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231)

摘" 要:城市遗产不仅是宝贵的历史记忆,更是当下存量城市空间更新与发展的优质资源。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分布着大量有特色和价值的城市遗产,本文以大运河(苏州段)十二处试点历史保护建筑为例,对沿岸的城市遗产及其历史文脉、空间形态、所在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从整体架构及具体风貌控制两个层级探寻保护与更新设计的途径,丰富运河学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城市遗产;历史建筑;城市更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十二处试点历史建筑为例”(Y2024LX048)研究成果。

当前,国家要求建立全国-省-市县三级各有侧重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以及“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023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是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遵循“整体保护、活化利用”的原则;二是从地域特色分区、遗产本体及环境安全等方面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通过又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力地促进了大运河沿线城市遗产保护及利用现状的改善。因此,构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城市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体系,将提高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向上与国家、省级保护传承体系衔接,向下统筹上位规划,细化规划要求,实操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仍以地级市规划划定的为主(如图1),本文将从地级市层面出发,深入挖掘文化特征和沿线城市遗产保护传承与更新利用价值。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城市遗产背景分析

(一)大运河(苏州段)的显性结构为城市形态的形成提供原动力

苏州是一座运河之城,大运河(苏州段)沟通长江、太湖,连接苏州城内河道与水门,和城内水系相生相融。大运河的变迁使得沿线城市形态不断丰富,“三横四直”的城内水系与“双棋盘”的城市格局形成了苏州独特的城市形态。

运河城市形态的显性结构主要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复合要素三种类型。目前,在强调“城市双修”的国家战略下,分布在运河沿线的聚落、历史建筑等人工要素是具有当代特色的显性结构,其价值与发展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同时,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发展、商贸往来在运河河道沿线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资源,影响着所在遗产资源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后工业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人工要素构成的城市遗产融入了区域内的自然水系,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复合要素呈多元发展的趋势,城市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更新设计逐渐兴起,自然风貌与人工风貌和谐共生,运河形态在此基础上互相协调、不断发展,通过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进线性区域的城市环境更新,追求价值共生。

(二)大运河(苏州段)的隐性结构根植于城市之中,与城市文脉息息相关

尽管隐性要素看不见,却有规律可循。就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的关系而言,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隐性结构最终要从显性结构这个物质载体来体现。隐性结构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多元的,其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需要被真正地发掘。

大运河(苏州段)沿线文化繁荣,其中与运河苏州段有关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有:园林意境、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典故案例等。文化要素虽然与大运河看似无直接关联,但是它们构成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氛围,与运河变迁影响下的城市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城市遗产形态的发掘,应从城市、自然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来研究。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价值高

遗产构成中,物质文化遗产有桥梁、河道、水闸、驿亭,也有衙署、寺庙、古塔、民居、园林、祠堂、会馆等[2]。现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共6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另有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1919处,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遗产点60项,表1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物质文化遗产目录[3]。从分布上看,苏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分布于古城内,以城市商业中心为核心,沿运河生长出阊门-枫桥、阊门-虎丘和阊门-胥门三条伸展轴,是主要集中地(如图2)。

基于城市规划、建筑、环境领域,本文讨论的“城市遗产”是和人有密切社会关联的建筑物、住宅聚落、街区、产业区乃至历史文化名城本身,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从运河沿岸城市的地域特色、文脉价值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切入,呼吁保护其原真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二、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的特点与价值研究" " " ——以十二处试点历史建筑为例

苏州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功能密切相关,可以说苏州“因河而起,因河而盛”。为支撑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保护大运河国家公园(苏州段)国土空间肌理,恢复苏州段传统空间特色,与之相对应的城市设计是在应对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遗产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环境风貌控制原则、生态环境保育措施等。本文选取了苏州市古城区首批十二处试点历史建筑,其中2处为文保单位(即潘世恩宅和博习医院),其余10处均为控保单位,合计占地面积为55200㎡,建筑面积为55120㎡。这十二处试点历史建筑不仅是古城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是优秀建筑遗产的杰出典范,而且是现代苏州城市文明的基因,是现代苏州城市精神的源泉。

因此,本文以提炼多元的历史文脉为主题,找到适配历史建筑的主体特征,而后对场景序列进行有机串联,最终重塑城市遗产的空间再生,促进城市遗产再生空间成为文化精神的载体(如表2)。

在尊重和正视苏州古城独特的历史传承、人文积淀以及十二处历史建筑的建筑本体、外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东方水城、天堂苏州”的形象定位和“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明确对十二处历史建筑的修复利用在文化传承和城市协调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梳理苏州古城文化复兴的物质载体的要素结构和城市品质的空间优化方案。根据场景和空间位置的趋同性分类为特色鲜明的五大组团,即平江大儒巷组团、平江钮家巷组团、山塘街组团、天赐庄组团和养育巷组团(如表3),对十二处历史建筑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的业态布设,以此促进区域形成一个联动的空间,打造兼具场景特色和时代先锋的核心吸引力,成为苏州城市更新的增长点。

在此分类基础上,将五大组团归属于三大片区,即山塘片区,平江片区和沧浪片区(如图3)。三大片区在不同建筑组团与场景的影响下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山塘片区为市井繁华之地,商贸聚集之所,体现的是苏州商业闹市的繁荣场景,该片区以东齐会馆,岭南会馆为辐射点,沿外城河肌理激活山塘街巷文化活力;平江片区属于古城风貌完好的片区,各式名人故居坐落于此,更是有名门世家居住区,设计以潘世恩宅、潘祖荫宅为起点,带动整体片区发展,展现苏式悠然生活,群英荟萃的场景;沧浪片区为苏州西式教育引入之地,同时也是居民生活的开放社区,以博习医院为支点,带动片区文化交流,教育发展。

三、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保护的整体架构与策略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运河的价值在于其文脉的延续,文化弹性更新首先要正确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大运河苏州段应尽可能从苏州城市遗产的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进行更新设计,突出大运河苏州段独特的地方感。结合苏州传统文化,将其与运河周边环境融合,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达到整体的传承和发扬。使大运河历史环境呈现多元综合的发展趋势,进而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当代多样性,创新发展具有苏州特色的运河遗产。

(一)保护先行策略

以遗产保护作为先决条件,强调对建筑本体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强调对建筑及区域文脉的充分尊重,强调对遗产建筑的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在遗产修复和更新设计中,始终坚持以遗产真实性和文化真实性作为第一标准。

(二)区别定位策略

针对不同组团的建筑遗产,进行区别定位、分类开发的策略。一方面,根据不同组团的共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另一方面,依托各组团周边产业的集聚情况,对其功能开发导向加以区分。

(三)联动开发策略

在场景串联的过程中,考虑不同组团、片区之间的联动效应,避免孤立的产品开发思路。通过有机地织补不同组团中碎片化严重、系统性不强的传统老街巷与保护建筑,由此再造城市遗产肌理的完整性与骨架的连续性。

(四)主题融合策略

三大片区在不同建筑组团与场景的影响下体现着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主题空间讲述着不同的苏州故事,在穿梭于苏州的人文场景之中,运河文化得以融会、活化与延续,形成可感知、结构清晰的主题空间,以此进一步明确文化坐标与文化定位,从而形成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的更新设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对接,以此准备新一轮的文化创新。

四、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具体风貌控制

(一)平江钮家巷组团

钮家巷组团旧时就是喧嚣之地,潘世恩宅建于此,闹中取静,与传统文化中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不谋而合。潘世恩不仅是状元及第,家学渊源深厚,而且贵为四朝宰相,严正清廉,集状元、国学和官德于一身。

1.格局重整

空间现状似连实分,利用三宅相连的特点,统一开发,打造古城内体量较大的古宅群落。西部潘宅面向大众,作名门文化展示的博物馆、国学体验馆之用;东部王宅、陈宅按院落格式修缮,以作生活方式体验区,市民到这里看藏品、听讲座、诵经典、品生活,在清幽的环境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2.恢复苏式院落凤池园

依据史料记载,三宅后方原为凤池园,宅园相连,尽显苏州名门的生活方式。可依据陈从周1958年绘制的测绘图,部分恢复凤池园景观,以作苏式院落建筑群的借景,体现名门世家的气派。

(二)平江大儒巷组团

大儒巷组团因四大名人故居闻名,是科举世家、文教盛地,代表了苏州地区传统的吴门雅风,是传统国学文化荟萃的典型。百年前,潘祖荫故居来往的是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所藏图书闻名南北,沉淀的文化底蕴与周边浓厚的教育氛围相得益彰。

1.串联两头

大儒巷组团东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西临苏州最繁华的步行街,北有古典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南临苏州古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干将路。大儒巷组团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利用观前商业人流与平江休闲人流,连通观前街与平江路两大特色街区,将大儒巷组团打造为艺术气息浓郁的苏州生活方式体验区。

2.以点带面,街区整合

通过对大儒巷组团四大名人故居的开发,潘镒芬故居发展为面向大众体现苏州雅致生活方式的文化中心,通过体验潘镒芬故居的文化主体体验家在苏州的感觉;潘祖荫故居发展为兼具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多功能复合体,通过潘祖荫故居的收藏文化,学习苏州文化精粹,通过体验琴棋书画的探花郎生活,体味苏州的名士风范;丁宅发展为大儒巷近代苏州体验中心,体验以苏州“海归”生活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发展;德邻堂吴宅发展为自由的艺术创意会所,通过德邻堂吴宅的设计师之家,收集创意,不断创新,打造大儒巷组团艺术创意街区的雏形,展现苏州文化的继往开来。

(三)山塘组团

山塘组团商业气息浓厚,传统会馆建筑是大运河(苏州段)沿岸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物质见证。利用“外来商帮文化”以及“江南文化”建设苏州特色和明清风貌的商业休闲区域、商业配套服务综合体、企业公馆及文化酒店。以高品质为主导,丰富山塘体验方式与旅游业态。

1.不改变遗产原状

充分考虑建筑本身的文物价值,在充分研究原状的基础上,修复和保护现存外观风貌及精神内涵,最大程度地修缮门楼、山墙、门头等原有构件,原址营建原有会馆建筑,强调其真实性、完整性与原有功能的延续性。

2.营造运河沿岸整体景观环境

通过打造精品景观,有机地织补运河沿岸碎片化严重、系统性不强的传统老街巷与保护建筑,并进行交通梳理,重新疏通街巷毛细血管,由此再造城市遗产肌理的完整性与骨架的连续性,并与运河商贸功能高度融合。

(四)沧浪天赐庄组团

天赐庄组团由博习医院与周边相关建筑与特色街区共同组成。博习医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门诊楼属于中式,病房楼属于西式,又巧妙地融进了中华建筑典型的庭院,堪称“中西合璧”。

1.由点及面地开发

通过对博习医院的开发,带动对天赐庄组团民国老建筑的全面整修。在此基础上,秉承其组团文脉,率先建设苏州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特色文化街区。

2.营造和谐氛围,强化活态遗产保护

将以“进”“落”为单位的中国传统空间与西式建筑紧密结合,并将旧空间、旧元素与现代功能相结合,提高活态遗产的价值与利用率。提取多主体的场所记忆感知媒介及代表要素衍生主题,让空间具有更高的文化感、体验感、时代感以及美学价值,综合考虑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并以此进行活化,从而实现城市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五)沧浪养育巷组团

养育巷组团是闹市中的安静隐逸之所,传统知识分子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展现名士的惬意风流。整体环境粉墙黛瓦,装饰素雅简洁,是苏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一方面,整体修复,恢复旧貌。依据苏州名流居家生活方式,还原原来的建筑格局,建筑外观特色整体不变,保持苏式风格,修缮砖雕门楼,恢复旧观,精细内部装饰。尽量复原院落内的景观,保持历史风貌,配置花园、庭院等公共活动空间,借助现有与闹市区的空间隔离打造一个宁静与喧嚣的过渡空间。

另一方面,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向社区居民提供书报阅读、展示展览、健身锻炼、娱乐休闲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尤其应注重设置适合社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服务项目。

五、结语

城市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信息价值。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三级体系中,大运河(苏州段)城市遗产保护细化落实上位规划,局部深化规划要求。本文结合苏州十二处试点历史建筑,从其原始功能、保护现状、核心价值、利用价值、空间形态、环境共生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分别从整体架构和具体风貌两个层面为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传承与利用的优化策略,也为日后同类线性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与此同时,文脉特征有着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的情感和象征价值,也期待本文对文化的研究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鞠德东,许龙,杜莹,李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城市规划,2022(A2):88-97.

[2]陈薇.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85.

[3]苏州市文物局.大运河苏州段古城遗产研究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37.

作者简介:许雯,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标签:  苏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