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油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64)

摘 要 贵州省黔南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岩溶地貌特征,为油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油茶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林产业。为提升黔南州油茶产量和品质,推动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良种选择、种苗繁育、科学整地、合理定植、幼园抚育管理、成园高产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系统探讨黔南州油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油茶栽培;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贵州省黔南州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06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升级和食用油需求的增长,油茶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贵州省黔南州作为全国重要的油茶产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因此,探索适合黔南州的油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对于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黔南州油茶产业发展概况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06°12′~108°18′、北纬25°04′~27°29′,年平均气温13.6~19.6 ℃,年降水量在1 200 mm以上。黔南州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海拔1 961 m,最低点海拔242 m,地貌以岩溶为主,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油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黔南州通过优化二、三产业布局,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种苗繁育、油茶栽培等环节。其中,龙里县颐光山林油茶基地面积达273.33 hm2,涉及平西村、三合社区和鸿运社区。基地自2013年开始建设,到2023年已形成规模化种植。该基地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发放工资1 850余万元,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平塘县平舟镇龙兴村油茶基地于2009年建设,经过14年发展,目前投产茶园86.87 hm2,并带动周边村组发展油茶超过133.33 hm2。该基地年产油茶果约50万kg,并建立了油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在500 t以上,实现了产业链延伸。黔南州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省委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要求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开发多元化产品,积极开拓市场。然而,黔南州产业发展仍面临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1]。

2 黔南州油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良种选择

针对黔南州地理气候特点和种植需求,油茶优良品种选择应着重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1)长林53号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育,具有适应性广、抗性强、果实大、丰产稳产等特点。6年生单株产果量5 kg以上,每公顷产油可以超过375 kg,盛产期667 m2产油能达到1 056 kg。2)湘林27号是国家级、省级审定的国内667 m2产茶油最高的油茶品种之一。嫁接苗栽后3年即挂果,嫁接后第4年平均667 m2产茶油75.5~85.0 kg;3)黔油2号是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耐寒品种,特别适合在海拔1 000 m以上地区种植,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和适应性,平均单株产量可达3.5 kg。

2.2 种苗繁育

黔南州油茶种苗繁育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播种育苗。采用高垄式育苗床,垄面宽1.2 m、高20 cm,育苗基质采用腐殖土、河沙、园土按2∶1∶1的体积比配制并进行高温消毒;播种后覆土厚度控制在1~2 cm,立即覆盖遮阳网,出苗前采用喷雾方式浇水,保持床土湿润,苗高3~4 cm时进行间苗,株距6~8 cm[2]。2)扦插育苗。选用一年生萌蘖枝条为插穗,长度控制在12~15 cm,保留2~3片叶片,基质选用细沙、蛭石按1∶1的体积比配制,扦插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3;采用温室大棚育苗,控制棚内温度22~28 ℃,相对湿度75%~85%,并做好通风管理。

2.3 科学整地

针对黔南州以岩溶地貌为主、坡地较多的特点,油茶整地规格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平地和15°以下缓坡地整地。采用全面深翻方式,深度40~50 cm,挖植树穴规格为60 cm×60 cm×50 cm,穴距2.5~3.0 m,行距3~4 m;在土层较薄的岩溶地区,应扩大挖穴规格至80 cm×80 cm×60 cm,并进行土壤改良。2)15°~25°坡地整地。采用梯状埂整地方式,梯面宽1.0~1.2 m,内坡60°~70°,外缘培土20~30 cm,每个台阶挖2~3个植树穴,穴规格为60 cm×60 cm×50 cm;在岩石裸露率较高的坡地,应选择土层较厚处挖穴,并采用“客土”法改良。

2.4 合理定植

根据黔南州气候特点,油茶定植时间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定植时间。春季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为最佳定植期,此时气温回升,土壤解冻,雨水较为充沛,有利于苗木成活;海拔1 000 m以上地区可适当推迟到4月下旬;若遇旱情,建议调整到雨季的6月中下旬进行补植[3]。2)定植方法。采用“三埋两踩”法进行定植,即埋根、埋干、埋土,每埋一次踩实一次;定植时应保持根系舒展,深度以覆土没过原土球2~3 cm为宜,呈“品”字形栽植,并注意保持树干直立;栽植后立即浇定根水,每穴浇水15~20 kg,同时覆盖地膜或秸秆保墒。

2.5 幼园抚育管理

2.5.1 水分管理

针对黔南州岩溶地区水分易渗漏和土层较薄的特点,油茶幼园水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土壤保水。在定植后立即采用地膜覆盖或秸秆覆盖,覆盖范围以树冠投影外扩30 cm为宜;在坡地采用环形或月牙形小型集水槽截蓄雨水,槽深15~20 cm、宽30 cm;干旱季节要及时检查土壤墒情,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需要及时补水。2)合理灌溉。采用“见干见湿”的灌溉原则,每次浇水要浇透,春季萌芽前、夏季高温干旱期和秋季果实膨大期是重点灌溉时期;灌溉量春季每株15~20 kg,夏秋季每株25~30 kg,秋冬季干旱时每株20~25 kg[4]。

2.5.2 施肥管理

针对黔南州岩溶地区土壤易流失和养分贫瘠的特点,油茶幼园施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基肥施用。在定植前每穴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20 kg,并与磷肥1.0 kg、钾肥0.5 kg混匀,深施于穴底部;对于岩溶地区土层瘠薄的地块,每穴可增施农家有机肥25~30 kg,并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2)追肥管理。采用“早施、少量、多次”的原则,以复合肥为主,3—4月春季萌芽前和6—7月新梢生长期各追施一次,每次每株施用0.25~0.30 kg;在坡地采用开沟施肥法,沿树冠外缘开环状沟,深12~15 cm,将肥料均匀撒入沟中后覆土;注意肥水结合,每次施肥后及时浇水。

2.5.3 整形修剪

1)定干与主枝培养。定植后第2年春季进行定干,定干高度平地控制在50~60 cm,坡地控制在40~50 cm;选留3~4个分布均匀、夹角60°~90°的主枝,其余萌蘖枝全部剪除[5];对于坡地油茶,主枝应朝向坡面方向,以增强抗风能力。2)副主枝和结果枝培养。在主枝上选留2~3对副主枝,副主枝与主枝夹角保持在45°~60°;及时疏除过密枝、重叠枝、病虫枝和过弱枝,将过长枝条回缩为30~40 cm,保持树冠开张呈倒锥形。

2.6 成园高产管理

2.6.1 水肥管理

针对黔南州岩溶地区土壤保水性差和养分易流失的特点,成园油茶水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科学灌溉。采用微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生育时期需水特点确定灌溉量,花芽分化期(3—4月)、果实膨大期(7—8月)和采收前期(9—10月)为重点灌溉时期,每次每株灌水量40~50 kg;在坡地采用“截、蓄、排”相结合的水分调控措施,种植区四周开设截水沟,沟深30 cm,宽40 cm。2)肥料运筹。采用“三季施肥”制度,春季(2—3月)每株施复合肥0.5 kg,夏季(6—7月)每株施氮钾肥0.3 kg,秋季(9—10月)每株施有机肥25~30 kg、磷钾肥0.4 kg;在坡地采用打穴深施法,沿树冠外缘每隔1 m开设一个深20 cm的施肥穴。

2.6.2 土壤管理

针对黔南州岩溶地区土壤易板结和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园油茶土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土壤培肥。采用生草覆盖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白车轴草、黑麦草等豆科和禾本科植物进行行间覆盖,秋季收获后将秸秆粉碎后覆盖于树盘周围;在坡地通过等高种植绿肥作物,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2)土壤改良。每年秋季在树盘周围深翻土壤20~25 cm,同时结合施入石灰、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剂;坡地土壤以修筑水平梯地为主,梯面内侧开设排水沟,外侧培土加固,防止水土流失。

2.6.3 整形修剪

针对黔南州岩溶地区风大和坡地多的特点,成园油茶整形修剪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树冠调控。采用“大枝疏散、小枝稠密”的整形原则,保持主枝分布均匀,主枝与主干夹角维持在45°~60°,根据坡地特点适当降低树冠高度,控制在2.5~3.0 m,保持树冠开张度在2.0~2.5 m;对生长过旺的树冠进行重心下移,增强抗风能力。2)结果枝组更新。以2~3年生中短枝为主要结果枝组,每年春季剪除过密枝、重叠枝、病虫枝、衰老结果枝,对长度超过50 cm的枝条进行回缩,回缩量为枝条长度的1/3~1/2;剪除向内生长和下垂的结果枝,确保通风透光。

2.7 病虫害综合防治

2.7.1 主要病害防治

黔南州油茶病害主要病害包括油茶炭疽病和油茶软腐病。1)油茶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引起,在黔南州的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危害,主要感染果实、叶片、枝条和花蕾,导致落果、落叶、枝条枯死;该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冬,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病,6—8月高温高湿季节为发病高峰期。2)油茶软腐病在黔南州也较为普遍,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初期在叶片和果实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呈黄褐色,导致腐烂脱落;该病在15~25 ℃下发病率最高,在黔南州4—5月和9—10月为主要发病期。

针对上述病害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病果并集中烧毁,修剪病枝,保持林间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提高树势。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预防,每隔15~20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发病盛期可用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治疗性喷施,每7~10 d喷一次,连续喷2~3次。

2.7.2 主要虫害防治

黔南州油茶主要虫害为假眼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1)假眼小绿叶蝉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油茶新梢、嫩叶的汁液,造成叶片发黄、卷曲,严重时引起落叶,影响光合作用和树势生长;该虫在黔南州年发生4~5代,以4—5月和8—9月为发生高峰期。2)黑刺粉虱主要为害油茶叶片背面,吸食汁液的同时分泌蜜露,诱发烟煤病,导致叶片光合作用下降;在黔南州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该虫繁殖速度快,年发生6~7代,尤其在6—8月虫口密度最大,受害株率在40%以上。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注意清理园内杂草,及时修剪过密枝条,增强通风透光;利用寄生蜂、瓢虫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2)化学防治。在4—5月虫害发生初期,喷施20%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预防性防治;在虫口密度较大时,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进行紧急防治,每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3 结语

系统探讨了黔南州油茶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涵盖良种选择、种苗繁育、科学整地、合理定植、幼园抚育管理、成园高产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针对黔南州独特的岩溶地貌和地理气候特征,油茶高产栽培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严格把控种苗质量,科学确定整地规格和栽植密度,加强水肥管理和整形修剪,建立健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优化栽培管理措施,为黔南州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跃峰,苏滨.黔南州做好“茶文章”[J].食品界,2024(9):153.

[2] 卢俊兵.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各阶段的广泛应用[J].种子世界,2024(12):231-233.

[3] 梁云.油茶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4,44(8):53-54.

[4] 谭聪.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24(14):136-138.

[5] 邓中华.油茶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4(6):195-197.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岑宝学(1994—),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E-mail:314251251@qq.com。

标签:  油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