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共鸣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展示设计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441)

摘" 要:红色教育和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积极推动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致力于弘扬红色主题文化。红色纪念馆承担着保存历史记忆与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职责,通过展览和展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纪念馆的设计注重情感氛围营造,增强参观者的历史体验和情感共鸣。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不仅是了解抗战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满足公众红色文化学习的需求,为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化观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关键词:抗战纪念馆;情感共鸣;红色文化;展示设计

国家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指出,革命性纪念馆需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有效提升反映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历程的重要革命旧址展示水平。上海市的抗战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地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仅是展示革命文物和宣扬革命人物的地方,更承载着触摸历史、缅怀先人和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红色纪念馆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阵地,是颂扬革命精神的圣地,通过展示设计,让参观者铭记历史、受到精神启迪,牢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起到公共教育的作用[1]。研究红色纪念馆展示形式设计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纪念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现公共教育的目标。

一、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的传承与历史记忆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以红色为象征的革命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仅包括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还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是向公众传达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展览、文物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人们介绍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孙中华等人提出,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氛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关注大背景和整体环境,中观层面关注本地的声音环境和生活方式,而微观层面则关注当地的人居文化。这些层面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整体氛围[2]。方云指出,革命圣地旅游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形式。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通过多重叙事和不同主题的交织,突出可感知的历史体验,向参观者传播中国价值观[3]。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意义在于传承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记忆。这些展览画面教育公众,培养人们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激励人们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并为旅游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传承革命精神。向公众展示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精神,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增加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历史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经历1年8个月的施工于“淞沪会战”爆发纪念日面向大众开放,成为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行仓库名称由来是因为仓库最初是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纪念馆位于四行仓库西侧一至三层,展馆共有四个展厅,依次展示了以下内容:血鏖淞沪展厅呈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首场大规模战役;坚守四行展厅通过一系列战斗场景还原,以时间线为主轴,身临其境地展示“四行仓库保卫战”;孤军抗争展厅表现四行孤军坚贞不屈,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保持了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不朽丰碑展厅展示了“八一三”淞沪全面抗战期间,中共上海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政策,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展厅运用文物保存、蜡像、互动科技等技术再现当年抗敌场景,通过资料信息展示、油画、微型模型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抵御外敌的历史事实,以及中外各界对“八百壮士”英雄事迹的赞颂和纪念。抗日民族英雄事迹来达成弘扬爱国主义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目的,在传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历史的、社会的价值与当代功能亟待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三)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革命人物

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团附谢晋元奉命率领第一营官兵坚守四行仓库,他带领着这支守军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进行了长达四天四夜的顽强抵抗。而当时仅有四百余人在内,为了迷惑敌人并壮大自己的声势,守军统一对外称有八百人,“八百壮士”就是对参加这场英勇的保卫战的烈士的敬称。面对日军的猛烈炮火和进攻,“八百壮士”坚守仓库的每一寸土地,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进行抗击。“八百壮士”利用仓库内的石墩、煤炭和炸药等进行有效的防御,他们运用手榴弹、步枪、轻机枪等武器进行反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八百壮士”不仅抵御住了日军的进攻,还多次发起反击并取得了一些战果,也正是这场战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妄想。然而,由于日军的重兵包围和强大的火力优势,“八百壮士”最终无法坚守下去,他们的弹药耗尽,士兵伤亡惨重。

二、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的内涵与价值

(一)四行仓库整体规划和布局

参观红色纪念馆时,参观者在展示空间内的移动轨迹和各种线路的组合构成了时间序列。通过合理设计动线,可以有效延长参观者在场内的停留时间[4]。在空间规划上确定展馆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包括接待区、展示区、多媒体区、教育区、纪念区等。每个区域的大小、位置和连接方式都需要考虑,以便游客有序地参观和了解展览内容。四行仓库分为四个内容展厅,展示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情景动画、多媒体互动等。在展示内容上根据红色文化的主题,确定展览内容和主要展品。这包括历史文献、照片、实物、多媒体展示等,以展示红色文化的发展、里程碑事件和代表人物等。四行仓库中会有实体模型展示,并配以文字说明。在展示手段上选择合适的展示手段和技术,以突出红色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用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展品、投影等,以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展示方式。在视觉设计上确定展馆的整体视觉风格和设计元素,以传达红色文化的氛围和主题。包括色彩选择、图形和标识的运用、展示板和展示架的设计等。在空间氛围上通过照明、音效、气味等手段,营造与红色文化主题相符的空间氛围,包括利用灯光设计展览区域的亮度和色温,选择音乐和声效,甚至使用特定的香氛等。在模型摆设中会有子弹音效以及爆破效果灯光辅助,使场景更加真实,让观众更有体验感。

(二)四行仓库展示设计手法的运用

在场馆外侧西墙真实还原了战后遗留的痕迹,满墙的子弹、炮弹留下的孔洞令人触目惊心,游客驻足墙下便能感受到当时战况激烈,以及中国士兵反抗的决心(如图1)。展厅内利用大屏幕、投影设备、音频导览等多媒体技术,呈现红色文化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影像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红色文化的内涵,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模拟环境和互动设备,让观众体验红色文化的场景和情境。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红色军队的排兵布阵过程,整个场景的缩略模型展现在眼前,让观众亲身感受战争的震撼。利用声音、音乐、灯光等视听效果,营造出与红色文化主题相适宜的氛围。通过合适的音乐配乐、声效设计和灯光照明,让观众在展览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不同的展示角度和视觉手法,展现红色文化的多个方面。例如,通过时间轴展示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或通过空间划分展示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

(三)情感共鸣在抗战纪念馆中的结合应用

在展示设计中,通过引导观众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和反思,提供启示和思想引导。这可以通过展示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反思红色革命的意义以及红色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式实现。例如,通过时间轴展示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或通过空间划分展示红色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展厅在展示图片文字时,会有灯光变换、移步换景以及外围墙壁上的子弹孔以及大炮孔,参观者在入馆时就能感受到视觉震撼,从内心深处升起敬畏之心。运用实物、雕塑、现代科技等手段再现当年战斗场景,复原了“八百壮士”浴血奋战与同写遗书的场景。中国士兵的蜡像栩栩如生,充满灰尘与炮灰的双手、奋战不屈充满坚毅的脸庞、渗出血迹却来不及包扎的伤口,每一个英勇的士兵都站在不可或缺的位置上,外面模拟战时战火纷飞的音效与灯光,让观众感受到了当时士兵们的英勇反抗与奉献的精神。“八百壮士”同写遗书的场景也震撼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场景内两位士兵坐在桌前书写,站在旁边的士兵正在口述,一个接一个地写下遗书,这些战士年龄稍大的也只是20岁出头(如图2),场景配合文字说明更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决心与爱国精神。

三、情感共鸣对参观观众的影响

(一)情感共鸣的相关理论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被誉为“社会心理学之父”,他的场动力理论是心理学体系中的关键概念之一。1936年,勒温将物理学中的“场论”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提出了场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发生在一个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受周围环境刺激和内在动力的影响。勒温的理论强调场的动态性和交互性,认为人内心的心理场会因需求产生“紧张系统”,进而引发内部力场的张力。人体动力源于内在心理紧张系统的释放,而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触发作用。动力包括动机和力量,涉及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具有积极推动作用[5]。勒温认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紧张系统是驱动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关键。

观众可以通过参观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知识,纪念馆通常会提供丰富的展示内容和解说信息,以启发观众的思考,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形成学习和教育体验。红色文化纪念馆常常通过真实的故事、照片、音频、视频等展示手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可以感受到红色文化所代表的英雄主义、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这就是情感共鸣的体验。红色文化纪念馆往往注重展示设计和艺术表达,通过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创造出艺术的氛围和美学的体验。观众可以欣赏艺术作品,感受红色文化所带来的视觉和审美享受。红色文化纪念馆常常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对红色文化的意义、历史背景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进行思考。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被引导思考,反思历史经验和社会问题,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思想认同,获得思考和反思体验。

(二)情感共鸣是观众体验的触发点

情感共鸣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度地融入展览内容中,与展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建立情感连接。观众通过情感共鸣,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红色文化所代表的情感体验,增强对历史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也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情感反应,如敬佩、感慨、感动、崇敬等。这种情感激发能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情感,引起他们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使参观体验更加深刻和有意义,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痕迹。当观众与展览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时,这种记忆更加深入和持久,使他们更容易将所体验到的红色文化知识和情感与他人分享,形成集体记忆和共享体验。红色文化纪念馆常常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对红色文化的意义、历史背景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进行思考。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被激发思考,反思历史经验和社会问题,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思想认同,获得思考和反思体验。

(三)红色主题文化馆的发展趋势

关于红色文化主题的纪念馆的发展需要让纪念馆更有温度,体现历史的时代性、观众的参与性、游览的体验性,让纪念馆变活、变火。红色文化展示设计应尊重历史、创新呈现,营造情感氛围,让观众深入了解并感受其魅力,传承红色文化并致敬英雄[6]。上海四行仓库的展厅陈设缺乏专业人员的解说,依靠参观者自行根据时间线和观看文字解释说明来进一步了解历史场景。挖掘能引起共鸣的故事,纪念馆应该有专业人员讲解说明,让纪念馆多一些温情,增添一份对观众的吸引力。纪念馆应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丰富展览、注重文化氛围和现代科技等措施,融入地域文化,展现特色,促进区域文化传播与行业可持续发展[7]。采用VR和AR技术,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更加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和事件。采用数字技术建立在线展览和数字档案,使更多人能够通过互联网访问和学习红色文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显示了现代科技和展示手段的进步。

四、结语

情感共鸣可以促进观众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当观众与展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生情感共鸣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和意义。情感共鸣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的提升,引发观众对红色文化深入思考和反思。当观众与展览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时,他们更容易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思考,思考其背后的启示。情感共鸣带来的情感反应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反思,使他们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这种情感共鸣的体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反应,更可以成为观众之间共享的集体记忆和认知的基础,促进社会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黄风云.红色文化纪念馆展示形式研究——以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为例[D].上海:东华大学,2022.

[2]孙中华,王晨阳.红色文化基因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4(7):139-141.

[3]方云.历史事件纪念馆叙事路径与认同建构研究——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为例[J].东南文化,2021(4):178-184.

[4]张楚,蔡宇,岳晓琳,郑晓莹.基于红色纪念馆陈列展示的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21(8):72-73.

[5]李保玉.勒温场动力理论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7(7):91-98.

[6]马盘东,李辉.基于情境营造的红色文化主题展示空间设计策略及实践[J].佛山陶瓷,2024(1):140-142.

[7]段雨燕.地域文化在纪念馆陈列展示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3(13):232-234.

作者简介:王舒雅,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标签:  红色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