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塑造与审美价值探赜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249)

摘" 要:文化形象塑造是中国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需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动漫已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彝族古训文化形象也在中国式文化创新语境中嬗变为以微动漫形象为代表的数字化民族符码形象。本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发布的《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为案例,梳理了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孕育背景和诞生过程。深入分析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民族、地域、古训形象的构建方式和文化表征,在综合前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数字技术;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微动漫形象;审美价值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1]。在数字时代的潮流下,微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表达方式,正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彝族古训文化形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字技术发展契机与中国式文化创新语境的双重加持下,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孕育而生。《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系列作品实现了彝族古训形象的数字化转型,这正是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一、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孕育与诞生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形象”是指“对一个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种描述,塑造这个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显示或表达出他们乐于置身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或虚构的空间。”按照法国比较文学家巴柔之言,“形象”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2]。换言之,形象作为想象主体的表意实践,深植于特定历史语境与意识形态之中。文化形象的塑造涉及文化元素在形成、表述与传播中的复杂互动,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化内部的自我对话,也体现了文化与社会集体的广泛交流。最终,文化形象凝聚为“社会集体想象物”,高度概括了地区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民族性格及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认同与尊重的重要载体。彝族古训文化形象深植于彝族历史文化之中,是对彝族民族智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达与传承。进入新时代,中国式文化创新语境与数字技术发展为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就此应运而生。

(一)新语境:彝族古训文化形象的现代性转化

口耳相传是彝族古训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在过去,彝族人民主要通过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族群聚会的讲述等方式来传承古训文化。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使得彝族古训文化更具生动性和真实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彝族人民能够深刻领会古训的精髓,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此外,彝族民间文学文本也是彝族古训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彝族古训一方面来自以《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四大创世史诗为代表的彝族民间文学经典,另一方面则来自彝族相关文化研究学者所编纂的学术专著,如1981年由四川民委彝文工作组编纂整理的《彝族格言》等,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彝族传统古训遗产,为彝族古训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历史资料。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在“口传”与民间文学文本中逐渐形成。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3]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塑造迎来了新的历史语境,中国式文化创新为彝族古训文化提供了媒介形象塑造的新机遇。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楚雄州纪委监委等机构积极行动,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中国彝族彝乡文化微动漫作品”,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的建设与发展。彝族古训文化得以借助现代媒介技术,以全新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在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提炼与重塑,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语境。这包括对彝族古训文化中的故事、人物形象、符号等进行再创作,使彝族古训文化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彝族古训文化形象的现代性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彝族古训文化形象保持了其独特性和民族性,又呈现出新时代内涵与现代性表达。

(二)新契机: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生成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彝族古训文化形象的媒介化演绎带来了新契机,彝族古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数字化进程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微动漫形象。这一创新形式不仅为彝族古训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更为其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道路。彝族古训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然而,其传统的文本与口传形象,在传播和传承方式上往往受限于地域和媒介的局限。而如今,数字技术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局限,使得彝族古训文化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2018年至2020年,楚雄州在“挖掘彝族古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倡导化风成俗”的指引下,联合中共楚雄州纪委监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多方力量,携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彝族与周边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及《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系列作品,共计三季。这些作品汲取了《梅葛》《查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彝族谚语》等彝族经典著作的精髓,通过生动的彝族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彝族生产生活场景,深入阐释了彝族古训的内涵。每季作品均包括季、篇目、训语、故事、释义五个部分,遵循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年节规制和数理概念,历时三年完成,每年推出一季,每季共十二篇,总计三十六篇。作品在“清风楚雄”微信公众号、Bilibili、抖音、微博以及各级融媒体平台播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就此诞生。该作品将彝族古训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动漫艺术相结合,通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方式,将彝族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彝族古训文化形象不仅继承了彝族古训文化的精髓,更在现代审美观念的引领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它们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得更多受众能够了解和接受传统古训文化。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诞生,也体现了彝族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与融合。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涉及彝族自我认知与表达,还呈现了与他者的多元互动关系,它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彝族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彝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二、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建构

微动漫是微动画与微漫画的合称,具有“微制作”“微时长”“微平台”“微操作”等特点,是一种在融媒体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的动漫形态。微动漫与民族文化形象建构具有深刻联系。微动漫所采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手段,以及微动漫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综合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和整体形象。在“微”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微动漫在民族文化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性迅速升维。《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第三季作品正是通过36篇故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建构出了一个更鲜活、更立体、更丰富多元的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这种媒介形象便是创作者与受众在多元互动中对于彝族古训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然而这种想象并非绝对的主观臆想,而是以彝族古训文化符号为物质载体,对彝族人物、事物、景物等的具象化描述,其中包含着社会集体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审美心理等。具体而言,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可看作是社会集体在客观基础上对其民族、地域、古训文化等的总体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与评价以微动漫为媒介,通过图像这一中介呈现出来。民族形象、地域形象以及古训形象构成了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的整体形象,其背后的文化表征也在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弥散开来。

(一)民族形象:彝族“本真”与现实“仿真”

媒介在民族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微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能够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民族形象的魅力。《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系列作品中的彝族形象,是以彝族微动漫人物形象为主导,彝族景观、局部场景或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符号为补充的媒介形象组合,是彝族生产生活历史印记的具象化呈现,同时也是当代彝族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例如,在第一季的创业篇中,作者选取了《彝族格言》中“人勤庄稼好,人懒地生草”这一训语,讲述了一段创业故事:“很久以前,一户彝族人家有三兄弟,母亲早故,父亲含辛茹苦养大哥仨个,父亲怜惜溺爱过甚,养成了哥仨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习性。重病不治即将离世的老父忧心自己死后儿子生活无着,便跟儿子们说在自家地里埋了一罐金子,想以此激励儿子劳动创业。之后,父亲去世,儿子们为挖出金子慢慢习惯了劳作,获得了丰收,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本篇再现了彝族人民勤劳耕作的生活生产场景,展现出彝族延续至今艰苦创业的优良美德。其民族形象建构主要从人物行为逻辑以及其他文化符号中体现,呈现出带有历史与生活印记的彝族“本真”和现实“仿真”。彝族微动漫人物的行动逻辑是以训语“人勤庄稼好,人懒地生草”为出发点展开的,在全知叙事视角下,彝族父辈们的智慧和对家庭的期许表露无遗。在提到“儿子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时,女性形象则作为家庭幸福美满的标志物展现出来,不仅体现了彝族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也呈现出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是对彝族精神风貌的一种“仿真”,是社会集体对彝族形象的主观再现。

(二)地域形象:异域符像的陌生化景观

马克斯·舍勒于1924年在其著作《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中首次引入了“知识社会学”的概念,这一里程碑式的创新不仅标志着知识社会学的诞生,更为后续地域形象建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伯格等美国社会学家认为,“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日常生活现实包含一些类型化图式,我们在互动中通过这些图式理解他人、对待他人”[4]。地域作为现实的存在,是一种“实在”元素或者“实在世界”[5],是由“各个参与者之间通过话语或其他行为的互动建构起来的,这是一个主体间分享的意义世界”[6]。因此,地域形象是一种虚拟的客观实在,媒介促使其“类型化图式”生成,所展现的地域环境不是直观“镜像”,而是社会集体选择、加工和生产化的结果,受众对地域的感知通常是由媒介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而形成的。《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系列作品中的地域形象,即一种以彝族异域符码图像为主要元素拼贴形成的陌生化景观,极具后现代民族主义特色。《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7]在其微动漫中,山、水、索玛花等自然环境元素贯穿始终,为彝族地域生态提供客观依据,瓦房、土掌房、闪片房、茅草房等彝族民居,加之彝族图腾、服饰等自由拼贴共同构成了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地域形象的“类型化图式”,这种图式因其独特的异域符像,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会使受众产生一种神秘、未知的陌生化体验,受众凭借这一认知图式感知社会集体打造出的彝族地域“拟态环境”。

(三)古训形象:从“诗性”到“知性”的嬗变

“古训”一词,最早可溯源于《诗·大雅·烝民》中的“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其中“式”即规范、标准之意。大意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就是标准。从古至今,彝族古训经历了由“口承”到“文学书写”再到“视听传播”形态的三次变革,彝族古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媒介形象。在“口承”与“文学书写”阶段,彝族古训通常以“诗的形式”传承,呈现出“诗史合一”如《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等,以及“以诗论诗”的具体形态,如毕摩典籍和古典诗文论《彝族诗文论》《彝语诗律论》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8]彝族古训遗产有着亚里士多德所揭示的诗学本质,“诗性”是“口承”与“文学书写”阶段彝族古训形象的精神内涵,其媒介形象呈现出朦胧性与多义性等特质,凝结着彝族创世神话、民族语言、思维等的原始状态,展现出彝族先辈们的才智与性情。进入新时代,文化创新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彝族古训视听传播提供了契机,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就此诞生。《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系列作品三季共36篇,每一篇都是对古训释义的故事化演绎,微观化与个体化叙事是其典型特征,如第三季循规篇,训语为“牛羊不循道,虎豹会跟随。人类不守规,祸事会降临。”出自《彝族格言》。讲述了哀牢山彝家两兄弟,阿憨与阿聪为迎娶阿果,与黑豹搏斗的故事,最终居心叵测的阿聪自食恶果,勤劳善良的阿憨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微观化与个体化叙事是对古训“诗性”的一种解构,呈现出更多的是一种“知性”,知性强调的是探索和客观,从客观事实与实践出发,探索真理。具体而言,在微动漫中古训形象为一个神秘卷轴,开卷以彝汉双语字幕的形式呈现,其媒介形象显现出一种直观性,一种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知性”。

三、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的审美价值

中国彝族古训文化作为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当今时代,中国彝族古训文化正面临着新的传承与表达方式。其中,微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和互动体验,为中国彝族古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系列作品在审美价值层面呈现出彝族文化与“二次元”符号审美交融的特征,满足了新时代彝族古训功能外延的现实需求。

(一)彝族文化与“二次元”符号的审美交融

“二次元”一词,最早源于日本,原意为“二维空间”,后来多指日本漫画、动画、电子游戏这三种文化形式所创造的虚拟空间[9]。随着二次元文化的本土化以及中国青年亚文化环境因素的融入,借助二次元文化符号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文化创新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彝族文化与“二次元”符号的审美交融上。在微动漫这一新兴的媒介形式中,彝族古训文化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展现出一种既古老又时尚、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学魅力。创作者们巧妙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彝族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动漫设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次元”风格。彝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成为动漫角色服饰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同时,彝族的图腾和建筑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动漫的场景设计中,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彝族风情。在彝族动漫角色的塑造上,创作者们通过夸张、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彝族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文化特色。角色的脸谱化表情,如愤怒的火苗、夸张的笑容等,不仅增强了角色的个性化和辨识度,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这种彝族文化与“二次元”符号的审美交融,不仅让彝族古训文化在视觉上更加新颖、独特,也更容易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通过动漫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彝族古训中的智慧和哲理得以轻松传递给观众,使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启示和教益。这种审美交融体现了彝族文化与现代审美趋势的有机结合,展示了中国彝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现代微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推动了微动漫产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因此,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更在于其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推动动漫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彝族古训功能外延的现实需求

在中国式文化创新语境中,彝族古训功能外延的探讨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深入挖掘,更是对当代社会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彝族古训,作为彝族文化的精髓,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功能和价值。从历时性的角度审视,彝族古训经历了“口承”与“文学书写”阶段,其功能主要表现为道德约束与行为教化,以及启发民智、以史为鉴。然而,在“视听传播”的新阶段,彝族古训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外延,尤其是其审美教育功能得到了显著地增强。具体而言,彝族古训中强调的公正、廉洁、勤奋等价值观,与当代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念相契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彝族古训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微动漫这一创新的视听表达形式,将彝族古训中的廉政理念传递给广大干部群众,不仅有助于推动廉政文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还能增强干部群众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此外,彝族古训功能外延的现实需求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弘扬、社会道德建设、民族团结与进步以及教育意义与实际应用等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彝族古训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丰富与提升。通过加强对彝族古训的研究与传播,可以推动彝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彝族古训所蕴含的道德智慧和伦理原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构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其深远的价值不容忽视。通过学习和践行彝族古训中的道德理念,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总之,新时代彝族古训功能外延的现实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挖掘和传承彝族古训的丰富内涵,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结语

本文以《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为案例,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下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塑造及其审美价值。通过微动漫这一数字化艺术形式,彝族古训文化得以生动、直观地展现,实现了民族文化形象的数字化转型。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彝族古训文化的传播渠道,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分析、梳理了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中民族、地域和古训形象建构及其背后的文化表征,凸显了彝族古训文化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同时,微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形象塑造方式为彝族古训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展望未来,应继续深化对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的相关研究,同时积极探寻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新应用,力求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1-12-15(001).

[2]达尼埃尔-巴柔.形象[M].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6.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EB/OL].[2023-1-13].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23/0113/c40531-32605692.html.

[4]王秀艳.地域形象媒介建构与东北刻板印象的历时传播[J].社会科学战线,2021(2):267-273.

[5]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08.

[6]江根源:虚拟社区中的现实建构——概念、范式与相关路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2.

[7]云南省元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元阳县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636.

[8]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9.

[9]林品.青年亚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双向破壁”——“二次元民族主义”的兴起[J].探索与争鸣,2016(2):69-72.

作者简介:王佳乐,成都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度项目“数字时代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形象设计与接受度研究”(MD23C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  彝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