮我点个关注,顺便再分享一下,谢谢大家,朋友们,下期见。”②

10分钟视频,不算长,可故事容量不容小觑:视频主线是为春播做土地准备。趣味儿有霞姐招呼妹妹蓉蓉挖“罗胖胖”;驴子入镜,引得陈浪与海东两个女婿相互调侃“一个像对方”。同样的,饭场儿里延续了劳动中的“诗意”,陈浪给妻子夹菜,引得妻妹蓉蓉不悦,让陈浪也夹。陈浪反将一军,让海东为蓉蓉“服务”。由饭食所带来胃的满足浸润了吃饭人的心田:你来我往,斗嘴声、笑闹音儿;夹杂着浓烈的陕北土味俚语,不绝于耳;其淳朴、实在、风趣感染了土味视频的观看者。谁能否认农事劳作与“吃饭”的水乳交融?

于@陈说美食胖妹来说,渔业是他们农民收入的一大项。那么如何鑫享鱼获?请看胖妹:

“梅子,走了,”胖妹娘家妈喊胖妹拉鱼。“好不容易来家休息一下”,胖妹佯装不悦。“拉鱼没有你不管”,妈妈以胖妹为主脑。“我妈马上卖鱼,到时候卖的钱要给我买好吃的哦”,胖妹娇嗔妈妈。“买好吃的你给大洋叫着一阵”(一阵,一起的意思),丈母娘疼女婿。“有这等好事你不叫着他,一有好吃的你就喊他。”胖妹因大洋有事儿不能来帮助丈母娘拉鱼而愤愤不平。在拉着渔网的农用车上,胖妹与妈妈一直聊着,“梅子你看我昨天逮两个猪可会吃了”,“这两个小猪真不孬”,胖妹接茬儿。“我妈,你这么早就逮两个猪,有一个是不是留给我的。”胖妹知道老妈心疼她。

到了鱼塘,胖妹开启了描写模式,“哇塞,你看今天来买鱼的人也特别的多,我要撸起袖子开始干,每次拉鱼都很费劲,都要好多人,我给大家一一介绍,这是我小爹,年轻时候就开始逮鱼,这是我六姨夫,自己家羊都不放到我们家拉鱼。”“你看我大姑爷今天全副武装,每次我们家有事大姑爷都来帮忙,人少了拉不到鱼哦。”“哇塞开始拉鱼了,这个第一网很关键,(第一网)要拉不到第二网更拉不到,我们家这块儿拉鱼不好拉,这个石头磕磕碰碰的,老是告诉你讲剌到网,小爹他们到那边去拉了。”胖妹直播拉鱼现场。

一个“特写”:“我怕我大姑爷搞翻了”(大姑爷穿着水衣服下到了几乎没脖子的水中),“幸亏穿满叉不穿满叉一会就灌满了”③,大姑爷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自豪。“你看这个网,石头太多明年一定要给它整改一下,不然这拉鱼太费劲了,我妈每次拉鱼都费劲死了,你就不能投资一下吗?”④胖妹觉得妈妈应该“掏钱”整修鱼塘岸堤,那么就能减轻拉鱼的劳动量。“这样我投资你给钱”,妈妈显然不愿意。毕竟在老人看来,增加投入意味着收入减少。

“快!快!快了,马上就上岸了。哇,这个鱼大;这个草荤儿大。这个腌咸鱼好吃,马上就能看到鱼了。”“大的草荤留着卖,这小的,全部都给这个老板当鱼苗给卖了,”胖妹介绍了鱼的未来走向。“你看着鱼尾巴,它老是扇我,你看看你看看你看,你看哎呀,哇,又来两条,来摸摸,”胖妹招呼看热闹的小朋友。然后胖妹帮助称重与装车存储充氧气。收成还不孬,一共291.8公斤。

“你回家烧饭,带点儿草鱼回去烧饭哦”,领命的胖妹回家烧饭。镜头切到胖妹妈妈家厨房:“我妈还整的这些螺蛳肉和河蚌,今天我都给它烧上,看妈妈的冰箱。再来做一个酸菜鱼,等下再炒几个素菜,都管了”。回来的妈妈又带回了5个凉菜,“拉鱼辛苦,让人家多吃点。”妈妈说。“我妈今天收入怎么样?”“6千多块钱”。妈妈的喜悦溢于言表。“你喊大洋来带你吃大餐。”妈妈与胖妹又绕到大洋身上,胖妹埋怨妈妈偏心女婿。胖妹被妈妈单独叫到厨房,“你看疼你吧,给你一块大锅巴”。胖妹被黄亮亮的锅巴给逗笑了。“抹点酱和那个萝卜干,这个比吃肉还香”。好满足的胖妹大口吃起锅巴来⑤。

妈妈的家鱼塘,一众亲戚帮忙收鱼获:收获的妈妈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亲戚们的辛苦则在老酒中消散。劳作的艰辛与日子的庸常,于他们而言,都平淡如水,只记着烹鱼的肉香与笑谈间得知谁家又生了个孙子。

循环时空,节庆是大事:时间的结点,既是结束,又是新生。而重要的节庆,莫过于春节了。这不,陕北霞姐@陕北霞姐一杀就是两头猪。

“嗨,大家好,我是霞姐,马上过年了,今年家里喂的猪比较多,今天早上我把亲戚们都叫来,给我帮忙杀了两个猪,平时的话,每年喂的猪少,杀完猪以后,吃完杀猪菜,肉也就不多了,给家里人拿的比较少,今年喂的猪多,今天吃完杀猪菜,都给多拿一点儿。”一圈儿亲戚帮忙杀猪,众人开启一幕大戏:

“猪都杀好了,烧点儿开水褪猪毛。”蓉蓉出境,“小波,你褪猪毛快了吗?”大头弟弟调侃:“小波提起吃猪肉可快了”,小波回应:“干活快了吗?”大头弟弟请战:“姐,你今天别管了,杀猪菜我们两个做”。霞姐应允:“嗯,能行,那就好。”蓉蓉喊号子,“1、2,起”,吊起来褪好毛的猪。

视频背景音乐《日子越过越滋味》霞姐与一群亲戚妇女在案板上切肉。“今天小波和星星(大头弟弟)说他们俩儿要做肉了,我们找地方切一下。”蓉蓉诧异:“星星吗,能吃了会能做肉了。”霞姐笑笑,“会做了,还可以。”切刀砍刀一起,切肉剁骨,“本事尽了,怨刀子了”,“本事尽了,怨媳妇”。众人七嘴八舌,哈哈大笑。“慢点儿”,小波星星炒肉。“猪尾巴没切”“专门给你留的”!霞姐大将风度:“我胖弟弟把肉坐上了,我熬点酸菜”,“星星,还是你炒的肉闻见香,我这个洋芋什么味闻不见”。“看姐说的,肉什么时候比菜香嘛”。“我准备下盐了,下多少盐?你得看下。”“我弟弟常做饭不做这么多肉,品不住,下盐我给下”,“好了,倒开水,是吧,开水,”“是了,嗯”“好了”。镜头对准:褪猪毛、灌猪小肠肠、蒜臼捣蒜。

霞姐开启另一道工序:“猪杀完了,肉都做到锅里了,现在拌点儿凉菜”。与妇女们切黄瓜、小西红柿、豆腐皮。“让帮忙儿的都喝一点儿酒。嫂子,海妮儿,你俩儿切,我拌”。霞姐唱菜名:“豆腐皮儿、红椒丝儿、绿葱丝儿。还有一个泡菜、白粉丝儿、花生米。我拌着,你们把这往上端”,“能行”。

屋里镜头:人们就菜猜拳喝酒。霞姐进屋,给大舅端酒敬酒:“杀猪辛苦了,肉马上熟了,一会吃点儿肉”。“没事”,“多吃点儿肉”大家笑。“来姑父”敬酒姑父。镜头对着一锅肉、一盆肉。霞姐指挥星星、小波,“星星、小波,肉好了,好了。”他们俩儿拿着脸盆大小的瓷盆在盛肉。四个凉菜,一盆肉,一盆酸菜土豆,一盆大米饭。“二爸,把米汤舀上喝”,“我吃好了”;“好好把肉舀上吃”;“李宁,嗯,你这是有凳子不坐”,霞姐对蹲着吃饭的李宁说:“蹲下吃饭香嘛”,他回应。霞姐到女客桌上召唤道:“她舅妈多吃一点儿哦”!

“在我们这边儿,杀猪的话,亲戚们互相帮忙,互相吃杀猪菜,也就是过年的时候,能多聚几次。”“今天的视频就分享到这了,朋友们,下期见,拜拜。”霞姐家年节杀猪,聚拢了一帮亲朋故旧,分明在举行丰收大party嘛!⑥

土味儿吃播的记录:准备春耕、鱼塘捕鱼、节庆欢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一派田园牧歌!明面上的确如此,甚至可以深掘出前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反之,被视为一类受压抑的底层隐喻叙事。其实,无论是田园牧歌的歌颂者,亦或是被压抑的底层叙事,某种程度上,皆为脱离了胖妹、霞姐本人等的“代言”:“代言者”们站在“高处”,并从自身的情绪出发做出或审美或价值性的判断。实际上,胖妹、霞姐们就是她们自己的“作者”而已,她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写”实践者。

三、解码:乡村书写者/新农村建设者

@陈说美食胖妹,@陕北霞姐,她们视频的开场白一贯是,“大家好,我是某某某”。第一人称,“我”是“胖妹”“霞姐”……总之一句话,姐姐妹妹们是整个视频所宣示的“叙事人”“我”,占据着C位,是主角。接着,由她们展开故事,推进叙事,是毋庸置疑的“女一号”,是故事的“因”。故事中的人,由她们介绍。结尾,她们做总结:“盖棺论定”。总之,整个故事就是由她们定制,并围绕着她们展开,她们是生活的主角。

此“女一号”与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有着天壤之别。在电视剧中,女主角,尤其是比较流行的剧作,基本都是年轻、貌美、肤白,要满足观众看的“形式”要求。所谓“大女主”的电视剧,往往是外表光鲜靓丽的女性,有着不弱于男性的手段。可一旦做出这样的人设,就常常有被黑化的风险。即便是正面形象,也鲜有她们婚后的平凡庸常生活,因为婆媳争斗的“狗血”在等着她们呢——女性,就是这样被追求戏剧矛盾的情节剧如此描摹映现而已。如此处理,乃在于娱乐消遣的需要,和“半边天”无关。

再看看霞姐胖妹们,身型远看壮如磨盘儿。镜头推至脸上:黑黑红红、坑坑洼洼,呈自然状的斑斑点点。双手伸出,指头短粗,远离古典的“指如削葱根”。脸、手如此,在于常年劳作日晒。腰粗,也是劳作使然,要不哪有劲儿天天干农活,做副业呢?个性则畅快利索,没有所谓古典的照花自恋与市场时代的精致妖娆。她们就是“土土”的自己:没有身材焦虑、容貌焦虑;仅仅符合焦大的审美观!每日里烧饭做菜,下地干活;忙忙碌碌,快快活活。一家人,就是那么茁壮幸福:与太阳为伴,与鸡群为友,真实不做作地活着……其情境,宛如郭小川的诗句:“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4]199“露珠是一样的明澈呀,雨水也一样地清凉/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4]199

霞姐胖妹们告别了被别人代言,被别人引领,她们自己去书写“自己”:不再是“站起来讲话的折磨。她心跳,常常慌乱地说不出一个字,道理和措辞都不知踪影。对妇女来说,讲话就是一件如此英勇之举,一件如此伟大的侵越雷池之举,哪怕只是让她当着众人开口,那还是一种双重的痛苦,因为即便她跨越了雷池,她的话几乎总是落入男人们听而不闻的耳朵,他们只听得到男性的语言。”[5]194-195她们就说她们自己。“她毫不约束自己;她在飞翔;她的一切都汇入她的声音,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命地支持着她演说中的逻辑,她的肉体在讲真话,她在表白自己的内心。”[5]195

更为重要的,她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写”实践者:请看陕北霞姐@陕北霞姐,“因为我们受邀去参加2023乡村振兴,美丽乡村高峰论坛的一个活动了,我嫂子和蓉蓉没去过,我们一起准备过海南。”“来到我们延安机场了”“从延安出发到了昆明机场了,要在这儿转机了,中途要停五六个小时了,听说这里的过桥米线可有名了,带我嫂子和蓉蓉尝一尝。”参加美丽乡村高峰论坛,作为美食主播,转机也没有忘记吃云南美食。“昨天到今天,我们经历了2000多公里的路程,终于来到了美丽的海南博鳌,这次的会议,大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人,参加了,一会儿我也要发言了。有点紧张,走,进会场。”陕北霞姐走进的是“2023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获得了“2023美丽乡村最美推介官”奖项,启动的是“2024美丽乡村行”。当然,陕北霞姐没有忘记宣传陕西,“非常欢迎大家,能来我的家乡陕西来做客,就是我现在,通过互联网,把我们家乡的农副产品,现在推向了全国各地,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多多到我们陕西旅游,谢谢。”⑦

四、结语

如同博鳌“2023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主持人所言:“手机变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了新农活,流量成为了新农资”。无数个与陕北霞姐一样的土味儿吃播的UP主们,记录着日新月异的农村农民的生活、吃饭场景,进行着数字时代的乡村书写,她们看着、记录着,践行着“主人”的职责。尽管有人诟病流量变现的头部土味儿吃播视频的UP主们,但为什么农民不能薅时代红利的羊毛呢?

注释:

①根据Questmobile 2022年2月21日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启示录2022》数据,短视频用户已经达到9.25亿。

②根据新浪微博视频号@陕北霞姐2022年3月31日视频整理。

③“满叉”应该是连身的防水服。

④指的是整饬鱼塘,这样容易用网拉鱼。

⑤根据新浪微博视频号@陈说美食胖妹2021年12月31日视频整理。

⑥根据新浪微博视频号@陕北霞姐2022年1月29日视频整理。

⑦根据新浪微博视频号@陕北霞姐2023年12月17日、19日视频整理。

参考文献:

[1]程明媚.短视频平台中的“吃播”新形态及存在的问题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0(4):79-80.

[2]桂涛.“吃播”短视频奇观化的建构与表征[J].新闻前哨,2020(3):69-71.

[3]路惠然.“土味”吃播的审丑心理浅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18-19.

[4]郭小川.郭小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王进进,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标签:  陕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