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辽宁省在造林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有效提高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辽宁提供重要支撑,简要概述了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分析了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不足、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有待提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层次推广网络;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效果;提升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技术应用的资金需求等对策。
关键词 造林技术;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81
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林业发展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1]。近年来,辽宁省在造林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系统梳理辽宁省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以期为提升辽宁省造林技术水平、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辽宁省造林概述
辽宁省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森林资源丰富。辽宁省土地面积14.87万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约634.4万hm2,森林覆盖率31.84%。辽宁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造林绿化成效显著。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辽宁。2023年,辽宁省造林作业面积
132 400 hm2,森林抚育面积52 500 hm2,育种育苗面积18 300 hm2,零星植树0.6亿株。在造林技术方面,辽宁省注重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良种壮苗、容器育苗、林间套种等先进技术,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促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辽宁省造林工作注重因地制宜,在东部山区以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主,在中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重点,在西部干旱地区以防风固沙林建设为主。
2 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现状
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造林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优良树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
辽宁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树种选择上注重适地适树,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造林目的,选用适宜的乡土树种和优良引进树种,如油松、落叶松、杨树等。辽宁省重点推广应用的造林技术包括容器育苗、机械造林、林间套种等。容器育苗技术显著提高了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普及。机械化造林技术在地形平坦区域推广,大幅提高了造林效率。林间套种技术在经济林应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辽宁省在生态脆弱区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多样性恢复造林技术,以恢复和增强生态系统功能。为提高造林成活率,覆膜保墒、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也得到推广[2]。在干旱地区,还采用了集雨补灌等节水造林技术。
此外,辽宁省高度重视造林后期管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以确保造林成效和提高森林质量。辽宁省主要推广应用的造林后期管理技术包括抚育间伐、病虫害防治、林地培肥等。在抚育间伐方面,辽宁省推广科学间伐技术,根据不同林分类型和生长阶段,采取适宜的抚育方式,如疏伐、择伐等,以促进林木生长和林分结构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推广使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等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林地培肥技术在经济林区域得到重点推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方法,改善林地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3]。
3 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1)造林技术推广网络覆盖不够全面,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技术推广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基层造林需求。2)造林技术推广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培训和示范,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推广的有效手段,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3)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不够紧密,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低下。4)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有待提高,部分地区造林技术推广未能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导致技术应用效果不理想。
3.2 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不足
辽宁省在造林技术示范和推广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1)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数量不足,覆盖面较小,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的造林技术推广示范需求。2)现有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多集中建设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偏远山区和生态脆弱区域的造林技术推广示范效果较弱。3)造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的持续性不够,许多示范项目缺乏长期跟踪和维护,难以充分展示技术的长期效果。4)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常规造林技术上,对新型技术、综合性技术的示范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5)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力度不够,许多成功经验仅停留在局部区域,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3.3 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1)辽宁省部分造林技术推广人员对现代造林技术如容器苗造林、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等掌握不深,难以为林农提供全面准确的技术指导。同时,部分造林技术推广人员对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及适宜树种的了解不够充分,影响造林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多数造林技术推广人员仍然依赖传统的讲座和发放资料等方式,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培训等现代化手段,推广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降低了造林技术推广的吸引力和覆盖面。3)部分造林技术推广人员往往忽视林农的实际需求和当地条件,未能建立长期有效的反馈机制,与林农的沟通和服务不到位。在造林技术推广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林农的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和接受能力,导致部分技术难以落地。此外,造林技术推广跟踪服务不足,无法及时解决林农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影响了造林技术的持续应用。4)由于基层造林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偏低,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对造林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机制和激励措施,推广人员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跟进不及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知识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造林技术需求。
3.4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1)造林技术研发经费不足,导致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及时开发和完善,影响了造林技术的创新能力。2)造林技术推广资金短缺,使得许多先进技术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3)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影响了技术示范效果,难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造林设备更新资金不足,许多基层林业单位仍在使用老旧设备,难以满足新技术应用的需求,不利于造林技术推广。5)造林技术培训经费短缺,导致培训频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难以有效推进造林技术推广应用。
4 对策
4.1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层次推广网络
为加快辽宁省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完善造林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层次推广网络至关重要。1)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造林技术推广网络,确保造林技术推广网络全面覆盖。2)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林业部门和龙头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造林技术推广联盟,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3)培育和扶持一批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造林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4)建立专家咨询团队,定期深入基层开展造林技术指导和问题诊断,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4]。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造林技术推广平台,如开发林业技术APP、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实现造林技术推广的便捷化和普及化。
4.2 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效果
为加快辽宁省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效果是关键。1)扩大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在不同地区建立典型示范点,确保示范的全面性和代表性。2)提高造林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的质量,选择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进行示范,并加强长期跟踪和维护,充分展示技术的长期效果。3)创新造林技术推广示范方式,如建立“互联网+”示范基地,利用视频直播、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扩大示范影响力。4)加大造林技术推广示范成果的宣传力度,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成功经验的快速传播和应用[5]。
4.3 提升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针对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1)定期组织造林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现代造林技术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建立线上学习平台,提供容器苗造林、无人机播种等新技术的视频教程。组织推广人员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拓宽视野。针对当地情况,编制详细的适宜树种种植指南,确保推广人员掌握准确的本地化造林技术知识。2)鼓励推广人员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建立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定期发布造林技术视频和图文内容。开发互动式培训程序,如虚拟造林体验系统,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操性。建立线上问答平台,方便林农随时咨询。组织造林技术实地示范和技术比赛,增强造林技术推广活动的吸引力。3)实施“推广员包片”制度,确保每个区域有专人负责,深入了解当地需求。建立定期走访机制,收集林农反馈。开发易懂的造林技术手册,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林农设计不同版本。建立造林技术推广后的跟踪服务体系,定期回访,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组织林农经验交流会,促进互学互助。4)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设立造林技术推广绩效奖金。建立职业发展通道,为优秀推广人员提供晋升机会。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将学习成果与评优评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开展“优秀推广员”评选活动,增强造林技术推广人员职业荣誉感。
4.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技术应用的资金需求
为加快辽宁省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技术应用的资金需求是重点。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造林技术推广和应用纳入年度预算,确保基础资金保障。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如林业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等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设立林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个人投资造林技术应用项目。4)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针对造林技术应用的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贷款、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等。5)探索“互联网+”融资模式,利用众筹平台为小型造林技术应用项目筹集资金。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企业的风险共担机制,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可得性。
5 结语
造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是提高造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关键。对辽宁省造林技术推广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展望未来,辽宁省应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造林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提升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科技支撑、多方参与的方式,推动造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鹏.辽宁省杨树造林技术要点[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43(4):23-24.
[2] 张国增.辽宁省西北地区生态造林示范项目造林技术方案[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3):36-38.
[3] 李雪峰,李璐.辽宁省平原绿化造林技术要点浅谈[J].防护林科技,2015(10):75-76.
[4] 韦文波.国有林场营造林技术推广应用分析[J].广东蚕业,2023,57(3):44-46.
[5] 张程.辽宁省应用乡土树种造林绿化现状探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1):57-6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