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平 李屹玲 林梓涵
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与数据产业化不断重塑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形态。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下,也在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本文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特点,认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典型的农村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具有明显的“农业”特征。数字化视域下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机制包括风险弱化机制、质量控制机制及产销互动机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发展、物流系统智能化、品牌建设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知识产权
本文索引:谭小平,李屹玲,林梓涵.<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3):-145.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2(a)--04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等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5%,数字经济增速远高于GDP增速,但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仍较低( 2020年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8.9%) ,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滞后。相对其他产业,农业农村是大数据的蓝海,目前农村大数据发展基数低,掌握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成功注册了商标或者经相关部门登记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 的农产品,数字化视域下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是指数字化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及数据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其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就业,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综述
1.1 数字化与农业现代化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农业部门的数字化进程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王利民等(2018)认为,数字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数字化基础上决策与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提升[1]。梁琳(2022)认为,农业数字化可以节约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及提升农产品质量[2]。李文睿(2022)等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农业作为我国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趋势[3]。
1.2 数字化推动农业组织变革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下,农业数字化还会进一步带动农业服务模式的变革。王利民(2018)等提出,数字农业的架构基础由农业生产体系结构决定。朱婷等(2022)认为,农村电商的兴起与发展因重构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农民现代化的加速器。对于小农户而言,农村电商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农户市场竞争力[4]。王瑞峰等(2022)认为,电商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数字化转型打下了技术基础,涉农电商平台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实践途径[5]。
1.3 数字化与农产品溯源
农产品的品质是影响公共安全和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农业数字化推动特色农产品发展,假冒伪劣农产品事件频发,一些研究就如何实现农业数字化与溯源体系的深度融合展开了初步的探讨。陈楠楠等(2022)认为,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区块链与农业结合与应用更加广泛[6]。赵丙奇等(2021)提出,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为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能,建设农产品的数字化追溯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7]。
近几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数字化与农业发展研究持续增加,但研究数字化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相关机制的研究更为缺乏。本文对数字化视域下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及数字化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有利于充实相关理论研究。
2 数字化赋能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主要质量、特定工艺、产品特征等与该地区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类多,覆盖面广,均是具有一定区域竞争力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其中以果品类、蔬菜类数量最多。
2.1 地理标志农产品特点
2.1.1 品质独特性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独特,是品质优良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地理标志农产品由于其产品特性及区域推广,更受消费者欢迎。不论是一般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自身所带有的地域特征本身就赋予了农产品一定的不可复制的人文地理因素,简而言之,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农产品品质保证的名片,具有很强的识别度。
2.1.2 品牌显著性
品牌是区别于同类商品、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代表的是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及其独特的人文背景,反映了当地区域文化特色及产品的区域性集体特征,具有典型的区域公共品牌的特性。据《2021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2021年1—10月新发布区域农业品牌115个,包括区域农业形象品牌70个、区域农业产业品牌45个。 可见,区域品牌化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特点之一。
2.1.3 高附加值性
地理标志产品往往凝聚了良好的声誉和品质,具有不同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独特优势,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如牙买加蓝山咖啡每500克的售价高达40欧元,是普通咖啡的5~10倍;阳澄湖大闸蟹每500克销售价超过200元,是普通大闸蟹价格的2倍以上。这是因为地理标志产品都产自某一特定的区域,其产量是有限的。独特的品质和稀少的产量提升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2.1.4 权利的集体性
地理标志具有显著的集体性特征。从申请主体方面来看,地理标志的申请主体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择优确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服务性组织,而不是企业和个人。从地理标志的权利属性看,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持有人往往自己不使用地理标记,而是授予符合一定条件的某个集体内的生产者使用权,且集体内单个生产者对地理标志的使用不具有竞争性[8]。从名称方面来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名称主要由“所生产的地理区域名称+产品品类通用名称”构成,从命名上就体现其集体性。
2.2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有力促进了“三农”发展
2.2.1 地理标志为典型的农村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具有明显的“农业”特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先天优势”。根据北京中郡经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地域为省域的有78个,占总数的0.93%;保护地域为地市域的有834个,占总数的9.9%,保护地域为县域的有7509个,占总数的89.17%。因此,地理标志农产品大多是该地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地农业综合实力的强弱[9]。
在调研的8421个地理标志中,涉农产品有8273个,占总数的98.24%。因此,地理标志是一种涉农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与农村地理空间高度相关。
2.2.2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可以有效拉动乡村就业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是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代表,是当地产业集群的主体。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打造会形成区域品牌,推动当地产业兴旺,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重庆市地理标志产品产值超过48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650万人 ;江苏省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超过1500万人;广东新会陈皮相关经营主体超1000家,带动新会陈皮产业就业超5万人。
2.2.3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应具有城乡和谐发展、生态环保及美丽宜居的特点。2022年,我国农产品电商达到5313.8亿元,农产品电商企业和平台数字化转型的加快,物流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得农产品销售渠道及再加工链条打通,帮助地理标志农产品打破地理销售边界,销往全国及海外,保障了以农户为主的生产者的收益。同时,随着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数智化,不仅可以达到减少化学农药污染,提高土壤质量等目标,更契合我国提出的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
3 数字化赋能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机制分析
3.1 风险弱化机制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发展可降低经营风险。作为生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必须在很短时间内销售出去,而数字化发展有利于扩大销售市场,带动产品销售,降低农户经营风险。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网上购物,2020年中国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6000亿元,阿里系、京东系、苏宁系和拼多多纷纷出台各种农产品促销政策。如阿里系的淘宝、天猫、聚划算设10亿爱心助农基金;苏宁系的苏宁易购、苏宁拼购通过直播,帮农户直播助销帮销;京东系的京东、京喜采用社交促销方式,帮助滞销水果带货。
3.2 质量控制机制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有助于产品质量监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地理标志农产品溯源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上。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渐将所有主体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推动产品可追溯。数据显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申请规模达29.5万家,监管、检测、执法机构近8000余家。
3.3 产销互动机制
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化有利于优化售后服务,促进产销双方互动。数字化赋能地理标志农产品,意味着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不仅仅是广度上,更要从深度上渗透数字化。通过搭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通产业链前端农户,中端企业,末端消费者三主体,降低信息不对称壁垒,及时获得产品反馈,提升产销沟通效率和效果,优化农产品售后服务,末端助力前端,形成良性循环,激励生产者不断优化地理标志农产品(图3)。
4 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数字化环境较差,农民数字化意识较弱
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户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熟悉程度低。当前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占比较高,老年人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意愿和能力都比较低,因此仍难以将数字技术日常化,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数字化应用不足。以广东省紫金县茶产业的数字技术培训为例,目前相关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而作为重要茶叶生产者的茶农普遍缺乏机会了解数字化技术,他们学历普遍较低,数字化自学能力较差,其生产主要依赖于长期的实践经验[10]。
4.2 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意愿不强
农户是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因此农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的态度至关重要,态度决定了农户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其参与产业数字化的积极程度。然而,传统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例如,就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电商化而言,邱华兴(2017)认为,农户不参与农产品电商化的理由涉及电商易用性、服务、收益、物流、退货、资金等多方面,同时也是导致其对于电商销售农产品心存顾虑的原因[11]。
4.3 数字化经营模式的改变与乡村物流系统的建设不匹配
数字技术应用到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环节,就是数字物流,成为如今很多农产品的发展方向。相应地,物流系统建设属于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链的后端建设,在农产品销售模式和经营范围等前段建设快速发展、数字化不断融入的情况下,如果前后端没有做出匹配的衔接,就容易出现“断崖”现象。例如平远县脐橙,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推广下,脐橙的销量提升,但是乡村物流还是原先的传统运输“运量少、保质短、成本高”,而且冷链物流发展还不理想,加上县地区经济的滞后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缓慢以及覆盖网络有限,充分显现出物流与销售的供不应求,乡村物流的力不从心[12]。
4.4 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化主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及产业融合方式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型地理标志生产企业或平台推进实施。目前大量地理标志农产品缺乏龙头企业,产业的生产者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农户,这使得地理标志的产业化经营受到很多限制。一是产品往往由农户直接销往消费者,缺乏深加工能力,产业链条短;二是中小企业及农户缺乏冷链物流运输能力,农产品作为应季产品,上市时间集中,有短期间内的物流运输压力;三是产业融合能力不足,产品的开发未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及旅游条件进行融合发展;四是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主要以民营及控股企业为主,其占比达到84.7%,这些企业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主要为家族式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效率上存在严重不足[13]。
4.5 数字化人才缺乏
数字化时代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于乡村,通过电商渠道广泛销往全国。在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人才缺失。在农村大量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的情况下,留守乡村的主要是儿童和老人,这部分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平时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少,缺乏数字化经营能力,导致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销售仍局限在本地市场,难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5 数字化视域下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建议
5.1 多管齐下聚集人才,提升地理标志产业从业人员数字化能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乡村数字化的引导与管理,建立“乡村数字化服务中心”,专门给当地农户进行定期专业培训,学习物流技术、线上销售等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网络法律知识以及运营操作,制定相关政策,留住和招揽自媒体专业人才,提升地理标志产业从业人员数字化能力。
5.2 以电商产业园为抓手,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运营能力升级
在农村信息化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建设或依托当地已有的电商产业园作为地理标志产业数字化基地。通过提升电商运营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完善电商产业园相关的仓储物流、互联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吸引冷链物流进入园区,降低农户物流成本;保证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的质量,改善产品因销售不及时而损毁的问题。电商产业园的利用,可提升整体运营能力,降低农户因分散经营导致的风险。
5.3 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物流效率
物流网的智能化是化解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区域局限性,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必要途径,应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中,一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智能化管理,对生鲜类农产品在运输、配送、仓储等各环节中的中转与停留时间进行优化,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送达的品相与质量;二是可以根据订单情况,实时调整配送计划,提高车辆运载效率,降低整体运输成本[14]。
5.4 创新发展,增加用户体验
在传统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常采用面对面式,熟人推荐式的销售模式,这样的方式效率低,难以将产品大规模生产和出售。为此,可以结合数字化时代下的平台,将销售模式创新,如之前某品牌的“认领一棵果树”模式,其概念是通过消费者前期投入一定资金(类似于预售),认种一棵果树,果农通过简单的数字化平台上传柚果的生长和成熟情况,与消费者共享,在果实生长过程中增加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在果实成熟期,消费者可前往果园体验采摘(亲子活动),或通过邮寄的方式,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并拉动当地旅游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5.5 整合资源,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
整合电商平台的规模优势、改进物流平台的服务质量、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市场口碑,集各方资源,打通农产品上下游产业,协同政府、企业和农户,把“山货”变“网货”,将“低小散优”的农产品整合起来,持续孵化好各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参考文献
王利民,刘佳,杨玲波,等.中国数字农业的基本理念与建设内容设计[J].中国农业信息,2018,30(6):71-81.
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 2022(9):113-120.
李文睿,周书俊.论新发展格局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J/OL].改革与战略:1-11[2022-10-03].https://er.szlib.org.cn
朱婷,夏英.农业数字化背景下小农户嵌入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2(8):115-123.
王瑞峰,李爽.涉农电商平台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J].现代经济探讨,2022(5):123-132.
陈楠楠,杨雪雁,陈李波.“区块链+农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22,53(3):77-82.
赵丙奇,章合杰.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运行机理和实施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8):52-62.
赵冠艳,栾敬东.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特征、实现途径与公共治理[J].财贸研究,2021,32(10):41-47
尚旭东,李秉龙.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运行特征、趋势与问题:基于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的分析[J].生态经济,2013(4):92-97+120.
李赵盼.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邱华兴. 偏远山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基于广东平远县仁居镇农村电商情况的调查[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7.
罗志伟,何慧妍,王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数字化农业空间构建与实践:以广东省紫金县茶产业为例[J].热带地理,2022,42 (8):1324-1334.
李政,姚慰慰. 平远县脐橙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南方农村,2013,29(4):58-61,67.
何伦凤,曾睿.“农村电商+农产品地理标志”运营模式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SWOT-CLPV模型的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2,23(1):16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