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造型和装饰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以淄博鲁青瓷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鲁青瓷的兴起。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三个方面,对鲁青瓷造型设计表现出来的清淡纯朴、富于意蕴、独特灵动等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鲁青瓷发展现状,从设计角度和市场需求出发,对鲁青瓷发展坚持民族性、发挥创新性、走向品牌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淄博;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
淄博鲁青瓷是青瓷的一种,属粉青系列。鲁青瓷最早发源于北朝,公元534年至550年,淄川寨里窑兴起,以烧造青釉瓷首开淄博瓷器先河,为北方最早青瓷产地[1]。鲁青瓷从萌芽到再次兴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吸取民间艺术营养,在造型设计方面形成了富于个性的风格特点。
一、淄博鲁青瓷的再次兴起
1972年,代表中国当时最高接待水平的北京饭店建成之际,其日式餐厅要配套不同于一般青瓷的陶瓷产品。这一研制任务交给了原淄博瓷厂。通过对唐、宋柴窑烧造青瓷的潜心研究,历经几百次的失败,终于将失传多年的青瓷重新研制成功。产品送到北京后立刻被采用,北京饭店随即下了60万元的订单。该产品由于胚体采用了淄博新材质滑石瓷,烧制技术上采用了窑变工艺,既有青瓷的厚重浑朴,又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轻盈朗润,当时被定名为鲁青瓷。
1979年9月,淄博陶瓷赴京汇报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时年73岁高龄的赵朴初先生在一组注名“64头青釉白花茶餐具”前伫立良久,书写下了足以让淄博人(尤以陶瓷人)引为荣耀的诗句——“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天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2]。这是赵朴初先生唯一写“瓷”的诗作,也正是借助赵朴初先生的诗,鲁青瓷这个瓷种开始“火”起来。
1982年,在慕尼黑举行的第34届手工艺品博览会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梓源创作的《鲁青瓷五头刻瓷文具》荣获金质奖章,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陶瓷艺术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1987年,滑石质鲁青瓷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6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再获金奖。2011年,淄博陶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青瓷成为该项目的保护品种。鲁青瓷成为中国顶级文化瓷种,也逐步成为陶瓷收藏家的宠儿。
鲁青瓷生产工艺复杂,烧成机理复杂,经1350度高温窑变而成,每窑成品极少。由于釉面是在窑中变化而成,青釉颜色不易控制,有时偏黄偏暗。如1982年6月出土,经考古专家论证为北朝时期“寨里窑”作品,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出土文物的《青釉莲花尊》(如图1)。这件青釉莲花尊形体硕大,胎体厚重,腹上部堆塑一周21个莲瓣纹,莲瓣向外伸展,俯视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腹中部是两周忍冬花,也就是金银花,同为佛教圣花。其釉色即为青中泛黄,属于淄博早期青瓷。经过广大鲁青瓷工作者的努力,鲁青瓷烧制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现今烧制成色上乘的鲁青瓷,其瓷质细腻,颜色青中泛白,从上到下由浅至深渐变而成,如脂似玉,经灯光照射后通体透明、玲珑剔透,推动了鲁青瓷的迅速发展。
二、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的特点
陶瓷一般分为日用瓷和艺术瓷两类。根据鲁青瓷生产数量、工艺水平、消费群体,我们在这里把鲁青瓷按大类分为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其中日用瓷实现了量产化,普及率较高,具有实用功能;陈设瓷少量生产,艺术水平较高,用于摆件装饰;艺术瓷多为精品孤品,是烧制成品上的艺术再造,多为鉴赏收藏。从日用瓷到陈设瓷,再到艺术瓷,在造型和装饰设计上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一)日用瓷清淡纯朴,功能与审美兼具
日用瓷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给人带来更多审美愉悦,让人们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鲁青瓷日用瓷主要有碗、盘、杯、碟、成套餐具和茶具等,造型传统化倾向明显,以圆或椭圆为主,造型浑朴,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美感。一方面,色泽纯洁。色彩是一种先声夺人的传达要素,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状态。鲁青瓷一直以单色釉而闻名,因为生产工艺,导致鲁青瓷成品率不高。鲁青瓷因烧制过程中的窑变,从而使成品颜色青中泛白,无论是颜色、还是明度,都契合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人格特征,把古人“尚青”的美学意境发掘到了顶峰。另一方面,线条明快。鲁青瓷作品多为单色调,即使有所装饰,也多是写意式,给人以简洁大方的感觉。如鲁青瓷比较常用的刻花装饰,在坯体上刻出简朴的纹样,不论是茶具、餐具,还是文具等都有所采用,通过简洁明快的花纹,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鲁青瓷日用瓷的审美效果。日用瓷不足之处是装饰有时过于简单,太过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化的风格,装饰设计多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陈设瓷富于意蕴,传承与创新相融
真正的艺术并非精雕细刻,往往产生于巧妙的构思之中。时至今日,鲁青瓷不再仅局限于实用,而是通过器型和装饰设计创新,赋予作品以新意,体现了一种装饰之美。一方面是传统器型的更新。这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器型的改良,与原有器型相比变化不大,只是在局部或细节方面有所侧重的进行改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瓶类陈设瓷因其器型复杂、造型独特,更因兼有平安寓意而为人们喜爱和收藏,多是鲁青瓷陈设瓷中的精品。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刘永强设计创作的“富贵长寿" 蛇年大吉”浮雕鲁青瓷灯笼瓶,瓶身高25厘米、直径14厘米,瓶中央雕有含有长寿寓意的“龟蛇同体”画面,绘图与青釉完美结合,极具特色和美感。由于设计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精美别致,还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另一方面是新型器型的设计。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更需利用好鲁青瓷这一特有材料,设计创作出符合人们审美和生活的作品。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的《点赞新时代》(如图2),是作者翻阅《礼记·月令》时,读到“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便产生了把“萌者尽达”意象用陶瓷形式表现出来的冲动。作品造型设计为种子发芽态状,但造型形象同时又似点赞的手势,一形双关,表现始与终,把“萌者”的初心萌始和对“尽达”的蓬勃发展之叹巧妙融合到了一起[3]。
(三)艺术瓷独特灵动,设计与理念相结合
设计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开始。“风格既人”将成为设计师立求表现的形式,陶瓷的造型设计风格也会因设计师的构思立意而分出高下[4]。鲁青瓷艺术品更多地是将书画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让瓷与书画相得益彰。运用最多的是刻瓷艺术手法装饰,通过书画这一载体对鲁青瓷烧制成品进行了艺术再造,往往独特灵动、层次清晰。其中,也包括一次烧制成品的雕塑和手绘作品,一般数量较少。刻瓷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在质地坚脆光洁的瓷面上用特制的宝石刀具、合金刀具,刻凿出人物、肖像、山水、花鸟、动物、书法等各种作品,中国画的笔墨气韵、篆刻艺术的金石趣味均可用千变万化的刀法表现出来。通过刻瓷艺术装饰后产生“碧空白云”的艺术效果,堪称瓷苑一绝,使鲁青瓷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5]。如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秋峰创作的鲁青瓷鹿头尊瓶《泰山赋》(如图3),用高60厘米、直径41厘米的窑变鲁青瓷鹿头尊瓶,将锦绣《泰山赋》两万余字用微刻的手法刻在青瓷瓶四周,尖刀、扁刀足足八万余刀,泰山全景跃然青瓷瓶上,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浑然天成。
三、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的再发展
近年来,由于鲁青瓷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生产现象严重,制约了鲁青瓷的发展,其影响力主要在淄博市甚至淄川区。鲁青瓷作为小众瓷种,还需不断改进和提升日用瓷、陈设瓷和艺术瓷的设计水平,塑造鲁青瓷的文化和品牌形象。
(一)坚持民族性,做到传承和借鉴相结合
设计只有建立在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才会得到认可,鲁青瓷产品设计要想获得独具风格的发展,除了向外界学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元素、本土的文化资源,因为这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设计之源。一方面,做好传统艺术的传承。充分采用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将水墨、汉字等中国艺术元素在鲁青瓷设计中表现出来,或写实、或写意,或具象、或抽象,做到各种艺术形式兼容并用。如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国窑厅陈列着的一套《鲁青瓷手绘茶具》,以精致的手绘菊纹饰点缀,含蓄典雅、静谧悠远,表现了一种恬淡、娴静、高远的田园情趣,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兼具。另一方面,做好传统文化的借鉴。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是中华儿女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民族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对于鲁青瓷设计极具借鉴价值,要以主动的设计意识,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因子,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之融入鲁青瓷作品,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韵味,推动鲁青瓷的发展与创新。如借鉴生肖文化,鲁青瓷设计师推出了多款鲁青瓷生肖作品,年份相同,因为设计出发点不同,从而各具特色,但相同的是都充满着新奇和吉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明文的鲁青瓷人物刻瓷《敦煌归真》(如图4),专为致敬敦煌而作,他把敦煌艺术变成了经过一千三百度煅烧的瓷质艺术,通过刻刀与敦煌连接,赋予了一种文化精神。作品既是传统文化的借鉴,也是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品中雕刻着九位飞天舞姬,她们或蹲、或立、或弹、或奏,体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惊叹的是,整个画面全部采用刻瓷技艺中最难的线刻完成,线条细若发丝,却又有粗细、润枯之变化,且没有一处露头,结合得十分完美,将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被业界公认为“刻瓷艺术的扛鼎之作”[6]。
(二)发挥创新性,突破传统激活创意
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设计的源泉。人们在关注作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对作品的精神功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鲁青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不断激活设计创意,使设计更富有个性化和人情化。一方面,不拘泥于单色设计。要把中国元素巧妙地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大胆融入新颜色、新形态,使作品既保留原有的特色,又具有时代感。如采取坯上刻花、手工彩绘甚至印花等装饰方法,在鲁青瓷的釉面色彩基础上合理选用其它色料,通过简洁纯净的造型、清晰明朗的线条、地域特色的图案带给人们审美享受。如可采用工笔画或写意画,在日用瓷上进行山水、花鸟、虫草等的简单装饰,同时配合书法、铭章的运用,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或可以结合人们大俗大雅的审美取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通过艳丽的色彩、通俗的图案等,来适应人们朴素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不拘泥于传统设计。设计要服务生活、引领生活,它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鲁青瓷产品设计之中。陶瓷造型和装饰设计要切实面向大众的真实感受和个性追求,根据使用对象、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鲁青瓷作品和其他产品一样,都需要更新换代,这个更新换代就是要跟上消费时尚,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不能一种设计形式通天下。如就鲁青瓷作品造型来看,多为圆形和椭圆形,这往往给人以稳重感。在茶具设计时,如果尝试方圆结合,可以更好地运用四方形造型产生的光影效果。
(三)走向品牌化,打造淄博城市名片
人们都知道龙泉窑盛产青瓷,却不知山东鲁青瓷烧造的水平也非常高,这反映了鲁青瓷宣传力度的薄弱。提高鲁青瓷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为大众所接受,必须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把鲁青瓷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实现鲁青瓷地域特色、独特品质、文化内涵等的信用背书。一方面,精心设计鲁青瓷品牌形象标志。要树立“不仅卖产品,更卖文化”的品牌标志设计理念,将陶瓷品牌标志的设计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让陶瓷品牌体现地方特色。[7]要由重视名牌争创向更加重视品牌运营转变,专门进行鲁青瓷地区品牌标志的设计,将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因素融入到品牌标志设计。如可以通过柳泉、松龄这样的图案、文字,将淄博蒲文化元素融入品牌标志设计中。另一方面,坚决走鲁青瓷文创之路。陶瓷造型和装饰是人文思想的表达,融入了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时代特征,富有人文性和时代性。鲁青瓷作品不仅需要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制作技艺,还需要带入一些新颖的创作元素,做出更多“创意+创新”的产品。如山东兆霞陶瓷公司生产的《鲁青瓷尊享虎传音器》,创意原型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老虎。布老虎既是孩童喜爱的玩具,也是家居装饰元素。用鲁青瓷打造的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形象,不但具有鲁青瓷典雅的瓷韵,而且运用声学原理设计具有了扩音器功能,是传统艺术与科技产品的融合,传统而又时尚,一度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伴手礼。同时,要重视当地陶瓷文化和生产遗址的保护和挖掘,注重文化交流,组织高水平的对外交流和宣传推介;围绕推广鲁青瓷,开展互动体验设计,增强情感体验,实现人们与鲁青瓷零距离接触,营造出传统与现代对话、艺术与时尚相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鲁青瓷发展氛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鲁青瓷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像一泓清泉流进人们的心里,就要守好用好这个“源头”。前提是守好鲁青瓷材料这一本源。材料是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的先决条件,体现的是一种材料美。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三个方面,坚持传承和发展相结合,不断更新换代,从民族性、创新性、品牌化进行突破,这是一种创造的美。
参考文献:
[1]杨希文.浅谈鲁青瓷[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8):14.
[2]张明文.赵朴初.借句称赞鲁青瓷[J].山东陶瓷,2014(3):55.
[3]王一君.点赞新时代[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7):24.
[4]张玲玲.日用瓷的造型设计与审美浅议[J].陶瓷研究,2008(3):41.
[5]李秋峰.鲁青瓷与刻瓷艺术[J].山东陶瓷,2010(6):47.
[6]谢凯.瓷上刻风骨[J].中华手工,2015(9):61.
[7]李宝亚.陶瓷品牌形象建设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投资,2013(8):301.
作者简介:王星舒,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山东日照校区)视觉传达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