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森林和草原火灾具有突发性强、危险性高、破坏性大的特点。四川省红原县为森林草原资源大县,加之处于旅游环线上,人为活动极易引起森林和草原火灾,特别是春季草原火灾极易发生。为科学开展防灭火管理,增强森林和草原火灾防灾减灾能力,针对红原县实际情况,评估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对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的危险性和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明确综合防治区划。
关键词 森林火灾;草原火灾;风险评估与分析;预防措施;四川省红原县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66
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森林和草原火灾具有突发性强、危险性高、破坏性大的特点,是一种发生频繁、处置困难、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针对森林和草原火灾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既能摸清森林和草原火灾发生的危险性及风险性,又能为科学开展防灭火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森林和草原火灾防灾减灾能力。
1 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红原县森林草原资源得天独厚,但林区火险等级高,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薄弱,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困难较大。红原县为草原大县,草原火灾受草原区域气候特点和地形因素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11月至次年5月)[1]。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基于红原县2021年林草湿数据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结合最新的森林草原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和普查标准地数据,对红原县的森林草原资源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资源底图。
依据《森林和草原野外火源调查技术规程》,调查并统计林牧区范围内近5年发生的野外火源信息,包括经批准的野外用火、违规野外用火、重要火源点和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口;依据《历史森林和草原火灾调查技术规程》,统计林牧区范围内近30年火灾情况;依据《森林和草原火灾减灾能力调查技术规程》,统计森林和草原火灾减灾能力;通过气象部门的数据,获取近10年历史气象信息,进行数据提取和处理,形成月大风日数、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及月最小相对湿度等气象公里格网数据。
2.2 调查方法
在红原县布置26个乔木林、35个灌木林样地,以及54个草原可燃物标准地和6个大样地,获得森林和草原植被可燃物载量指标,建立可燃物载量模型,结合资源底图,开展可燃物遥感信息提取和专题分析,形成可燃物载量分布数据[2-3]。
利用森林和草原可燃物、野外火源、气象条件等调查成果,结合基础地理数据,评估致灾因子危险性;利用森林和草原火灾减灾资源调查成果,针对政府管理、工程设防、监测预警、专业队伍救援等预防森林火灾发生或减轻灾害损失或影响的各种能力,提取和统计相应评估指标,采用指标权重方法,评估区域综合减灾能力;针对森林和草原火灾可能造成的森林和草原资源、建筑物、人口、经济等承灾体损失大小及不确定性,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评估;在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综合考虑防灾减灾投入、防治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划定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治区。调查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
3 结果与分析
3.1 森林草原资源分布
红原县林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9.95%,草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83%,全县呈“南林北草”的分布态势,乔木林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的查尔玛乡、刷经寺镇,灌木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查尔玛乡、江茸乡、刷经寺镇、色地镇。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高原丘陵区,以及南部查真梁子以北。
红原县植被以可燃植被为主,其次为易燃植被,难燃植被较少,零星分布。易燃植被以高山柏、栎类等为主;可燃植被以冷杉、云杉、白桦、落叶松等为主。
3.2 气象地形分析
3.2.1 气象
红原县月平均出现瞬时风力5级或以上的天气日数0.5~1.6 d,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刷经寺镇、查尔玛乡月平均大风日数最高在1.2 d以上;月平均风速在1.05~2.18 m·s-1,整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全县南部月平均风速最低,为1.05~1.58 m·s-1,邛溪镇月平均风速最高,超过2 m·s-1;月平均降水量27~83 mm,整体呈现南高北低,阿木乡、瓦切镇、麦洼乡、色地镇等乡镇降水量相对较低,为28~39 mm;红原县月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偏低,其中查尔玛乡、刷经寺镇部分区域气温相对偏高,达18 ℃;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为8.13%~15.31%,查尔玛乡、江茸乡、刷经寺镇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为8%~12%。
3.2.2 地形
红原县海拔主要在3 100~4 900 m,东南部靠近黑水县、理县,区域海拔落差较大,北部靠近若尔盖县,海拔落差较小。
坡向是坡面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共划分北坡、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南坡、西南坡、西坡、西北坡及无坡向9个坡向。红原县以东坡和西北坡为主,共占45.37%;北坡、南坡、无坡向较少,仅占6.96%。
坡度是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通常把坡面的垂直高度和路程的比值称为坡度,根据坡度由缓到急分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及险坡6个坡度级。红原县除南部(刷经寺镇和查尔玛乡)部分区域较陡外,整体地势较缓,以缓坡和斜坡为主,共占89.30%(见表1)。
坡位是指坡面所处的地貌部位,根据坡面所处位置分为脊部、上坡、中坡、下坡及山谷。红原县整体山谷、脊部较少;全县坡位以中坡和下坡为主,共占77.59%(见表1)。
3.3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
3.3.1 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
根据《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森林火灾危险性等级共分为高、中高、中低、低4个等级。红原县无森林火灾危险性高等级乡镇;中高等级乡镇有1个;
中低等级乡镇有1个;低等级乡镇有8个(见表2)。
3.3.2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
森林火灾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中风险、中低风险、低风险。
3.3.2.1 森林火灾风险等级
红原县森林火灾风险为中高风险的乡镇有2个,中低风险乡镇有1个,低风险乡镇有7个(见表3)。
3.3.2.2 森林火灾森林资源风险等级
红原县无森林火灾森林资源高风险乡镇,中高风险乡镇有2个,中风险乡镇有2个,中低风险乡镇有2个,低风险乡镇有4个(见表4)。
3.3.3 森林火灾综合防治区划
森林火灾综合防治区划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一级投入区、二级投入区、三级投入区、四级投入区。红原县无森林火灾防治一级投入区,森林火灾防治二级投入区的乡镇有2个,森林火灾防治三级投入区的乡镇有7个,森林火灾防治四级投入区的乡镇有1个(见表5)。
3.4 草原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
3.4.1 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估
根据《草原火灾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草原火灾危险性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中高、中低、低。红原县所有乡镇草原火灾危险性等级均为高等级。
3.4.2 草原火灾风险评估
3.4.2.1 草原火灾危险性等级结果
红原县10个乡镇中,无草原火灾中风险、中低风险和低风险区,高风险乡镇6个,中高风险乡镇4个。
3.4.2.2 草原火灾草原资源风险等级
红原县所有乡镇草原火灾草原资源风险均为高风险。
3.4.3 草原火灾综合防治区划
红原县无草原火灾防治三级投入区和四级投入区,草原火灾防治一级投入区的乡镇有6个,二级投入区的乡镇有4个(见表6)。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红原县整体呈现“南林北草”资源分布格局。刷经寺镇、查尔玛乡是红原县重点林区,同时是森林火灾危险性较高区域,刷经寺森林火灾危险性最高,其次为查尔玛乡,其他各乡镇森林火灾危险性较低。红原县为草原大县,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0.83%,所有乡镇都分布有大量的草原,所有乡镇草原火灾危险性等级都是高等级。
2)综合考虑各区域的气象、地形等因素,森林火灾风险性较高区域集中在红原县最南边3个乡镇,刷经寺镇、查尔玛乡森林火灾风险性较高,其次为江茸乡,其余乡镇为低风险。森林火灾森林资源风险等级南北两头高,中间低,南部刷经寺镇、查尔玛乡、江茸乡森林火灾森林资源风险等级为中高等级、中等级,北部色地镇、瓦切镇、麦洼乡为中等级、中低等级,中间乡镇为低等级。草原火灾风险等级为中高等级、高风险。红原县所有乡镇草原火灾草原资源风险为高风险。
3)结合减灾能力调查等调查数据,充分考虑完整性、连续性、连片性分区管理原则,红原县森林火灾综合防治区划为3个投入区,无一级投入区,以三级投入区为主,三级投入区位于中部和北部,南部的刷经寺镇、查尔玛乡为二级投入区,麦洼乡为四级投入区。红原县草原火灾综合防治区划全在二级投入区以上,并且以一级投入为主,一级投入位于中部和西南部,二级投入区主要位于北部和南部的刷经寺镇。
4.2 讨论
红原县森林和草原资源分布比较有规律性,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刷经寺镇、查尔玛乡,这两乡镇是森林火灾危险性和风险性最高的区域,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处置困难等特点,应加大森林防灭火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预防森林火灾[4-5]。红原县为森林草原资源大县,加之处于旅游环线上,游客的人为活动极易引起森林和草原火灾,特别是春季草原火灾极易发生。数据显示,在全国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超过98%,人为火源是草原火灾的主要诱导因素,应多渠道、大范围地进行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和法律规范的宣传,重点加大对辖区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新闻媒体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对一些典型纵火案件进行公开宣传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警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然.关于高效扑救草原火灾的几点思考[J].今日消防,2023,8(11):11-13.
[2] 金晓钟,程邦瑜.森林可燃物水分时滞[J].森林防火,1993(4):35-36.
[3] 胡海清,罗斯生,罗碧珍,等.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及其预测模型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7,
30(3):64-69.
[4] 舒立福,王明玉,田晓瑞,等.大兴安岭林区地下火形成火环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4):
62-67.
[5] 莫涵,陈章,蔡臣.四川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16(6):8-1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