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质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04)

摘 要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可持续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将水稻种植与动物养殖相结合,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实现种和养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十四五”以来,稻渔综合种养转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等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阐述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性,分析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机遇,并提出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培训与技术指导等发展措施。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资源利用: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28

农民收益主要源自农田耕作,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农田利用方式的创新。稻田养鱼作为一种传统农业智慧的现代演绎,已发展至稻渔综合种养的高级阶段。21世纪以来,在农业农村部的积极推动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于全国各稻作区迅速崛起,产业种养面积持续扩大,种养模式不断革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此产业模式在丰富水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有效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笔者将阐述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性及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机遇,并提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1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性

1.1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意义

稻渔互利共生系统的构建可实现水稻与养殖动物间的和谐共生,其效益颇为显著。该系统通过养殖动物的觅食与活动,可有效抑制稻田害虫与杂草的生长,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同时,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可作为天然肥料,减少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稻渔综合种养可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有效解决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争地、争水的问题,缓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综合种养生态效益的提升[1]。

1.2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对于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意义

作为农业生产与人口大国,我国以占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承载着约20%人口的粮食供给重任,确保粮食有效供给显得尤为重要。水稻作为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直接关乎农粮供应链稳定[2]。然而,单一水稻种植效益低下,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现象日益凸显。研究表明,通过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及配套服务体系,水稻产量可提高8%~15%,普遍增幅超过10%,且每667 m2耕地可新增收益1 000~3 000元。因此,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化解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矛盾,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趋势,稳定并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1.3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推动种养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及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整合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两大产业,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有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和水域的利用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契合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这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压力,还可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1.4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对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2005年6月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份殊荣证实了稻渔综合种养不但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依据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渔文化”和“稻渔休闲观光”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在未来,稻渔综合种养将继续得到传承保护和加速推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3]。

2 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机遇

2.1 内陆养殖渔业受限带来的发展机遇

内陆养殖渔业在我国主要分为淡水池塘养殖、内陆大水面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及稻田养殖等模式[4]。其中,池塘养殖因需要占用耕地开挖鱼池,在耕地保护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其发展空间受限。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环境保护要求提高,池塘养殖面临尾水处理压力,导致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尽管其当前在总养殖产量中占比高达2/3,但未来贡献增量预期将大幅减少。同时,内陆大水面养殖受环保政策影响,2018年环保大督察导致大量网箱、网围被拆除。加之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出台长江十年禁捕等政策,为内陆大水面渔业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此外,工厂化养殖作为现代化养殖模式,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存在土地占用大、资金投入高等问题,难以广泛推广,难以成为内陆养殖渔业的主要发展潜力。

2.2 国家政策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三农”工作摆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位置。脱贫攻坚胜利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并重的突出特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确保粮食有效供给方面显现出显著优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为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质量效益,相继出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种养产业化发展的各类规划[5]。

2.3 市场需求旺盛带来的发展机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优质、环保的食品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典型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渔米产品质优、环保,安全有保障,顺应消费者需求。常态化推动优质大米和水产品供给需求,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6]。

2.4 巨大的发展空间带来的机遇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与国家统计局公开的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约1.28亿hm2,其中水田占地达0.31亿hm2。

据领域专家估算,我国拥有约466.67万hm2的稻田可进行稻作与水产养殖。而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99.36万hm2,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空间巨大。

3 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工程重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区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各地需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非粮化”整治等任务,有效整合土地资源,确保产业发展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相协调,避免非法占用。同时,需要依据当地气候、土壤及水资源条件,甄选适宜的水稻品种与养殖对象,以维护稻渔共生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防止“一刀切”及盲目扩张现象。为此,应制定完善的标准规范,明确水稻种植的优先地位,严防稻渔综合种养“非农化”“非粮化”倾向,避免稻田被完全改造为鱼塘。同时,应加速攻克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理论难题,推动品种创制、技术与模式创新。加强稻渔系统的减肥减药节水机制研究,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并完善配套技术体系[7]。此外,应制订针对性的养殖管理方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创新发展,构建高标准产业基地,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偷鱼、电鱼及破坏稻田等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2 加强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各地政府应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的培育和扶持,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和各类生产托管服务,增强主体对小农户的引领、带动和服务能力,让农户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发展红利,提高种养效益水平。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鼓励稻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格局[8]。打造规模效益显著、产业链条齐全、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和产品质量的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发展。

3.3 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品牌培育,聚焦标准化生产、市场化推介、产业化运作及品牌化营销。利用节庆、展销活动和新媒体等渠道,加大稻渔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优化公共品牌,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形成集聚效应,为稻田综合种养产品赋予丰富内涵和品牌基因。充分发挥加工和市场流通的稳生产、促发展作用,加快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与市场和网络平台的对接与合作,促进线上线下同步营销,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提升中高端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增强产业发展稳定性。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和乡村建设优势,深挖稻渔文化、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创意、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推进稻田公园、鱼米之乡等特色小镇建设,促进稻田综合种养与美食餐饮、特色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垂钓及科普教育等业态充分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9]。

3.4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培训与技术指导

成立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稻渔综合种养工作重要事项,制订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好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按职责扎实做好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有序开展、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对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的宣传管理工作,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座谈会和参观培训活动,培育一批既懂“渔”又懂“稻”的专业技术人才[10]。出台更多激励政策,调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深入一线,为种养户带去更多的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提升其养殖技术水平和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4 结语

新形势下,稻渔综合种养不仅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优化。这种整合更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创制种养体系的稻和渔,促进分工协作与优势互补的产业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通过种养关键技术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各学科的交叉互补,促进种养生产与美丽乡村建设、稻渔文化、乡风民俗、休闲康养及科普研学等深度融合,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农业综合体。通过继续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优势,加强宜渔稻田的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让该产业在保障粮食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其根,罗衡.稻渔综合种养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主要模式(下)[J].科学养鱼,2017(8):17.

[2] 佚名.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J].中国水产,2020(1):16-22.

[3] 胡亮亮,唐建军,张剑,等.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

268-275.

[4] 胡亮亮,赵璐峰,唐建军,等.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7):981-993.

[5] 季雅岚,涂德宝,奚业文,等.江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与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2):63-66.

[6] 刘文玉,傅雄政,刘建萍,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效益分析及推广建议[J].南方农业,2019,13(18):1-2.

[7] 邹爱雷,颜剑微.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以青田县稻鱼共生模式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23(5):32-34.

[8] 周先文,彭英海,向先嘉,等.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研究[J].科学养鱼,2022(11):24-25.

[9] 赵熊,邵鹏,卢启坤,等.黔北地区稻鱼模式种养技术及综合经济效益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22,10(3):45-47.

[10] 徐跑.中国稻鱼综合种养的发展与展望[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1,36(5):717-726.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种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