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三门江林场壳菜果育苗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31)

摘 要 壳菜果是我国南方速生用材林树种,具有生态效益好、材质优良等特点,现已成为广西广泛种植的树种之一。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在近年来逐渐加大壳菜果育苗技术的研究力度,已获得良好成效。为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不断提高壳菜果育苗技术水平,对壳菜果生物学特性进行简要分析,并从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沙藏催芽、整地做床、播种、容器育苗、幼苗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壳菜果育苗技术要点。

关键词 壳菜果;育苗技术;国有三门江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2.9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67

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是我国南方速生用材林树种,是散孔材的一种,木材颜色为淡红褐色,制成的家具、农具、胶合板、木地板质量上佳,是备受大众欢迎的用材品种。同时,壳菜果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等作用,是重要的防火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经常会选择壳菜果作为风景林。此外,壳菜果在很多郊野公园及公共绿地较为常见。壳菜果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北部和我国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广东省西部也有部分天然林的分布。近年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以下简称三门江林场)常将壳菜果与其他速生树种混交种植,以减少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问题。因此,加强壳菜果育苗技术研究对提升林场营林水平、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壳菜果生物学特性

壳菜果为金缕梅科壳菜果属的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 m,枝叶粗壮,无毛,节膨大,叶痕为环状,幼叶前段浅裂,长宽均等,在7~10 cm;花序顶生,轴长4 cm左右,柄长2 cm左右,无毛;子房有2室,各有6个胚珠,花柱长3 mm左右,柱头呈乳状突;蒴果长2 cm左右,外果皮较厚;种子长1 cm左右、宽6 mm左右,颜色为褐色,带有光泽,成熟种子的种脐颜色为乳白色。壳菜果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在肥沃、偏酸、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方种植能够增加产出。壳菜果生长速度较快,喜光,树形高大,在天然林中一般为上层林木。

2 种子采集

在广西,壳菜果种子于11月中下旬开始成熟并自然脱落,成熟的壳菜果果实为黄褐色,果实前端有开裂迹象时要及时采收,避免蒴果裂开后种子落地,影响采收效率。成熟的壳菜果种子呈黑色、质地坚硬、泛有光泽,种仁为乳白色。林场技术人员开展种子采集工作时,应选择树龄15~40 a、树干通直、生长状态良好、不存在病虫害的壳菜果作为母树,从而保证所选种子具有较强的发芽及生长能力。为获得更加饱满的种子,可借助清水开展选种工作,确保种子千粒重在80~180 g。

3 种子处理

种子采集完成后,林场技术人员会对种子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确保种子的品质,处理工艺包括浸种、消毒、包衣等。1)在播种前,对壳菜果种子进行清洗和浸泡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提高发芽率。例如,可用40 ℃左右的温水浸种8~12 h。2)浸种完成后,可用先正达公司生产的亮盾浸种2 h对种子进行消毒,药液浓度控制在2%~3%。3)消毒后,使用碧护对壳菜果种子进行包衣,以起到保鲜作用,每千克种子包衣剂用量在1~2 g。

4 沙藏催芽

三门江林场技术人员多在12月开展壳菜果催芽工作,选择在排水性好、土质松软、光照充足的区域搭建催芽床,催芽床长25 m、宽1 m、高25~35 cm,向其中填入约10 cm厚的湿沙。将经过处理的种子铺设在催芽床上,随后在上方铺一层湿沙,厚度在10 cm左右。完成播种工作后,在床面上插入拱形竹签条,同时盖上薄膜,达到保温保湿的效果。为保证适宜的采光度,可搭建遮阴棚,并根据天气变化对透光度进行人工调控。于翌年1月左右,适当提高催芽床温湿度,开展催芽工作,以获得良好的催芽效果。

5 整地做床

整地时,清除土壤中的秸秆、树枝、杂草等,尤其是杂草,其会与苗木抢夺土壤中的养分,影响幼苗生长。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可通过喷洒各类杀菌剂杀灭土壤中的病虫害。做好土壤松耙工作,以有效提高土壤透气性、水分渗透性和肥料渗透性。松耙时,需要将整块土翻成小块,以利于种子生根、壮苗。松耙后,修整地块表面不平整的地方,以便于均匀播种种子,同时有助于后期进行施肥和灌溉。整地后做床,苗床规格一般为高20 cm、宽100 cm,刮平表土,覆盖一层5 cm厚的过筛细土,苗床边缘宜比苗床高3 cm左右,并用敌克松消毒3 d,而后可播种。

6 播种

苗床满播,将种子均匀撒播于苗床上,播种量约为0.5 kg·m-2。再用约3 cm厚的泥炭土均匀覆盖,并淋水浇透,喷多菌灵消毒覆盖,弓膜压边封闭,达到保温保湿效果。由于幼苗处于生长初期,不宜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因此需要搭设遮阴网,以起到保护幼苗的作用[1]。苗床封闭条件下,种子出芽前一般不需要补水,每隔10 d左右用刀在薄膜顶部划开一道小口,用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消毒,然后用透明胶布重新把破口粘好。

7 容器育苗

当壳菜果幼苗高度达到5 cm时,可开展容器育苗工作。容器育苗是指借助特定容器培育壳菜果幼苗,同时为满足幼苗生长需求,需要在容器中放入营养丰富的基质。选择育苗容器时具体可选择2种类型,一种为没有外壁的控根容器,一种为带有外壁的育苗容器(育苗箱、容器袋等)。对于三门江林场而言,其多选用轻基质容器袋,这种容器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促进壳菜果幼苗根系生长,同时在幼苗移栽环节,苗木根部会带有基质,有利于幼苗养护,确保培育出粗壮的壳菜果幼苗,同时实现提早出圃,进一步提升出圃率。三门江林场所用的轻基质育苗袋高度在12 cm左右,下口径在10 cm左右,上口径在13 cm左右。

在开展壳菜果育苗工作时,若选择单一的培养基质,易出现水分和养分流失问题。因此,三门江林场技术人员针对壳菜果移植的最佳基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对比,合理调配黄心土和轻基质的比例,从而保证良好的育苗效果。经过试验,林场技术人员主要选择了2种配比方式:1)20%泥炭土与1.8%黄心土,基质容重为1.05 g·cm-3,总空隙度为49.24%,持水力为43.77%;2)40%泥炭土与2.6%黄心土,基质容重为

0.88 g·cm-3,总空隙度为54.62%,持水力为56.15%。采用这两种基质进行育苗时,幼苗移植15 d后,成活率分别为81.02%和82.23%,效果较好[2]。

此外,为满足壳菜果幼苗实际水肥需求,并有效控制幼苗高度与地径,三门江林场技术人员在施肥环节选择株施氮肥50 mg、磷肥50 mg、钾肥60 mg,保证幼苗生长质量。通常情况下,移栽15 d左右,壳菜果幼苗高度可达4 cm,叶片数在3片左右;30 d后高度可达6 cm,叶片数可达4片;6个月后高度可达8 cm,叶片数为5片。

8 幼苗管理

壳菜果幼苗管护比较简单,对于新栽幼苗需要做好遮阴措施,避免苗木烧伤,造成幼苗枯死。幼苗抵抗力较弱,因此不能在日照强烈时浇水,否则易烧苗,可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日照温和时浇水。具体需要根据环境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因素来控制浇水量和时间。例如,在干旱天气,要经常浇水以保证土壤湿度,但不能过多,以免导致积水,影响幼苗生长;在潮湿天气,则要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以防止过度供水导致幼苗茎尖弱化,影响幼苗生长。及时清除苗圃地的杂草,减少争夺养分的问题,除草时适当疏松土壤,保持土壤通透性,避免出现苗床土壤板结的问题,同时注意保护苗木根系,避免损坏幼苗。

壳菜果幼苗施肥以水溶肥及叶面肥为主,壳菜果幼苗生长速度快,注意苗木高度,壳菜果小苗出圃以50 cm左右为宜,苗木太高,上山种植时会影响成活率。幼苗生长期间光照过强会导致茎尖弱化,严重的甚至会使幼苗出现茎秆弯曲、折断等现象,因此需要适当遮阴降低光照强度,可利用枯草、莎草等材料遮阴,但要注意控制遮阴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幼苗正常生长。此外,幼苗生长期间会受病虫害影响,因此防治病虫害是幼苗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选用合适的药剂和方法进行防治,在施用药剂时,必须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时间,以免影响幼苗生长[3]。

9 病虫害防治

9.1 病害防治

目前,已发现的造成壳菜果病害的病原体有19种,其中16种病原体为害叶部,3种病原体为害茎枝,主要发生的病害有球毡病、角斑病、炭疽病、叶斑病等。

1)球毡病。球毡病是壳菜果幼苗生长期常见的病害,该病害发病率极高,每年5—10月是高发期,发病率一般在75%~100%,主要为害幼苗的叶部,使幼苗嫩叶出现卷曲、变形等现象,发病严重会造成落叶。对于球毡病,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 000~1 500倍液毒杀。

2)角斑病。角斑病是发生在壳菜果幼林叶片上的常见病害,染病后叶片会出现黑褐色病斑,中下部叶片较为密集、温暖湿润的林地发病率较高。角斑病与球毡病出现时期不同,每年5—8月为其高发期。对于角斑病,可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同时,做好林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落叶与枯枝。

3)叶斑病。叶斑病在壳菜果幼苗期也较为常见,发病期在5—10月。此阶段,三门江林场高温多雨,苗圃地气候湿润,透气性差,易产生各类病原体[4]。对于叶斑病,应加强栽培措施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发现该病害后,可用70%代森锰锌悬浮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 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病菌引发的一种病害。病发时,幼苗叶片出现褐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可融合扩大,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茎部位置会产生溃疡斑,影响水分与养分传输,削弱幼苗生长势,甚至导致幼苗死亡。发现病害后,应及时剪掉病叶,并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1∶100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患病部位要多喷洒药剂,其余部位均匀喷洒。

9.2 虫害防治

壳菜果常见的虫害有刺蛾、袋蛾、灯蛾、叶甲、金龟子、蝗虫及蟋蟀等,其中以刺蛾、袋蛾和叶甲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5]。

1)刺蛾。刺蛾幼虫以壳菜果嫩叶为食,‌受害叶片呈网孔状,‌严重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幼苗枯死。在防治环节,可在刺蛾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和幼虫孵化盛期,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4 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苦参碱等药剂。

2)袋蛾。壳菜果幼苗发生该虫害后,叶片被严重啮食,其上出现较多孔洞,为害严重时,会将叶片全部吃光。在防治环节,可用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800~1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

2 000倍液喷雾处理。实际处理环节,还需要做好苗木树冠顶部虫害防治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可根据袋蛾雄虫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减少雌、雄虫交尾数量,从而减少虫口基数。

3)叶甲。叶甲主要通过啃食壳菜果幼苗的叶片,‌导致其生长受阻,危害严重时会导致苗木死亡。在‌防治环节,可在该虫害发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 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也可通过对蠋蝽、‌猎蝽等叶甲的天敌进行保护及利用,降低该虫害对壳菜果的不良影响。

10 结语

壳菜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在园林绿化、轻工业用材、生态防护方面均有着重要价值。三门江林场开展壳菜果育苗工作时,需要结合其生长特性,做好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沙藏催芽、整地做床等方面工作,还应注重幼苗管理与病虫害防治,保证壳菜果健康生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未来,壳菜果种植环节,可将壳菜果与其他林木进行混交种植,增加树种多样性,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结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罗兴技.米老排的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1,1(15):46-48.

[2] 刘振湘,李荣生,邹文涛,等.不同基质配比下米老排组培苗移植效果[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4):655-660.

[3] 赵骏芳.米老排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6):112-114.

[4] 范妍芳.米老排苗木生长规律及育苗技术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2(7):163-164.

[5] 李喆劭.米老排在桂东北地区的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J].农家科技,2023(3):109-1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幼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