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敏锐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先机,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适应新形势、塑造新优势,迫切需要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数字经济正是极具潜力的宽广赛道。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产业的耦合式发展是当前最主流的发展模式。本文以L区为例,研究其现阶段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战略部署,深入剖析L区如何抓住机遇,以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把握三四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脉搏,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仅供参考。
数字经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a)--04
新时代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等重要论述,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式发展过程中制约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找准根源和症结,提出可行性对策是本文的核心用意。本文以L区数字经济为例,通过多维度探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式,通过案例得出数字经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和理论指导,为我国同等水平县市区提供有益借鉴和理论范式。
1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1.1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数字经济的作用机理做了诸多研究,尤其是在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内有关数字经济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居多。“数字经济”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前景与风险》中提到,数字经济被泛指互联网兴起后的各种新生关系,未明确赋予其概念定义[1]。美国学者Beomsoo Kim认为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商品服务以信息化的形式进行的交易。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普及,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2016年G20杭州峰会提出数字经济概念,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广义来说,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核心的生产要素集合,以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为支撑,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提供外域产品和服务,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数字化交易的新经济形态[2]。狭义来说,数字经济是数字产业的增加值[3]。
数字经济的作用机理需要从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和效应出发,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框架和理论模型,为数实融合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撑[4]。数字对实体经济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直接影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5]。对实体经济间接的影响表现在通过数字技术来改善融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间接影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6]。数字技术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长尾效应有利于促进供求双方高效率的匹配,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
综上所述,当前对数字经济的产生机理、作用机理、评价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基于数字经济的个案研究较少,缺乏从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对县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1.2 问题提出
上述研究表明,尽管数字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我国尤其是县域层面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挖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经济在县域实体经济中作用的发挥。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我国城乡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 难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8]。新时期,城市发展依赖质量优先、结构优化与创新驱动的增长, 这种内生的研发创新是驱动技术进步的核心要素[9]。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效率对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10]。
当前,促进数字经济与县域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存在制度支撑不足、数字基础设施欠缺、技术供给匮乏、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包括政策环境的适配度,同时涉及具体数字技术的应用,实体经济耦合嵌入等诸多方面。数字经济耦合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关注点。因此,本文以L区为例,深刻剖析数字经济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 L区案例剖析及机理阐述
2.1 基本情况
L区位于首都和S省省会之间,是S省的北大门。境内德龙烟铁路横跨东西,京台高速、德滨高速及众多国道、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余万,是D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L区按照数字强市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云中心省会经济圈区域分中心为突破点,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强区建设。
2.2 发展特点
在当前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大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效能,L区捕捉到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抢占先机。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数字经济模式化发展。基于政府层面搭建政策模型化平台。为保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供需的契合度,L区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强化政策供给,制定《数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以政策文件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同时政府推出创新发展、技改扩产、产业集约集聚等措施,根据县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度,部署百亿级产业集群培植、技术改造提升等专项行动,培优育强数字企业的“第一方阵”,构建试点带动全域的数字发展模式。L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工作专班作用。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组、发展规划组、项目建设组、合作招商组,小组之间协同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立重点工作动态汇报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科学谋划数字领域工作。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助力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筹建数字产业研究院,建设数字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数字人才培育中心等。充分发挥政府搭台作用,重视程度高的特点。二是综合要素齐全性保障。多维度强化要素保障作用。在资金要素保障层面,制定数字经济税收优惠政策,创新推进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引导专项财政投入。通过项目招商、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优质投资方,社会资本精准扶持数字经济项目,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等多渠道保障的持续投资与投入。在土地资源保障层面,制定整体盘活、局部收回、增资扩产等措施,开展低效闲置用地清理,盯靠项目土地报批,提高土地供给效率。在优化审批要素层面,在完成土地手续前,协助企业准备项目开工前的所有材料,部门间协同配合,在项目取得土地手续的当天,为项目发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所有开工前必备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在耗能用电保障层面,充分发挥L区水上漂浮式光伏发电站优势,利用光伏、风电能源为数字产业供电,绿电占比高于50%。在人力资源保障层面,成立省级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开展数字基建、5G建设等专业培训。充分体现发展保障数字经济要素齐全性的特征。三是数字经济关联产业的高附加值。数字经济发挥产业衍生辐射带动作用。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强化衍生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本区特色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升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引进数字化管理模式,探索电商销售模式,高质量打造高标准农田,促进数字效能转化。强化新基础引领数字经济新发展,推动互联网、数字孪生、元宇宙等高新技术产业汇聚,全力打造百亿级数字产业集群。衍生产业的发展体现了L区在发展数字经济上的辐射带动性特点。四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L区探索建立了首席数据服务官(CDO)帮包企业机制,为产业链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着力激发传统产业新动能。扎实开展规上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工作,根据评估诊断结果,为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推进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充分提升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发展了新质生产力,实现企业转型的迭代升级,体现了数字经济的改造性特征。
2.3 制约因素
数字经济发展目前在县域经济中仍处在起步阶段,产业结构演变下L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三四线城市普遍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数字经济研发的颗粒度不饱满。一方面,县域对数字经济缺乏系统性认知,上级出台规划和政策研究不够深入透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思路不够明晰,制定的发展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不强。另一方面,在县域范围内,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网络覆盖水平相对较低。二是技术创新存在壁垒。一方面,县域现有数字产业企业发展单一,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电子元件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汽车线束、电机等代加工生产,处于产业分工的末端,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尚未成为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面临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落后。三是要素保障存在供需矛盾。一方面,在能耗、配套方面存在供需矛盾。在能耗指标方面,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较低,县域项目能耗较高,能耗指标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在配套政策方面,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政策制定存在着不同的重点和方向,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劣势突显。目前,全国一二线城市都在争夺数字人才,而县域相对大中型城市而言,在区位条件、生活环境、补助政策等方面处于劣势,优秀的数字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四是数商环境亟待优化。数字监管标准不一、监管手段滞后,数字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细化程度不足。如数据确权法律的缺位造成数据交易难以推进,法律规定的缺位会加大数字业务创新导致的金融风险、社会风险。
2.4 采取措施
基于L区制约因素的综合考虑,为适应数字经济耦合适配实体经济发展,L区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其一,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的协同高效发展。提升基础支撑能力,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区直单位、镇街全覆盖。公共视频监控“提数提质”,依托全市视频共享平台,汇聚各类视频监控资源。建立政务云资源申请机制,为全区自建系统平台提供云资源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提升政务服务化水平。实行建设项目全链条告知承诺制审批,探索解决建设项目申报手续繁琐、复杂、耗时长等难题。其二,强化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对数字化水平高、转型意识强的规上企业,配备首席数字服务官(CDO),进行“一对一”服务。塑强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势。制定产业招商目录,创新招商模式,吸引知名企业落户县区,积极引进数字经济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软件服务企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引力度,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其三,发挥数字经济在社会层面的普惠便捷作用。开展智慧城市场景打造,打造集供热生产调度、管网监控、管网水力分析等技术于一体的智慧供热体系。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通过物联感知设备获取植物生长环境信息,监测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强度等参数。打造数字农田样板,基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设新型高标准数字化农作物繁种基地。围绕税收“精诚共治”、智慧城管、成品油监管、智慧养老等开展场景建设。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在智慧社区方面,引进数字化模型加入视频智能算法,实现周界防范、人车识别、高空抛物、消防通道检测等AI场景。深化数字乡村建设。
3 机理阐述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方式,对L区数字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以L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为索引,在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下,深度分析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数字经济耦合式发展路径有其时代意义,其机理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从而得出数字经济发展的最优解,具体如图1所示。
4 经验启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发展需要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相关保障制度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对L区数字经济特点、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针对同等县区得到以下经验启示。
第一,打造数字品牌,提高数字在经济中的贡献值。培育数字品牌,依托现有国企,拓展全国范围“数字化”应用平台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单位落地,打造优质、可信的服务品牌。培育数据交易产业,依托数据汇聚等节点优势,启动数据要素流通相关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建议,开展交易促进产业孵化活动。打造地方城市IP品牌。开展重要文化IP资源的开发,推动新消费“城市IP”的全新构建,聚集和吸引已有和新锐的文化产业资源及元宇宙技术公司落户和品牌化运营。第二,培强数字产业,激发经济发展动能。全力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做好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涉企服务工作,主动破解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助力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全力招引数字经济项目,加大物联网、计算机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招引力度,充分利用本地项目,瞄准发达地区,开展数字经济专题招商活动,靶向招商、精准招商和补链招商。全力推进传统企业“智改数转”,紧盯智能化项目,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线,提高企业整体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第三,优化发展环境,拓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完善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在土地、财税、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数字经济产业优惠扶持,吸引数字经济企业在县域落户。争取项目建设能耗指标、土地指标及基金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采取PPP等多种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高速光纤网络、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产业发展提速筑牢基础。第四,强化要素保障,支持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筹建数字经济产业平台,致力于数字产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实现数字产业商业化。引进数字产业人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解决数字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数字项目建设吸纳人才,以人才赋能数字产业发展,形成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生动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式发展必然成为推动经济提速升级的关键因素,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数字革命”为契机,参考诸多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实况,针对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化形势研判分析,立足本地实际,强化问题导向,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从提升政务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人才培育等方面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好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抓住先机,主动发力,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D.Tapacott, The Digital Economy : Prp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 Intelligence [J], Educom Review, 1996, 5(22): 342-397.
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 2019(2): 66-73.
康铁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J].当代财经,2008(3):118-121.
邓丽姝.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14):189-192.
罗茜, 王军, 朱杰. 数字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J]. 当代经济管理 ,2022,44(7):72-80.
王儒奇 , 陶士贵 .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机制分析与中国经验 [J]. 现代经济探讨 ,2022(5):15-26.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 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Li H, Chen K, Yan L, et al. Citizenization of rural migrants in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The roles of hukou system reform and rural land marketization[J]. Cities, 2023, 132: 103968.
Barro R J.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06(2): 407-443.
Benhabib J, Spiegel M M.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 34(2): 14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